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糖尿病(DM)是临床常见慢性病,其发病机制尚无定论。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参与并影响着人体的物质与能量代谢。目前许多研究提示,肠道菌群紊乱与T2DM的发病密切相关。通过中药微生态制剂改变肠道的微环境,成为糖尿病临床治疗新的突破口。随着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失调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实验研究的开展,近年来大量的文献见诸于报道,兹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为寄居在人体肠道内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生理状态下,其在肠道内保持着共生或拮抗关系,构成微生态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当机体内外环境变化时产生菌群失调,由此变生各系统疾病。肠道菌群失调涉病广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及时采取中西医有效防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许凯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1):86-87
血糖平衡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有多种激素参与,其中肠胰升血糖素样肽1(GLP-1)是目前备受关注的焦点.研究证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释放GLP-1的能力下降,GLP-1是由肠黏膜内分泌细胞受营养素刺激而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它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升血糖素释放来调节血糖,调节营养素代谢和营养素清除,减少肠蠕动,引起饱感控制体重.最重要的是,GLP-1可促进胰岛B细胞增殖和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以提升胰岛β细胞的质量和功能.同时GLP-1受体广泛的表达于心脏,其本身及其类似物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参与对心脏功能的调节起到保护作用.但GL P-1在我国上市时间过短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的代谢记忆的治疗意义尚无询证依据.  相似文献   

4.
程安然  崔德芝 《中草药》2024,55(8):2792-2799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作为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全球范围内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且死亡率逐年上升。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DC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治疗DCM的潜在靶点。基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调控疾病的特点,目前已证实其在改善DCM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故通过总结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中药治疗DCM的机制与优势,为DCM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常也是导致许多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医药在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脾胃气虚、热毒炽盛、食滞胃脘是肠道菌群失调辨证的主要证型。因此,在治疗上针对不同证型的表现,分别以补虚药,清热药,消食导滞药予以治疗,往往可以有效地调节肠道的菌群,对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病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中西医综合治疗,即二甲双胍加补肾健脾、益气养阴方。然后对2组患者的FBG、FINS、GHb A1c及ISI、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4%(47/50)明显比对照组72%(36/50)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BG、FINS、GHb A1c及ISI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6%(8/50)明显比对照组34%(17/50)低(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抑郁情绪与肠道菌群的改变息息相关,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情绪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肠道菌群失调能够激活体内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导致机体的炎症等反应,通过胃肠神经系统,上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抑郁情绪的发生。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药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调节抑郁情绪,此外益生菌制剂亦有调节和恢复肠道菌群的作用,给予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已成为治疗抑郁情绪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上升,脾虚是其常见的辨证分型,现代研究表明导致结直肠癌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肠道菌群,本文通过总结归纳文献,分别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结直肠癌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结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肠道菌群与脾胃的关系等阐述肠道菌群失调与脾虚型结直肠癌之间关系进展,为肠道菌群研究和结肠癌的防治提供新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袁静  徐娇龙  吴穹 《河南中医》2023,(3):481-486
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其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肠道菌群紊乱,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生成、激活炎症信号通路、胆汁酸代谢受阻等途径,使机体发生胰岛素抵抗。研究均证实中药单体或提取物、中药复方、针灸推拿等对肠道菌群均有调节作用,干预机制多从减少有害菌增殖、提高有益菌水平等方面考虑。但由于中药药物有效成分较多,其特异性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尚未明晰,现有针灸推拿的相关研究均未阐明其调节肠道菌群可能的作用机制。今后相关的研究中,需要侧重考虑如中药的哪些成分发挥了调节菌群作用、是否有特异性菌群、动物实验结果是否适用于临床、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有何特点等问题。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血糖异常,血糖异常患者常伴有肠道菌群失调,二者互相影响,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同时理应重视调节肠道菌群。目前国内糖尿病临床治疗指南中,尚未纳入肠道菌群的相关治疗手段,中药、针灸等可作为防治糖尿病、稳定患者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茵 《广西中医药》2019,42(4):76-78
<正>肝衰竭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但以肠道来源内毒素(LPS)激活Kupffer细胞(KC)为特征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则早为学术界所认可~([1])。肠道屏障损伤是造成细菌移位(BT)及继发性IETM的关键促使因素,而肠道菌群紊乱又与肠道屏障损伤关系密切。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和排泄器官,寄  相似文献   

11.
参苓白术散是临床上用于治疗腹泻的常用方,其主要功效是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目前认为,肠道菌群失调主要病因病机是脾虚湿盛,现代医学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肠道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糖尿病以及免疫疾病。近年来,诸多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在研究参苓白术散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健脾化湿法对2型糖尿病血清GLP-1分泌水平的影响,力求进一步阐明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机理,为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2017年5月—2018年5月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降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化湿中药口服。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GLP-1和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HbA1c均有下降,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HbA1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药物均有较好的疗效,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空腹GLP-1的含量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药物均能较好的调整患者空腹GLP-1的含量,但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健脾化湿法(选方七味白术散)能够调节肠促胰素,促进GLP-1分泌,保护胰岛细胞,安全有效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这也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因其反复发作特点,且发病率逐渐上升,近年来受到重视。中医药运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治疗本病,疗效显著。本文总结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慢性腹泻病因病机,从单味药、复方、辨证施治、基本方加减治疗等方面综述相关研究进展,认为中药治疗本病具有减少感染率、多靶点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势。  相似文献   

14.
失眠症既可独立存在,又可继发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躯体疾病,其病因众多,且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随着近年来认识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在失眠症的发生发展及药物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肠道菌群引起失眠症的可能作用机制,从失眠症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的差异、肠道菌群在失眠症药物治疗中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等角度分析肠道菌群对失眠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西医治疗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敏 《福建中医药》2001,32(1):47-48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Ins)在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方面受损,即一定量的Ins产生生物学效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由此派生的糖、脂代谢紊乱,可导致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IR是其共同的病理机制和联系纽带。2型糖尿病(NIDDM)患者无诊肥胖或非肥胖均有IR,其中肥胖者IR更为明显。引起NIDDM的IR原因可分为3种情况:①胰岛β细胞分泌产物异常,Ins降解加速;②血循环中存在Ins拮抗物:包括激素性与非激素性;③胰岛纱靶细胞缺陷:包括受体数目减少,亲和力下降,结合后发挥生物学效应差的一系列功能紊乱。治疗应针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着手,减轻IR,防治其所致的代谢异常,从而提高NIDDM的临床治疗效果。目前的治疗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影响,从而揭示针刺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机制。方法:将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随机双盲法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通过8周的观察,比较2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 Alc)和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针刺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 Alc、0’GLP-1、30’GLP-1较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 Alc低于对照组,0’GLP-1、30’GLP-1高于对照组,治疗8w时降糖精组症状明显减轻,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健脾类穴位通过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Hb Alc,提高GLP-1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  相似文献   

17.
从肠道菌群与腹泻的关系、脾虚与慢性腹泻、脾虚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入手探讨从脾论治肠道菌群失调型慢性腹泻,指出腹泻多以脾虚为病理基础,脾虚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健脾祛湿类方剂是否是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靶点中药尚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是一种涉及多个基因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突飞猛进,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目前多项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对肠道菌群进行干预可能为2型糖尿病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打开另一扇门。  相似文献   

19.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又称肝昏迷,是与肝硬化相关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是由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异常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可逆转脑功能受损[1].其为肝硬化的并发症之一,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研究表明,HE患者中有10%~14%为显性肝性脑病,且5年内...  相似文献   

20.
全身低度慢性炎症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和发展中至关重要,2型糖尿病患者处于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的状态中.以肠道菌群、肠道慢性炎症包括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及其在2型糖尿病病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为切入点,总结以改善肠道菌群和(或)抑制肠道慢性炎症为调治靶点的2型糖尿病中医药疗法,探讨肠道慢性炎症机制与中医药作用机理之间的联系,为深入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