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濮阳市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发生率及相关社会学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濮阳市5个县区共60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监护人进行自编问卷及Conners父母用量表进行调查,了解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状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3 683份,其中1 210名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占32.85%。留守儿童中296名儿童存在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4.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孩(OR=3.770,95%CI:2.469~5.757)、主要看护人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OR=2.162,95%CI:1.246~3.750)、一般的家庭氛围(OR=1.675,95%CI:1.168~2.403)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独生子女、母亲高学历、家庭收入高以及仅父亲出去打工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在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中,应重点关注男童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此外,留守问题如若不可避免,则尽可能避免母亲角色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状,初步探讨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兰州市部分幼儿园大、中、小班3~6岁学龄前儿童1 292名;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63%,男童和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1.71%和8.94%,男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P0.05)。不同年龄组女童学习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男童学习问题、心神障碍、多动-冲动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多动-冲动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非母乳喂养儿童多动指数异常率高于母乳喂养儿童(P0.05)。结论兰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值得关注,不同人群心理行为问题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陕西省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不健康饮食行为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培养学龄前留守儿童良好的进食习惯、提高营养状况和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选取陕西省3区县6所农村托幼机构512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学龄前留守儿童最常见的不健康饮食行为是主动进食能力、挑食、过饱响应以及外因性进食等。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可知,年龄(OR=0.69)、是否独生子女(OR=0.65)、家庭人均年收入(OR=0.64)、家庭人口数(OR=1.9)是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主要因素。结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年龄越大、非独生子女、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家庭人口数越少儿童饮食行为表现越好。因此在学龄前留守儿童喂养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年龄较小的学龄前儿童和独生子女,家庭应该建立统一、科学的抚养观念,在提供良好抚养条件的同时,避免对儿童的溺爱,减少儿童挑食、过饱响应以及外因性进食,培养儿童自主进食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健康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聊城市高唐县2个镇8个幼儿园共735名3~6岁学龄前农村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儿童家庭养育情况调查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对其进行现况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困难问题检出率为16.5%,高于非留守儿童的14.3%。留守儿童在品行,多动问题方面的评分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看护人对养育负担的心理感受较轻(OR=0.652,95%CI=0.463~0.919)以及注意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OR=0.676,95%CI=0.478~0.955)是影响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 留守问题会对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5.
了解广州市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校园受欺凌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10所学校的三至十二年级5 158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个人行为及校园受欺凌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发生校园受欺凌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儿童校园受欺凌行为的报告率为14.19%,其中留守儿童的报告率(23.05%)高于非留守儿童(13.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关系一般或常有矛盾、父亲饮酒是留守儿童遭受校园欺凌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447,3.051,1.624);男童、小学、家庭关系一般或常有矛盾、母亲饮酒、本人吸烟或饮酒是非留守儿童遭受校园欺凌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73,1.417,2.442,1.969,1.941,1.671).结论 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情况比较普遍,留守儿童的报告率高于非留守儿童,且受不同因素影响.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来预防校园受欺凌行为的发生,以保障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了解湖南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农村地区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9年8-11月在湖南农村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4所幼儿园3 288名3~6岁儿童及其看护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儿童饮食行为问卷调查及末梢血血红蛋白检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湖南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6.8% (2 195/3 288),最主要的3类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胃口差40.1%(1 317/3 288)、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43.6%(1 434/3 288)、不良进食习惯44.4%(1 460/3 288).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留守儿童、看护人职业为机关事业专技人员、平均每天静态活动时间≥3h、贫血、二手烟环境暴露呈正相关,与儿童年龄越大和日常有中等或高强度活动呈负相关.最主要的3类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中,胃口差与留守儿童、贫血、二手烟环境暴露呈正相关,与日常有中等或高强度活动呈负相关;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与留守儿童、看护人职业为机关事业专技人员、家庭年收入高、平均每天静态活动时间≥3h呈正相关,与日常有中等或高强度活动呈负相关;不良进食习惯与留守儿童、看护人职业为机关事业专技人员、平均每天静态活动时间≥3h呈正相关,与儿童年龄越大和日常有中等或高强度活动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湖南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高.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受年龄、是否留守、看护人职业、家庭经济状况、活动、贫血、二手烟环境暴露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芜湖市1县1区共2123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安徽省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制作的“学龄前儿童健康与行为记录表”对其进行心理行为问题相关问卷调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2123名学龄前儿童中,检出心理行为问题儿童201人,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47%。其中,男童检出130人,检出率为11.82%;女童检出71人,检出率为6.94%,男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14,P<0.01)。2123名学龄前儿童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冲动指数检出率分别为1.41%、4.95%、3.91%、0.28%、0.05%、0.9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OR=1.797)比女童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风险更高,3岁前主要代养人为非父母的儿童(OR=1.347)比主要代养人为父母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风险更高;每日学习时间≥1 h是学龄前儿童(OR=0.595)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男童比女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更高,应高度重视并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取山东省2县市9乡镇269名留守儿童及466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身高别体重(WHZ)得分为(0.29±1.87)分,年龄别身高(HAZ)得分为(0.02±1.64)分,年龄别体重(WAZ)得分为(0.17±1.40)分,与非留守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生长迟缓率为8.2%,高于非留守儿童的4.5%(x2=4.144,P=0.042);多因素分析显示,WHZ得分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是否吃零食与是否挑食;HAZ得分的影响因素主要为2周患病率、家庭年总支出、父母陪伴时间以及爸爸年龄;WAZ得分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家庭年总支出、妈妈年龄、是否为贫困户、吃饭时是否需要喂,是否不吃早饭.结论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生长迟缓问题相对突出,父母陪伴缺失,父母亲年龄,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均不同程度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心理干预对改善广元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价值,为能进行有效干预提供指导建议。方法 2015年5月-2016年5月选取广元市农村地区具有心理行为问题[(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任一因子大于全国常模临床界值)]的200名留守儿童,分为干预组(给予心理干预12周)、对照组(给予一般行为指导建议)各100例,对比两组儿童干预前后CBCL量表、Piers-Harri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心理行为问题评估。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男童、女童和对照组男童、女童的CBCL各因子评分、Piers-Harri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干预组男童、女童的CBCL各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组Piers-Harri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心理干预对于改善广元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具有显著作用,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父母问卷)及自编儿童行为发病相关因素调查表对镇江市城乡72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4.2%,男女儿童检出率分别为28.4%和19.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1,P< 0.01),男童A行为(违纪行为)明显多于女童(x2=9.45,P< 0.01),N行为(神经症性行为)及M行为(混合行为)未发现性别差异,农村儿童问题行为检出率高于城市(x2=10.87,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儿童行为障碍的相关因素为母孕期情绪、分娩方式、分娩时异常情况、儿童性别、儿童年龄及城乡区别6个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孕期焦虑或抑郁、分娩时异常情况、男童、农村与儿童行为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农村儿童行为问题多于城市儿童.儿童行为问题与母孕期不良情绪及孕产期异常情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池州市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 512名3~5岁池州市农村学龄前儿童,使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Conners 父母用量表对其家长进行调查,分析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池州市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学龄前儿童的31.9%,其焦虑因子得分(0.36±0.34)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0.32±0.31)(P<0.05),农村学龄前男童的焦虑因子得分(0.31±0.32)低于国内常模(0.60±0.61),女童的焦虑因子得分(0.35±0.32)低于国内常模(0.51±0.59)。主要照看人为父亲或母亲、主要照看人职业为企事业单位工作/商业服务、父母仅一方外出、父母外出打工的起始年份在2011年及之前、父亲和(或)母亲在儿童出生前开始外出打工、儿童为非独生子女、消极应对方式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因子得分较高(P<0.05)。 结论 池州市学龄前农村儿童焦虑因子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学龄前农村非留守儿童,其焦虑水平受主要照看人类型及其职业、父母外出类型及起始年份、父母外出时儿童月龄、儿童是否独生子女、应对方式的影响,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干预效果,为促进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东省2个县/区的10个乡镇幼儿园共计735例儿童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 and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SDQ)(家长版)进行心理测量,将受试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综合干预1年后,再次对受试对象进行心理状况测量。结果留守儿童在品行问题、多动问题、困难总分上的评分高于非留守儿童;综合干预1年后,留守儿童SDQ各项因子异常检出率均有下降(P0.05),监护类型为母亲和祖父母的留守儿童SDQ各项因子得分也均有下降,监护类型为外祖父母的留守儿童干预前后SDQ各项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适当干预可有效改善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母亲和祖父母监护的留守儿童干预效果比外祖父母监护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分析安徽省3~6岁儿童行为问题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使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9 541名,3~6岁幼儿园在园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对3~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结果  3~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3%,学习问题和心身问题是3~6岁儿童较突出的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男童、3~<6岁、独生子女、近半年常与父母一方居住和睡眠不足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近半年主要代养人为父母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  安徽省3~6岁儿童行为问题较为多见。行为问题干预应从儿童早期进行,应重点关注男童、独生子女、隔代教养和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六安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况及影响因素,为早期识别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8-9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6所幼儿园3~6岁在园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问卷和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由幼儿园组织召开家长会,面对面进行问卷调查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次共筛查1 264名学龄前儿童,检出各种心理行为异常272例,检出率21.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χ2=50.198,P<0.001)、年龄(χ2=6.552,P=0.038)及不同地区(χ2=7.281,P=0.007)儿童心理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童(OR=2.959,95%CI: 2.177~4.023)、农村(OR=1.427,95%CI: 1.079~1.889)是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六安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男童及农村儿童患病率较高,应做到早期识别、早期针对性干预、医教结合,以纠正或改善发育行为问题或障碍。  相似文献   

15.
了解进城务工者学龄前子女的行为问题,为培养该群体儿童的健全人格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福建省福州、厦门、漳州、莆田456名幼儿,使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与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22.6%和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30,P>0.05);研究组的多动注意不能得分高于对照组,亲社会行为得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17,2.512,P值均<0.05);研究组男童和5~6岁儿童行为问题严重于对照组(P值均<0.05);父母关系、父母教养态度、父亲管教类型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等因素进入回归方程(P值均<0.05),对儿童行为问题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 进城务工者学龄前子女的行为问题不容忽视,家庭因素能预测子女的行为问题.改变家长的教养观点,优化民办园的管理和教育理念,改善进城务工者群体的发展状况可促进子女教育干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方法对贵州省定新乡1所中学和4所小学的1 565名学生进行自制儿童问卷调查,对部分儿童进行智力、行为测试,对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结果定新乡留守儿童比例为35.02%;留守与非留守小学男童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28.74、130.46 cm,平均体重分别为27.31、28.71 kg;留守与非留守小学女童的身高分别为128.52、131.54 cm,平均体重分别为27.26、28.77 kg;同性别留守儿童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均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4.88%,非留守儿童为28.87%,其中处于青春期(12~16岁)的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1.40%,高于同年龄段非留守儿童的3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智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定新乡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较高,与非留守儿童比较,留守儿童生长发育较差,心理问题差异不明显,行为问题存在年龄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onnet's量表教师问卷(TRS)和自拟影响因素问卷,对乌鲁木齐市835名学龄前儿童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4.0%,男童为4.4%,女童为3.7%,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男童多动指数得分明显高于女童(P〈0.01),4岁儿童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其他年龄(P〈0.01)。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带养人、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母工作繁忙否、儿童的分娩情况和发育情况等。结论家庭环境和生物因素对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目前江苏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其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为早期干预儿童行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南京、南通、镇江、宿迁、盐城5个城市的1 190名4~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4~16岁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3~6岁幼儿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81%,“躯体体诉、攻击”2个行为因子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不良家庭养育环境的检出率为13.11%,“环境气氛”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家庭养育环境下行为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养育环境因子主要为忽视干涉惩罚和环境气氛。结论 家庭养育环境对学龄前儿童行为影响显著,建立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对促进学龄前儿童行为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随机选择的3944名农村4~7岁留守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3.6%;其中,情绪问题检出率8.3%,品行问题检出率9.5%,多动注意不能榆出率8.7%,同伴交往问题检出率18.9%,亲社会行为检出率16.8%.男性留守儿童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留守儿童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其中,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亲社会行为等异常榆出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章得到照顾程度、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意愿以及其父母是否按时寄抚养费等因素与其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