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咸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组(41例)和多巴胺组(49例),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组给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多巴胺组给予多巴胺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所需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检测收缩压(SBP)、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心脏排血指数(CI)。结果与多巴胺组相比,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组的纠正心力衰竭成功率明显升高(P0.05),而住院时间、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所需时间和死亡率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MPAP和PCWP均明显降低(P0.05),SBP和CI均明显升高(P0.05),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组MPAP、PCWP、SBP和CI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联合参附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较多巴胺疗效优越。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合并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直接PCI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合并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的高危AMI患者,左心衰竭50例,心源性休克38例,在IABP支持下行直接PCI。观察住院期间心脏事件、临床疗效和出院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前安置好IABP,冠状动脉造影示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全部TIMI0级。1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术中因室颤死亡,其余成功实施PCI,手术成功率98.9%,术后81例(93.1%)血流TIMI3级,6例(6.9%)血流TIMI2级。IABP持续使用36 ̄154(52.6±29.8)h。多支病变者在术后3 ̄7d再次PCI。住院总生存率70.5%,左心衰竭组80%,心源性休克组57.9%。出院前测平均LVEF40%,左心衰竭组48%,心源性休克组38%。结论合并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的高危AMI患者,及时行IABP支持下直接PCI,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马来酸桂哌齐特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将45例AMI并CHF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0例。用SwanGanz导管测其血流动力学,治疗组分别测定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治疗组用药前后患者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4.81±1.89)∶(3.62±1.45)kPa,P<0.05],心排血量(CO)[(3.12±0.77)∶(3.75±1.1)L/min,P<0.05],肺毛细血管压力(PCWP)[(3.45±1.17)∶(3.01±1.12)kPa,P<0.05)及心脏指数(CI)[(2.17±0.62)∶(2.48±0.55),P<0.05]均有改善;与对照组比较,用药后患者的MPAP[(3.62±1.45)∶(4.77±1.56)kPa,P<0.05]、CO[(3.75±1.1)∶(3.24±0.97)L/min,P<0.05]、PCWP[(3.01±1.12)∶(3.40±1.21)kPa,P<0.05]及CI[(2.48±0.55)∶(2.23±0.74),P<0.05]亦有明显好转。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对AMI并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的可靠性、实用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64例,分成血栓抽吸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T+PCI)与单纯PCI组,比较两组间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56.07%±9.20%、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管重建率。结果PT+PCI组的TIMI血流(2.54±0.18)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89.73%±9.43%、LVEF值56.07%±9.20%及血管重建率0%,明显优于单纯PCI组的TIMI血流(2.01±0.28)级、TMP(1.52±0.47)级、2 hST段回落率56.41%±12.59%、LVEF值51.11%±8.97%及血管重建率3.33%(P<0.05)。结论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装置能明显减少冠状动脉血栓及远端栓塞,有效地改善心肌灌注,减少无复流发生,使用安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2例 AMI 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其中38例在 IABP 辅助支持下行 PCI 术,34例直接行 PCI 术,监测平均动脉压(MBP),心脏指数(CI),同时在入院时 PCI 术前及术后出院前分别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未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未容积(LVEDV)。结果 IABP 辅助下行 PCI 组较直接 PCI 组 LVEF 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 AMI 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及时行 IABP 辅助支持下PCI 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或联合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 3例A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 (PCI组 ) ,3 6例AMI患者在溶栓治疗的同时行直接PCI治疗 (溶栓 +PCI组 ) ,42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 (溶栓组 ) ,比较各组住院和随诊期间的情况。结果 PCI组住院天数为 (9.3± 4.1)天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为 (4 5 .1± 4.2 ) % ;随诊期间 ,心绞痛发作 2例 ,择期再次PCI 2例。溶栓 +PCI组住院天数为 (9.2± 4.0 )天 ,LVEF为 (4 7.2± 4.1) % ;随诊期间 ,心绞痛发作 1例 ,择期再次PCI 1例。溶栓组住院天数为 (14 .0± 7.3 )天。LVEF为 (4 1.8± 6.4) % ;随诊期间 ,心绞痛发作 15例 ,择期PCI 14例。结论 AMI直接PCI或溶栓 +PCI可降低AMI的住院死亡率 (P <0 .0 1) ,缩短住院天数 (P <0 .0 5 ) ,有效保护心脏功能 (P <0 .0 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AMI直接PCI后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达TIMI3级患者51例,按ST段回落幅度分为A组32例(ST段迅速回落组)和B组19例(ST段持续抬高组)。所有患者于发病(7±2)d和3个月测量肱动脉流量介导舒张(FMD)和硝酸甘油介导舒张(NMD)。正常对照组25例。结果:AMI发病1周时A组和B组FMD(5·42%±2·27%与1·99%±1·63%,P<0·05)和NMD(15·08%±8·79%与6·84%±3·92%,P<0·05)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FMD9·60%±3·41%,NMD22·17%±8·49%);AMI发病后3个月A、B2组的FMD(9·06%±1·98%与5·44%±1·91%,P<0·01)和NMD(20·90%±5·78%与12·93%±4·71%,P<0·01)均较基础状态增加,A组内皮功能基本恢复正常,B组虽然有恢复但未达到正常状况。结论:AMI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受损,成功再灌注后ST段持续抬高的患者受损更明显。随着时间的延长内皮功能有所恢复,ST段持续抬高的患者恢复差于ST段迅速回落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置入国产药物涂层支架与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AMI患者63例,其中31例行急诊PCI置入国产药物涂层支架(直接PCI组),32例行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瑞替普酶溶栓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血管再通率、心血管事件、不良反应、病死率和心功能情况。结果直接PCI组再灌注成功率高于瑞替普酶溶栓组(96.8%比81.3%,P<0.05),主要心血管事件(再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死亡及出血明显少于瑞替普酶溶栓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瑞替普酶溶栓组[(14.2±7.6)d比(21.4±9.6)d,P<0.05]。AMI后2周,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直接PCI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明显低于瑞替普酶溶栓组[(52.8±5.6)mm比(56.9±6.4)mm,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瑞替普酶溶栓组[(59.6%±8.2%)比(51.2%±6.2%),P<0.001]。结论急诊PCI置入国产药物涂层支架治疗AMI,安全有效,能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心功能,减少再梗死、降低病死率,是AMI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联合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后联合应用IABP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术后未联合IABP的患者作对照组。比较IABP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IABP患者并发症、住院死亡率、30 d死亡率及死因。结果 IABP联合PCI在治疗AMI合并CS时,IABP植入前与术后1 h及24 h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比较均有显著上升(P0.05),平均动脉压Ⅱ有统计学差异(P0.05);IABP植入术后患者心率(HR)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是预后不良特征(P0.05,OR=9.634,95%CI 1.211~70.244)。结论对老年AMI合并CS患者行PCI联合IAB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但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和30 d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机械通气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特征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泵衰竭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时机的选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85例,按IABP应用的时机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必要IABP组42例,为经积极药物治疗后,收缩压仍然<90 mmHg,再行IABP术患者;即刻IABP组43例,为入院时确诊后立即行IABP术患者;两组同时尽快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比较两组门-球囊时间、术后1周以及3个月的生存率,测量两组术后1天、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必要IABP组门-球囊时间明显大于即刻IABP组(96.7±31.2 min比78.3±35.6 min,P<0.05)。必要IABP组术后3个月生存率明显低于术后1周(57.1%比69.0%,P<0.05),并低于术后3个月即刻IABP组(57.1%比67.4%,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均进行性降低,必要IABP组下降幅度大于即刻IABP组(7.6%±3.5%比4.2%±3.1%,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尽早使用IABP,能缩短血运重建时间,降低死亡率及保护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低下的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病人20例,所有病人均静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当药物已不能维持有效血循环时由股动脉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导管,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观察尿量、心率、意识改变,放置漂浮导管测连续心排血量(09)、有创动脉收缩压(SBP)、有创平均动脉压(MABP)、心脏指数(CI)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结果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SBP、MABP、CO、CI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16例心功能不同程度改善,尿量增多,心率减慢,2例改善不明显,2例病亡。结论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能有效地改善PCI术后低心排血量病人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衰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82例 AMI 合并泵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 IABP 辅助治疗分为两组:IABP 组(42例,在 IABP 辅助下行 PCI 治疗)和常规 PCI 组(40例,仅采用常规 PCI 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死亡率,血流动力学(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稳定至 PCI 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常规 PCI 组比较,IABP 组治疗后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80.3±16.2)mmHg比(88.4±12.5)mmHg,舒张压:(55.4±10.2)mmHg 比(60.0±10.5)mmHg],心率显著降低[(92.4±26.1)次/min 比(80.5±18.5)次/min],P 均<0.05;尿量显著增多[(30.2±8.3)ml/h 比(40.3±9.4)ml/h](P =0.001);IABP 组治疗成功率显著升高(72.5%比83.3%),死亡率显著降低(27.5%比16.7%),血流动力学稳定至 PCI 时间[(10.1±8.1)h 比(5.0±2.5)h]及住院时间[(18.4±6.2)d 比(13.5±4.2)d]均显著缩短(P均<0.0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 AMI 合并泵衰竭有助于提高 PCI 治疗的成功率,改善血流动力学情况,增加尿量,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预防性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5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老年AMI并发CS患者87例,以IABP辅助下行PCI治疗的患者为IABP组(n=46),以未IABP辅助行PCI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41)。比较两组PCI治疗后30 d、术后1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记录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结果(1)IABP组术后30 d、术后1年LVEDd、LVEF、NT-proBNP等心脏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ABP组用药种类、用药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ABP组术后30 d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及术后1年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有12例(26.09%)发生了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其中严重并发症3例(6.52%)。结论预防性置入IABP可有效改善老年AMI并发CS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无创呼吸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泵衰竭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6月因AMI合并泵衰竭收住我院CCU患者105例,均行急诊 PCI术及药物等常规治疗,其中 IABP组6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IABP及无创呼吸机),常规治疗组37例(常规治疗及无创呼吸机)。观察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心脏彩超及BNP等指标变化以及有无并发症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 IABP组患者住院期间血压明显升高,心率逐渐降低至稳定,左室射血分数[(35±9)%比(37±10)%]明显提高,BNP水平[(467±197) pmol/L比(236±146) pmol/L]、死亡率(28.9%比19.1%)显著下降,住院天数明显缩短[(16.2±4.1) d比(11.6±3.4) d],P<0.05-<0.01。结论: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无创呼吸机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的病情,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降低院内死亡率,为进一步的改善预后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PCI后炎性因子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IABP行PCI)和对照组48例(直接行PCI);分别测定入院时以及第1、7天的sCD40L水平;比较2组PCI术后1周、3个月的LVEF,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治疗组第1、7天的sCD40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19±0.39)μg/Lvs(3.51±0.42)μg/L,(2.98±0.34)μg/Lvs(3.12±0.41)μg/L,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的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36.11±6.31)%vs(30.26±5.48)%,(44.69±5.02)%vs(41.52±4.17)%,P<0.05)];而2组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急诊PCI术前采用IABP辅助支持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sCD40L水平,能有效地改善左心室功能,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47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5月共47例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运用心血管活性药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介入手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IABP治疗47例(100%),再血管化治疗41例(87.3%),死亡17例(36.2%).经药物和IABP治疗,在接受再血管化前死亡的患者占死亡数的35.3%(6/17),再血管化后死亡的患者占死亡数的64.7%(11/17).死于心功能衰竭者9例,死于肾功能衰竭和呼吸功能衰竭者8例.1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全部死亡.急性肾功能衰竭(r=0.734,P=0.000)、急性呼吸功能衰竭(r=0.606,P=0.000)和糖尿病(r=0.372,P=0.012)与死亡有相关关系.结论 尽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病死率仍然较高,主要死因是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要进一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可能需要更好的循环辅助装置及加强重要器官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刘伶  林英忠  徐广马  袁军  黄宗燕  蒙绪宁 《内科》2010,5(6):571-572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 28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合并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静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仍不能维持有效血液循环,经股动脉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行IABP。观察尿量、心率、意识改变、有创动脉收缩压(SABP)和平均动脉压(MABP)。结果 IABP后,患者SABP、MABP明显高于术前(P〈0.01)。23例患者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心率减慢,尿量增多,心功能改善不明显3例,死亡2例。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能有效改善PCI术后低心排血量病人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辅助时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自2011年1月~2014年3月心内科收治的116例年龄大于65岁的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按照心源性休克发生至IABP置入的时间,将其分为两组,A组(n=53)为心源性休克至IABP置入时间小于等于3 h,B组(n=63)为大于3 h;观察血运重建、多巴胺使用情况,并记录总IABP辅助时间,30 d内全因死亡、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主要出血事件等临床事件。结果多巴胺使用无统计学差异。平均IABP辅助时间A组低于B组(71.0 h vs.128.5h,P0.01);A组与B组相比,全因死亡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15.1%vs.31.7%,P0.05);心源性死亡(13.2%vs.25.4%,P=0.10)、急性呼吸衰竭发生率(26.4%vs.34.9%,P=0.32)、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11.3%vs.20.6%,P=0.18)、主要出血事件(5.7%vs.11.1%,P=0.29)有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早期应用IABP辅助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30 d内生存率以及减少主要临床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冠状动脉内介入术(PCI)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急诊人院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计30例,其中IABP组14例,均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术;对照组16例,应用升压药后行急诊PCI术。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3天及6个月时超声心动图及血浆肌钙蛋白(cTnI)、B型脑钠肽(BNP)水平。结果IABP组与对照组人院时左心室功能指标及血浆删、BN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病3天及6个月IABP组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发病第3天IABP组血浆cTn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功能指标IABP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ABP辅助PCI能显著改善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IABP及行PCI术,IABP使用时间20~190(70.6±37.2)h,3例(18.75%)出现局部穿刺部位出血,经压迫后出血停止,除住院期间死亡1例(6.25%),无重大并发症。结论: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