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2009年初三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开展乙型肝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9667名初三学生进行HBsAg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试剂盒(乳胶法)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使用日历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ALT检测。结果9667名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13%,其中男生为1.42%,女生为0.83%,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在所有阳性标本中,大三阳占47.71%,小三阳占20.18%。结论朝阳区初三学生乙肝感染率较低,但大三阳比例较高。家庭、学校、社会高度关注,坚持做好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及早进行一级防御,是进一步降低学生乙肝感染率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陈桂琼 《中国校医》2014,28(2):131-132
目的了解通海县高中入学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及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产生情况,探讨预防乙肝的对策与措施。方法对2008—2012年新入学5550名高中学生进行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表面抗体血清学检测分析。结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3.39%、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72.81%。结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乙肝表面抗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接种以来,有效地控制了乙肝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10届大学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铁芳 《中国校医》2004,18(2):169-170
目的 为了解大学生的乙型肝炎 (乙肝 )表面抗原 (HBsAg)和抗体 (抗 -HBs)情况 ,以便对易感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进一步搞好预防保健工作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方法 乙肝血清学检测调查。结果 新生检出HBsAg阳性 2 15 7人 ,平均HBsAg阳性率为 13.35 % ,高于全国的平均阳性率指标 ,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抗 -HBs产生率逐渐上升 ,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结论 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 ,要广泛开展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建立乙肝疫苗预防注射的随访制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表面抗体阳性率情况。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13 582例患者的乙肝五项检测结果,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共1 339例,阳性率为9.86%,其中男性阳性率为10.58%,女性阳性率为8.96%;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者共8 082例,阳性率为59.51%,其中男性阳性率为57.54%,女性阳性率为61.96%;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最高的是年龄为41~50岁的患者,为14.60%;阳性率最低的是年龄为0~10岁的患者,为0.20%;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年龄为0~10岁的患者,为70.98%。结论 男性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而女性的表面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表面抗原携带率随年龄段的降低大幅下降;表面抗体随年龄段的降低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我区中小学生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状况及注射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并为今后做好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站于2002年11月至12月对周村城区中小学生进行了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HBsAg和抗HBs共存模式及与HBV DNA的关系。方法:采用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肝标志物,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5717例慢性乙肝患者检测出HBsAg和抗HBs双阳性248例,占4.34%,其中多数与HBV DNA同时出现。结论: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并不少见,慢性乙肝患者出现抗HBs,不完全代表病毒复制终止,需结合HBV DNA定量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双特性抗体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提取抗乙型肝炎病毒杂交瘤细胞总RNA,利用鼠源性抗体可变区通用引物,经逆转录PCR扩增轻链可变芡和重链可变区,用连接肽(Gly4Ser)3连接轻、重链可变区基因,构建单链抗体基因,并克隆pGEM-TEasy质粒,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分别得到了414 辽的轻链可变芡基因片段和393bp的重链可变区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轻链可变区属于小鼠kappa链第XX家族,重链可变区属于小鼠Ig链第Ⅸ家族。结论:克隆到序列正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单链抗体基因。  相似文献   

8.
乙肝表面抗原及抗体同时阳性的感染者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约10%.在其感染者中,有一部分患者血清呈HBsAg与抗-HBs的同时阳性.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典型的慢性HBV感染血清学特征是存在HBsAg,而抗-HBs阴性,但近年来有关nSsAs和抗-HBs双阳性的慢性HBV感染的报道越来越多,其具体发生机制仍有争论,故本文就其可能的相关机制作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临床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常用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该试验方法自1971年问世以来,以敏感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记录易保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但由于ELISA法操作过程中要求较高,一旦操作不规范,常常会出现拖带污染[1],从而导致假阳性结果.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常出现一些临床实验室解释困难的结果或者同一份标本在不同的医院甚至在同一医院内检测结果相异,因此保证 HBsAg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收集了本院近期HBsAg 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Hepatitis B Virus Large Surface Protein,LHBs)、乙肝前S1、HBV-DNA,探讨LHBs用于乙肝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LHBs以及乙肝前S1,采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乙肝两对半,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患者HBV-DNA进行检测.结果 (1)相同乙肝模式患者血清LHBs与HBV-DNA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HBeAg阳性患者血清中LHBs与HBV-DN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同乙肝模式患者血清乙肝前S1的检出低于HBV-DNA的检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可以弥补由于乙肝病毒变异引起的HBeAg检测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乙肝患者肝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2.
茂名市1988~2003年中小学生HBsAg携带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时期中小学生HBsAg携带者的分布状况,了解近年来对HBV预防工作的进展,为今后制订更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988~2003年茂名市区中小学生进行的5次HBsAg检测结果按性别、学段分别计算阳性率,用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HBsAg阳性率由1988年的14.76%上升至1994年的15.25%(P>0.05),再逐步下降至2003年的8.05%(P<0.01);男生阳性率显著高于女生(P值均<0.01);1988年小学生组高于中学生组(P<0.01),1997,2000,2003年小学生组低于中学生组(P值均<0.01);2003年不同年级之间的阳性率与其对应的学龄数(年级数)成正相关(r=0.95,P<0.01).结论茂名市中小学生HBsAg携带率近年来呈稳步下降趋势,中小学生HBV感染的预防工作已取得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王先义  钟萍  叶丽 《中国校医》2012,26(8):583-584
目的调查新生两对半3抗体阳性的成因和差异,以达到控制乙肝传染的目的。方法选取2006—2010年某高校12 915名新生作为调查对象,在新生入学时,于清晨空腹抽取3mL血液,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法进行两对半检测。结果 12 915名新生中,两对半3抗体阳性率为7.25%,男生3抗体阳性率为5.58%,女生3抗体阳性率为7.99%;城市学生3抗体阳性率为8.17%,农村学生3抗体阳性率为5.54%;完成乙肝基础免疫程序后,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加强针的学生,两对半3抗体阳性率为3.68%;完成基础免疫程序后,曾注射过乙肝疫苗加强针的学生,3抗体阳性率为9.27%。结论两对半3抗体阳性成因非常复杂,它既可以由HBV病毒感染引起,也可以由注射乙肝疫苗引起;它既可演变成慢性肝炎,又可自然转归。因此,应引起临床、流行病学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博白县1~6岁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方法]应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对122名1~6岁儿童进行HBsAg和抗-HBs血清学调查。[结果]HBsAg阳性率2.46%,抗-HBs阳性率为54.92%,不同年龄组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博白县1~6岁儿童乙肝免疫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5.
某高校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型肝炎(乙肝)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人群,来自全国各地,在极短时间内聚集到一起,容易造成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流行。为了解高校新生乙肝感染情况,笔者对某校2006级大学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进行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乙肝病毒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尚无治疗乙肝的特效药.一旦感染乙肝病毒,要清除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控制乙肝的关键在于预防,而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措施是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7.
戊型肝炎以肠道传播,目前被认为可能是一种人兽共患病[1]。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引起人类戊型肝炎的一种重要病原体。HEV感染后,症状可表现为临床型与亚临床型,成人多见临床型;少数病人可表现为重症肝炎,甚至导致死亡。笔者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大学生乙肝抗体阳性者戊型肝炎感染情况,以便为这一群体戊型肝炎防制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从集美大学2006年即将毕业的学生中随机抽取乙肝抗体阳性者118名进行调查。其中男生占41.53%,女生占58.47%;年龄为20~23岁,平均(21.00±0.80)岁,其中男、女生分别为(21.98±0.9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某高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该校919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样,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定性检测HBsAg。采用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应用相加效应模型分析各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所调查的919名新生HBsAg阳性率为10.12%(93/919)。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来自农村、未接种乙肝疫苗、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家族感染史和穿耳洞,其0R值分别为2.838、1.669、2.824、8.555、2.965。其中HBV家族感染史与性别、乙肝疫苗接种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lative exeess risk of interaction,RERI)分别为17.828和55.675。结论男性、来自农村、未接种乙肝疫苗、有HBV家族感染史和穿耳洞是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其中HBV家族感染史与性别、疫苗接种史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图们市15年间中小学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图们市中小学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进一步加强学校的乙肝防治工作,我们分别于1988年和2002年,对全市中小学生进行了健康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HBsAg阳性者在升学、参军、就业和日常生活中都受到诸多限制,患者身心损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在1亿以上,人群HBsAg强堍阳性率达8.83%。HBV感染除了引起患者乙型肝炎固有的病理临床变化外,还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为了研究乙型肝炎流行现状和趋势以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效果,从而为制订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本研究用分层抽样法对广西大学附属中小学校部分学生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检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