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及耐药性特点。方法:1997年7月-2000年6月从临床送检标本分离114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其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和诱导型β-内酰胺酶测定。结果:114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病例中,肺部感染为58.77%,泌尿系感染为25.44%。该菌对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几乎为100%,但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环丙沙星、SMZ/TMP、环丙沙星或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相似文献   

2.
院内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测定26株临床分离院内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探索产β-内酰胺酶菌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19种抗菌药物对26株临床分离的院内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比较产酶株与非产酶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产酶株所产肛内酰胺酶对亚胺培南的稳定性和丝氨酸β-内酰胺酶、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抑酶保护效应。结果 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多西环素对26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有较强抗菌活性。抑菌率分别为96.2%、96.2%、92.3%、84.6%,SMZ/TMP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抑菌率分别为65.4%和50%,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和氨曲南的敏感性较差,耐药率在80%以上;产酶株与非产酶株药敏结果比较,产酶株对含酶抑制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非产酶株高,而对其它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变化不大。酶稳定性试验显示,有4株产酶菌产碳青霉烯水解酶,酶抑制试验表明,克拉维酸对这4株菌所产酶无抑酶保护效应,而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剂EDTA对4株菌所产酶有抑制作用,且酶活性能被ZnCl2复活。结论 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院内感染株有较强的抗菌活性;4株产酶菌所产碳青霉烯水解酶可能为金属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分别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两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对于临床分离3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方法 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2组抗菌药物对3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计算联合抑菌指数(FIC),判断联合效应.结果 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MIC为2/38,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后,其MIC50显著降低至0.5/9.5,FIC指数分布范围主要在0~1.结论 复方磺胺甲(口恶)唑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两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后,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并以协同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复方磺胺甲噁唑分别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两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对于临床分离3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2组抗菌药物对3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计算联合抑菌指数(FIC)。判断联合效应。结果复方磺胺甲噁唑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MIC为2/38,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后。其MIC50显著降低至0.5/9.5,FIC指数分布范围主要在0~1。结论复方磺胺甲噁唑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两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后,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并以协同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5.
2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性的传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临床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耐药性的可传递性。方法琼脂纸片扩散法药物敏感试验检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情况。接合传递实验获耐药接合株。结果临床菌株H417传递的抗生素耐药性是对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羧苄西林、头孢他啶及庆大霉素;临床菌株A3573传递的耐药性有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羧苄西林、氨苄西林/克拉维酸和氨曲南。同时伴有质粒的传递。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临床株对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性可经质粒介导传递: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 (FQNs)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及羰基羟基氰氯苯腙(CCCP)对其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同时测定CCCP对 FQNs的 MIC值的影响。结果  14 4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呈现多重耐药 ,但对SMZ/ TMP、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以及 FQNs的耐药率较低 ,尤其是新型 FQNs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 ,其中抗菌活性由高到低依次是加替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主动外排泵抑制剂 CCCP在体外能增强 FQNs的抗菌活性 ,主动外排机制不仅存在于 FQNs耐药菌株 ,而且也存在于 FQNs敏感菌株 ,但是CCCP对 4种 FQNs耐药菌株的影响更大。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感染经验上可选用 SMZ/ TMP或 FQNs治疗 ,对于严重感染可采用 SMZ/ TMP和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联合或用新型 FQNs治疗。主动外排泵抑制剂在体外的确能降低 FQNs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 MIC,若能保证安全性 ,可望用于临床克服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134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12种抗菌药耐药性的测定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了解广州地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现状和变化趋势以及为预防和治疗该菌感染提供依据。本次调查应用纸片扩散法对广州13家综合医院收集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进行三年抗生素连续监测和结果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2种常用于治疗非发酵菌的抗生素耐药率大于50%的有7种,较低耐药率的抗生素有磺胺甲■唑/甲氧苄氨嘧啶(16.3%),替卡西林/克拉维酸(1.7%),环丙沙星(22.8%)和头孢哌酮/舒巴坦(23.7%)。说明本地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现象较普遍,且耐药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因此应加强该菌的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医生根据监测结果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发生的关键在于减少不合理抗菌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情况,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IC,PCR法扩增Ⅰ型整合子特异的整合酶基因和sul1基因.结果 3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5株(16.7%)表现为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高MIC,5株菌的Ⅰ型整合酶基因(intI1)和sul1基因扩增阳性,其余均为阴性.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高度耐药性可能与Ⅰ型整合子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情况,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ⅠC.PCR法扩增Ⅰ型整合子特异的整合酶基因和sul 1基因。结果3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5株(16.7%)表现为对复方磺胺甲噁唑高MIC,5株菌的Ⅰ型整合酶基因(intI1)和sul 1基因扩增阳性,其余均为阴性。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的高度耐药性可能与Ⅰ型整合子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并探讨氟喹诺酮类耐药与外排泵基因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院及其附属心脑血管病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得到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14株,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7种抗菌药物对实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批测定选择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3种抗菌药物加入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后抗菌药物的MIC值。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排泵耐药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114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有37株对诺氟沙星耐药,25株对环丙沙星耐药,15株对氧氟沙星耐药。加入泵抑制剂后筛选得到19株外排泵阳性株。2株泵阳性的耐药株均有sme D和sme F的高表达。结论用外排泵抑制剂可不同程度逆转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性。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临床菌株Sme DEF外排泵的表达强弱与其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结构氟喹诺酮及不同药敏测定方法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敏感性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采用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5种氟喹诺酮对92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及20株实验室环丙沙星耐药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Kirby Bauer纸片扩散法测定环丙沙星对92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敏感性。结果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和环丙沙星对临床分离株的敏感率分别为94.6%、90.2%、87.0%、66.3%和32.6%;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和洛美沙星对实验室耐药株的敏感率分别为75%、60%、60%和25%。与琼脂法比较,纸片法测定的环丙沙星敏感率增加、耐药率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n=92)。结论不同结构的氟喹诺酮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敏感性不同,环丙沙星敏感性不能代替所有氟喹诺酮的敏感性;纸片法测定的敏感性不能代替琼脂法测定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Str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在延时培养时对喹诺酮类与 β 内酰胺 /酶抑制剂复方的MIC影响及联合应用抗菌活性。方法 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IC ,时间杀菌试验进行联合药敏试验并与棋盘法比较 ,并作耐药频率测定。结果 五种抗生素 48h测得MIC较 2 4h的MIC高 1~ 3倍 ;2 4h棋盘法测得头孢哌酮 /舒巴坦、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分别与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环丙沙星联合用药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协同作用为 73 %~ 80 % ,48h则较 2 4h低 1 0 %~ 2 0 %。与时间杀菌试验测得的协同作用 50 %~ 66 %相近。联合用药的耐药频率明显低于单独用药。结论  48h判定MIC值可能更准确地反映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时间杀菌试验较棋盘法更能真实反映出联合用药的效果。联合用药能减少细菌的耐药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外排泵的分布以及不同泵抑制剂对该菌氟喹诺酮类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泵抑制剂存在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的敏感性变化。结果 羰基氰氯苯腙(CCCP)和利舍平降低部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株对氟喹诺酮的耐药性。维拉帕米无明显泵抑制作用。泵阳性株存在于耐药和非耐药菌株中,集中于耐药性较高的菌株。泵抑制剂对该菌外排氧氟沙星的抑制大于对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作用。结论 多重外排泵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原因之一。泵抑制剂可部分逆转这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黏菌素分别与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米诺环素及复方磺胺甲噁唑联用对多重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2015—2018年分离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431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黏菌素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计算逐年耐药率;通过棋盘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黏菌素分别与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米诺环素与复方磺胺甲噁唑联用及各自单用时对多重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MIC值,并通过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评价联合抑菌效果。结果 2015—2018年间,我院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黏菌素的耐药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黏菌素与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及米诺环素联用后均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与头孢他啶及复方磺胺甲噁唑联用都存在无关作用,未发现拮抗作用。结论 黏菌素与氯霉素、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联合对多重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将对临床联合用药治疗多重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选择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基层医院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出的62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采用梅里埃ATB系统鉴定,K-B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标本主要来自痰液30株(57.4%,30/62)和咽拭子14株(22.6%,13/62);科室分布主要分离自呼吸内科38株(61.3%,38/62)和外科13株(21.0%,13/62);药敏试验结果,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最低(14.52%),其次是头孢哌酮/他唑巴坦(22.58%)、左氧氟沙星(29.03%),其余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超过50%。结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具有广泛天然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45(5):508-512
目的 研究黏菌素分别与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米诺环素及复方磺胺甲噁唑联用对多重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2015—2018年分离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431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黏菌素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计算逐年耐药率;通过棋盘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黏菌素分别与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米诺环素与复方磺胺甲噁唑联用及各自单用时对多重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MIC值,并通过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评价联合抑菌效果。结果 2015—2018年间,我院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黏菌素的耐药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黏菌素与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及米诺环素联用后均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与头孢他啶及复方磺胺甲噁唑联用都存在无关作用,未发现拮抗作用。结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我院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以及所致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12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仅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环丙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多黏菌素E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1%、29%、12%、23%。结论加强环境消毒和控制广谱抗生素应用可有效降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环丙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可作为抗感染治疗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8.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强,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包括亚胺培南在内的广谱头孢菌素耐药的主要原因,金属酶作用机制复杂,没有相应的抑制剂投入应用,已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很棘手的问题。本文就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所产金属β-内酰胺酶种类、特性、作用机制和抑制剂等方面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9.
3株含qnr基因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含qnr基因,(质粒介导的喹酮类耐药基因)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别。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3株临床分离含qnr基因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NCCLS表型确证试验进行产ESBLs菌株的表型鉴定、采用TEM、SHV、CTX-M-1组、CTX-M-2组、CTX-M-13组、OXA-1组、OXA-2组、OXA-10组、PER-1、VEB-1β-内酰胺酶通用引物以及TEM、CTX-M-13组、OXA-1组全编码基因引物、I类整合酶基因引物进行PCR检测和DNA序列分析;同时对这些菌株进行PFGE检测。结果3株临床分离含qnr基因肺炎克雷伯菌均为产ESBLs菌株,ESBLs基因型别为CTX-M-14,其中2株细菌同时产生TEM-1型广谱β-内酰胺酶、1株同时产生TEM-1和OXA-30型广谱β-内酰胺酶,I类整合酶基因均为阳性;这些菌株对青霉素类、一代、二代、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以及多种喹诺酮类均显示耐药。3株菌株中有2株的PFGE谱型相同。结论临床分离含qnr基因肺炎克雷伯菌可同时产生CTX-M-14超广谱β-内酰胺酶,引起多重耐药,并存在克隆传播,临床应加强检测。  相似文献   

20.
产金属β-内酰胺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所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酶学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采用纸片协同法筛选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测定产酶株所产β-内酰胺酶对亚胺培南的稳定性和丝氨酸β-内酰胺酶、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抑酶保护效应;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的等电点;用PCR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全基因,并测序。结果 纸片协同法筛选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4株,药敏试验显示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酶稳定性试验显示,4株产酶菌产碳青霉烯水解酶。酶抑制试验表明,克拉维酸对这4株菌所产酶无抑酶保护效应,而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剂EDTA对4株菌所产酶有抑制作用,且酶活性能被ZnCl2复活。等电聚焦显示,2株菌(710、750)产的碳青霉烯水解酶pI为6.6,l株菌(603)的pI为6.2,EDTA抑制试验证实均为金属β-内酰胺酶。PCR结果显示,以4株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用所设计的金属β-内酰胺酶全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2株(750,7lO)扩增结果为阳性,进行序列分析,均为867bp。经GeneBank网上同源性比较.发现与金属酶Ll的编码基因blaS(注册号AJ291672.1)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为99%。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710和750号产Ll型金属β-内酰胺酶;603号可能产非Ll型金属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