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依恋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调节作用机制,为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病理性症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依恋量表[包括关系问卷(RQ)与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手机成瘾指数量表(UCLA),对河南师范大学与新乡医学院的1 455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应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CR测得的依恋类型结果中,安全型占36.85%,迷恋型占20.45%,恐惧型占22.02%,冷漠型占20.68%.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032,16.041,P值均<0.01).手机依赖与依恋焦虑呈正相关(r=0.315,P<0.01),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308,P<0.05).依恋焦虑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交互效应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38,t=2.174,P<0.05).结论 依恋焦虑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之间起调节作用,可以通过调节内在主观幸福感改善焦虑型依恋个体手机依赖症状.  相似文献   

2.
李翠景  黄海  卢婧  周春燕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568-1570
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生活事件、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降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整群抽取的湖北省某高校1 63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低手机依赖组大学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并且高手机依赖组生活事件得分高于低手机依赖组,主观幸福感得分低于低手机依赖组;生活事件与手机依赖总分及各维度分存在正相关(r=0.227~ 0.500),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总分及各维度分存在负相关(r=0.112~0.458,P值均<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在生活事件和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总效应为0.597,中介效应为0.167,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8.0%.结论 主观幸福感在大学生生活事件和手机依赖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可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预防或降低其手机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探讨大学生述情障碍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增强大学生自我了解与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选取宁夏大学大一至大四本科生426名,使用多伦多述情障碍(TAS-20)中文版量表和主观幸福感(SWB)量表进行测试.结果 大学生的述情障碍得分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科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主观幸福感总分在学科、是否独生子女、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大学生述情障碍得分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呈负相关(P<0.01).述情障碍量表中的情感识别障碍和情感描述障碍对主观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受述情障碍的影响.增强情感识别和情感描述能力能够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维吾尔族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为维吾尔族大学生合理利用手机,降低视屏时间,保障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在乌鲁木齐市5所高校以班级为单位抽取1 764名在校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手机依赖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幸福感量表的测试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机依赖高分组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分组维吾尔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得分均低于低分组学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机依赖总分及各因子和生活事件总分均呈现正相关关系(r=0.368~1.001);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532~0.334)。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手机依赖和生活事件之间存在中介效应,总效应为0.598,中介效应为0.168,中介效应占到总体效应的28.1%。结论维吾尔族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手机依赖和生活事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可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减少学生的手机视屏时间,降低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5.
探讨大学生压力性生活事件、冲动性人格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压力性生活事件问卷、Barratt冲动量表(BI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分层整群从郑州市、平顶山市4所高校抽取1 49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7.6%,男生(9.2%)高于女生(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4,P<0.01).大学生压力性生活事件、冲动性人格与自杀意念间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0.47,P值均<0.01).冲动性人格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β直接=0.21,β间接=0.20,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压力性生活事件可以通过其冲动性人格影响自杀意念.对于冲动性较高的大学生可以从认知、行为等方面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述情障碍的关系,为采取手机依赖症状干预和调节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对整群随机抽取的61 1名长春市某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各年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09,P<0.05);述情障碍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31,P>0.05).不同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述情障碍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70,-0.195,P值均>0.05);不同性别大学生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86,2.175,P值均<0.05);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突显行为、心境改变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50,2.175,P值均<0.05).大学生述情障碍各维度与手机成瘾倾向各维度均呈正相关(r=0.882 ~0.124,P值均<0.01).情绪识别障碍和外向性思维对手机成瘾倾向有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406,0.127,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述情障碍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正相关,述情障碍是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因素.减轻大学生述情障碍状况可减少其对手机成瘾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探究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为指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3所大学1 047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arrat冲动性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等问卷调查.结果 高、低无聊倾向组大学生在戒断性、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及手机成瘾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06,64.24,49.98,63.11,63.14,P值均<0.01),高无聊倾向者的手机成瘾程度及各症状均高于低无聊倾向者.除无聊倾向的创造缺乏因子外,大学生无聊倾向总分及其各因子与手机成瘾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总分及各因子与手机成瘾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在无聊倾向预测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3.38,RMSEA=0.06,CFI=0.90,TLI=0.91,SRMR=0.04,AIC=28 463.24,BIC=28 857.39).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又可间接通过冲动性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探讨医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为预防医学生手机成瘾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广西某医学院校1 01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成人依恋量表、自我同一性量表、手机成瘾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医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6.57%,手机成瘾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均高于非手机成瘾组(t值分别为2.809,7.312,P值均<0.01),现在的自我投入得分(15.38±3.06)低于非手机成瘾组(16.34±3.40)(=-2.839,P<0.01).相关分析显示,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我同一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2,-0.150,P值均<0.01),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手机成瘾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6,0.369,P值均<0.01),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0.198,P<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依恋焦虑正向预测手机成瘾(β=0.522,P<0.01),依恋回避对手机成瘾的直接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完全通过自我同一性影响手机成瘾,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效应值=0.115,P<0.05,95%CI=0.108~0.126).结论 成人依恋和自我同一性是手机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自我同一性在依恋回避和手机成瘾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究大学生感觉寻求、领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在感觉寻求与手机成瘾间的调节作用,为有效控制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4所大学974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使用“感觉寻求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测评.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者有188名,检出率为19.30%;不同年级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61,P<0.01),大三学生的手机成瘾得分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大四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得分高于大一学生(P值均<0.05).感觉寻求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正相关(r=0.443,P<0.05),领悟社会支持与感觉寻求、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13,-0.248,P值均<0.05).领悟社会支持在感觉寻求预测手机成瘾间起调节作用(AR2=0.117,β=-0.105,£=7.840,P<0.01).结论 大学生感觉寻求和手机成瘾的关系受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感觉寻求诱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0.
胡春梅  王蕾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8):1179-1181
了解青少年吸烟行为与感觉寻求、冲动性的关系,为预防和降低吸烟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重庆市某区选取初中、高中和大学各1所.在初中及高中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所有在校生,在大学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4 235名青少年完成吸烟行为问卷、冲动性和感觉寻求量表.结果 青少年吸烟率为13.2%;不同性别、生源地、父母文化水平、学段的青少年吸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1.93,24.76,24.50,13.73,P值均<0.01).不同吸烟情况、性别、生源地青少年的感觉寻求(Z值分别为-13.47,-2.85,-3.62,P值均<0.01)和冲动性(Z值分别为-8.21,-4.72,-2.94,P值均<0.01)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吸烟、男生、城市青少年2种特质得分均高于相应组;不同父母文化水平青少年的感觉寻求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6,P<0.01);不同学段青少年的冲动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1.03,P<0.01).青少年吸烟行为与感觉寻求、冲动性之间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0.13,P值均<0.01);感觉寻求(OR=1.229,95%CI=1.182~1.278)、冲动性(OR=1.057,95%CI=1.001~1.117)能够影响青少年吸烟.结论 学校应结合青少年感觉寻求和冲动性的特点进行吸烟行为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在家庭功能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为高校制定合理干预措施改善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湖南省2所高校758名大一学生,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分量表、青少年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相关分析表明,手机成瘾与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0.33,P值均<0.01),与家庭功能类别呈正相关(r=0.18,P<0.01).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表明,家庭功能通过人际适应到手机成瘾、家庭功能通过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到手机成瘾、家庭功能直接到手机成瘾这3条路径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总效应为2.95,中介效应为1.48.结论 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在家庭功能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某高校大学生406名,采用手机依赖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进行施测.结果 33.5%的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孤独时用手机交流、影响睡眠、使用时间超预期等是主要表现;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与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不同性别大学生的逃避性、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失控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机依赖组大学生较非依赖组的神经质与开放性得分更高(t值分别为5.71,2.36,P值均<0.05),宜人性与严谨性得分更低(t值分别为-2.87,-3.18,P值均<0.01),且4个人格因子与手机依赖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神经质与严谨性对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关系密切,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3.
黄海  周春燕  余莉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74-1076
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某高校大学生1 172名,采用手机依赖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施测.结果 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为15.4%;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在性别与专业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和文科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更高;手机依赖组大学生较非依赖组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上得分更高(P值均<0.01),且手机依赖与SCL-90及其9个因子呈统计学相关(P值均<0.01).焦虑、精神病性、强迫及恐怖对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2,0.11,0.10,0.08).结论 手机依赖大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水平可能是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探讨替代递减治疗在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应用和效果,为制定有效的网络成瘾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在武汉某网瘾训练机构招募青少年学员66名,随机分为上网时间内容替代递减综合干预组(研究组31名)和正常营地干预组(对照组35名),在干预前后分别对受试对象进行网络成瘾诊断量表、Barratt冲动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实验设计采用干预前后测设计.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干预后网络依赖诊断问卷评分均下降(P值均<0.01);研究组干预后Barratt冲动量表认知冲动性评分降低(P值均<0.05),且干预后认知冲动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抑郁和焦虑量表评分较干预前下降,研究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替代递减综合干预能有效降低网瘾者的网络成瘾水平,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减少心理阻抗,可以作为网络成瘾有效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5.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行为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宁夏部分地区2 89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症状自评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身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独生子女身体攻击性因子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愤怒、指向自我攻击性因子得分高于独生子女(P值均<0.05),农村大学生在敌意上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P<0.01).高攻击组、中间攻击组及低攻击组中,任意2组之间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各因子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SSS总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客观支持与愤怒、敌意、指向自我攻击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敌对、偏执、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恐怖、人际关系敏感与攻击行为有关(F=11.762,P<0.01).结论 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可以通过提高社会支持系统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探讨生命意义感在大学生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深入了解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河南地区3所高校418名大一至大四学生,采用无聊倾向问卷(BPS)、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生命意义感量表(MLQ)进行测量.结果 男生的无聊总分高于女生(t=2.13,P<0,05),大四年级的手机依赖行为高于其他3个年级(F=2.63,P<0.05).大学生无聊感与拥有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r=-0.31,P<0.01),手机依赖行为与拥有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r=-0.20,P<0.01),无聊感和手机依赖行为呈正相关(r=0.31,P<0.01).拥有生命意义感在无聊感与手机依赖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30.06%.结论 生命意义感可以部分调节大学生在无聊时对手机依赖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探索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及心理韧性的预测作用,为预防大学生手机依赖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合肥市2 5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结果 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生源地、是否恋爱、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家庭经济情况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8.25,17.71,8.09,73.46,19.58,7.48,17.43,P值均<0.05).Spearman秩相关结果表明,手机依赖和心理韧性各维度之间呈负相关(r=-0.35~0.07,P值均<0.01);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女性、未恋爱、低年级、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短以及较强的心理韧性是手机依赖的保护因素;相比较生源地为城市而言,农村为保护因素,而城镇则为危险因素;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3个心理韧性维度得分上手机依赖均呈负性相关(OR值分别为0.36,0.55,0.79,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减少手机依赖程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汉语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幽默感的特点以及其与主观幸福感、抑郁的关系.方法 运用幽默风格量表(HSQ)、幽默应对量表(CH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自评抑郁量表(SDS)调查了245名大学生,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生在攻击型幽默得分高于女生,幽默应对、附和型幽默得分低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幽默应对、自强型和附合型幽默感与主观幸福感和抑郁呈正相关(P<0.05),自贬型和攻击型幽默感与主观幸福感、抑郁呈负相关(P<0.05).除自强型幽默感外,其余幽默均分别进入与主观幸福感、抑郁的回归方程.结论 部分幽默感的风格存在性别差异,而不同风格的幽默感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对江苏省徐州市某高校的36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手机依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性别=-0.206, F 年级=0.645,P>0.05)。与非手机依赖的大学生相比,手机依赖学生的消极情绪得分较高,心理弹性、积极情绪的得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消极情绪=4.297,P<0.01; t 心理弹性=-2.620,P<0.01; t 积极情绪=-2.433,P<0.05)。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积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 r =-0.164, r =-0.122,P<0.05),与消极情绪显著正相关( r =0.252,P<0.01)。消极情绪在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2.21%。结论 消极情绪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弹性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运用情绪调节,提升情绪调控能力,对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崇勇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8):1249-1251
探讨在自尊在初中生自我宽恕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为提升初中生主观幸福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我宽恕倾向量表、自尊量表与主观幸福感量表,对随机整群抽取的吉林省四平市498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初中生自我宽恕总分为(73.18±14.72)分,自尊总分为(29.80±4.70)分,主观幸福感总分为(18.43±12.85)分.自我宽恕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自我宽恕对主观幸福感(β=-0.54,t=-13.38,P<0.01)、自尊(口=-0.34,t=-7.70,P<0.01)的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当自尊变量加入时,自我宽恕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下降,但仍然有统计学意义(β=-0.42,t=-10.58,P<0.01),决定系数R2增加值能解释总变异的10.64%.自尊也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β=0.35,t=8.83,P<0.01).结论 四平市初中生的自我宽恕处于中等水平,自尊处于正常水平,主观幸福感中等偏上.初中生自尊在自我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