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液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post-wash total mobile sperm count,PTMC)对单纯以少、弱精子症为病因引起不孕不育症患者的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单纯以少、弱精子症为适应症接受IUI治疗的125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按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数进行分组,A组19个周期:10×10~6、B组71个周期:10×10~6~20×10~6、C组35个周期:20×10~6,比较各组临床妊娠率。结果:周期总临床妊娠率15.20%,A组周期妊娠率10.53%,B组周期妊娠率16.90%,C组周期妊娠率14.29%,各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由少、弱精子症引起不育的患者行IUI治疗,即使PTMC10×10~6也能获得一定的妊娠率。(2)精液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数对IUI的妊娠率有一定影响,但妊娠率并非一定随着PTMC的增多而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细胞精子症对行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后周期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分析在本中心行IUI男性患者的精液检查结果,根据WHO推荐方法对185例男性患者的精液质量进行分析,采用联苯胺染色法检测精液白细胞浓度,并将患者分为白细胞精子症不育患者组(白细胞浓度>1×10~6/m L,n=33)和精液白细胞正常不育患者组(白细胞浓度≤1×10~6/m L,n=152)。比较两组间的精液量、精子浓度、精子正常形态率、处理前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精子DNA碎片指数、周期临床妊娠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白细胞精子症不育组行IUI共47个周期,白细胞正常不育组行IUI共279个周期。两组间精液量、精子浓度、处理前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精子正常形态率方面,白细胞精子症患者不育组低于白细胞正常不育患者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子DNA碎片指数方面,白细胞精子症患者不育组临床妊娠率高于白细胞正常不育患者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临床妊娠率数据中,我们发现白细胞精子症患者不育组与白细胞正常不育患者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虽然白细胞精子症会影响精子的正常形态、精子存活率以及DNA碎片指数,但是白细胞精子症不影响IUI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男性射精障碍所致不育夫妻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 IU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男性射精障碍所致不育夫妻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例为逆行射精,12例为不射精。逆行射精者,取精前常规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排尿后手淫取精,收集标本;对于不射精者,常规手淫取精收集标本。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精液,随后进行IUI。根据IUI精液处理后精子前向运动总数(Processed total motile sperm count,PTMS),将IUI周期分为三组:PTMS<10×10^6(A组)、PTMS<10×10^6~20×10^6(B组)和PTMS≥20×10^6(C组),统计每组的妊娠率,并对妊娠周期与非妊娠周期处理后注入宫腔内精液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例男性射精障碍的不育夫妻经30个周期IUI治疗,10例女方怀孕,临床周期妊娠率为33.33%,临床累积妊娠率为71.43%。PTMS<10×10^6(A组)、10×10^6~20×10^6(B 组)和≥20×106(C 组),这三组周期妊娠率分别25.00%、40.00%和33.33%。妊娠周期与非妊娠周期处理后注入宫腔内精液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对男性射精障碍所致不孕夫妻进行IUI治疗,效果明显、临床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4.
《中国性科学》2015,(9):94-96
目的:回顾性分析79例人工授精中男性HBV携带者的精液质量及妊娠结局,了解乙肝病毒对男性精液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79例男性HBV感染患者的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BMI、男方精液量、液化时间、活率、前向运动精子活率、畸形率;女方妊娠率及流产率进行分析。结果:乙肝组液化时间、a级精子比率、前向运动精子比率、精子畸形率、妊娠率及流产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男性乙肝携带者的精子质量无明显降低,有可能通过HBV对精子DNA的整合,对精子染色体和胚胎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精子DNA碎片指数(DFI)对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技术助孕患者的精液参数、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常规ICSI治疗的患者的33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DFI水平将所有周期分为三组,A组:DFI≤15%,77个周期;B组:15%0.05);C组男方年龄显著大于A组和B组(P<0.05);C组精液前向运动精子率(PR)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DFI与男方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PR呈负相关(P<0.05)。三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可利用胚胎率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的早期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中,精子参数对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精液优化处理回收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邢台市第三医院生殖医学科行IUI的236例男性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精液回收率分为三组:低回收率组(≤30%),中回收率组(31%~50%)组,高回收率(≥51%)组,分析影响回收率的精液参数,并分别按不同精液体积、精子浓度、精子活动率、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分低、中、高三组,分析对精子优化回收率的影响。结果不同回收率组男性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回收率组的精液体积、前向运动精子数均高于其他两组,中回收率组精液体积及前向运动精子数高于高回收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体积组的男性年龄及精子回收率均高于其他两组,中体积组精子回收率高于高体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浓度组的患者年龄低于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低浓度组精子回收率高于其他两组;低活动率组的男性年龄高于中活动率组,高活动率组的精子回收率低于中活动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PR组的男性年龄及回收率高于其他两组,高PR组精子回收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精液体积、浓度、活动率及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精子回收率,可以根据处理前的精液参数预测优化精子后的回收率,从而寻找更合适的优化方法,提高精子回收率,进一步提高IUI的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男性年龄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按照男方年龄将接受常规IVF-ET治疗的188对夫妇分为四组:年龄31岁组53例,31~35岁组78例,36~40岁组37例,40岁组20例。分析男方年龄对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中各组间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内膜厚度、基础FSH值、Gn总量、获卵总数、MII卵数、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等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方精液体积、精子密度、前向运动精子比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36~40岁组(9.3±3.0)和40岁组(9.5±2.6)的正常形态精子比率显著低于31岁组(13.5±2.8)和31~35岁组(12.6±2.7)(P0.05),而且36~40岁组的受精率(76.6%)显著低于31岁组(83.1%)和31~35岁组(81.4%)(P0.05)。另外,31岁、31~35岁、36~40岁、40岁组的着床率分别为:50.91%、41.32%、21.35%、23.4%(P0.05),妊娠率分别为64.15%、62.82%、40.54%、45.0%(P0.05),均呈一定的下降趋势。而各组间的流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常形态精子比率及IVF的受精率、胚胎着床率及妊娠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时机对于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至2015年在我中心第一次行AIH助孕治疗的1127个治疗周期。按照患者行IUI治疗时是否排卵将患者分为排卵前组和排卵后组,比较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1127个IUI治疗周期中在排卵前进行手术的有756例,471例患者在确认排卵后接受IUI治疗。其平均年龄、平均不孕年限以及平均的BMI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妊娠率分别为13.10%及11.89%,统计学上差异不明显(P0.05)。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的流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由于样本例数较少,尚需扩大样本量计算。按照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分成两个亚组,比较其排卵前后治疗分别的妊娠情况,可以发现无论是自然周期还是促排卵周期两种时机行IUI治疗的妊娠率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进行有效的IUI治疗时,无论是排卵前后均可以达到相同的妊娠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男性年龄对常规体外受精(IVF)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邯郸市中心医院生殖医学科行体外受精(IVF)的2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筛选输卵管梗阻因素且男性精液常规均正常的不孕患者208例,按男性年龄分为≤30岁组(n=116)、31岁~35岁组(n=64)和≥36岁组(n=28)共三组,比较各组的精液体积、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比率、精子正常形态比率、DNA碎片率及IVF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可利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妊娠率、流产率等。结果研究发现≥36岁组前向运动精子比率低于≤30岁组,DNA碎片率高于≤30岁组和31岁~35岁组,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30岁组,流产率高于≤30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其余精液参数及IVF各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男性年龄与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可利用胚胎率、妊娠率均无明显相关性,但随男性年龄增加,前向运动精子比率及囊胚形成率下降,DNA碎片率及流产率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程序冷冻法冷冻精子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临床结局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在本中心进行IVF-ET治疗的不孕夫妇的372个周期,分为4个组:用程序冷冻法冷冻精子行常规IVF共76个周期(A组),程序冷冻法冷冻精子行ICSI共92个周期(B组),同期新鲜精液行常规IVF周期97例(C组),新鲜精液行ICSI周期107例(D组),分别比较A组与C组、B组与D组的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多胎率和畸形率。结果:与新鲜精液IVFET组相比较,程序冷冻法冷冻精子常规IVF组及ICSI组的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卵裂率、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多胎率和畸形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冷冻精子行ICSI组与新鲜精子行ICSI比较,优质胚胎率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程序冷冻法冷冻精子助孕可以获得与新鲜精子相似的结局,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精液保存方法,可用于IVF-ET术前精液冷冻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