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大学生感觉寻求、领悟社会支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在感觉寻求与手机成瘾间的调节作用,为有效控制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4所大学974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使用“感觉寻求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测评.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者有188名,检出率为19.30%;不同年级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61,P<0.01),大三学生的手机成瘾得分高于大一、大二学生,大四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得分高于大一学生(P值均<0.05).感觉寻求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正相关(r=0.443,P<0.05),领悟社会支持与感觉寻求、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13,-0.248,P值均<0.05).领悟社会支持在感觉寻求预测手机成瘾间起调节作用(AR2=0.117,β=-0.105,£=7.840,P<0.01).结论 大学生感觉寻求和手机成瘾的关系受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感觉寻求诱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西安某医学院学生手机成瘾现况,为手机成瘾性行为的防治,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自填问卷方式,选取380名在校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医学生基本信息调查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为工具对西安某高校的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西安某医学院学生手机成瘾性行为检出率为20.53%。越是低年级(χ2=8.847,P=0.012),手机话费支出越高(χ2=8.347,P=0.040);手机使用的频率越高(χ2=28.336,P=0.000),手机成瘾的检出率越高。手机使用时间(OR=1.714)、学习上的自我感觉较差(OR=1.805)及同学的融入情况较差(OR=1.627)是手机成瘾的危险因素。结论 西安某医学高校学生的手机成瘾的检出率较高,学校应当高度关注手机对医学生不良影响,加强教育宣传管理力度,减少医学生手机成瘾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前后青少年手机成瘾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12月6—20日和2020年3月20—28日对广东省某市1所大专院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和1所普通高中的312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疫情前后手机成瘾的变化情况,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青少年手机成瘾风险列线图模型。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疫情前后各匹配了1236名学生。疫情期间青少年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得分为(39.28±10.03),较疫情前(37.03±10.45)升高(P<0.01),不同性别、生源地及非独生子女、中专生、每月生活费<1000元的青少年MPATS量表得分较疫情前高(P<0.01或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生源(OR=1.45)、中专生(OR=2.06)、经常熬夜手机上网(OR=2.36)、上网时间总是比预计长(OR=2.08)、每月手机上网花费更多(OR=1.47、1.44、2.25)增加青少年手机成瘾风险,每日手机上网累计时长更短(OR=0.66、0.70)降低青少年手机成瘾风险。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青少年手机成瘾风险列线图模型,模型AUC=0.72。结论与疫情前相比,疫情期间青少年手机成瘾得分、比例增加,生源地、教育程度、熬夜手机上网、上网时长、每月手机上网花费、每日手机上网累计时长是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应采取干预措施防止手机过度使用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乔瑞红  苗秋香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16-1519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不同手机成瘾变化趋势与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之间的关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预防手机成瘾提供参考。  方法  2018—2019年对河南2所高校的1 824名2018级大学生进行手机成瘾、抑郁、焦虑状况5次随访调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变化轨迹及其与抑郁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第5次调查中,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平均得分为(43.19±5.51)分,焦虑检出率为34.21%,抑郁检出率为40.73%。在城乡、不同班级排名、睡眠时间方面,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5,3.79,3.82,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手机成瘾变化趋势平稳组学生相比,高成瘾-升高组(OR=3.21,95%CI=2.33~4.4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8.39,95%CI=5.08~13.78)发生焦虑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高成瘾-升高组(OR=3.31,95%CI=2.39~4.51)、低成瘾-急速升高组(OR=4.51,95%CI=2.81~7.15)发生抑郁的风险较高(P值均<0.01)。  结论  高校应关注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尤其手机成瘾问题集聚上高的学生应重点关注,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等负面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探讨医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为预防医学生手机成瘾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广西某医学院校1 01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成人依恋量表、自我同一性量表、手机成瘾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医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6.57%,手机成瘾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均高于非手机成瘾组(t值分别为2.809,7.312,P值均<0.01),现在的自我投入得分(15.38±3.06)低于非手机成瘾组(16.34±3.40)(=-2.839,P<0.01).相关分析显示,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我同一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2,-0.150,P值均<0.01),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手机成瘾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6,0.369,P值均<0.01),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0.198,P<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依恋焦虑正向预测手机成瘾(β=0.522,P<0.01),依恋回避对手机成瘾的直接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完全通过自我同一性影响手机成瘾,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效应值=0.115,P<0.05,95%CI=0.108~0.126).结论 成人依恋和自我同一性是手机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自我同一性在依恋回避和手机成瘾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述情障碍的关系,为采取手机依赖症状干预和调节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对整群随机抽取的61 1名长春市某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各年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09,P<0.05);述情障碍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31,P>0.05).不同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述情障碍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70,-0.195,P值均>0.05);不同性别大学生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86,2.175,P值均<0.05);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突显行为、心境改变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50,2.175,P值均<0.05).大学生述情障碍各维度与手机成瘾倾向各维度均呈正相关(r=0.882 ~0.124,P值均<0.01).情绪识别障碍和外向性思维对手机成瘾倾向有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406,0.127,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述情障碍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正相关,述情障碍是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因素.减轻大学生述情障碍状况可减少其对手机成瘾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了解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倾向与性格倾向、精神状态和外环境因素的联系,为针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C)、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情绪自评量表(SAS、SDS)以及自编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影响因素调查表,对901名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宁波某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智能手机成瘾群体占14.5%,成瘾倾向群体占36.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手机成瘾影响因素有神经质、人生理念与追求、内外向和非IT娱乐休闲活动(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530,0.209,-0.187,0.161,P值均<0.05).SAS-C得分与E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412,P<0.05),与N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449,P<0.05),性格内向群体积极参与非IT娱乐休闲活动仅占9.6%,神经质高分群体中人生理念与追求弱化或缺失的占51.9%.结论 智能手机是大学生压力与情感释放的一种媒介,但单一的压力和情绪宣泄途径易致过分依赖而成瘾.  相似文献   

8.
探讨不同手机功能的使用对高职学生感知到的压力和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为指导高职生科学使用手机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方便抽样法在武汉、聊城2所高职院校抽取911名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使用问卷(SU)、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中的压力分量表(DASS-S)进行施测.结果 高职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是社交网站[(4.77±1.06)分],女生在手机社交功能上的得分高于男生(t=2.05,P=0.04),男生在MPATS和DASS-S、消极应对方式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女生(P值均<0.01).手机的社交功能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17,P<0.01),手机的游戏功能与消极应对方式、压力和手机成瘾呈正相关(P值均<0.01).消极应对方式能够正向预测压力和手机成瘾(β值分别为0.53,0.50,P值均<0.01),消极应对方式和压力在非社交功能与手机成瘾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95%CI=0.06~0.24,P<0.01).结论 经常使用手机非社交功能的高职生感知到的压力更大.手机的游戏功能对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消极应对方式是压力和手机成瘾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海南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海南省内大学生共700人,采用相关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利用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观察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孤独感、社会支持间的关系。结果海南大学生手机成瘾率为48.93%。手机成瘾与社会支持存在负相关(r=-0.130,P<0.05),与孤独感存在正相关(r=0.366,P<0.05),其中各因子与孤独感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突显行为、社会抚慰、心境改变等3个因子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P<0.05)。孤独感对手机成瘾总效应为0.409(P<0.01),直接效应为0.417,间接效应为-0.008(P值均<0.01)。结论孤独感是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因素,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大学生孤独感的产生,降低手机成瘾率。  相似文献   

10.
考察中学生无聊倾向、自我控制、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为控制中学生手机成瘾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无聊倾向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的河北省承德市913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中学生无聊倾向存在年级差异(F=13.16,P<0.01),初三及高中学生无聊倾向得分高于初一、初二学生,高三学生高于初三学生;中学生手机成瘾的检出率为22.56%,存在年级差异(F=8.85,P<0.01),表现为初三、高二学生得分高于初二学生,高三学生得分高于初一、初二和高一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自我控制与无聊倾向、手机成瘾均呈负相关;自我控制在无聊倾向预测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4.09,CFI=0.91,TLI=0.92,RMSEA=0.05,SRMR=0.04,AIC=27 368.52,BIC=27 743.12).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自我控制对中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探讨成人依恋、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和矫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在1所民办大学一至四年级大学生中随机抽样调查1 100名,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筛选出100名网络成瘾大学生作为实验组,抽取性别、年级、专业均匹配的100名非网络成瘾大学生作为对照组.使用关系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大学生依恋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网络成瘾组大学生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社会支持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P值均<0.01).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有直接正向影响(β=0.356,P<0.01),依恋回避通过社会支持途径间接影响网络成瘾(β=0.106,P<0.01),依恋回避对社会支持有直接负向影响(β=-0.317,P<0.01),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334,P<0.01).结论 成人依恋对网络成瘾有重要影响作用,其中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产生直接影响,依恋回避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2.
周丽华 《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1):1372-1373
目的 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与应对方式及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及网络成瘾量表对560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发放问卷592份,收回580份,回收率98%,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560份,有效回收率96.6%;高风险网络成瘾青少年成熟型应对方式得分(0.97±0.33)低于低风险网络成瘾青少年(1.12±0.34)(P<0.001);高风险网络成瘾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及其他5个因子得分均高于低风险网络成瘾青少年(P=0.000);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呈正相关;除丧失因子外,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生活事件中其他5个因子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 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湖南省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7年3-5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南省4所本科院校、5所高职院校的2 649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湖南省大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9.4%。手机成瘾的发生率在不同性别、抑郁状况、人际关系、学业成绩、与老师关系、学校氛围、与父母关系、父母争吵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376,95%CI=1.071~1.769)、抑郁(OR=4.003,95%CI=3.178~5.043)、父母争吵(OR=1.566,95%CI=1.193~2.057)、与父母关系差(OR=1.915,95%CI=1.438~2.550)、与同学关系差(OR=3.158,95%CI=2.233~4.467)、学业成绩差(OR=1.801,95%CI=1.081~3.001)均是卷入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危险因素。结论湖南省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发生较为普遍,应从个人、家庭及学校等多个层面入手,对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进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郴州市不同背景大学生感觉寻求水平现状和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郴州市某高校实施学生的感觉寻求问卷调查.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20份,收回有效问卷609份,回收率为98.2%.高感觉寻求学生检出比例为33.0%,男生感觉寻求水平高于女生(感觉寻求总量表得分t=-6.346,P<0.05;兴奋与冒险寻求得分t=5.216,P<0.05;去抑制得分t=-12.572,P<0.01).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去抑制分量表得分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t=-2.631,P<0.01).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感觉寻求总分(t=-2.573,P<0.05)和去抑制分量表得分(t=2.234,P<0.05)均高于来自双亲家庭的大学生.有留守儿童经历的大学生去抑制分量表得分高于无留守儿童经历的大学生(t=-2.642,P<0.01). 结论 性别、生源地、家庭类型(单亲/双亲)和有无留守儿童经历是郴州市大学生感觉寻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在家庭功能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为高校制定合理干预措施改善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湖南省2所高校758名大一学生,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大学生人际适应性分量表、青少年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相关分析表明,手机成瘾与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0.33,P值均<0.01),与家庭功能类别呈正相关(r=0.18,P<0.01).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表明,家庭功能通过人际适应到手机成瘾、家庭功能通过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到手机成瘾、家庭功能直接到手机成瘾这3条路径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总效应为2.95,中介效应为1.48.结论 主观家庭经济地位和人际适应在家庭功能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某医学院校大学生1 353人,采用网络成瘾量表(CI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 353人网络成瘾得分为51.44±13.68,网络成瘾检出率为17.1%;SCL-90总分为147.05±54.44,自评阳性率22.3%,10个因子中,强迫症状最高为28.0%,人际关系敏感最低为14.1%。正常、有沉迷倾向、网络成瘾者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0.890~819.671,P值均<0.01),网络成瘾总分及各维度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r=0.335~0.475,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源地、是否喜欢自己专业、家庭组合方式与网络成瘾有统计学关联(P值均<0.01)。结论医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应采取有效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大中专院校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后期进一步研究和深层次的干预提供新的方向和策略。方法在2018年6—9月期间,运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按照上海市浦东新区大中专院校学校数量比例类别,抽取7所大中专院校,以整群抽样方式从各学校随机抽取1个年级全部接受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信息等,采用各类量表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大中专院校学生2 346人,其手机成瘾率为30.6%。不同性别、学校、生源地、手机类型、使用倾向性和手机使用时长的学生手机成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生源地学生手机成瘾风险小于城镇生源地(OR=0.787,P0.05);倾向使用电脑上网者手机成瘾风险小于倾向使用手机者(OR=0.584,P0.01);使用手机时间越长手机成瘾风险越高(OR=1.956、3.219、5.101,均P0.01)。结论上海市浦东新区大中专院校学生手机成瘾现象普遍,手机成瘾风险与学生生源地、上网方式及使用时间密切相关。应结合各学校实际,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干预方案,适当开展多类型课外学习或活动,减少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指导如何合理使用手机。  相似文献   

18.
探讨成人依恋、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机制中的作用,为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问卷、关系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同一性测试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随机抽样调查珠海市4所大学一至四年级大学生2 161名,筛选网络成瘾大学生259名作为试验组;随机抽取学校、专业、年级和性别匹配的非网络成瘾大学生259名作为对照组.结果 网络成瘾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社会支持4个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依恋焦虑、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和社会总支持4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F=49.51,P<0.01).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有直接正向影响(β=0.35,P<0.01),并通过现在的自我投入对网络成瘾产生间接影响(β=0.05,P<0.01);现在的自我投入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12,P<0.05),并通过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和社会总支持对网络成瘾产生间接影响(β=-0.17,P<0.01).社会总支持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15,P<0.01).结论 成人依恋和同一性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自我评价是网络成瘾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网络成瘾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以及自编的一般资料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大学生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检出率为9.74%,男性(χ2=57.90,P0.01)、二年级(χ2=56.92,P0.01)、成绩差(χ2=77.30,P0.01)、来自大城市(χ2=102.12,P0.01)、独生子女(χ2=44.95,P0.01)及家庭经济条件好(χ2=53.37,P0.01)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通过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级(OR:1.740,95%CI:1.018~2.975)、成绩(OR=1.918,95%CI:1.196~3.078)和家庭来源(OR=0.403,95%CI:0.179~0.908)对网络成瘾倾向有显著影响的变量(P0.05)。结论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对重点人群应进行网络监督,预防成瘾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20.
了解手机成瘾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自我控制和自尊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武汉、昆明、聊城地区3所高职院校的898名学生作为被试,使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自我控制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高职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27.6%.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得分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机成瘾得分(45.80±10.41)与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得分(36.18±9.13)呈正相关(r=0.53,P<0.01).手机成瘾倾向与自我控制、自尊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4,-0.28,P值均<0.01);自我控制在手机成瘾倾向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36,P<0.01),手机成瘾倾向对抑郁、压力的影响受到自尊的调节.结论 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不但有直接负面效应,并且通过自我控制来影响心理健康;自尊水平越高,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的负面作用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