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为临床骨髓干细胞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富含间充质干细胞的浓缩骨髓单个核细胞,研究适用于临床治疗的单个核细胞分离技术。方法应用COBE Spectra血液成分单采系统,设置不同参数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分离前后进行细胞形态学分类、细胞计数检测、表达CD34、CD133和CD271细胞的检测,计算有核细胞回收率、单个核细胞回收率,应用统计方法分析,确定效率较高的单个核细胞采集参数。结果应用Cobe Spectra 6.1的骨髓处理(BMP)程序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的采集,采集线路红细胞浓度颜色选择比色卡比容为3%较5%和7%分离的效率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循环次数在7—9次范围内较好,MNC百分比较高。单个核细胞数达75.0%,CD34+达1.17%,CD133+0.63%和CD271+0.53%。结论该方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安全无污染,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且骨髓可以回输,可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的治疗干细胞,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优化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技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技术以更好地适用于不同需要的临床治疗。方法应用COBE Spectra血液成分分离系统,按选择确定的参数分离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34人,分离量(500±50)ml/人],对分离前后的单个核细胞做白细胞分类,细胞计数检测及CD34、CD133、CD271的检测,计算有核细胞回收率、单个核细胞回收率,应用统计方法分析CD271+和CD133+表达与细胞形态学分类的相关性。结果1)相关分析:分离前后CD271+表达率均与类单核样细胞数目相关(P均<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和0.774;分离后CD34+表达率与类单核样细胞和类淋巴样细胞数目均相关(P均<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41和0.645。2)偏相关分析:CD271与类单核样细胞相关(P均<0.01),CD34与类淋巴样细胞相关(P均<0.01)。结论应用该优化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技术,选择相应的采集参数,获得了高效率的单个核细胞;分离后的骨髓可用于患者回输治疗。 相似文献
3.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过程中最佳的分离方法。方法:留取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04-10/2005-06健康供者的骨髓10份,分别采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氯化铵裂解红细胞法,全骨髓法四种方法分离骨髓有核细胞,观察四种方法在细胞出现伸展的时间,原代培养的时间方面的差异,流式细胞仪对培养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表面标志检测。结果: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羟乙基淀粉沉淀法10份标本全部培养成功,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10份中有9份得到间充质干细胞,氯化铵裂解红细胞法10份中仅1份得到间充质干细胞,全骨髓培养法10份中有3份得到间充质干细胞。②羟乙基淀粉沉淀法细胞出现伸展和原代培养的时间短于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羟乙基淀粉沉淀法:(54.0&;#177;3.0)h,(12.4&;#177;1.4)d;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74.0&;#177;5.2)h,(14.6&;#177;0.9)d,P〈0.01]。③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表达CD13,CD29,CD44.不表达造血细胞的标志CD45,CD34。结论:经比较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明显优于其他分离方法,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过程中建议使用此种物理沉降方法分离骨髓有核细胞。 相似文献
4.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过程中最佳的分离方法。方法:留取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04-10/2005-06健康供者的骨髓10份,分别采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氯化铵裂解红细胞法,全骨髓法四种方法分离骨髓有核细胞,观察四种方法在细胞出现伸展的时间,原代培养的时间方面的差异,流式细胞仪对培养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表面标志检测。结果: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羟乙基淀粉沉淀法10份标本全部培养成功,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10份中有9份得到间充质干细胞,氯化铵裂解红细胞法10份中仅1份得到间充质干细胞,全骨髓培养法10份中有3份得到间充质干细胞。②羟乙基淀粉沉淀法细胞出现伸展和原代培养的时间短于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犤乙基淀粉沉淀法:羟(54.0±3.0h,(12.4±1.4)d;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法:(74.0±5.2)h,(14.6±0.9)d,)P<0.01犦③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表达CD13,CD29,。CD44,不表达造血细胞的标志CD45,CD34。结论:经比较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明显优于其他分离方法,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过程中建议使用此种物理沉降方法分离骨髓有核细胞。 相似文献
5.
6.
骨髓单个核细胞抗人球蛋白分型试验 总被引:33,自引:12,他引:33
我们应用经典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Coombs试验 )的原理和方法[1,2 ] ,以骨髓单个核细胞 (BMMNC)悬液取代红细胞悬液作Coombs分型试验 (BMMNC Coombs) ,结果发现 ,一部分经典Coombs分型试验阴性的血细胞减少症患者BMMNC Coombs分型试验阳性。现将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 检测对象1.1 阳性对照组 :5例 ,男 2例 ,女 3例 ,中位年龄 42岁 (35~ 72岁 ) ,均为Coombs试验阳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1.2 阴性对照组 :47例 ,男 2 2例 ,女 2 5例 ,中位年龄 31岁(7…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的差异。方法 取4周雄性近交系C57BL/6J小鼠骨髓,分别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全骨髓培养法培养,观察细胞贴壁情况和细胞形态,并行DiI acLDL及FITC UEA I双染、vWF、eNOS及细胞表面标志检测。结果 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细胞可形成典型铺路石样改变及形成血管样结构;而全骨髓培养法贴壁细胞形态多样,较多呈长梭形铺展生长,部分细胞呈类圆形及纺锤形。比较两种方法培养细胞摄取DiI acLDL、结合FITC UEA I双阳性率以及vWF、eNOS及细胞表面标志表达阳性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表达CD34、CD133及FLk 1细胞逐渐增多(P〈005)。结论 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全骨髓培养法在EGM 2MV培养体系下均可培养出内皮祖细胞,但密度梯度离心法较全骨髓培养法培养的内皮祖细胞纯度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的两种来源(脐血与骨髓)的单个核细胞,探讨其培养特点和差异。[方法] 体外分离、纯化和培养脐血与骨髓中单个核细胞(MNC),观察其形态和生长特性。[结果] 分离18份脐血,脐血标本的个体差异非常大,只有12份获得了贴壁细胞,MNC体外培养可以获得贴壁细胞,但形态不均一,主要为破骨样细胞和纤维样细胞,传代不超过二次。分离12份骨髓,均获得了贴壁细胞,MNC体外培养可以获得形态均一的纤维样间充质干细胞(MSC),可多次传代。[结论] 脐血不能获得典型的间充质样干细胞,骨髓中存在典型的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9.
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陈良标等报道 ,丙型肝炎病毒 (HCV)可感染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在其中复制。但从外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 (PBMC)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时 ,常有血小板的干扰 ,影响观察结果 ;另外 ,在检测HCV抗原 (HCV Ag)过程中 ,还存在血浆中HCV对PBMC的污染问题。为此 ,我们对分离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选抗 HCV抗体和HCV RNA均阳性的丙肝患者血清共 96例 ,均来自本院肝病研究所门诊及住院患者。肝素由山东省莱阳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 ,12 5U/支 ;淋巴细胞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已证实,各种干细胞移植治疗损伤脊髓,都可以一定程度的恢复脊髓中枢神经的功能。但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损伤脊髓以及长期效果的研究少见。利用大鼠抽取新鲜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将其移植入脊髓损伤大鼠模型,评价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神经再生和新生血管形成及长期预后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4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室级别:生物安全一级。①实验材料:8周龄SD雌性大鼠,体质量200~220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从大鼠胫骨及股骨采集骨髓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备用。制作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22只大鼠随机分成2组:模型+细胞组(n=11):脊髓完全横断T9-10后,椎管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模型+DMEM组(n=11):脊髓完全横断T9-10后在损伤邻近区注射DMEM。假手术组(n=9):仅剪除T9-10棘突和椎板后,不损伤脊髓,逐层缝合。③实验评估: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移植细胞在宿主脊髓内的存活情况,BBB评分评估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①假手术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观察中评分无明显差异,属评分正常。模型+DMEM组评分为0分,其脊髓功能无明显恢复。模型+细胞组在2,4,6,8周脊髓功能处于逐渐恢复的过程。与模型+DMEM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移植的细胞能在宿主体内存活,并嵌合到宿主脊髓组织表达血管标志。
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8周,不仅能够在损伤脊髓内存活,而且还能分化新生血管,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结扎大鼠冠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的基础上,通过4,6-联脒-2-苯基吲哚标记骨髓单个核细胞,初步观察外周静脉植入与局部注射植入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心脏功能恢复的疗效差异,及其在心肌梗死区域的分布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1/2003-10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理学系血液生理研究室完成。选取清洁级近交系3月龄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对照组、静脉注射移植组、局部注射移植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建立冠脉结扎心肌梗死模型。术后1组周,心肌梗死对照组不给药,静脉注射移植组静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注射移植组局部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术后1个月通过心功能检测比较不同移植方式对整体心功能恢复的差异,镜下观察移植的4,6-联脒-2-苯基吲哚标记细胞在心肌梗死区的分布特征及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评价各组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心室壁厚度、新生血管的变化。结果:实验选用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在心肌梗死大鼠体内的分布:大部分布在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脾脏以及骨髓也有分布,而肺、肝、肾等组织器官中未发现标记细胞。②术后1个月心肌梗死区移植细胞的鉴定:静脉注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核呈蓝色,细胞数目少;局部注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核呈蓝色,细胞数目多。③术后1个月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切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正常对照组心肌排列有序,未见坏死等改变;心肌梗死对照组心肌组织明显纤维化,心室壁明显变薄;静脉注射移植组心室壁变厚,恢复的心肌位于梗死区中心和/周边;局部注射移植组新生和或恢复的心肌位或于梗死区中心和/或周边,心室壁明显变厚。④术后1个月不同移植方式对心肌梗死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对照组、静脉注射移植组、局部注射移植组动脉收缩压、动脉舒张压、左室收缩压、左室压力最大上升及下降速度均显著降低,左室舒张末压明显升高(P<0.05),局部注射移植组最为显著(P<0.05)。⑤术后1个月不同移植方式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室壁厚度、心肌梗死区域毛细血管生成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局部注射移植组、静脉注射移植组左室心肌梗死面积均显著降低(P<0.05),左心室厚度均显著增厚(P<0.05),梗死区新生的毛细血管均显著增多(P<0.05),且局部注射移植组最为明显(P<0.05)。结论:静脉移植或局部注射植入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主要分布于心肌梗死大鼠体内的心肌梗死区域,采用局部注射梗死区细胞数目明显多于静脉移植。两种移植方式均能促进宿主心脏缺血等损伤病灶的血管增殖与血管新生,但局部注射修复心肌梗死的效果明显优于外周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结扎大鼠冠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的基础上,通过4.6-联脒-2-苯基吲哚标记骨髓单个核细胞,初步观察外周静脉植入与局部注射植入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心脏功能恢复的疗效差异,及其在心肌梗死区域的分布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1/2003-10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理学系血液生理研究室完成。选取清洁级近交系3月龄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对照组、静脉注射移植组、局部注射移植组,10只/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建立冠脉结扎心肌梗死模型。术后1周,心肌梗死对照组不给药,静脉注射移植组静脉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注射移植组局部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术后1个月通过心功能检测比较不同移植方式对整体心功能恢复的差异,镜下观察移植的4,6-联脒-2-苯基吲哚标记细胞在心肌梗死区的分布特征及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评价各组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心室壁厚度、新生血管的变化。结果:实验选用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在心肌梗死大鼠体内的分布:大部分布在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脾脏以及骨髓也有分布,而肺、肝、肾等组织器官中未发现标记细胞。②术后1个月心肌梗死区移植细胞的鉴定:静脉注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核呈蓝色,细胞数目少;局部注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核呈蓝色,细胞数目多。③术后1个月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切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正常对照组心肌排列有序,未见坏死等改变;心肌梗死对照组心肌组织明显纤维化,心室壁明显变薄;静脉注射移植组心室壁变厚,恢复的心肌位于梗死区中心和/或周边;局部注射移植组新生和或恢复的心肌位于梗死区中心和/或周边,心室壁明显变厚。④术后1个月不同移植方式对心肌梗死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对照组、静脉注射移植组、局部注射移植组动脉收缩压、动脉舒张压、左室收缩压、左室压力最大上升及下降速度均显著降低.左室舒张末压明显升高(P〈0.05)、局部注射移植组最为显著(P〈0.05).⑤术后1个月不同移植方式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室壁厚度、心肌梗死区域毛细血管生成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局部注射移植组、静脉注射移植组左室心肌梗死面积均显著降低(P〈0.05).左心室厚度均显著增厚(P〈0.05),梗死区新生的毛细血管均显著增多(P〈0.05),且局部注射移植组最为明显(P〈0.05)结论:静脉移植或局部注射植入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主要分布于心肌梗死大鼠体内的心肌梗死区域,采用局部注射梗死区细胞数目明显多于静脉移植。两种移植方式均能促进宿主心脏缺血等损伤病灶的血管增殖与血管新生,但局部注射修复心肌梗死的效果明显优于外周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为平滑肌样细胞的可行性,为构建组织工程器官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12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等级1级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体质量20~30kg成年雌性杂种犬6只,由北京市科宇实验动物养殖中心提供(许可证号为SCXK(京)2000-0015),动物饲养级别1级。实验方法:①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培养:穿刺健康成年实验犬髂前上棘,抽取骨髓10mL,加入肝素抗凝,以等体积PBS充分混匀,4℃条件下转入离心管中,取20mL淋巴细胞分离液,将稀释骨髓按1∶1小心加在分离液的界面上,用水平离心机以1500r/min离心10min后,单个核细胞位于血浆和离心液界面层。吸取界面层单个核细胞层,以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PBS冲洗3次,备用。②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为平滑肌样细胞:将收获的犬骨髓单个核细胞以由含体积分数为0.15胎牛血清的DMEM/F12混合培养液、0.5μg/L内皮细胞生长因子、2μg/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10μg/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10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mol/L磷酸维生素C、0.04mmol/L脯氨酸组成的诱导培养基重悬,以1×109L-1种植于胶原铺底的培养瓶中,置37℃、含50mL/L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进行诱导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在诱导培养后第1,3,5,7,9,11天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细胞表型鉴定,并评价细胞生长增殖情况。结果:①骨髓单个核细胞向平滑肌样细胞诱导的细胞生长曲线:接种第1,3,5,7,9,11天计数每孔细胞数分别为(2.73±0.18)×108,(3.17±0.36)×108,(7.35±1.28)×108,(23.61±1.56)×108,(53.48±3.47)×108,(48.51±5.36)×108L-1。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细胞表型:原代细胞仅少数α-平滑肌肌动蛋白染色明显阳性,明显阳性细胞约占总数的(60.5±5.9)%,细胞内肌丝样结构不明显,而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碱性钙调宁蛋白染色阴性;P3代细胞生长5d,细胞生长汇合后,绝大部分诱导后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碱性钙调宁蛋白染色阳性,可见胞浆内清晰的肌丝样结构,明显阳性细胞分别占细胞总数的(86.2±13.5)%,(78.7±10.2)%,(76.63±13.8)%,明显高于原代细胞(P<0.05)。③平滑肌样细胞的亚型分析:原代细胞爬片标本Flk-1染色多数呈阳性,第3代细胞Flk-1染色几乎阴性,阳性细胞胞膜、胞浆着色呈棕黄色。原代及传代细胞Vimentin染色均呈阳性,阳性细胞胞浆着棕黄色。本组细胞Desmin染色阴性。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被定向诱导成为平滑肌样细胞,能够满足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诱导小鼠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诱导条件。方法首先通过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得小鼠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用添加20 ng/ml HGF、10 ng/ml FGF-4、10 ng/ml OSM和10%NBS的IMDM培养液诱导这些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结果小鼠单个核细胞在三种细胞因子的诱导下,随诱导时间延长逐渐体积增大、形态上向上皮样转变,胞浆丰富,出现双核或多核细胞;半定量RT-PCR的结果显示,AFP和CK19的表达量在诱导初期首先增加,并且在诱导后期逐渐减少。而CK18、ALB和TAT的表达与诱导时间呈线性关系;免疫荧光检测诱导3周后的细胞,AFP、CK19、CK18和ALB均为阳性表达;诱导3周的细胞PAS糖原合成反应呈阳性,说明已经具备糖元合成和储存这一个肝细胞的特征性功能。结论组合HGF、FGF-4和OSM三种细胞因子可以诱导小鼠单个核细胞向肝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方法较多,采用不同诱导方法对骨髓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的比例是不同的。目的:比较化学诱导法和共培养法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差异。方法:大鼠全骨髓血细胞分离纯化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化学诱导组和共培养组,分别采用加入化学诱导剂β-巯基乙醇和Transwell小室共培养方法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结果与结论:诱导培养1周后从化学诱导和共培养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出现突起,且呈辐射生长,2周后均可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共培养组中第四五天可见星级神经细胞状结构,并形成更多的突起,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率为(70.82±2.46)%。而在第六七天化学诱导组中神经细胞形态样细胞形成,并有连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率为(52.37±1.83)%。提示细胞微环境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发挥主导作用,且化学诱导法诱导效率低于共培养法。 相似文献
16.
Regulation of de novo purine synthesis in human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by hypoxanthin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In previous studies from this laboratory, human bone marrow hypoxanthine concentrations were found to average 7.1 microM, three times higher than plasma hypoxanthine concentrations measured simultaneously. To asse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fi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oxanthine concentration and the rate of purine nucleotide synthesis by the de novo pathway was studied in normal human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and in the human promyelocytic cell line, HL-60, in vitro. Utilizing a [14C]formate incorporation technique, rates of total cellular de novo purine synthesis as well as rates of de novo adenine, de novo guanine, and thymine synthesis and incorporation into RNA and DNA were measured as a function of hypoxanthine concentration. In normal human marrow cells, the rate of total de novo purine synthesis declined by 81%, while the rate of de novo adenine and de novo guanine synthesis and incorporation into macromolecules declined by 89 and 75%, respectively, when media hypoxanthine was increased from 0 to 10 microM. Similar results were seen in the HL-60 cell line. In contrast, rates of thymine synthesis and incorporation into DNA as well as overall rates of RNA and DNA synthesis did not change with varying media hypoxanthine concentrations. In addition, hypoxanthine salvage and incorporation into RNA and DNA was shown to progressively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media hypoxanthine concentration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hysiologic concentrations of hypoxanthine are sufficient to regulate the rate of de novo purine synthesis in human bone marrow in vivo.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分型试验对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1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分型试验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分型试验阳性患者给予泼尼松或加用环孢素A治疗。结果 51例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分型试验阳性40例,阴性11例。阳性患者中,单纯IgG阳性16例,单纯C3阳性4例,IgG+C3阳性4例,单纯IgM阳性4例,IgG+IgA阳性4例,抗IgG+IgM阳性8例。泼尼松或加用环孢素A治疗有效率87.5%。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分型试验对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治疗不同时期心肌梗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marrowmononuclearcells,BM-MNCs)自体移植于梗死心肌后改善心功能、减少梗死面积的能力以及最佳的移植时机。方法结扎日本大耳白兔(n=35)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AMI)模型,分别在AMI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将BrdU标记的13M-MNCs直接注射至梗死心肌周边区域,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NCs在梗死心肌组织中的分化,并比较各组心功能、心肌梗死面积。结果移植的MNCs在梗死心肌组织中表达cTnT、SMC浕-actin、Ⅷ因子相关抗原、Cx-43。细胞移植术后4周,各移植组与未治疗组比较,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左室收缩功能提高。在心肌梗死不同时期移植BM-MNCs效果有差异。心肌梗死4周内进行干细胞移植在心功能、心肌梗死面积方面优于AMI后8周、12周移植。结论BM-MNCs自体移植至心肌梗死周边区域能改善心功能,减少梗死面积。AMI后1周至4周可能是较佳的移植时期。 相似文献
19.
背景:心脏干细胞移植后心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轴表达及其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的:观察经心外膜注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心衰犬心脏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轴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6只杂种犬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植入永久起搏器。右室快速起搏三四周后建立心衰模型。移植组犬经心外膜多点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快速起搏三四周后,各项超声参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较起搏前改变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定量PCR检测细胞移植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mRNA及CXCR4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经心外膜注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提高心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mRNA及CXCR4 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0.
背景:心脏干细胞移植后心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轴表达及其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的:观察经心外膜注骨髓单个核细胞对心衰犬心脏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轴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6只杂种犬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植入永久起搏器。右室快速起搏三四周后建立心衰模型。移植组犬经心外膜多点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快速起搏三四周后,各项超声参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较起搏前改变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定量PCR检测细胞移植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mRNA及CXCR4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经心外膜注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提高心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mRNA及CXCR4 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