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膈俞埋针治疗顽固性呃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采用穴位埋针治疗顽固性呃逆 ,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1 治疗方法令患者俯卧 ,选准膈俞穴 ,局部常规消毒 ,将 30号 2寸毫针由膈俞沿皮刺入至肝俞 ,得气后用防过敏胶布将针柄固定 ,留针 4 8h。 3次为 1疗程 ,2次之间相隔 3h,1疗程无效者改用其它治疗方法。笔者采用此法治疗 4 8例。结果 :痊愈 (临床症状消失 ,无复发 ) 4 2例 ,有效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偶有复发 ) 4例 ,无效 (临床症状治疗前后无变化 ) 2例 ,总有效率为 95 .8%。2 体会呃逆俗称打嗝 ,是指气逆上冲 ,出于喉间 ,呃声频发 ,不能自制的病症。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 ,…  相似文献   

2.
膈俞封闭治疗顽固性呃逆64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临床资料本组64例均为其他方法治疗无效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男45例,女19例;年龄15~65岁,19岁以下1例,20~29岁20例,30~39岁37例,40~49岁5例,50岁以上1例;64例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9例,慢性胃炎12例,肝炎2例,脑梗死2例,肺炎5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阴囊感染1例,食道炎1例,原因不明9例。2 治疗方法药物采用2%普鲁卡因2ml与山莨菪碱10mg制成混合液备用(普鲁卡因先做过敏试验)。注射部位取第7、8胸椎棘突之间的水平线,旁开1.5寸,直刺0.6~1寸或向脊柱侧斜刺。两侧各注射药液一半,每日1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呃逆停止,未复发为有效;3次仍未控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笔者采用膈俞穴位注射山莨菪碱和盐酸利多卡因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近十年我科用膈俞穴注射氯丙嗪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108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从有效率可以看了膈俞穴注射氯丙嗪治疗法优于传统针刺疗法,为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膈俞组、眼针组和眼针膈俞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收集顽固性呃逆患者6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平均分3组,每组20例患者。膈俞组体针针刺膈俞穴;眼针组眼针针刺双侧3、4、5、7区;眼针膈俞组针刺体针膈俞穴和双侧眼针3、4、5、7区。每位患者治疗至少7 d,随访2周,分别统计3组患者的疗效并加以对比。结果眼针膈俞组的总好转率高于眼针组、膈俞组,眼针膈俞组的总好转率分别与眼针组和膈俞组对比,疗效均有提高,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比单独使用眼针疗法或者单独使用膈俞穴疗法,眼针疗法配合膈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6.
<正>呃逆俗称"打嗝",在临床中颇为常见,病因较多,主要表现为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控。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膈肌痉挛",呃逆症状顽固,发作频频,时间持续超过48 h以上者称为顽固性呃逆~([1])。笔者自2014年以来,采用膈俞穴刺络拔罐治疗因单纯性膈肌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等引起的功能性、顽固性呃逆,效果良好,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 1991年以来采用背俞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 ,效果良好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 4 8例 ,2 2例为门诊病人 ,2 6例为住院病人 ,其中各种手术后出现呃逆者 14例 ,肿瘤病人放化疗术中 12例 ,男性为 32人 ,女性为 16人 ,年龄最小者为 18岁 ,年龄最大者为 78岁 ,病人病程最短者为 4小时 ,最长病程者为 1周。2 治疗方法2 .1 取穴  双膈俞、双肝俞、双胃俞及其双背俞间督脉之脊中、筋缩、至阳 ,为 6穴共 9针。2 .2 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 ,常规消毒背部 ,用 2 8号2寸毫针垂直快速刺入皮肤 ,然后向胸椎方向行针1~ 1.5寸 ,提…  相似文献   

8.
闪罐合膈俞刺络放血治疗顽固性呃逆2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利  史玉君 《中国针灸》2008,28(2):136-136
呃逆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患者自觉胸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轻者可自行缓解,重则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临床称持续24小时以上呃逆为顽固性呃逆。自2003-2006年,笔者采用闪罐合膈俞刺络放血治疗顽固性呃逆2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膈俞穴位注射治疗呃逆12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风香 《四川中医》2002,20(6):73-74
采用膈俞为主穴进行穴位注射,实证配中脘,虚证配足三里,治疗术后、癌肿放化疗后、脑血管疾病等出现的呃逆共122例,结果治疗1次痊愈者45例,2次而愈者38例,3次而愈者31例,无效者8例,总治愈率为93%。  相似文献   

11.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运行体表背腰部的一组重要特定穴,在针灸中应用较广,而中风症的发生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则肝为风之府.肝肾阴血亏虚,肝阳偏亢.笔者集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选肝俞、膈俞为主穴,调理气血、养血熄风、活血化瘀、强筋活络,配以头针风池醒脑开窍、开音利语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较好疗效.主穴:肝俞、膈俞.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准,不得超过七分,以免过深刺伤内脏.若得气不明显,可稍加提插,每穴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若血瘀较重可在膈俞刺血拔罐.配穴:上肢偏瘫配客主人(头针);中渚(手针).下肢偏瘫配风池(头针);液门(手针).病例1:哈XX,男,65岁,哈族.1989年2月就诊.中风瘫痪两年余.生活不能自理,曾各处求医无效.现查:面色萎黄,精神抑郁,左上下肢酸软无力,不能活动,肌肉萎缩,舌淡苔白,脉细.取肝  相似文献   

12.
穴位注射膈俞穴治疗呃逆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呃逆症是传统的针灸适应证之一。笔者采用针灸治疗本症多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胡淑兰 《陕西中医》1995,16(11):513-513
采用指压屏气法、电针(中脘、内关、足三里)及王不留行耳穴贴压(神门、心、肾、胃、膈等)联合治疗呃逆67例,总有效率97.0%,提示本法对治疗顽固性呃逆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闪罐合膈俞穴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27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闪罐合膈俞穴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取肺俞、膈俞、肝俞、章门等穴,循序闪罐3~5分钟后,膈俞穴刺络放血,1次/d,3次为1个疗程。结果:本组27例患者治愈25例,好转l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96.30%。结论:闪罐合膈俞穴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电针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运珠 《陕西中医》2006,27(12):1563-1564
目的:观察电针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取肺俞、膈俞、肝俞等穴,接电针治疗仪,连续治疗10次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100%。提示:本方法具有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的作用,可缓解平滑肌痉挛,从而达到气至有效,强化了调畅局部气机治疗作用。电针增强针感,共奏降逆止呃之效。  相似文献   

16.
头皮针之膈区治疗顽固性呃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呃逆俗称“打嗝”,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系由某种原因(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胃神经官能症及胃肠、食道、腹膜、膈肌的疾病)引起膈肌痉挛所致。廉玉麟主任自创头皮针之膈区,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患者童××,男,51岁。因患慢支,多发性肾囊肿(双肾),肝脏占位性病变(B超、CT诊断)2年后突发呕血急症入院,经止血、抗炎、镇静治疗2天,呕血止,而出现发热、呃逆,每分钟达12次之多,连续4天5晚,病人非常痛苦,乃至不能进食和睡眠。除加强抗炎外,曾用体针、捏穴、右中指节扎线及口服注射止痉镇静药物如颠茄片、阿托品、安定、氯丙秦类也未停止,又取耳穴如胃、肠、神门也减缓不显,后在膈穴(见图)用探针压迫敏感点,随即用射香膏敷压王不留行籽于穴位即止住呢逆,当晚  相似文献   

18.
姜淑芳 《中国针灸》2007,27(4):314-314
笔者近几年来对与进食无关的病理性单纯急性呃逆,采用Vit B1注射液注射膈俞穴治疗6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指压攒竹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顽固性呃逆1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6例,治疗组用指压攒竹穴位为主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以中药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39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3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5.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指压攒竹穴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好,简便经济。  相似文献   

20.
电针涌泉穴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3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呃逆,古称“哕”,俗称“打呃”,轻者自愈,重者或不明原因而发,昼夜不停,持续数月;或间歇发作,迁延数年;或随胃癌、肝硬化等消化道疾病及心血管疾病而伴发,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本文所介绍的顽固性呃逆持续时间均在3d(72h)以上,经其他治疗无效者。笔者自1995年以来采用电针涌泉穴为主治疗该病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