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压电烧伤病人浸浴治疗后皮肤微循环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浸浴疗法对高压电烧伤病人外周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 用WX-9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观测50例严重高压电烧伤病人浸浴前后足甲襞微循环变化.观测指标包括微血管形态、微血流动态、微血管周围状态三方面共十六项指标.本组病人男47例,女3例,年龄14~45岁,平均年龄(24.32±11.33)岁,电烧伤面积7%~45%,平均烧伤面积(20.3±11.6)%.结果 与浸浴前足甲襞微循环指标比较,浸浴后管襻清晰度好转,管襻数目增多,长度增加,管径增大,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减轻等.结论 浸浴疗法对高压电烧伤病人微循环障碍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脉络宁对烧伤后微循环紊乱的改善作用。方法50例经足甲襞微循环检测证实存在微循环紊乱的烧伤病人 ,采用脉络宁治疗 ,一个疗程(10d)后用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XG -8型图像处理系统 ,观测治疗前后的足甲襞微循环变化。观察指标包括微血管形态、微血流动态、微血管周围状态共十六项指标。本组病人男37例 ,女13例。年龄28岁~50岁 ,平均年龄(44.48±13.06)岁。烧伤面积19 %~42 % ,平均烧伤面积为(27.20±18.54) %。结果经脉络宁治疗一疗程后 ,病人足甲襞微循环障碍有明显改善 ,表现为管襻变清晰 ,数目增多 ,长度增加 ,直径增大 ,血流加快 ,红细胞聚集性下降等。结论脉络宁对烧伤后微循环障碍有改善作用 ,能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3.
高压电烧伤病人足甲襞微循环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高压电烧伤病人足甲襞微循环变化,探讨高压电烧伤对人体微循环的影响。方法用WX-9B及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观测50例高压电烧伤病人足甲襞微循环,并同50例健康人对照。高压电烧伤组病人均有电流出入口,体表烧伤面积为(12.4±9.3)%,平均年龄(26.58±5.33)岁;正常对照组平均年龄(24.40±4.68)岁。观察指标包括微血管形态、微血流动态、微血管周围状态共三方面十六项指标。结果高压电烧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前者微血管清晰度降低,管襻数减少,输入枝及输出枝长度缩短,输入枝、输出枝和襻顶直径变小,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性增高,襻周有渗出和出血。结论高压电烧伤对人体外周微循环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小面积热力烧伤病人感染期皮肤微循环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小面积热力烧伤病人感染期微循环改变及其特点。方法 用WX-9B型及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观测56例处于感染期的中小面积热力烧伤病人(烧伤面积19.2%±8.2%)足甲襞微循环(food nailfold microcirculation,FNM)变化,并与同样数量健康人比较。观测指标包括微血管形态、微血流动态、微血管周围状态三方面共十六项指标。结果 中小面积烧伤病人FNM在感染期存在一定程度的紊乱,主要表现为管襻缩短、管径变细、微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存在、血液灌流量减少、襻周有渗出等。结论 中小面积烧伤可引起全身微循环改变,治疗中小面积烧伤时可采用改善微循环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烧伤创面延迟愈合与外周皮肤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性 ,探讨外周皮肤微循环障碍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用WX -6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图像处理系统 ,观测50例烧伤创面延迟愈合病人 (简称延迟组 )和50例烧伤创面正常愈合病人 (简称正常组 )之足甲襞微循环。创面延迟愈合组烧伤面积为(8.46±6.30) % ,年龄为20~67岁 ,平均(40.32±19.78)岁 ;创面正常愈合组烧伤面积为(9.43±6.17) % ,年龄为19~60岁 ,平均(39.83±17.46)岁。观察指标包括微血管形态、微血流动态、微血管周围状态共十六项指标。结果延迟组与正常组比较 ,前者清晰度低 ,管襻数少 ,输入、输出枝长度缩短 ,输入枝、输出枝和襻顶直径小 ,管襻畸形率高 ,血流速度减慢 ,红细胞聚集性增高 ,襻周渗出明显 ,乳头平坦者多见。结论烧伤创面延迟愈合与外周微循环紊乱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创面延迟愈合与足甲襞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测创面延迟愈合的热烧伤、电烧伤和化学烧伤患者之足甲襞微循环变化,探讨外周皮肤微循环障碍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烧伤创面延迟愈合病人(延迟组)和50例烧伤创面正常愈合病人(对照组)。延迟组烧伤面积为(15.3±8.8)%,年龄为(58.32±9.78)岁;对照组烧伤面积为(16.2±9.3)%,年龄为(59.83±9.46)岁。用WX-9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观测两组病人足甲襞微循环十六项指标,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延迟组与对照组比较,延迟组足甲襞微循环清晰度低,管襻数少,输入、输出枝长度缩短,输入枝、输出枝和襻顶直径小,管襻畸形率高,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性增高,襻周渗出明显,乳头平坦者多见。结论创面延迟愈合与外周微循环障碍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48例烧伤休克病人足甲襞微循环的研究,发现烧伤休克病人存在明显的微循环紊乱。表现为管襻变细、变短、数目减少、重者管襻完全隐没;血流明显缓慢、红细胞不同程度聚集;襻周明显渗出等。因此,从临床角度上证实烧伤休克微循环紊乱的存在,并阐述其变化特点。提出微循环改变可作为烧伤休克的重要诊断及监测指标,同时对病情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指出足甲襞是大面积烧伤病人微循环的良好观察部位。  相似文献   

8.
严重烧伤病人感染期恢复阶段的微循环改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索严重烧伤病人感染恢复阶段的微循环改变。方法用微循环显微镜(WX-753B型)及其图像处理系统(XG-8型),观测51例处于烧伤感染恢复阶段的严重烧伤病人足甲襞微循环。本组平均烧伤面积是54.59%±17.30%,年龄为27.21±5.27岁;对照组是50例健康成人,年龄为24.40±4.68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感染恢复组管襻畸形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流速度慢(P<0.05),红细胞聚集性增高(P<0.01),聚集以轻、中度为主;血管襻周围有轻度渗出(P<0.01),汗腺导管数减少(P<0.01),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感染恢复阶段的严重烧伤病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在治疗时需纠正微循环紊乱。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严重烧伤病人急性感染时微循环改变,用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观测56例严重烧伤病人(烧伤面积56.05±18.20%)急住感染时足甲襞微循环(简称FNM)变化,并与同样数量的普通烧伤病人比较。结果显示,严重烧伤病人急性感染时FNM存在显著的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为管襻增长、管径增大、微血流速度缓慢、红细胞明显聚集、白微栓形成、襻周渗出显著等。提示临床治疗烧伤并发急性感染时应积极纠正微循环紊乱。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小结20例脑梗塞病人应用自血光量子疗法治疗前后的甲襞微循环改变。结果表明:经治疗后病人微循环的主要变化是以改善血液流态、襻周状态为主。经光量子治疗能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降低血液粘度,加快血流速度,并能扩张微血管及增加管襻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苏补液对重烧伤儿童休克期足甲襞微循环(FNM)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用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监测30例重烧伤儿童休克期复苏补液过程的FNM变化,观测时相分别是入院时、补液后1、2、3、4、5、20、40小时。本组儿童平均年龄5.57±2.70岁,平均烧伤面积36.04 %±16.90%。结果补液前FNM管襻数减少、长度缩短、直径减小、血流速度缓慢、红细胞聚集和襻周渗出等。经复苏补液(晶胶型)后,管襻数、长度和直径在补液后2~3小时恢复正常,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逐渐恢复,襻周渗出则随补液治疗逐渐加重。结论重烧伤儿童休克早期存在严重的微循环障碍,而复苏补液(晶胶型)对烧伤休克微循环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补液不能减少毛细血管周围渗出。  相似文献   

12.
严重烧伤病人康复期的微循环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通过观测重烧伤康复期的微循环变化,探讨大面积严重烧伤对人体微循环的远期影响。方法用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观测48例处于烧伤康复期患者的足甲襞微循环。本组既往烧伤的面积是(54.59±17.30)%,年龄为(25.21±9.27)岁。伤面痊愈后1~10年,平均(4.71±4.50)年;对照组是50例健康成人,年龄为(24.40±4.68)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烧伤康复期病人足甲襞微循环突出的改变是管襻畸形率高(P<0.01)和汗腺导管数明显增多(P<0.01),同时还存在血管管襻周围有渗出(P<0.01)等,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严重烧伤创面虽然痊愈,但痊愈后的康复期仍存在微循环紊乱,说明严重烧伤对人体微循环影响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患肢足大趾甲襞微循环血流状态、管襻形态及襻周状态以判断编码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的腺病毒载体 (Ad-VEGF165)基因促进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_clerosisobliterans,ASO)患者的患肢血管新生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6例ASO患者的8条患肢血管狭窄严重或闭塞部位的肌肉内注射Ad -VEGF1654.0×1012dfu,注射前后进行①临床症状、体征 ;②足甲襞微循环 ;③下肢核磁共振血管成象 (MRA) ;④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 ;⑤血液流变学的观察。结果6例8条肢体中临床显效4条 ,占50%,有效3条 ,占37.5%,无效1条 ,占12.5%。一月后所有经基因治疗的患肢足大趾甲襞微循环管襻数目增多 ,血流速度增快 ,红细胞聚集减轻,管襻周围渗出减轻。各项积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 (P<0.05)。结论足大趾甲襞微循环 ,较手指甲襞微循环更能反应下肢的末梢循环改变 ,证实了Ad-VEGF165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有简便、可靠、无创、可重复的特性 ,是一种可靠的评价新生血管是否向末梢微血管供应血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120例健康人足、手甲襞微循环检查并对比,发现足甲襞微循环管襻排列、数目、长度、管径、形态、乳头等指标与手甲襞微循环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得出足甲襞微循环正常值。指出足甲襞微循环与手甲襞比较有自己的特点,为足甲襞的临床微循环应用提供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体位改变对儿童足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微循环显微镜和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对52名年龄均为6岁的健康儿童行左足甲襞微循环观测。受试儿童取仰卧位、坐位及站立位.分别观测三种体位下的足甲襞微循环十九项指标,并进行三种体位下微循环两两比较,探讨体位改变对儿童足甲襞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足甲襞微循环管襻数目、输入校和输出枝长度、输入枝和输出枝及襻顶直径、微循环血流速度等随体应改变出现显著性变化,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指出观测儿童足甲襞微循环时,特别是动态监测的病例,应固定在同一体位下观测,以减少观测误差,提高足甲襞微循环的研究水平。认为仰卧位是儿童足甲襞微循环观测的最佳体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同足异趾甲襞微循环检测时质量控制。方法:用WX-753B微循环显微镜和图像处理系统,观察52名6岁健康儿童的左足五趾甲襞微循环十九项指标,并进行五趾甲襞微循环之间的两两比较。结果:同足异趾间的甲襞微循环形态学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流态和襻周状态指标各趾间无显著性差异。拇趾甲襞管襻清晰度较好、数目最多、襻长最长、直径最大、而小趾则相反。结论:同足异趾间甲襞微循环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观测儿童足甲襞微循环时,特别是动态监测病例,应选择同一足趾甲襞观测,观测部位则以拇趾甲襞最佳。  相似文献   

17.
甲襞管襻畸形与血管的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育英 《中国微循环》2002,6(3):182-184
甲襞管襻形态是微循环观察的重要指标 ,多年来由于对甲襞管襻形状改变发生的原因及其意义不十分明确 ,因而在微循环检查时对管襻形态改变或异常管襻增多没有合理的解释 ,对微循环形态异常是否能提供更多与疾病有关的信息认识不足 ,也未引起足够重视。经过我们多年来对甲襞微循环观察及有关资料的分析 ,对微血管异常及甲襞管襻畸形有些新的认识 ,或许通过对管襻畸形的分析 ,从中得到更多与疾病发生发展有关的信息 ,以便使甲襞微循环检查得到更好地应用和推广。1畸形管襻增多正常人甲襞管襻多为发夹型 ,有少数交叉型和畸形管襻 ,其比例为6∶…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200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甲襞及球结膜微循环改变。对其中口服西药治疗未能改善的60例给予中药“脉络宁”静脉滴注治疗。观察到治疗前患者的甲襞及球结膜微循环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表现在形态方面:以微血管模糊,管襻减少、交叉、畸形增多为主;在流态方面:以血流缓慢、瘀滞、血色暗、红细胞聚集、白色微小栓子形成明显。脉络宁治疗1~2个疗程后,可见微血管管襻的清晰度提高、管襻数增多、交叉畸形改善、微血流流速增快、红细胞聚集减轻、白色微小栓子减少甚至消失。显示出经脉络宁治疗后微循环障碍显著改善,说明对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微循环监测和活血化瘀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患肢足大趾甲襞微循环血流状态、管襻形态及襻周状态以判断编码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的腺病毒载体(Ad-VEGF165)基因促进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 lerosis ob literans,ASO)患者的患肢血管新生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6例ASO患者的8条患肢血管狭窄严重或闭塞部位的肌肉内注射Ad-VEGF165 4.0×1012cfu(病毒颗粒/毫升),注射前后进行以下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足甲襞微循环;下肢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液流变学。结果6例8条肢体中临床显效4条,占50%,有效3条,占37.5%,无效1条,占12.5%。一月后所有经基因治疗的患肢足大趾甲襞微循环管襻数目增多,血流速度增快,红细胞聚集减轻,管襻周围渗出减轻。各项积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足大趾甲襞微循环,较手指甲襞微循环更能反应下肢的末梢循环改变,证实了Ad-VEGF165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葛根素注射液改善冠心病微循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改善冠心病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患者 ,使用葛根素注射液4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 ,15d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管襻形态、襻周状态及血液流态等指标。结果经葛根素治疗两周后 ,微血管动脉扩张 ,血流加快 ,甲襞微循环流态积分值明显降低 ,襻周形态明显改变 ,总积分值下降。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对冠心病微循环障碍有一定疗效 ,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