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邹敏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0):1554-1556
运用锚定信息探讨青少年自杀态度的可塑性,为我国中学阶段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语意启动与框架效应相结合的方式设计锚定信息,语意启动以锚定数字为核心,框架效应以措辞形式为核心,即采用2(锚定数字)×2(措辞形式)的实验设计.于山东省潍坊市4所中学整群抽取初一至高二年级750名中学生,将被试随机分为4组,分别接受不同的锚定信息,并完成自杀态度问卷.结果 锚定数字与措辞形式对青少年自杀态度4个维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与对自杀者的态度两大维度上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0.710,4.450,P值均<0.05),且仅表现在初中生方面(F值分别34.796,10.389,P值均<0.05).接受不同语义锚定信息的初中生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与对自杀者的态度维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23,-3.157,P值均<0.01),而高中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中生的自杀态度不够稳定,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2.
了解生命教育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为有效开展高校生命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杀态度问卷、生活目的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生命意义问卷对某高校237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并将被试分为实验组(117例)与对照组(120例),进行前后测设计的生命教育实验.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量表得分在实验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后除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寻求意义、生活感受和幸福感外,两组其余各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前后实验组被试自杀态度状况、生命意义感指数、生活目的水平都有提高(P值均<0.05);对照组前后测各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追踪评估发现干预效果持久,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生命意义以及生活目标等方面,前测和追踪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生命教育有利于学生理性审视自杀现象,提升其生命意义感,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杀态度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自杀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范围内7所高校的一至四年级大学生2 763名,采用自杀态度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有自杀意念者608名,自杀意念率为22.0%;不同性别、年级、血型、生源地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专业、民族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有自杀意念组与无自杀意念组对自杀行为性质、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和安乐死的态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可通过个体对自杀行为所持的态度,来判别个体自杀意念和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进而提前预防.  相似文献   

4.
了解贵州省中学生自杀态度现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学生自杀态度影响因素,为自杀危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贵州省抽取3个地区共5 109名中学生,应用自编问卷、自杀态度问卷(Suicide Attitude Questionnaire,QSA)、中学生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数据采用SPSS 17.0和Amos 23.0进行因子分析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5 109名中学生中对自杀行为、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和安乐死持肯定、宽容态度的学生分别有192(3.8%),1 845(36.1%),3 475(68.0%)和1 063人(20.8%).有无宗教信仰、是否住校、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留守、学校所在地、不同年级及不同地区的中学生自杀态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抑郁、焦虑情绪对自杀态度的影响最大(总效应为0.304),其次是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社会欺辱和生命有关教育(总效应分别为0.237,0.202,0.187,0.095).结论 贵州省中学生对自杀的认识有待提高,抑郁、焦虑情绪及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的自杀态度影响较明显,预防中学生自杀更应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背景,同时需改善父母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个体化信息支持对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态度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12月100例住院治疗的抑郁障碍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精神科护理干预和随访;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体化信息支持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出院后6个月和出院后12个月共4次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自杀态度问卷(questionnaire of suicide attitude,QSA)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结果经过8周的情感体验和个体化信息支持后,研究组HAMD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对自杀行为性质认识、对自杀者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和对安乐死的态度4个维度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组内自身对照两组患者HAMD总分明显下降,对自杀行为性质认识、对自杀者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和对安乐死的态度4个维度均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个体化信息支持能够明显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情绪和自杀态度,消除自杀意念,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了解新疆师范类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对自杀态度的取向,为提高师范类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态度问卷、自我接纳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新疆师范类高校的3 564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疆师范类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总自杀态度得分为(2.86±0.54)分.男生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因子上得分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4,P<0.01);女生比男生更否定对自杀的行为,男生更认可安乐死.文科学生对自杀态度各因子较理科生持更理解和认可的态度(P<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评价因子、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因子是影响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因素(β值分别为0.018,-0.118,0.098,P值均<0.05).结论 新疆师范类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自杀态度为矛盾或中立态度.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对新疆师范类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从个人、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城市社区成年人对自杀的态度。方法在杭州市4个社区随机抽取795名成年人接受调查,采用自杀态度问卷进行评估。结果社区成年人对自杀行为和自杀者多数持矛盾或中立态度(49.2%、50.6%),对自杀的态度各维度男女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老年组对自杀行为、自杀者、自杀者家属以及安乐死所持肯定或理解态度明显高于青壮年组(P0.01或0.001)。结论老年人对自杀的高肯定或理解态度是其高自杀率的主要原因,社会需高度关注老年人自杀预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理工院校大学生自杀态度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自杀态度,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广州市理工大学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为自杀态度问卷(SAQ)。结果自杀态度在不同年级的学生间存在差异,对自杀行为、自杀者、安乐死持矛盾中立态度者占多数,对自杀者家属持理解认同态度占多数。结论自杀态度各指标均提示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刘静  谢杏利 《现代预防医学》2015,(7):1251-1253,1275
目的分析研究生自杀态度影响因素,为科学制定自杀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生命意义感量表(C-MLQ)和幸福感指数量表(IWB)对356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 (1)研究生自杀态度四个因子的总均分是3.19±0.29,其中对自杀行为、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和对安乐死态度的均分分别是3.20±0.44、3.56±0.47、3.04±0.63、3.12±2.85;研究生自杀态度在性别、专业和生源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研究生更倾向于对自杀者家属持宽容态度(χ2=6.680,P<0.05)。(2)除对安乐死的态度外,研究生自杀态度各因子与生命意义感、幸福感各因子显著相关(P<0.05或P<0.01)。(3)分别以自杀态度四维度均分为因变量,以主观幸福感、生命意义感各因子及性别、专业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性别、寻求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等分别进入四个回归方程。结论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生命意义感等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有助于改善其自杀态度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对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的影响情况.方法 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和自编就业压力问卷对70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470名(72.1%)大学生感受到了轻度以上就业压力,平均分为(2.26±1.42)分;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者81人(12.4%);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自杀者的态度、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安乐死的态度平均分分别为(3.34±0.55)、(2.54±0.51)、(2.37±0.49)、(2.76±0.74)分;年级、专业、户籍、父亲职业、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影响(P<0.05);就业压力影响对安乐死的态度(β=-0.10,P<0.05);对自杀行为的认识、对安乐死的态度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β=-0.904、-0.412,P<0.01或P<0.05);而就业压力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β=0.265,P<0.01).结论 就业压力对自杀态度有影响作用,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就业压力与自杀态度可以预测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1.
缑赫  李景华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1):1675-1678
探讨青少年暴力游戏接触与攻击性的相关性,为降低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整群抽取陕西省少管所200名犯罪少年及西安市某中学182名在校少年,采用自陈问卷调查青少年游戏接触的暴力程度、偏好与动机,并使用Buss-Perry攻击量表测量攻击性水平.此后,选取典型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包括6名犯罪少年和4名在校少年.结果 游戏偏好的暴力程度与青少年攻击性呈正相关(r=0.20,P<0.01).犯罪少年游戏时长更长、频率更高,以及寻求刺激和交友的游戏动机更强(x2值分别为105.14,146.70,11.02,17.05,P值均<0.01);在校男生更偏好益智类游戏,如“策略战棋类”和“冒险解谜类”(x2值分别为19.01,11.04,P值均<0.01).然而,两组少年游戏接触的暴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5,P=0.61).结论 两组少年在游戏使用行为上存在差异,尽管暴力游戏偏好与攻击性呈正相关,但其无法被视为触发犯罪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了解儿童青少年静态行为和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关系,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城区1 所公办小学和1 所公办初中628 名四至八年级学生,进行长时间看电视、互联网过度使用、游戏过度使用等静态行为、生活满意度量表、个人幸福指数—中小学生版、正负性情感量表儿童版等的测评.结果 学生长时间看电视、课外做作业、上网、电子游戏的比例依次为2.7%,6.0%,3.6%,5.1%.互联网过度使用率为14.3%,游戏过度使用率为8.2%.长时间上网、长时间电子游戏、互联网过度使用、游戏过度使用均与生活满意度、个人幸福指数、正性情感呈负相关,与负性情感呈正相关(P 值均<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游戏频度对主观幸福感大多指标有显著的预测效应.结论 需重视静态行为,加强网络游戏过度使用的干预,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中学生自杀行为态度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自编问卷和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对毕节市1 70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毕节市中学生对自杀行为持肯定、中立和否定态度者分别为3.9%、44.6%和51.5%。性别、是否住校、学习生活、与父母关系、社会欺辱和媒体对自杀的相关报道是影响中学生自杀行为态度的因素。结论毕节市中学生对自杀行为缺乏正确认识,需家长、学校及社会对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对自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杨杨 《现代预防医学》2019,(9):1595-1599
目的 了解郑州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和生活技能状况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郑州市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郑州市2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对422名在校中学生进行健康行为问卷和生活技能评价问卷的调查。结果 郑州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为34.8%,生活技能总得分为(79.7±12.5)分。男生在吸烟、健康危险行为方面发生率高于女生,存在统计学意义(x2值为8.01、8.68,P值均<0.01)。不吸烟学生的生活技能总得分和应对压力/调节情绪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吸烟学生,存在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34、-4.02,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中学生发生健康危险行为是初中学生的2.21倍,与教师关系较差的学生发生健康危险行为的风险性较高(OR值为11.56),宽容的父母管教方式(OR值为0.56)是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的保护因素;生活技能总得分高(OR值为0.96)对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结论 郑州市中学生存在一定比例的健康危险行为学生,生活技能对降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西安市青少年网络游戏障碍(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GD)现状及其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为开展青少年IGD干预和促进睡眠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选取西安市航天中学、西京学校、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3所中学1 181名初一初二年级学生,采用基本信息问卷收集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环境等基本信息,通过网络游戏障碍诊断问卷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获取IGD诊断情况及失眠严重程度,使用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IGD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失眠严重程度的关联。  结果  在过去12个月内参与网络游戏且填写IGD诊断问卷的929名初中生中,IGD检出率为20.0%(186名)。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否单亲家庭、是否与父母同住、是否网络游戏上瘾、网络游戏时间自控情况、失眠严重程度不同的初中生IGD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11,8.33,202.92,91.23,29.06,P值均 < 0.05)。矫正混杂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12个月是否参与网络游戏和失眠严重程度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62,95%CI=0.92~2.85,P>0.05);针对网络游戏的人群中重度失眠的IGD风险为不失眠者的3.56倍(95%CI=1.92~6.61,P < 0.01)。  结论  青少年网络游戏障碍现状不容乐观,失眠严重程度与IGD呈正相关。应尽早对网络游戏障碍青少年开展早期的预防干预以降低IGD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中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欺凌的关系及认知移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移情量表及UCLA孤独量表,对方便抽取的辽宁省4城市949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不同性别中学生受网络欺凌、实施网络欺凌、孤独感与认知移情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8,5.86,3.25,-3.54,P值均<0.05),除认知移情外,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初中生受网络欺凌、实施网络欺凌得分高于高中生,认知移情得分低于高中生(t值分别为4.49,2.69,-8.02,P值均<0.05).相关分析显示,受网络欺凌、实施网络欺凌与孤独感均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0.28,P值均<0.01),与认知移情存在负相关(r值分别为-0.16,-0.25,P值均<0.01).认知移情在孤独感与受网络欺凌、实施网络欺凌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3.6%,19.2%.结论 孤独感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受网络欺凌与实施网络欺凌,还可以通过认知移情间接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胡馨 《现代预防医学》2018,(20):3723-3726
目的 了解郑州市流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和睡眠质量状况,探索两者间存在的关系,为流动儿童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郑州市流动人口较多地域的6所中学进行调查,共调查1 344名流动初中学生。调查问卷采用自编信息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进行。结果 郑州市流动初中学生的PSQI总均分为(5.67±3.77)分。睡眠存在问题的学生为28.13%。初三年级的PSQI总分最高,3个年级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23.54, P<0.01)。随着年级的增高,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时间等方面得分呈现上升趋势。睡眠无问题组与睡眠存在问题组母亲和父亲教养方式3个维度的得分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53、6.38、-4.84、-7.23、5.89、-2.89,P值均<0.01)。结论 郑州市流动初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睡眠质量存在相关系;父母对学生越关心,学生的睡眠质量越好,相反则越差。  相似文献   

18.
了解杭州市中学生日常步行时电子设备使用的认知和行为现状及伤害发生的情况,为制定中学生伤害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杭州市4个区共4所高中、4所初中69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9.91%的学生步行时使用电子设备分散注意力.77.81%被调查的学生边步行边听音乐,72.70%边步行边打电话,71.66%边步行边使用社交沟通工具,45.52%步行看资讯,35.06%步行玩游戏,25.94%看视频.在上述所有步行时使用电子设备的行为中,高中生的行为报告率均高于初中生(x2值分别为28.063,7.992,45.117,44.945,18.508,P值均<0.05);边步行边听音乐的行为报告率上,女生高于男生(x2=8.36,P<0.05);在边步行边玩游戏的行为报告率上,男生高于女生(x2=13.427,P<0.05).95.40%的学生认为同龄人步行时存在使用电子设备分散注意力的情况.50.51%的学生表示步行时曾被机动车撞到或差点被撞到过,其中因使用电子设备分散注意力被撞的占14.57%.在日常步行时使用电子设备分散注意力的学生中曾被机动车撞到或差点被撞到过报告率为52.61%,高于日常步行时不使用电子设备的报告率(30.4%)(x2=2.202,P<0.01).结论 多数中学生会在步行时频繁使用电子设备,导致其注意力分散,影响个人安危.需尽快采取一定措施,减少中学生步行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