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明清医家肺痨证治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曦 《河南中医》2008,28(9):97-99
明清医家在肺痨证治方面有丰富的临证经验,确立了肺痨"扶正祛邪"与"补虚杀虫"的证治法则,并总结出一系列的具体施治方法,有降虚火、息风木、化积痰、祛瘀血、清湿热、疏郁滞、解热毒、杀痨虫与解托、补托等祛邪之法,有杜源、拯深、培根、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填精、生津、增液等扶正之法,以及扶正祛邪并施之法。此外,还有对症治疗、论体治疗、分阶段治疗、饮食疗法、气功疗法、山林疗法等具体治法。还创制了不少肺痨新方,如拯阳理痨汤、清金甘桔方、十全育真汤等。  相似文献   

2.
痰证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富含着中医学的原创性思维。明清至近代是痰证发展的鼎盛阶段,其内涵与理论日臻成熟。明清医家重视对前人理论的系统总结,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痰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内容,形成了"理、法、方、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诸多医家从不同角度论治痰证,注重对痰与气血津液、痰与脏腑关系、病证规律等内容的探讨。治疗上,明清医家临证辨治经验尤为丰富,强调从脏腑功能失常治痰,治必求于本,对于当今临床实践仍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女科精要》中关于乳痈的论述为基础,分析冯兆张关于乳痈发病特点及其遣方用药原则、治疗方法及禁忌,总结冯氏关于乳痈的临证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提出"痰饮"一词,后世医家多有阐发。傅青主倡开瘀化痰,张景岳阐论滋肾治痰,张璐治痰力主养阴降火,王孟英治痰重展枢机。他们从不同层面丰富了中医痰病学,为后世痰病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 祖国医学对血证论治的理论和经验由来已久,历代医家对此都有所研究和发展,各都结合自己的临床实际总结了独自的学术理论和治血方法.本文试将明、清四医家一一赵献可、缪仲淳、王清任和唐宗海对血证论治的特点加以探讨分述如下:一、赵献可的解郁治血法赵献可对血证的研究不乏新见,他认为"凡血证,先分阴阳,有阴虚,有阳虚","若肾中之真水干,则真火炎,血亦随火而沸腾矣;肾中之真火衰,则真水盛,血亦无附而泛上矣.惟水火奠其位,而气血各顺布焉,  相似文献   

6.
宋代盱江医家陈自明所著《外科精要》是较早以外科命名的痈疽专著,陈氏首创中医外科病因学系统理论,提出气郁为痈疽的主要病机;对于痈疽的辨证,重视整体与局部结合;在治疗上,主张从整体出发、内外合一的治则,善于顾护脾胃、重用各种灸法,同时强调痈疽的调护,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为中医外科的发展与学科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叶进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301-2302
通过整理明清医家的相关医著,总结出治疗传染病的主要治法有:辛凉宣透、逐秽解毒、通下和扶正救逆,并指出治疗注意点,对当今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银屑病,中医称“白疤”“松皮癣”“白壳疮”等,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皮肤红斑上反复出血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男女老幼皆可患此病,但多以青壮年为主,且男性多于女性,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冬季发病或加剧,夏季自行痊愈或减轻,部分患者可相反,病程日久者则季节不明显。近年来本病发病较以往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是中医发展集大成之时代,自《内经》以下,尤其受金元四大家的影响,各医家在继承先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不断完善对"不寐证"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的理论认识。提出了阳虚不寐、肝胆郁不寐、痰火不寐、心火不寐、瘀血不寐、神明不安导致的不寐证型。在治疗上或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的主宰作用,推崇温补脾肾;或"热扰心神致失眠"基础上祛邪清火;或化瘀、安神,对瘀血不寐及神明不安进行辩证。同时拟定经典组方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对后世中医"不寐证"理论体系的系统化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癫狂是中医情志病中十分典型的一种疾病。自《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籍对其均有记载,至明清时期,对于癫狂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明代旴江医家龚廷贤为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临床经验丰富,理论渊博,著述颇丰,其著作如《万病回春》《寿世保元》《鲁府禁方》《种杏仙方》等均含有关于癫狂证治的丰富记载。围绕龚廷贤关于癫狂的证治思想研究这一课题,在对龚廷贤其人、其书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文献研究法对其著作中关于癫狂的部分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系统探讨龚廷贤关于癫狂症状描述、鉴别诊断、分型论治、方剂、外治法、食疗等方面的理论,达到总结龚廷贤癫狂证治思想的目的。龚廷贤对于长期以来混淆不清的癫、狂、痫3种疾病做出了区分,对其各自主要的症状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他对癫、狂进行了分型论治,辨癫当从心入手,重视情志在致病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痰邪为患,将癫分为3型,包括心虚痰盛、痰涎沃心和血迷心包;辨狂重视火热病机,将狂分为4型,包括痰火实盛、风热实盛、火热淫心和热入血室。针对癫、狂不同的证型,龚氏均有对应的治法与方剂,其代表方有宁志化痰丸、清心养血汤、清心滚痰丸、雄朱丸等;此外,龚廷贤还记载了一些癫狂的食疗方与外治法。  相似文献   

11.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多归属于西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1].汗证虽然很早就被中医所认识,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关注隋唐以来医家论治汗证的经验.本文重点探讨隋唐以来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朱丹溪等著名医家论治汗证的经验,以供临证参考. 1 李东垣论治汗证 1.1 汗证医案赏析  相似文献   

12.
吐酸吞酸病属西医学中胃食管反流病范畴,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但部分患者服药后仍有反流症状或停药后症状反复。中医治疗该病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西医治疗的不足。该文通过阅读明清时期医籍,总结归纳各医家关于吐酸吞酸病证治思想,发现明清时期已经形成该病病因、病机、证治、调摄完备的诊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肝气虚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肝阳虚类似的证治见于《伤寒论》.肝气虚、肝阳虚的临床症状,除了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外,还包括善恐易惊、精神恍惚、胁肋满闷、情志不畅、善太息、筋脉拘急、爪甲枯槁等肝脏本脏症状,视物不明、头晕头痛、耳鸣、少腹疼痛、疝气、腰痛、女子月经不调、男子睾丸胀痛等肝经循行部位的症状,以及久病及脾所致的腹胀、...  相似文献   

14.
周路红  宋志萍 《光明中医》2016,(12):1680-1682
清代山西介休医家王堉亦官亦医,从其所著《醉花窗医案》一书可知,王堉辨证用方遣药,颇具匠心。尤其是对痰症的认识、诊断及治疗,表现出王堉师法古人、善用成方的特点。王堉对痰症的治疗经验丰富、医术出众,疗效显著;就仅存的医案文献资料来看,王堉对痰证学说从理论到临床的发展运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现从王堉师法丹溪及凭脉辨证治疗痰证两个方面介绍其独特的治疗痰症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介绍秦万章辨治银屑病经验。提出“新血证论”,认为银屑病的中医治疗可归纳为凉血、活血、养血3大治则,分血热、血燥、血虚、血瘀、血寒、血毒等6种证型辨证用药。并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6.
钟以泽辨治银屑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李薇 《四川中医》2004,22(8):4-5
钟以泽教授认为,毒邪为患是银屑病的病机核心,解毒之法应贯穿始终,临证还需注意辨湿与治湿,且要重视整体调节、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整理明清两代医家对中风先兆的认识及诊治,从各医家对中风先兆的症状学认识、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方法 3个方面探析其在预防中风病的发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银屑病临证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联庆  王进庆  王路平 《陕西中医》2003,24(12):1148-1149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 ,中医称之为白  ,是以皮肤起红色斑片 ,上覆多层银白色皮屑 ,刮去皮屑可见薄膜现象和筛状出血为特征的皮肤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白  》记载 :“白 之形如疹疥 ,色白而痒多不快 ,固由风邪客皮肤 ,亦有血燥难荣外。”本病具有顽固难愈、复发率高的特点。其发病原因 :由于外感风热 ,或风寒湿邪 ,入里化热 ,痹阻经络 ;情志内伤 ,气郁不舒 ,郁结化火 ,入于血分 ;饮食不节 ,过食高梁厚味 ,损伤脾胃 ,日久生湿 ,湿蕴化热 ,久蕴成毒 ;素有内热 ,肝肾不足 ,冲任不调 ,营血不和 ,虚火妄行 ,脏腑阴阳失调 ;病久或反复发作 …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代的眼科医家已经对湿热型眼病有了明确的认识,但因未经系统整理,不易于当今临床工作者甄别与运用.湿热型眼病范围广泛,易双眼发病,易复发,病程缠绵;其病灶处以黄色为主,分泌物多;易致视觉形色异常,易致内障型和免疫型眼病.在治疗上,湿热型眼病应慎用补虚药,分步骤治疗阴虚湿热型眼病.文章广泛搜集了明清医家眼科典籍中散在的...  相似文献   

20.
张书生 《河南中医》1999,19(5):37-38
黄疸是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较为常见的症状。中药消退黄疸多从化湿邪利小便、通腑气疏肝胆着手,但亦有难以奏效之时。笔者多年来治疗肝病黄疸,用常法不应者,则另辟新径,疗效满意。1 化痰退黄黄疸多为湿热蕴结、薰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外溢皮肤所致。但湿聚为痰,热灼津液亦为痰,痰浊凝结、胶滞不化,黄疸难以速退。对于较重及顽固的黄疸,仅化湿药力难达,从痰论治,可获奇效。化痰散结,胶滞湿热得祛,黄疸必然易于消退。此类患者多伴有恶心,多痰,口中粘腻或干苦,大便不爽,乏力嗜睡或难寐,苔厚浊或腻。治疗时,笔者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