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了解天津市9~18岁中小学生在校体育锻炼现状及体育活动态度,为制定学生体育锻炼对策提供线索.方法 应用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问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天津市9~18岁中小学生6 401名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信息、在校体育锻炼情况、体育锻炼意愿等.结果 每周体育课小学为3节,初中为2节,高中为2节.22.9%的城市高中生认为体育课经常被挤占或不上.90.8%的小学生、81.5%的初中生和58.9%的高中生每天做1~2次的课间操.76.0%的学生愿意上体育课,81.7%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48.3%的学生愿意参加长跑锻炼.66.8%的学生认为是没有锻炼习惯导致不参加体育锻炼,65.5%的学生是因为怕苦、怕累而不参加长跑锻炼.学生喜欢的运动为乒乓球、羽毛球(63.5%)及篮球、足球、排球(46.3%)等.与正常体重组学生相比,超重肥胖学生更不愿意选择跑、跳类项目.94.8%的学生家长支持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结论 天津中小学生在校体育锻炼现状不容乐观,多数学生有意愿参加各类体育锻炼.学校是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2.
了解广州市城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工作,纳入其中10 972名城区小学二年级、初一、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体育锻炼时间等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年级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h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小学生平均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为21.4(8.6 ~ 40.0) min,85.63%的中小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h,女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h的比例(90.51%)高于男生(80.61%)(x2=218.04,P<0.05),且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3.6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小学二年级OR=6.81,95%CI=4.38~ 10.58;初一OR=4.60,95%CI=3.79~5.59;高一OR=9.25,95%CI=5.90~14.49)和女生(初一OR=1.57,95%CI=1.35~ 1.82;高一OR=2.85,95%CI=2.07~ 3.92)是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广州市城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问题严峻.应以女生为重点人群,实施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意愿为主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调查山西省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为制定大学生体育锻炼促进计划和实施相关行为干预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5所高校的932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体育锻炼阶段评定问卷和体育锻炼态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利用EpiData 3.1和SPSS 20.0对收回的有效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 大学生处于意向阶段的人数最多(303人),维持阶段的人数最少(73人).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得分较高(242.72±28.44)分,态度较积极,但行为控制感(22.14±4.75)、主观标准(17.38±3.41)和失败焦虑(13.80±4.23)3个维度的得分低于量表均分.在行为习惯、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3个维度上,男生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4.663,3.908,6.780,P值均<0.05);女生目标态度、行为认知及失败焦虑得分均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2.181,-3.848,-2.533,P值均<0.05);在行为认知维度上,2014级低于其他年级(F=3.830,P<0.05);不同城乡、BMI水平者体育锻炼态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体育锻炼态度总分及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5个维度的得分,从意向前阶段到维持阶段呈持续上升趋势(P值均<0.05).结论 应根据院校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行为阶段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采取相应措施对大学生不同阶段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菜单式干预. 相似文献
4.
了解江苏省7~ 18岁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现状,为制定学校体育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南京、徐州、宿迁、常州、无锡、苏州、扬州、南通8个城市30所学校的7~18岁学生6 847名,进行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江苏省7~18岁中小学生的校内体育锻炼不足,每天能保障1h活动时间的中小学生不超过17%,学段与地区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9.20%的父母支持孩子校外体育锻炼;随着年级的增长,中小学生的校外体育锻炼参与比例呈下降趋势,学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掌握1项运动技能的学生比例最高(47.46%),到高中阶段仍有8.39%的学生没有掌握1项运动技能,学段与地区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校和家长应相互配合加强中小学生校内和校外的体育锻炼,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探究青少年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要素,以构建评估在校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安全风险的指标体系.方法 采用列表排序法和主次因素分析法,自编青少年体育锻炼安全风险评估表,采用逐项评分的方法来量化风险大小,并对抽取的93名长期从事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专家、高校和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风险量均值中,排名第1的是“个体综合能力”,其风险量为(42.25±4.57);排名第2的是“运动自然环境”,其风险量为(35.66±3.16);排名第3的是“学校整体规划”,其风险量为(28.51±3.96).结论 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安全风险指标体系涉及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体多个维度.需有的放矢地应对和管理风险,以保证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分析江苏省7~18岁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因素,为制订学校体育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江苏省抽取南京、徐州、宿迁、常州、无锡、苏州、扬州、南通8座城市的30所学校,对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共6 847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 只有53.97%的中小学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随着年级的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呈下降趋势(x2=256.740,P<0.01).在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中小学生中,有45.03%认为体育课程缺乏趣味性,29.07%不喜欢体育老师的授课方式,28.18%认为缺乏体育场地和器材,28.19%认为体育成绩的好坏与其升学没有关系,26.21%认为体育课程成绩与学校的评价、评优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地区、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不喜欢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家长不支持、体育课与在校期间评优无关、体育课程对升学没有影响是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江苏省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情况欠佳.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开展应由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协调管理. 相似文献
7.
了解上海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幸福感的影响,为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上海市3 356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和幸福感水平进行调查.结果 上海市中小学生课余时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下者占54.7%,3~4次者占27.5%,5~6次者占10.3%;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极少者占19.9%,≤3h者占43.5%,3~7h者占24.9%.中小学生认为自己幸福者占75.4%.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级,父母亲学历以及课余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项目均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幸福感水平(P值均<0.05).结论 学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中小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家长、教师应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了解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江苏省12所高校2 643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仅有2.3%(60/2 643)的大学生每周上体育课课时数≥3学时,29.9%(790名)每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次数≥3次,14.8%(391名)每天参与体育锻炼时间≥lh,23.0%(609名)掌握的运动技能项数≥3项,45.7%(1 208名)未参加体育社团,17.8%(471名)参与校外体育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组织;40.1%(1 059名)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31.9%(845名)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教师或其授课方式,19.4%(514名)认为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21.1%(558名)认为体育锻炼对学习效果没影响,28.9%(764名)认为体育课程及相关活动对就业没有影响,17.1%(451名)认为体育成绩好坏不影响在校评优和进步;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及不喜欢体育锻炼原因的性别、年级和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地区、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不喜欢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是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兼容并济,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掌握上海市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成绩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为开展健康教育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上海市28所高中和2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3 151名学生,采用“上海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高中版)”进行调查.结果 高中生过去7d中每天达到中等强度体力活动30 min的占8.6%,每天运动时间累计达到60 min的占15.8%.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过去7d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达标的天数分别为(2.65±2.12)和(2.26±2.1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35,P<0.05).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学生运动时间和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严重缺乏体力活动的学生自感学习成绩相对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和三年级学生严重缺乏体力活动偏多(x2值分别为330.72,44.71,163.69,P值均<0.05).结论 上海市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体育运动的时间和强度不足,严重缺乏体力活动的学生自感学习成绩相对差. 相似文献
10.
了解河南省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河南省28所高校3 811名大学生,通过问卷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分析.结果 10.8%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为应付考试,21.0%的学生每天固定时间参加体育锻炼.70.2%的学校一直把体育作为必修课,61.6%的学校一直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考核测试,33.0%的学校能一直提供体育锻炼的场地和器材,仅25.0%的学校开设的体育课能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11.5%的学校能每天组织1h的体育锻炼活动.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因素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学习负担重(57.5%),场地、体育锻炼器材的缺乏(43.1%)以及没有时间锻炼(36.4%).结论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及意愿较强烈,但现状不容乐观,促进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需要学生个人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市中小学生户外活动情况,为促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上海市3个区10所监测点小学三~五年级及初中预初~初三年级10 15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填问卷方法调查学生学习日课间、午间、体育活动课及放学后户外活动情况。结果课间、午间、体育活动课、周一至周四及周五放学后学生自报户外活动的参加率分别为43.0%,33.5%,75.0%,42.5%和56.1%。初三学生自报户外活动率最低。男生自报户外活动的参加率高于女生,尤以初三最明显。学生自报教师占用户外活动时间的现象较普遍,教师课间拖堂、午休时间上课及让做作业和体育活动课占课的报告率分别为42.3%,29.4%,45.2%和29.1%;中学生较小学生更常见。学生自报教师督导户外活动普遍偏低,课间不允许到走廊及教学楼外玩的报告率分别为16.1%和40.1%,小学生比中学生常见。结论上海市中小学生户外活动情况不容乐观,需要加强教育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了解河南省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况,为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河南省参加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46 408名9~18岁中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与生活方式问卷调查.结果 仅有16.4%的中小学生平均每天体育锻炼1h以上;体育锻炼>1h的男生(18.8%)高于女生(14.0%)(P<0.05);高中生(10.3%)低于小学生(22.3%)和初中生(15.3%)(P<0.05).有16.3%的学生称上体育课时“不出汗、很轻松”,上体育课时“出汗、比较累”和“大汗淋漓、很累”的男生比例(22.6%)高于女生(19.0%)(P<0.05).调查对象认为同学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首位原因是怕累、怕吃苦(58.8%).29.7%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很吃力,9.0%的学生平均每天视屏时间在2h以上,34.1%学生的父母在业余时间都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结论 河南省中小学生体育锻炼1h的报告率较低,其中高中生和女生更低.怕累怕吃苦、课业负担重、视屏时间长、学校和家庭缺乏体育锻炼氛围是学生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中小学生和妇女贫血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贫血是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球有1/4~1/3人群不同程度受贫血干扰,其中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研究表明,缺铁性贫血可导致青少年体力(尤其耐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和记忆力下降,学习效力降低;还可能会降低机体免疫力,诱发各种感染。对孕产妇不仅危害其自身健康,而且可能对下一代产生不良影响。儿童青少年、育龄妇女是贫血的高危人群。2004年,我们对上海市6个区、县的中小学生以及妇女进行了血红蛋白检测,旨在了解目前上海地区高危人群的贫血患病率,为制定贫血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上海预防医学》2019,(8)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现况及主要影响疾病,为制定学生健康促进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评价内容包括视力不良、龋齿、贫血、肠道蠕虫感染、肥胖、营养不良、器质性疾病7类疾病,按照各病种扣分标准进行扣分计算,满分100分为健康,小于100分为不同程度的不健康;通过疾病总扣分顺位,评价疾病对学生健康的影响。【结果】2017年上海市金山区中小学生总健康率为13.38%。综合比较健康率、健康得分、不健康程度等情况,得出男生的健康状况比女生差,初中生健康状况比小学生和高中生差的现况。按照疾病总扣分进行排序,对学生健康影响最大的前5位疾病为器质性疾病、重度视力不良、肥胖、超重、龋齿。【结论】身体健康评价可以综合评估疾病患病率和危害程度对健康的影响,可为有关部门评价学生健康状况和主要影响病种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评估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的体力活动综合干预效果,为探索在大城市开展学生体力活动干预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平行对照、非随机分组的准实验设计.选取上海市3个区的20所小学中四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从个体、社会因素和建成环境3个层面开展学生体力活动综合干预,干预时间为6个月.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体质测试收集资料,采用秩和检验、x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干预效果分析.结果 干预组非常喜欢体力活动的学生从干预前的47.9%增加到干预后的50.7%;干预组中高等强度体力活动(MVPA)时间从干预前的64 min/d增加到干预后的70 min/d,主要是增加了周末的MVPA时间.干预组女生干预效果更显著;干预组MVPA时间达到每天1 h的学生从干预前的53.7%上升到干预后的57.7%(x2=4.9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干预后干预组MVPA时间达到每天1 h的比例高于对照组(OR=1.22,95%CI=1.02~1.48,P=0.03).结论 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的体力活动综合干预可以促进学生体力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上海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中小学生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数据中上海地区中小学生数据评估上海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比较男女间、城郊间及学段间的差异,以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超重、肥胖等影响因素。【结果】调查的8 622名上海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为6.66%,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7.81%和13.25%;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在性别间、城乡间和学段间存在差异(P0.001);女生营养不良、超重、肥胖风险低于男生,郊区超重、肥胖相对风险低于城区,高学段学生肥胖相对风险低于低学段学生,每天吃早餐的学生超重和肥胖相对风险低于非每天吃早餐学生。【结论】上海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问题较严重,男生、城区、低年级学生尤需关注。需加强上海市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健康宣教工作,改善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了解广安市中小学生日常饮食和运动行为现状,为学校针对性地制定、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借鉴《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以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安市的1 532名中小学生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每周至少有3d及以上在西式快餐店用餐的人数为72人(4.7%);而每天喝1杯牛/酸/豆奶的人数为409人(26.7%),偏食的人数为538人(35.1%);中小学生每天运动1h以上者301人(19.7%),采用不健康减肥控制体重方式发生率依次为节食(13.2%)、禁食(1.3%)、故意吐出食物(1.2%)、吃减肥药(1.0%).多项饮食行为和运动、静态行为及不合理控制体重在不同学习阶段和性别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调查对象存在多种不健康饮食行为,缺乏体育运动情况较普遍.学校应针对性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同时通过社会号召、家庭重视,全方位给目标群体树立起健康榜样作用,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了解深圳市中学生身体活动及近视情况,为探索身体活动对视力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对方便确定的深圳市5所高中,整群抽取全部高一学生,共3 952名,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视力状况、最近1周内身体活动情况、在晴天通常接触太阳光时间等信息.结果 学生近视患病率为74.87%.大多数学生在每次体育课中真正进行体育锻炼或做运动的时间为10~ 30 min,最近7d进行大强度体育活动、中等强度体育活动的天数均为1~2d,参加体力活动至少1h的天数也为1~2 d.周一至周五学生晴天每天平均接触太阳光时间为2h,周末为3h.视力正常学生身体活动情况优于近视学生(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参与中等强度体育活动(B=-0.043,OR=0.958,P=0.011)、多接触太阳光(B=-0.120,OR=0.887,P=0.003)为视力保护因素.结论 深圳市中学生视力状况不容乐观,身体活动不足.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增加接触太阳光时间,将有助于改善青少年视力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