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糖尿病作为当前常见慢性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参与并影响着人体的物质与能量代谢。目前许多研究提示肠道菌群紊乱与T2DM的发病密切相关,通过中药微生态制剂改变肠道的微环境以及肠促胰岛激素成为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新突破口,祖国医学对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不断涌现,本文将对近年来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失调和肠促胰岛素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道中的菌群系统作为人体重要的一个微生态系统,参与众多营养物质和各种能量的代谢。肠道菌群失调与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及其发展密切相关,以肠道菌群作为切入点研究T2DM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本文旨在总结近些年对于两者的相关性研究,以及中西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T2DM的相应方案,为后续基于肠道菌群防治T2DM提供些许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慢性血糖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可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目前并不能彻底根治。如果患者血糖长期得不到控制,将引起严重并发症。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对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是影响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T2DM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多样性有所差异,中医药可以通过改善T2DM患者的菌群失调情况,从而治疗2型糖尿病。传统的中医药疗法具有多种方式且各具特色,中药效果温和且不良反应少,针灸推拿依从性好,中医食疗具有独特的饮食理论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益生菌发酵中药也走上舞台,其扬长避短,具有很大的发掘价值。由此可见,中医药通过肠道菌群治疗2型糖尿病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与人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它不仅可通过多种途径对宿主糖代谢产生影响,更可能与某些中医病机有着紧密联系。“郁-热”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发病之初的重要病机,但其病理实质并不明确。多项研究证实,过食肥甘厚味、情志失和及久坐少动等引发T2DM的系列病因均能导致肠道菌群的异常,而失调的肠道菌群又可反作用于宿主助推郁热征象的产生,其机制可能涉及肠道菌群多样性、丁酸盐产生菌及肠黏膜保护菌的减少,机会致病菌及脂多糖的增多,短链脂肪酸、胆汁酸等菌群代谢产物的产生异常及功能紊乱等。基于肠道微生态学、梳理“菌群-宿主”互作网络,或可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T2DM“郁-热”病机的病理本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微生态学研究证实,T2DM疾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数量及比例的失调有很大的关联性,这成为研究热点。现有实验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通过短链脂肪酸学说、胆汁酸代谢学说、内毒素学说、支链氨基酸学说等机制来影响T2DM的发生发展。湿热证T2DM患者在临床最为常见,该类患者胰岛素抵抗最为严重,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葛根芩连汤可通过特定的分子机制及通路作用于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胰岛β细胞的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调节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为临床治疗T2DM患者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但由于菌群数量庞杂,现有数据多偏重于动物实验,且研究菌群特异性不足,为此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对T2DM特定菌群的研究,以及增加临床大样本数据统计。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糖尿病患者存在菌群失调,T2DM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在肠道菌群的组成、种类方面存在差异,并且与血糖有一定的关系~([1])。研究~([2-4])表明,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可增加肠道内有益菌群的数量,改善肠道内环境,因此,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T2DM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降糖药物可能通过调节肠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是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的一类疾病,其发生、发展往往与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根据2017年第八版糖尿病联合会糖尿病图谱显示全世界约有4. 25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将会增加到7亿,成为一个日益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健康问题。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90%以上,因此,研究病理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肠道菌群与人类共存,为人类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参与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除了肥胖、遗传和胰岛素功能紊乱外,肠道菌群紊乱也可能导致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不平衡的饮食结构破坏了肠道菌群的平衡,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可能是营养过剩引起肠道微生物紊乱的结果之一。但是,肠道菌群是如何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尚未有明确的机制。目前,普遍认为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参与胆汁酸代谢、短链脂肪酸代谢、低水平的炎症反应等途径影响了机体的代谢。对于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目前主要以药物控制为主,通过外科手术、增加益生菌、粪便移植等方法干预肠道菌群来调整肠道微生态为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手段,本文就近年来有关2型糖尿病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未来可能的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综述肠道菌群-胆汁酸通路对2型糖尿病(T2DM)发生发展及防治的研究进展,为基于该通路的糖尿病防治提供文献参考,为开发治疗糖尿病的创新治疗方法提供思路。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我们综述了肠道菌群与T2DM的相关性、胆汁酸和T2DM相关性、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代谢的相关性,并重点论述了肠道菌群-胆汁酸通路在T2DM发生发展及防治中的研究进展,强调该路径对血糖调节方面的局限性和挑战,并探讨如何基于该路径开发防治T2DM的创新方法。结果与结论 肠道菌群-胆汁酸通路可介导T2DM的发生发展。肠道菌群可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影响初级胆汁酸转变为次级胆汁酸,随后通过法尼醇X受体(FXR)、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5(TGR5)调节信号传导,影响宿主的代谢途径。FXR和TGR5受体已成为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研究的新靶点,开发肠道特异性FXR拮抗剂和TGR5激动剂可能是未来治疗T2DM的一个很有前途的方法,然而其长期效果值得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9.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与免疫功能改变在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此研究结果,从中医理论出发,认为二者功能健全与脾脏密切相关,故通过阐述助脾散精法改善T2DM患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理论依据,为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庞大的微生态系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灸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临床及动物实验都已证实针灸治疗可以调节肠道菌群趋于平衡。该文整理了近年来肠道菌群研究方法的发展、针灸对胃肠道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肠道菌群调控作用,并对针灸干预肠道菌群研究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病理机制复杂,受多重因素影响。人体肠道内有数百万亿的微生物,大致分为益生菌、中性菌、致病菌三类,处于动态平衡,构成复杂的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态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维系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肠道菌群分布不平衡已被证实是促进胰岛素抵抗(IR)进展的重要原因,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近年来,对肠道菌群的调控成为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新途径、新靶点。中医药对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的治疗由来已久,独具特色与优势,但其尚不明确的作用机制限制了中药的现代化、产业化。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和谐共生与中医理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一致,中医药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逐渐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有研究认为糖尿病起源于“肠道内热”,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文献表明部分清热类方对失衡的肠道菌群具有一定调节作用,为此探讨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关联性,分析清热类方(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汤、乌梅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糖尿病热证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治疗糖尿病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下降伴胰岛素分泌减少为病理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人体肠道存在各种菌群,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目前已意识到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肥胖、GLP-1、GLP-2分泌等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气阴亏虚,热毒为患"是2型糖尿病现阶段重要的中医病机,调理中医"脾胃"、改善肠道菌群,对修复肠道黏膜受损、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等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从中西医方面对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肠道微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糖尿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在中医理论中,脾不布精、肝失疏泄、真阴枯竭都是消渴发病的主要病机.文章立足于中医肝、脾、肾相关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求丰富和发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发病机...  相似文献   

14.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正>肠道菌群作为一新兴临床热点被广泛关注,微生物学研究发现,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着超过1 000个种的共生菌群,每一个种还包括许多亚种,总数量超过1 014,是人体总细胞数的10倍以上,总质量超过1. 275 kg,其中大部分细菌存在于人体肠道中,这些细菌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1-2],人类共生菌群所编码的基因数量至少是人体自身基因的100倍,由此可见肠道菌群的作用不可小视。肠道菌群大体  相似文献   

16.
肠道微生态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肠道及肠外疾病密切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饮食习惯可直接改变肠道微生态,导致肠道菌群中度失调,西医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口服益生菌、通便药,甚至行粪菌移植术。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相互调节作用,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整体治疗,在临床中取得不错的疗效。仝小林教授认为,夜明砂、晚蚕砂、五灵脂均属于动物粪便药,三药合用能清热化湿,消积导滞,以复中焦升降气机之功,且三药均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可作为天然的肠道菌群调节剂,靶向调整肠道菌群结构,有望成为未来治疗糖尿病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肠道微生态及"肠-肾轴"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发病的关系,追溯中医学肾病治脾之理论渊源,从慢性肾脏病与肠道菌群、脾虚与肠道菌群,以及肾病治脾的理论根源、现代研究、临床应用方面阐述慢性肾脏病从脾论治的重要性,为慢性肾脏病的临床防治开拓新思路,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T2DM)现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负担之一。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T2DM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态靶理论是中医学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文系统讨论了态靶理论、肠道菌群失调与T2DM形成的相关性,并认为通过靶向调节肠道致病菌及其代谢产物,恢复有益菌群,可以达到中西医结合防治T2DM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王婷  赵志梅  周瑶  胡祖贤  夏天  闫平 《天津中医药》2017,34(12):860-864
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肠道菌群是存在于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是后天获得并影响人体自身平衡的重要"器官",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调可以引起胰岛素抵抗,因此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肠道菌群存在密切联系。目前研究认为小檗碱通过改善肠道菌群以治疗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性疾病,小檗碱可以通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干预来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文章就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及小檗碱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精不正化是2型糖尿病的病机关键,且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脾不散精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助脾散精法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关文献,探讨助脾散精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