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对梅毒患者血清RPR阴性率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2月我院76例梅毒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实验组予以苄星青霉素+头孢三嗪治疗。两组均随访6个月,统计对比两组血清RPR转阴率、平均转阴时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血清RPR转阴率较高,平均转阴时间较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实验组94.74%(36/38)高于对照组73.68%(2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18.42%(7/38)与对照组13.16%(5/38)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梅毒患者联合采用苄星青霉素、头孢三嗪治疗,进一步提高血清RPR转阴率,加速康复进程,效果较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性科学》2019,(11):133-136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各期不同滴度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至2017年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确诊的649例首诊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滴度为1∶4~1∶128,所有患者均接受头孢曲松钠1g ivd qd×10天+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im qw×3治疗,记录治疗1年后患者RPR转归情况,比较不同梅毒分期以及不同滴度数之间血清RPR转阴率、总有效率。结果①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早期潜伏梅毒、晚期潜伏梅毒治疗1年后血清RPR转阴率分别为80.45%、76.25%、64.02%和12.33%;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100.00%、92.07%、和61.64%;②患者血清PRP滴度数1∶4、1∶8、1∶16、1∶32、1∶64和1∶128,治疗1年后血清RPR转阴率分别为35.43%、56.22%、68.59%、69.23%、73.68和75.78%;总有效率分别为70.08%、87.03%、94.87%、97.80%、100.00%和100.00%。结论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疗效显著,表现在转阴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晚期潜伏梅毒,血清RPR滴度数越高转阴率和总有效率越高,特别在血清RPR为1∶16以上时应用联合疗法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苄星青霉素G不同用药时机治疗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临平区分娩单位的119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苄星青霉素G用药时机分为孕早期组(≤13+6周,n=40)、孕中期组(14~27+6周,n=55)和孕晚期组(≥28周,n=24)。三组均给予苄星青霉素G进行治疗,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氧化应激水平,产妇、新生儿TRUST滴度及母婴结局。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血清隐性氧化蛋白产物(AOPP)、丙二醛(MDA)水平均降低,孕早期组均低于孕晚期组、孕中期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升高,孕早期组高于孕晚期组、孕中期组;与孕晚期组、孕中期组比较,孕早期组患者及新生儿的TRUST阴性率、新生儿体重、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均升高,先天梅毒儿、早产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孕早期采用苄星青霉素G治疗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可有效改善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0例早期梅毒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实验组加用头孢曲松,连续治疗1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以及临床指标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早期症状消失时间更短,血清固定率更低,治疗效率较对照组更高。结论头孢曲松能够通过胎盘和血脑屏障,且血浆浓度高,停留时间长,与苄星青霉素联合应用对早期梅毒患者治疗效果更好,对于尽快消除早期症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患者对其RPR阴转率、血清固定率的影响。方法选自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于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早期梅毒患者68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观察组采用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I期梅毒和II期梅毒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RPR阴转率及治疗后血清固定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 06%)高于对照组(73. 5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I期梅毒和II期梅毒症状消失时间快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RPR阴转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固定率(5. 88%)低于对照组(32. 3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患者疗效明显,可以提高RPR阴转率和降低血清固定率,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联合苄星青霉素在阻断乙肝合并梅毒感染患者母婴传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百色市人民医院诊治的70例乙肝合并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排序,单数序号患者设为研究组,双数序号患者设为对照组,每组35例患者。研究组患者给予替诺福韦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保肝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在孕晚期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的效果评定。在分娩后对两组新生儿进行是否为先天性梅毒儿的检测和判定;在6个月时对两组婴儿检测HBsAg阳性表达率。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梅毒治疗有效率(91.4%)高于对照组(88.6%),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乙肝治疗有效率(94.3%)高于对照组(80.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正常新生儿比例(82.9%)高于对照组(51.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先天梅毒儿比例(8.6%)低于对照组(14.3%),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6个月婴儿HBsAg阳性率(5.7%)低于对照组(22.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诺福韦联合苄星青霉素在阻断乙肝合并梅毒感染患者母婴传播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梅毒患者采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对患者体内血清学变化情况的影响。方法:对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研究,资料收集时间为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入组患者被实施分组研究,其中对照组(46例)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组(4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头孢曲松钠治疗。结果:经TRUST实验,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清TRUST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l P 0. 05)。观察组的平均阴转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l P 0. 05)。经试验,观察组的血清固定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17%VS17. 39%,P 0. 05)。结论:对梅毒患者实施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体内的血清学情况,提高TRUST阴转率,加快TRUST阴转,并降低血清固定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对梅毒患者血RPR滴度及阴转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36例吸食苯丙胺类毒品的梅毒患者资料,取外周血检测RPR滴度、阴转率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产生IFN-γ、lL-4水平,并以44例梅毒患者和3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试验组RPR滴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RPR阴转率在治疗后第6、9、12个月后分别为5.56%、16.67%、52.78%,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 o试验组免疫球蛋白1IG、IgM、IgA水平『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而IL-4水平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结论 苯丙胺类兴奋剂可使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受损而导致梅毒患者血RPR低滴度及低阴转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对梅毒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影响。方法:选择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在医院诊治的梅毒患者82例进行研究,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单纯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予以头孢三嗪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h细胞亚群,以及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比较末次随访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是70.73%,总有效率是97.56%,分别较对照组的46.34%及82.93%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的RPR阴性比例为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5%(P0.05)。两组治疗后的Th1及Th1/Th2均分别高于各自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Th1及Th1/Th2均分别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皮疹和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含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治疗梅毒患者,可产生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效果明显,值得给予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钠对早期梅毒患者皮损及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60例早期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苄星青霉素组)30例和观察组(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钠组)30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的红细胞免疫、皮损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时的红细胞免疫及外周血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而CD8+均低于对照组,皮损CD3+、CD4+、CD4/CD8均低于对照组,而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钠对早期梅毒患者皮损及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较大,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于单用苄星青霉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性科学》2020,(8)
目的探讨多糖蛋白联合苄星青霉素对早期隐性梅毒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诊治的96例早期隐性梅毒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联合组(n=48,苄星青霉素治疗+多糖蛋白),对照组(n=48,苄星青霉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液中T淋巴细胞CD3~+、CD4~+、CD8~+和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血清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等级分布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升高,且联合组患者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CD8~+水平降低,且联合组患者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IgA、IgG、IgM水平降低,且联合组患者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MDA水平降低,且联合组患者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联合组患者更高(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多糖蛋白联合苄星青霉素能够显著改善早期隐性梅毒患者临床疗效,纠正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改善免疫失调,减轻氧化应激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苄星青霉素治疗合并HIV感染的梅毒和非合并HIV感染梅毒的疗效。方法:对来自VCT门诊男男人群合并HIV感染的梅毒患者(A组31例)和非合并HIV感染的梅毒患者(B组64例)均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3次,分别于治疗后的第3、6、9、12个月门诊随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血清学疗效。结果:治疗后的第3、6、9、12个月A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65%、83.87%、82.14%和85.19%,B组分别为81.25%、83.61%、86.89%和91.67%,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苄星青霉素治疗男男性行为人群中HIV合并梅毒感染和单纯梅毒感染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性科学》2020,(6)
目的分析金银花汤联合苄星青霉素对梅毒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患者血清IL-8和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中医院诊治的80例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匹配方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患者采用金银花汤+苄星青霉素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血清IL-8和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5.0%);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h1、Th1/Th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Th2、血清IL-8、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金银花汤+苄星青霉素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梅毒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疗效确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及血清固定与抵抗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梅毒包括I期、Ⅱ期及病期2年以内的潜伏梅毒,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性病及密螺旋体病专家会议推荐:苄星青霉素G240万U,一次剂量,每侧臀部肌注120万U为早期梅毒规范驱梅治疗方案之一,目前我国的早期梅毒治疗方案:苄星青霉素G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2~3次。2000年9月~2002年12月,我们用苄星青霉素治疗确诊 相似文献
15.
《中国性科学》2018,(11)
目的:探究胸腺五肽联合苄星青霉素对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TRUST)转阴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辽河油田总医院和大连市友谊医院收治的140例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予以水剂青霉素钠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患者予以苄星青霉素+胸腺五肽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统计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治疗效果、血清TRUST转阴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CD4~+、CD4~+/CD8~+、CD8~+、CD3~+)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血清TRUST转阴率为71. 4%(50/70)、治疗后6个月TRUST转阴率为78. 6%(55/70)、治疗后12个月血清TRUST转阴率为82. 9%(58/70),分别高于对照组相应时点的54. 3%(38/70)、58. 6%(41/70)和64. 3%(45/70),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为90. 0%(63/70)、治疗后6个月总有效率为92. 9%(65/70)、治疗后12个月总有效率为98. 6%(69/70),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时点的总有效率70. 0%(49/70)、77. 1%(54/70)和85. 7%(60/7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CD8~+、CD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CD3~+均较高,CD8~+较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对早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五肽,可以有效提高血清TRUST转阴率,显著调节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的转归.方法 88例潜伏梅毒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早期潜伏梅毒23例,晚期潜伏梅毒22例)和对照组43例(早期潜伏梅毒22例,晚期潜伏梅毒21例).观察组采用头孢曲松钠2g/d,连用14d,休息1周后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连续3次;对照组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连续3次;治疗后的第3、6,9,12,18,24个月复查梅毒RPR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结果 随访至治疗后的第24个月时,观察组中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有1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69.57%,晚期潜伏梅毒患者有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27.27%;对照组中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有8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36.36%,晚期潜伏梅毒患者有2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9.52%.2组中的早期潜伏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潜伏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潜伏梅毒的效果较单一使用苄星青霉素显著,表现在血清RPR阴转时间缩短,转阴率高,血清固定率降低,对晚期潜伏梅毒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单纯使用苄星青霉素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和探讨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在梅毒患者治疗中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2例梅毒患者,均选自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患者,将之按照数字表法分为51例的(苄星青霉素治疗组)对照组和51例的(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头孢三嗪治疗组)观察组。治疗后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随访,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同时对其治疗前后的Th_1、Th_(12)细胞亚群进行比较,且对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Th_1、Th_(12)细胞亚群两组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h_1、Th_(12)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有差异(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1%、80.39%,组间比有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对照组(13.72%)与观察组(11.76%)相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以提高梅毒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目的,本次研究采用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对其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得到了患者的一致认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性科学》2020,(8)
目的探讨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对梅毒患者临床疗效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02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51)与对照组(n=51)。对照组患者采取苄星青霉素,研究组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加用头孢三嗪,均治疗2周。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RPR转阴率及血清固定率,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8~+、CD4~+/CD8~+)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患者(8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RPR转阴率(88.24%)高于对照组患者(60.78%),血清固定率(3.92%)低于对照组患者(31.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增高,CD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CD8~+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7.65%)与对照组患者(13.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治疗梅毒,可提升RPR转阴率、降低血清固定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利于提高疾病整体治疗疗效,且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61例早期梅毒患者进行系统驱梅治疗,并观察其血清阴转情况,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61例早期梅毒病例均来自本中心性病门诊,2000年3月至2002年3月病例13志及随访记录。男38例、女23例,男女之比为1.65:1。年龄最小18岁,最大67岁,平均32.3岁。已婚49例,未婚12例。病程18d~6月。1.2驱梅治疗及血清阴转追踪方法61例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1次/周,连续3周;同时第一周给予白细胞介素-2(IL-2)10万u肌注;1次/d,连续3d。按疗后3、6、9个月追踪观察血清RPR滴度变化及阴转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