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变异的临床相关性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从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中抽取1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2周的停药,之后实施动态血压监测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依照血压监测的结果随机将患者分成勺型组与非勺型组,每组55例;同时依照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将患者随机分成CAS(颈动脉硬化)组和NCAS(非颈动脉硬化)组,每组55例。对患者颈动脉硬化和血压变异的关系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在颈动脉硬化发生率上,非勺型组为72.7%(40/55),勺型组为45.5%(25/55),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MT值(颈动脉中层厚度值)上,血压非勺型组显著大于血压勺型组(P〈0.05);在24hSBP-CV、24hDBP-CV、dDBP-CV、dSBP-CV、nDBP-CV和nSBP-CV等血压变异率参数上,CAS组患者要显著高于NCAS患者(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其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压变异之间的关系显著,对这一类患者进行有效干预能够使由于血压节律出现异常而损害靶器官的几率得到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研究其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3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8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同时通过超声检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研究血清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350例原发性高血压受试对象经测定确认颈动脉存在硬化斑块共为102例,为29.14%。健康对照组180例中,共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者12例,为6.67%。高血压组与正常健康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组血浆氧化物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尿微量白蛋白〉19.0mg/L为尿微量白蛋白阳性,尿微量白蛋白阳性高血压组共有斑块形成62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为39.2%,而尿微量白蛋白阴性高血压组有颈动脉斑块形成40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为20.8%,而且其MDA、MPO浓度也显著低于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清氧化物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与高血压不同分级间的关系。方法动态血压确诊老年高血压患者87例,其中1级27例,2级31例,3级29例,选择36例老年健康者作对照组,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随高血压分级逐渐增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逐渐增厚,斑块检出率逐渐增加,高血压各亚组间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高血压分级逐渐增高,颈动脉僵硬度增加,颈动脉扩张性、紧张度降低,阻力增大,高血压各亚组间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僵硬度、颈动脉阻力与血压分级呈正相关,颈动脉紧张性及扩张性与血压分级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是罹患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水平增高加重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维持良好的血压状态可能对预防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联系。方法对120例脑梗死患者和120例非脑血管病进行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非脑血管病病例中存在AS斑块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辛伐他汀口服,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结果脑梗死组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AS斑块形成以及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非脑血管病有斑块者,经过半年药物干预,斑块均有一定程度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脑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S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一个高危因素,及早进行药物干预,可以降低脑梗死的临床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联系.方法 对120例脑梗死患者和120例非脑血管病进行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非脑血管病痛例中存在AS斑块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辛伐他汀口服,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结果 脑梗死组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AS斑块形成以及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非脑血管病有斑块者,经过半年药物干预,斑块均有一定程度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脑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AS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一个高危因素,及早进行药物干预,可以降低脑梗死的临床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以寻找有效治疗方法,认清高血压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性,从而做好预防治疗措施,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55例高血压肺炎衣原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时期高血压非肺炎衣原体感染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炎症指标、血脂水平等方面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结果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斑块、硬斑、软斑、混合斑的发生率分别为10.91%、9.09%、10.91%、5.45%,观察组分别为25.45%、20%、27.27%、2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SYSMEX-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尿酸酶过氧化物酶法测定8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用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62-35%(53/85),其中1级斑块组为21.18%(18/85);2级斑块组为28.24%(24/85),3级斑块组为12.94%(11/85)。血尿酸分别为0级:266.02±58.22umol/L,1级:318.93±48.32umol/L,2级:449.32±51.02umol/L,3级:523.69±47.19umol/L.有斑块组血尿酸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1)。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血尿酸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正常组、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3组间血尿酸水平分别为413±59umol/L、492±52umol/L和531±47umol/L,3组间有显著性(P〈0.05),随着内膜中层厚度增加,血尿酸水平增高。结论血尿酸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相关因素,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血尿酸水平的高低可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情轻重的评判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316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232例,女性84例,平均年龄(59.8±10.6)岁。应用B型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扫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为内膜-中层厚度≥1.3 mm。结果316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者126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发粥样斑块组收缩压、年龄、脉压水平明显大于无粥样斑块组(P均<0.001)。结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60 mm H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更密切。为早期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要控制收缩压,更应注意控制脉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DM)尿微量蛋白与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测定35例伴微量蛋白尿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不伴微量蛋白尿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阻抗指数及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管腔内径.结果微量尿蛋白组颈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减低;血流阻抗指数及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高;动脉管腔内径减低,与尿蛋白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尿白蛋白、α1-微球蛋白与颈总动脉血管内径负相关,与血管内膜中膜厚度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尿微量蛋白与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DM)尿微量蛋白与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测定35例伴微量蛋白尿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不伴微量蛋白尿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阻抗指数及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管腔内径。结果微量尿蛋白组颈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减低;血流阻抗指数及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高;动脉管腔内径减低,与尿蛋白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尿白蛋白、α1-微球蛋白与颈总动脉血管内径负相关,与血管内膜中膜厚度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尿微量蛋白与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王纬 《现代保健》2014,(29):10-13
目的:探讨年龄对血压晨峰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本院查体的3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60岁组148例和〈60岁组172例。所有患者均监测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晨峰发生情况并分析年龄与血压晨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0岁组的年龄、甘油三酯、舒张压、动态血压参数均明显高于〈6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60岁组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发生率53.4%明显高于〈60岁组的41.9%,血压晨峰值(33.1±18.1)mm Hg明显高于〈60岁组的(27.1±15.5)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压晨峰与高血压患者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583,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年龄、空腹血糖、24 h收缩压是引起血压晨峰现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与血压晨峰的发生显著相关,因此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监测24 h血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现象的社区干预措施。方法对入选132位的晨峰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其中非干预组64例,予以一般的高血压管理,干预组68例,予以一般的高血压管理以外,并予以我们慢性病管理组牵头的全科团队模式下的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心理干预、药物调整、血脂血糖管理等多层面的干预。两组都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干预组24小时的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晨峰变异幅度与非干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并且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有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经过我们慢性病管理组牵头的全科团队模式下的社区综合干预,血压的晨峰现象完全可以得到良好控制,从而减少和避免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 (EH) 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和左室肥厚 (LVH) 的关系,为临床决策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患者 90 例,行超声心动图和 24 h 动态血压监测 (ABPM),根据左室重量指数 (LVMI) 分为 EH 伴 LVH 组 (n=37)、EH不伴 LVH 组 (n=23) 和对照组 (n=30),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动态血压各参数和 LVMI 的相关性.结果:(1) 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收缩压负荷和LVMI,EH 伴 LVH 组 〉EH 不伴 LVH 组 〉 对照组 ;(2)LVMI 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血压变异性和夜间血压负荷呈正相关,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呈负相关.结论:左室肥厚与动态血压水平、脉压、血压变异性和夜间血压负荷呈正相关,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准确真实血压测量不仅有利于高血压病的控制,更能减少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24h动态血压较传统的偶测血压更能准确地反映病人血压一天中的波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24h动态血压监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的血浆内皮素及各相关因素血糖、胰岛素和颈动脉硬化之间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选择15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1组),高血压合并IGT组(2组)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3组),另外选择33例健康人作对照组(0组)。分别对各组人员测定颈动脉中层厚度、血脂、血糖及血压等指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化学发光法测定胰岛素,HbAlc。结果 2组患者的内皮素水平较1组明显升高(P<0.01),但比3组的水平低(P<0.05);内皮素与IMT、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IGT患者的血浆内皮素与多种因素呈正相关,对其采取干预,纠正血浆内皮素水平异常状态、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糖耐量水平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IGT患者是有重大意义的有益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的血浆内皮素及各相关因素血糖、胰岛素和颈动脉硬化之间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选择15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1组),高血压合并IGT组(2组)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3组),另外选择33例健康人作对照组(0组)。分别对各组人员测定颈动脉中层厚度、血脂、血糖及血压等指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化学发光法测定胰岛素,HbAlc。结果 2组患者的内皮素水平较1组明显升高(P<0.01),但比3组的水平低(P<0.05);内皮素与IMT、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IGT患者的血浆内皮素与多种因素呈正相关,对其采取干预,纠正血浆内皮素水平异常状态、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糖耐量水平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IGT患者是有重大意义的有益措施。  相似文献   

17.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s a common arterial wall lesion that causes narrowing and occlusion of the arteries and is the basis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Dietary habits, lifestyle, and lipid metabolism should be considered integrally in the context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AS). However, this area has been investigated less often in China. To understand the prevalence of CAS in China and the impact of dietary diversity and habits, lifestyle, and lipid metabolism on CAS as well as its predictive facto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performed in two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ese tertiary hospitals from 2017 to 2019. Included participants underwent carotid artery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blood lipid examination and dietary evaluation. In total, 11,601 CAS patients and 27,041 individuals without carotid artery lesions were included. The prevalence of CAS was 30.0% in this group. High BMI (OR: 1.685, 95% CI [1.315–2.160]), current (1.148 [1.077–1.224]) or ex-smoking (1.349 [1.190–1.529]), abstinence from alcohol ((1.223 [1.026–1.459]), social engagement (1.122 [1.050–1.198]), hypertension (1.828 [1.718–1.945]), and total cholesterol (1.438 [1.298–1.594]) were risk factors for CAS, while higher dietary diversity according to DDS-2 (0.891 [0.805–0.989]), HDL-C (0.558 [0.487–0.639]),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0.734 [0.696–0.774]), and no midnight snack consumption (0.846 [0.792–0.903]) were protective factors. This current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higher dietary diversity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against CAS in a healthy population. In addition, current recommendations of healthy lifestyle and dietary habits for preventing CA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addition, dietary diversity should concentrate on food attributes and dietary balance, rather than increased quantiti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缬沙坦、氨氯地平、美托洛尔3种降压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湖北省大7台市中医院急诊科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氨氯地平组、美托洛尔组,每组各50例。动态血压监测(ABPM)收集血压和BPV数据。结果缬沙坦、氨氯地平可以显著降低大多数时段的BPV,缬沙坦降幅最明显。氨氯地平能降低日间舒张压BPV,优于其他药物。美托洛尔只能降低夜间BPV,对其余时段反而有升高作用。结论理想的降压方案需要关注BPV的影响。缬沙坦和氨氯地平能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的BPV。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性与血液粘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液粘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按血压昼夜节律分为血压节律消失组与血压节律正常组,观察两组血液粘度。结果两组间血液粘度有显著差异(P<0.05);收缩压变异性、平均动脉压变异性与血液粘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及血压变异性增高者血液粘度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患有原发性高血压120例年龄>60岁的患者,将患者根据收缩压分组:血压严格控制组(血压<130mmHg),血压一般控制组(血压130~139mmHg)。对每位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层的厚度。结果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总胆固醇、空腹血糖与颈动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颈动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负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压≥140mmHg、总胆固醇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其保护性因素。结论血压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血压水平是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