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的湿化方法,以防止或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随机抽取74例气管切开、一次性气管套管置入、套管内持续吸氧的患者,分为实验组(A组)36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对照组(B组)38例,采用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通过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痰痂形成、痰的黏稠度、呼吸道感染、气道损伤。结果采用持续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痰痂形成、气道损伤、刺激性咳嗽的概率小于间断性注射器滴入湿化。结论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的湿化方法,以防止或减少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随机抽取74例气管切开、一次性气管套管置入、套管内持续吸氧的患者,分为实验组(A组)36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对照组(B组)38例,采用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通过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痰痂形成、痰的黏稠度、呼吸道感染、气道损伤、护理工作时数。结果:采用持续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痰痂形成、气道损伤、刺激性咳嗽的概率小于间断性注射器滴入湿化,缩短护理工作时数,减轻护理工作量。结论:持续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吕晓  刘蓉  孙群 《中国厂矿医学》2014,(8):1016-1017
目的探讨新型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6月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或ARDS引起肺功能不全造成气管切开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7例。实验组患者采取气管切开防护罩微量持续湿化气道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套管外口敷料覆盖并间断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湿化(P均〈0.05)。结论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中有良好的湿化效果,能够有效防止异物进入气道、减少肺部及气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并对比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116例重症监护室需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对1周后2组间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吸痰次数及护理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日均吸痰次数与日均护理用时均低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结论 微量泵持续滴入较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气管切开气道湿化不同方法的效果.方法 抽查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管理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各3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手工方法进行间断气道湿化,试验组采用微量注射泵进行持续气道湿化.结论 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手工方法,突出表现为气道刺激小、不易形成痰痂和肺部感染并发症少等优点,更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08例气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4例,实验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气道湿化法,1周后评价效果.结果实验组气道湿化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能明显降低刺激性咳嗽、痰栓、痰痂、肺部感染、肺不张发生率.结论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法提高湿化效果,并能减少呼吸道相关并发症,临床可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保证气道有效湿化,减轻呼吸道刺激症状,降低痰堵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救治率和护理质量.方法:将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5例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的间断定时气道湿化法.结果:通过对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实验组在形成痰痴、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痰培养阳性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可以明显减少刺激性咳嗽、痰痴形成、气道出血及肺感染的发生.微量泵持续湿化法优于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定时定量气道内间断湿化法与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内湿化法在气管插管患者中的临床疗效等优缺点.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1月-6月入住我院并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的40例患者,将此组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例,实验组气管插管患者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内湿化法;对照组用气管内定时定量间断湿化法,对比观察两组气道湿化的效果并做统计学分析.根据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疗效结果,从肺部感染、痰阻、气道粘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等四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和肺部感染发生的例数为0例,而对照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总例数为4例,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结论 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内湿化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定时定量气管内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9.
张花琼  杨建国  余杰 《海南医学》2014,(10):1548-1550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持续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的湿化效果,为临床上进一步选择合理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入住ICU的138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单双号分为实验组(81例)和对照组(57例),实验组采用低流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控制滴入持续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湿化效果、气道湿化并发症(痰痂形成、气管黏膜损伤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χ2=7.001,P<0.01),实验组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672,P<0.01)。结论对于气管切开患者,低流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持续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优于微量泵控制滴入持续气道湿化方法,前者可降低气道湿化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及对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气管切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应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60例应用传统的间断或定时气道湿化法,并进行连续观察。结果实验组的并发症和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吸痰时及吸痰后2~5min实验组经皮血氧饱和度均值高于对照组。结论微量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吸痰次数,减轻吸痰所致低氧血症程度并缩短其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1.
孙文霞 《吉林医学》2011,(31):6692-6693
目的:自制黏痰稀释液,将该稀释液经微量输液器进行人工气道持续湿化,保证患者人工气道的通畅,防止痰痂形成及肺部感染的发生。方法:将0.9%NaCl溶液50 ml、无菌蒸馏水50 ml、1.25%碳酸氢钠溶液20 ml、痰热清20 ml配制成痰稀释液。将微量输液器插入配好的黏痰稀释液中,连接于患者的气管套管上。调节微量输液器滴入速度为4~8 ml/h,评价持续湿化的效果。结果:30例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在经微量输液器进行人工气道持续湿化后,气道湿化状态良好,防止痰痂形成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减轻了护士工作量。结论:采用自制粘痰稀释液,经微量输液器持续匀速气管内滴入,不仅湿化效果好,更符合气道生理,减少呼吸道感染及医源性肺水肿的发生,且不受患者翻身等体位改变的限制,对改善和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吕月  马晶晶 《浙江医学》2017,39(7):593-584,596
目的探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护理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护理的44例气管切开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采用传统间断气管内湿化法护理的38例气管切开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气道并发症发生情况、气道湿化效果及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均无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等气道并发症发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气道湿化效果、睡眠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效果好、气道并发症少、对睡眠影响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气管套内间断滴入与微量注射泵持续滴入对气道湿化作用的差异性。方法将颅脑外伤气管切开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采用气管套内间歇滴入湿化气道,1次/h,20ggt/次;观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气道,2~4ml/h。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率、吸痰次数以及在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发生方面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5)。结论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不仅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减少护理工作量,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量泵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3例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滴注湿化液,湿化液为生理盐水50 ml、α-糜蛋白酶4000单位、地塞米松2 mg、庆大霉素80万单位;B组53例患者采用间断性定时气道滴注湿化液,湿化液同A组。结果:A组患者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和吸痰次数均值明显少于B组(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用药2 d后吸痰时及吸痰后25、min氧饱和度均值,A组高于B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气管切开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并可减少吸痰次数,减轻吸痰所致低氧血症程度并缩短其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救治率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气管切开是危重病人抢救手段之一,临床应用较多.气管切开后,气道与外界相通,极易造成肺部感染,加上呼吸运动,使气道干燥形成痰痂.因此,保持气道湿润、通畅,防止肺部感染,是护理的主要任务.我们自1998年6月~2003年2月,对32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简称微泵)调速滴药,湿化气道,收到较好的护理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蔡家娣  肖欢  马琳  刘婷 《湖南医学》2014,(10):2052-2053
【目的】比较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的湿化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硅胶材质的气管套管,观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法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气道内间段滴入加湿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肺部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气道湿化效果良好率为90%(27/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3%(7/30);观察组肺部感染1例,发生率为3.3%,对照组肺部感染6例,发生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法可保证气道湿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利于控制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比较建立人工气道后的患者气道湿化使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管内滴入法与传统注射器间歇气管内滴入法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79例均有建立人工气道的病人分成两组,选择同样的湿化液(0.45%的盐水).实验组40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湿化液持续气管内滴入,对照组39例用传统注射器间歇气管内滴入法.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稀释痰液、发生刺激性咳嗽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痰痂形成、气道出血方面差异亦有显著(P<0.05),而在肺部感染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建立人工气道后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湿化液持续气道内滴入湿化呼吸道,能有效稀释痰液,使痰液易于排出且很少引起刺激性咳嗽,减少痰痂形成,减少气道出血,避免了频繁吸痰造成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并降低了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患者脱机后利用持续加温湿化装置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1年12月3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后脱机患者为实验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装置进行气道湿化;2010年8月-2011年4月3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后脱机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干咳、气道出血、肺部感染率、吸痰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痰中和吸痰后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加温湿化装置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行呼吸机辅助通气脱机后的气道湿化中效果满意,无痰痂形成、肺部感染发生率低、利于提高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19.
刘凌  李春霞 《吉林医学》2013,34(18):3572-3572
目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气道,提高人工气道湿化效果,防止痰痂形成、减少吸痰次数和时间,减少刺激性咳嗽和气道出血的发生,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方法:选择人工气道支持患者进行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气道。结果:两组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气道的方法优于注射器定时、间断滴注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并分析持续湿化在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76例喉癌气管切开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于对照组38患者使用间断注射器推注法进行注射,观察组持续气道湿化法采取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记录好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痰液量、痰液颜色、粘稠程度、气道损伤、痰痂形成情况情况。结果:观察组痰液粘稠、气道损伤、痰痂形成与呼吸道感染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道湿化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取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护理法的成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