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糖尿病(DM)是临床常见慢性病,其发病机制尚无定论。肠道菌群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参与并影响着人体的物质与能量代谢。目前许多研究提示,肠道菌群紊乱与T2DM的发病密切相关。通过中药微生态制剂改变肠道的微环境,成为糖尿病临床治疗新的突破口。随着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失调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实验研究的开展,近年来大量的文献见诸于报道,兹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糖尿病患者存在菌群失调,T2DM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在肠道菌群的组成、种类方面存在差异,并且与血糖有一定的关系~([1])。研究~([2-4])表明,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可增加肠道内有益菌群的数量,改善肠道内环境,因此,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T2DM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降糖药物可能通过调节肠  相似文献   

3.
肠道中的菌群系统作为人体重要的一个微生态系统,参与众多营养物质和各种能量的代谢。肠道菌群失调与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及其发展密切相关,以肠道菌群作为切入点研究T2DM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本文旨在总结近些年对于两者的相关性研究,以及中西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T2DM的相应方案,为后续基于肠道菌群防治T2DM提供些许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肠道功能紊乱、无明显胃肠道结构改变的慢性反复发作性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得出明确定论。目前有相关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调是IBS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IBS可通过微生态制剂、粪菌移植、三氧疗法、中医药疗法等缓解IBS引起的腹痛和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对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的肠道菌群变化,以及以肠道菌群为靶点运用中医药、西药治疗IB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系统阐明该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探讨中医药治疗肠道菌群紊乱的可能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肠-肾轴"的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多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病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屏障损伤,导致肠道菌群移位和系统性炎症的发生,进而加速肾脏疾病进展。本文从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共生关系、中医发病机制入手,探讨了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肾脏病的双向作用关系。同时,介绍了肠道微生态失调的治疗策略及中医药干预研究,旨在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体肠道中栖息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其所寄居的肠道环境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共生菌群参与调控宿主的营养消化吸收、免疫应答、生物拮抗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对宿主的生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转化后,肠道菌群使其代谢产物更易被吸收,甚至有减毒或增毒作用,进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同时,中药也能调节肠道菌组成,保护肠黏膜屏障,从而恢复肠道稳态。作者检索了近15年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了肠道菌群的分类,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代谢及生物活性的影响以及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等方面,并对基于多组学技术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的策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7,(3):666-668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与功能性便秘的关系,并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肠道菌群失调导致FC发病的机制可能为益生菌减少、肠-脑轴失调;运用益生菌治疗FC的机制可能为改善肠道微环境、缩短结肠传输时间。结论:笔者从正常肠道菌群与FC患者肠道菌群改变出发,说明肠道菌群属于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制之一,并进一步说明其内在机制及益生菌对于FC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的回顾及评论,以期为功能性便秘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UI)疗效可靠,近年来对针灸治疗SUI的治疗机制多有研究,其研究角度多从促神经修复和改善结缔组织胶原代谢进行阐释。肠道菌群与肌肉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现已广泛应用于肌少症等疾病研究,用于阐述骨骼肌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盆底肌肉薄弱和功能下降是SUI发病的重要原因,肠道菌群失调或可引起盆底肌肉薄弱和功能下降,肠道菌群或可成为增加盆底肌肉支持力和功能,改善SUI的机制之一。基于肠肌轴理论,通过健脾益气法针灸来改善盆底肌肉功能以防治SUI。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参与疾病的进展、诊断、代谢、康复等多个重要环节,且已证实肠道菌群紊乱与慢性肾脏病发生率的增加直接相关。且在慢性肾脏病期间,菌群多样性改变伴不同程度内稳态失衡,可进一步加剧肾功能损伤并诱发病理恶变态势。此外,慢性肾脏病所引发的免疫失调、代谢紊乱、炎症应激亦被证实与肠道菌群失调存在密切关联,且这一特性具备双向结构关系。肠-肾轴理念地提出明确了肠道微生物失衡、肠屏障受损与毒素产物蓄积损害肾功能的可能,为急慢性肾损伤、肠道菌群失调及相关病理机制的阐释与研究提供了微观生物学基础,并不断衍生出“肾病治肠”的医疗干预靶标。慢性肾脏病与肠道菌群的交互作用将有利于机体微生态失衡回调和肾功能损伤的改善。因此,文章重点梳理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与代谢通路,总结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互相影响的内源性作用机制,以期通过肠-肾轴揭示菌群微生态失调在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二者之间维持动态平衡的策略与途径,进一步丰富肠-肾轴学说的科学内涵与物质基础,不断为肠道菌群失调及慢性肾病的预防及控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7,(8):1787-1788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科常见病,其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肠道菌群失调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业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概述了肠道菌群失调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中医药对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调控。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精不正化是2型糖尿病的病机关键,且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脾不散精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助脾散精法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关文献,探讨助脾散精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姜文成  蹇强  马天  李斌 《中医药学刊》2014,(9):2079-2081
银屑病具有的慢性、复发性、全身炎症反应的特点,并与遗传相关。从肠道菌群微生态角度,介绍研究人类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关系的元基因组学技术方法,探讨肠道菌群微生态与银屑病的遗传表型的关系,并阐述应激反应所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的相关性;进而从"健脾"和"安神"两个方面,探讨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银屑病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的原发性脑部神经性疾病,目前对该病尚缺乏有效防治方法。肠道菌群是人体免疫系统一道重要防线,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AD发病关系密切,其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AD的发生和发展。部分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以及中药单体均已证实具有显著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提示有望通过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对AD起到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难治性疾病,迄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起到治疗作用。肠道菌群与中医"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运用健脾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相关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支气管哮喘与肠道菌群、脾虚证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期为相关治疗提供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是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肠道菌群失调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涉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糖脂代谢紊乱、慢性炎症反应等机制,糖尿病肾病可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失调。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同时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菌群调节可能是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重要途径。基于肠道菌群调节的糖尿病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应在开展辨证分型研究、侧重早期干预及取效机制研究等方面着重进行,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与宿主共生,既可看作一个整体,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从整体角度出发,肠道菌群与人类共生可视为人体特殊的"器官"。笔者认为肠道菌群及人体内其他部位的菌群失调可视为中医"外毒"的范畴,而因菌群失调导致的脂代谢及代谢产物异常和促炎因子释放增加可视为"内毒"的范畴。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深化瘀毒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密切相关,针刺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改善FD症状。本研究从肠道微生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参与FD的发病机制、针刺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行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循环、代谢、免疫等方式对大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协同抗癌药物、增加机体免疫力、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及促进益生菌活性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就肠道菌群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及其发生发展机制,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抗肿瘤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就这一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失调被认为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文章就肠道菌群失调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及中药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肠道微生态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肠道及肠外疾病密切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饮食习惯可直接改变肠道微生态,导致肠道菌群中度失调,西医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口服益生菌、通便药,甚至行粪菌移植术。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相互调节作用,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整体治疗,在临床中取得不错的疗效。仝小林教授认为,夜明砂、晚蚕砂、五灵脂均属于动物粪便药,三药合用能清热化湿,消积导滞,以复中焦升降气机之功,且三药均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可作为天然的肠道菌群调节剂,靶向调整肠道菌群结构,有望成为未来治疗糖尿病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