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掌握辽宁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村儿童氟斑牙病情现状,为调整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辽宁省对所有的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村进行8~12岁儿童氟斑牙普查,采用《氟斑牙诊断》(WS/T 208—2011)进行儿童氟斑牙检查和分度判定,计算儿童氟斑牙患病率,比较改水村与未改水村、水氟达标村与水氟超标村儿童氟斑牙患病率。结果 全省合计检查 8~12岁学生34 552人,检出氟斑牙患者1 533人,氟斑牙患病率为4.4%。其中,可疑病例2 110人,占全部受检儿童的6.1%;极轻1 038人,占全部受检儿童的3.0%;轻度451人,占全部受检儿童的1.3%;中度43人,占全部受检儿童的0.1%;重度1人,占全部受检儿童的0.003%。 结论 多年来辽宁省积极落实饮水型氟中毒病区防控改水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危害,儿童氟斑牙患病率有明显改善。但依然存在个别病区儿童氟斑牙患病率超标情况,应结合实际,加强健康教育,推进卫生水源的使用,切实防治氟中毒危害。  相似文献   

2.
缙云县儿童氟斑牙与龋齿患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龋齿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病率有上升趋势。氟是目前公认的防龋药物 ,但过量的氟会导致氟斑牙 ,为探讨饮水中氟含量与儿童龋齿和氟斑牙发病的关系 ,并为亚热带气候的山区儿童防龋工作提供依据 ,我们对全县有代表性的水源进行氟含量测定 ,并对儿童龋齿和地氟病进行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根据全国饮用水普查资料 ,按照饮用水中氟含量的高低 ,将调查的村庄分为 4类 :Ⅰ类地区饮用水中氟含量为 1.5~ 1.8mg/L ,Ⅱ类地区饮用水中氟含量为 1.2~ 1.4mg/L ,Ⅲ类地区饮用水中氟含量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  动态监测西安市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改水后水氟和儿童氟斑牙病情变化趋势,为改水降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4—2018年在西安市选择10个区县的35个病区村作为固定监测点,调查改水方式、水氟含量和8~12岁儿童氟斑牙病情。  结果  2014—2018年病区村水氟含量超标率分别为22.86%,14.29%,11.43%,11.43%和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4,P < 0.01)。各年度间8~12岁儿童氟斑牙总检出率依次为20.89%,18.22%,17.46%,18.13%,16.76%,且呈逐年下降趋势(χ趋势2=10.02,P < 0.01)。8,9岁组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各年度间比较,呈逐年下降的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6.53,4.54,P值均 < 0.05)。水氟含量超标村儿童氟斑牙总检出率、轻度及以下、中度及以上检出率与水氟含量合格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9.22,167.93,10.35,P值均 < 0.01)。水氟含量超标病区村各年度间的氟斑牙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趋势2=28.50,P < 0.01)。市政供水、低氟井与除氟处理3种改水方式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76,P < 0.01)。市政供水各年度间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趋势2=12.16,P < 0.01)。  结论  市政供水改水降氟效果显著,其他改水方式仍有部分病区村水氟及儿童氟斑牙检出率未达标,应继续加强改水后水氟含量和儿童氟斑牙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蚌埠市高氟水源分布及地方性氟中毒的患病情况,为城市改水降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蚌埠市10个乡镇的所有没有被城市供水管网覆盖的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按东、西、南、北、中5个不同方位采集饮用井水,其取样875份,检测水氟含量。通过Dean氏法调查每个行政村50名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结果蚌埠市地下水平均水氟含量为0.50mg/L,最高1.36mg/L,最低0.05mg/L。高氟水源的井深度在7~18m之间,高氟层分布相对较浅,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6.02%。结论蚌埠市不属于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高氟水源的分布和水井深度有一定关系。儿童氟斑牙患病高度散发,患病率与患病儿童的年龄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水后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和儿童体内化学元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方法,根据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20年的监测资料,将西安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按照改水年限1~、5~、10~及≥15年进行分层,每层抽取2个病区自然村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选择7~13岁学龄期儿童为调查对象,检查氟斑牙患病情况;并采集血样,检测血清中14种化学元素(钙、铁、镁、铜、锌、碘、硒、铅、砷、镉、铬、氟、汞、镍)含量。分析不同改水年限以及不同氟斑牙患病情况儿童体内化学元素含量的差异。结果不同改水年限的病区村(1~、5~、10~及≥15年)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分别为51.40%(55/107)、16.92%(11/65)、16.67%(17/102)和5.08%(6/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44,P<0.05)。不同改水年限儿童体内血清钙、铜、铁、镁、锌、碘、硒、铅、砷、铬、氟、镍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氟斑牙儿童体内铁、锌、镍含量均低于正常儿童(P均<0.05),氟斑牙儿童体内氟含量高于正常儿童(P<0.05)。氟斑牙儿童与正常儿童体内的其余化学元素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改水年限≥15年的病区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最低,改水降氟可减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病区儿童存在部分化学元素缺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 ]探讨营养因素对氟中毒病区儿童氟斑牙患病的影响。 [方法 ] 1999~ 2 0 0 1年 ,随机抽取十堰市 3个氟中毒病区村 ,各调查 3 0~ 5 0户居民 ,用称量法调查居民每日进食量 ,计算平均每人每日热量及各种营养素摄入量 ;采用TF标准随机抽取各村各 15 0名 8~ 15岁儿童 ,调查氟斑牙患病情况。 [结果 ]竹山县桥东村、竹溪县清凉村和庆永村居民各种食品每日摄入量平均分别为 13 73 9g、12 5 9 4g、742 2 g ,其中肉蛋类平均分别为 97 7g、49 1g、6 8g。庆永村摄入量均低于桥东村和清凉村 ,而儿童氟斑牙患病率 (89 3 3 % )则高于清凉村 (4 0 66% )和桥东村 (3 5 3 3 % )。 [结论 ]氟中毒病区儿童氟斑牙患病与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钙等营养缺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使用含氟牙膏对儿童氟斑牙和龋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高氟饮水地区儿童使用含氟牙膏对其氟斑牙和龋齿的影响。方法 根据饮用水的氟含量选择10~14岁儿童,分为高氟饮水组和低氟饮水组,再分成使用含氟牙膏组和不使用含氟牙膏组,分别检查氟斑牙和龋齿情况。结果 (1)高氟水组儿童恒牙龋齿率高于低氟水组,使用含氟牙膏对儿童恒牙龋齿率没有明显的影响。(2)饮用低氟水的儿童无论是否使用含氟牙膏,其氟斑牙患病率间没有差别。(3)饮用高氟水的儿童使用含氟牙膏的氟斑牙患病率是没有使用的2.16倍,是饮用低氟水儿童的3倍以上。结论 高氟饮水地区使用含氟牙膏可明显增加氟斑牙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改水时间与病区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之间的关系,评价改水工程对氟斑牙预防效果。方法选择宿迁市5个县区的病区村作为调查地点,监测各个病区的水氟含量,并对病区村8~12岁儿童的氟斑牙患病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宿迁市5县区病区村改水率为98.8%,改水后儿童氟斑牙检出率8.93%~15.35%。其中泗阳县氟斑牙检出率最高,改水前后水氟均值差较大。2007年以前改水地区8~12岁儿童氟斑牙指数低于2008—2015年改水地区(P0.01),氟斑牙检出率(12.56%)低于改水时间不足8年地区(15.31%)(P0.01)。结论改水时间越长,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越低,有效改水可以预防饮水型氟斑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目的为了澄清许昌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现状及干预措施落实情况,为防制地方性氟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全市所有自然村进行高氟水源筛查,随机抽取30%的水氟超标村进行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调查,对筛查出的所有水氟超标村的改水措施落实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许昌市共筛查出645个水氟超标村,8~12岁儿童氟斑牙的总检出率为35.84%;氟斑牙流行指数为0.69;缺损率为4.38%,流行强度以轻度为主,水氟超标村改水率为31.40%。结论许昌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流行分布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的改水措施落实情况不能满足防制要求。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了解阜阳市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情现状,掌握降氟改水工程使用情况,为进一步开展氟中毒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2012年中央补助安徽省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和"安徽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方案(2012年修订)"要求开展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各项监测工作。结果高氟区改水村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14.83%,氟斑牙指数为0.29;未改水村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为23.23%,氟斑牙指数为0.39;降氟改水工程均正常运转且水氟含量符合国家标准。结论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工程水氟含量合格;未改水病区监测结果与既往调查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