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自1986~1989年收治周围神经损伤30例,效果颇佳,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者4岁,最大者60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3个月。其病因多由打击、牵拉、长久压迫等挫伤致病,均非完全破坏性损伤。治疗方法上肢神经损伤取极泉,直刺1~1.5寸,施雀啄手法,使触电感达手指,反复施术3次,不留针。若臂丛损伤配扶突、曲池、外关,提插捻转,使针感达手指,留针10~16分钟,留针期间曲池,外关接G6806治疗机正负极,断续波,使手腕有节律的背屈,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度。挠神经损伤,配曲池、手三里、合谷、曲池、合谷加电刺激。  相似文献   

2.
笔者自1982年以来,以针刺辨证分型治疗颈椎病56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 56例中,男性13例,女性43例;年龄在30岁及以下1例,31~40岁15例,41~50岁18例,51~60岁20例,61岁发上2例。病程1年内20例,2~7年29例,8年以上7例。56例患者均经X线拍片确诊,并排除了其它疾病。治疗方法风邪入络型:取穴以颈夹脊、大椎为主,配风池、曲池、曲垣、外关等。针刺用泻法。寒湿阻络型:取穴以颈夹脊、大椎为主,配秉风、肩髃、曲池、足三里、阴陵:泉等,用针刺加艾灸或拔火罐。气滞血瘀型:取穴以颈夹脊、三阳络为主,配肩髃、天宗、内关等。针刺用泻法。肝阳上亢型:取穴以颈夹脊、风池、合谷、太冲为主,配印堂、百会、安眠、侠溪等。针刺用泻法。  相似文献   

3.
电针不同穴位对高血压模型大鼠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高血压大鼠不同穴位的降压效果,研究单穴降压的穴位特异性。方法:采用二肾一夹法造成高血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偏历、合谷、曲池、阳池、消泺、外关共6组,分别行电针治疗20min,记录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前)、治疗后0min、10min、20min的血压,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曲池、合谷在电针治疗后即刻血压与治疗前血压相比有显著性变化(P<0.05,P<0.01),并与阳池穴在治疗后10~20min使血压下降趋于稳定(P<0.05,P<0.01)。偏历、消泺、外关三穴降压效果不明显(P>0.05)。结论:曲池、合谷、阳池单穴降压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疗效。[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将20例住院患者予针刺,手阳明经穴为主,取阳溪、肩井、大椎、手三里、手五里、肩髃、曲池、鱼际、天宗、内关、外关、支正、合谷、内外劳宫等,0.3mm×25mm无菌针,入针深度12~15mm,快速提插轻轻旋转,松手固定,以皮肤局部微红、针下稍紧,患儿耐受为宜,7~8个穴位/次,留针20~30min,1次/d。连续治疗2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7疗程,疗程间隔5d,判定疗效。[结果]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00%。[结论]针刺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正>针灸疗法对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目前临床医生运用针灸治疗本病通常是:在治疗方法上,大多采用或普通针刺、或温针疗法、或电针疗法、或穴位注射疗法等;在取穴上[1],使用最为频繁的穴位依次是:颈夹脊、风池、曲池、合谷、肩井、外关、大椎、太阳、百会、足三里、内关、风府、手  相似文献   

6.
针刺“五泉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五泉穴"对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采用单盲法依随机数字表分为针刺"五泉穴"组(极泉、天泉、曲泉、阴陵泉、涌泉)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穴位(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大椎、肩髃、曲池、外关、手三里、合谷)30例。结果:两组比较,针刺"五泉穴"组对改善痉挛性瘫痪疗效较好。结论:针刺"五泉穴"治疗痉挛性瘫痪疗效好,起效快,是治疗痉挛性瘫痪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加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温针灸组30例,选用风池、颈夹脊穴、大椎、大杼、巨骨、天宗、天髎、肩井、合谷,并结合艾灸治疗。针刺组30例,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主要选用肩髎、肩髃、曲池、天井、阳池、外关。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温针灸组治疗1个疗程后在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评分、VAS评分、疗效等方面与针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63±2.31 vs 15.67±2.48,2.36±1.59 vs 3.98±2.32,100.0%vs 86.7%(26/30),P0.05)。结论:针刺加温针法能够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部疼痛和颈部功能,操作简易,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桡神经麻痹7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林昌 《陕西中医》2003,24(11):1030-1030
目的 :观察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桡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针灸取穴 :肩骨禺透极泉、手五里、手三里、四读、阳池、合谷 ,行热补针刺手法后接电针治疗仪 ,每日 1次。穴位注射 :药物维生素 B11 0 0 mg,维生素 B12 2 5 0 ug,纳络酮 0 .4mg注射液 ,分注曲池、外关两个穴位内 ,隔日 1次 ,结果总有效率为 97.2 2 %。提示 :电针加药物穴位注射治疗桡神经麻痹具有针感强、动力大、提高桡神经肌肉兴奋性、长久保持针灸穴位的效应 ,从而改变了神经的血液循环及营养 ,加速了麻痹神经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运用《中医针灸信息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54年至2018年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应用《中医针灸信息库》内相关分析软件进行计量分析,SPSS23.0进行聚类分析,Clementine12.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为合谷、曲池、肩髃、外关、足三里、阳陵泉;应用频次最高的经络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应用频次最高的治疗方法是针刺和针康结合;关联规则分析发现支持度最高的关联群为阳陵泉、足三里、外关、肩髃、曲池和合谷,此6穴均为拮抗肌附着部穴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穴组可分为3类,合谷、曲池、外关、手三里、肩髃、足三里、阳陵泉、太冲、解溪归为第一类,此9穴均为拮抗肌附着部穴位;极泉、尺泽、内关、三阴交、委中归为第二类,太溪单独归为第三类。结论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以阳经选穴为主,以拮抗肌选穴为多,治疗方法上以针刺、针康结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0.
<正> 斜颈是头向一侧偏斜的病证,一般指先天性肌性斜颈,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头倾向肌肉挛缩的一侧,下颌转向对侧,久之可致面部畸形。我们从1986~1994年运用针刺方法治疗小儿斜颈108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70例,女38例。初诊年龄1~3个月者62例,3~12个月者46例;有胎位不正和难产史者74例,原因不明者34例。合并桡神经或尺神经损伤者26例。2治疗方法2.1取穴:主穴:翳风、完骨、扶突、气舍、外关、合谷。 配穴:天窗、天牖、水突、阿是穴。 合并迟神经损伤者配:极泉、天泉、曲泽、支正、后溪;合并桡神经损伤者配:肩髃、肩贞、天井、中渚。 每次治疗时从主穴和配穴中选取7~9个穴位,10  相似文献   

11.
笔者自1986年以来,采用针药并用治疗寒痹36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36例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29~54岁;病程3个月~23年;上肢寒痹11例,下肢寒痹25例。寒痹以患肢疼痛酸木,遇寒则重,遇热则舒,关节难以屈伸为临床诊断依据, 治疗方法针刺取患肢双侧的穴位分成两组。上肢主穴:第一组:八邪、外关、曲池、阳池、肩髃;第二组:合谷、大陵、内关、尺泽、极泉。下肢主穴:第一组:环跳、风市、梁丘、足三里、昆仑;第二组:承扶、曲泉、委中、阴陵泉、三阴交、太溪、患肢二组穴位交替使用。日一次,用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智能通络治疗仪联合针刺推拿治疗小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将6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恩经复(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组、针刺推拿组(针刺推拿+恩经复)和观察组(智能通络治疗仪+针刺推拿+恩经复),每组20例。针刺推拿组根据臂丛神经损伤部位,选择性针刺肩三针、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鱼际、后溪等穴,同时配合电针治疗;推拿以一指禅法和扌衮法为主,选穴与针刺相同;恩经复组肌肉注射恩经复;智能通络治疗采用ABE-V1型智能通络治疗仪,选用接骨续损药物贴片,取曲池、内关、肩贞、臂臑4个穴位,选择"痿症"处方,选用平补平泻法。观察3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FMA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18/20),优于针刺推拿组的70.00%(14/20)和恩经复组的60.00%(12/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治疗后FMA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患儿评分高于针刺推拿组和恩经复组(P0.05)。结论:智能通络联合针刺推拿可促进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受损神经及上肢功能的恢复,疗效优于针刺推拿和肌肉注射恩经复治疗。  相似文献   

13.
针刺放血加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桂香 《山西中医》2008,24(4):28-28
目的:观察针刺、放血加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对病症点采用针刺放血,并辅以拔罐、围刺;体针取双侧曲池、外关、合谷、阴陵泉、太冲、期门、足三里穴,常规消毒后毫针刺,用泻法(足三里为平补平泻法);甲钴胺注射液取病变部位节段夹脊穴封闭注射,每次2穴.结果:总有效率为92.67%.  相似文献   

14.
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断肢再植术后功能障碍患者一例,针刺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溪、阳池、阳谷、合谷、八邪、外劳宫、液门。电针取外关、外劳宫、曲池、合谷。治疗4个月后,除大拇指对掌运动不满意外,余四指主动运动基本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15.
火针治疗颈椎病2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火针疗法古称“粹刺”,又叫燔针,它使用于临床某些沉疴痼疾,每获殊效。笔者用于治疗颈椎病28例,取得满意效果,特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经X线照片,并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确诊为颈椎病(神经根型)。28例均接受过其它疗法效果不满意的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5年。治疗方法 1、取穴主穴:夹脊(增生节段)、大椎、阿是。配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颈痛取主穴:肩周及上臂痛取主穴配肩偶、曲池;前臂痛或手指麻痹取主穴配手三里、外关、合谷。  相似文献   

16.
王海娟 《光明中医》2013,28(8):1636-1638
目的评价分期针刺对脑梗死偏瘫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分期针刺,B组采用常规针刺。常规针刺: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分期针刺:软瘫期在常规针刺取穴基础上加内关(双侧)、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痉挛期在常规针刺取穴基础上加天井、阳池、居髎、委中、丘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所有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前后NFI评分、ADL评分及总的临床疗效评定,评价各组疗效。结果总的临床疗效、NFI评分、ADL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分期针刺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辅助治疗婴幼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分娩性臂丛神经损患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推拿、运动及作业疗法、药物穴位注射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肩三针(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辅助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障碍评估量表(OBPIF)评分,分析2组患儿的臂丛功能综合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OBPIF基础动作、手部功能、协调性、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以上各项评分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观察结果统计:观察组痊愈7例,显效26例,有效8例,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19例,有效17例,无效1例;2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可促进肩手功能好转,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注射肩髃、肩贞、臂臑、曲池、肩井、颈夹脊等穴位治疗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及神经根型伴椎动脉型颈椎病62例.结果:总有效率96.8%.结论:本法具有激发经气,通经活络,调理气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对颈椎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取针刺穴位(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配合穴位注射(加兰他敏、维生素B_1、B_(12)等)治疗桡神经麻痹21例,总有效率100%。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改善神经组织营养,促进神经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蔡斐 《四川中医》2011,(12):113-114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桡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桡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穴取百会、头针运动区、颈椎夹脊、极泉、曲池、手三里、合谷、阳池)和药物对照组(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肌肉注射,强的松片口服)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70.0%和93.33%,对照组为43.3%和73.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桡神经麻痹,具有疗效显著、疗程短、经济实用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