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SJAMP对由注射大肠杆菌诱发的家兔急性广泛性血管内凝血(DIC)无明显治疗效果,但在体内外均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在体内作用不持久,在体外对富含血小板血浆的抗凝作用随温育时间延长有减弱的倾向。这可能与其聚集血小板、暴露其膜上的凝血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热毒清对内毒素所致家兔DIC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内毒素所致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为模型,观察热毒清是否具有抗自由基作用。实验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热毒清组血清、肝匀浆和线粒体LPO含量以及血清和肝匀浆XOD活性均显著降低;而肝匀浆SOD以及肝匀浆和线粒体GSH-Px活性明显升高。结果提示热毒清能有效地拮抗内毒素DIC 病理过程中增多的自由基,并通过抑制自由基生成酶和增强自由基清除酶活性而起作用。从而部分解释了热毒清保护细胞器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数量和D-二聚体(D—D)含量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1C)发生过程中的变化。方法胶体金法检测DIC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D-D的含量,同时采集全血检测血小板数量。并对12例重型DIC患者血浆中D.D和全血血小板数量进行了为期10d的动态监测。结果血浆中D—D的含量在DIC组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呈短暂上升后明显降低或与发病初期相比明显降低(P〈0.01)。动态观测中,D-D变化不大,而血小板计数短暂上升后明显降低,且随着治疗过程有一定的回升。结论二者联检可以明显提高DIC的诊断效率,且血小板因出现较早且随着治疗的过程能同步变化,可作为一较理想的动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瘟必清口服液制备工艺。方法用正交设计优化瘟必清口服液水提工艺和醇沉工艺。结果水提的最佳工艺为加10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1.5h;醇沉最佳工艺为将水提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8,醇沉浓度为60%,静置24h。结论按照最佳工艺制备的瘟必清口服液成品质量可控、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6.
坤宁口服液清膏的促凝作用研究明亮张艳李卫平王钦茂(安徽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合肥230032)关键词:坤宁口服液清膏;凝血时间;血浆复钙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中图法分类号:R285.5坤宁口服液清膏根据已故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杨新吾主任医师祖传经验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7例中晚期妊娠引产并发DIC的抢救成功,分析认为:①引产并发DIC的机会与妊娠月份成正比。月份越大,产生并发症的机会越多;②DIC的治疗效果与早期诊断有直接关系;③在早期治疗中应用肝素要果断,在应用肝素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止血药,输血纠正休克有益无害;④对难以制止的子宫出血,除手术切除子宫方法外,本文应用凝血酶冲洗宫腔获得成功1例,为保留子宫创出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热毒清的拆方研究:对DIC家兔肝线粒体呼吸功能和体外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组成复方热毒清的4味中药进行拆方研究,分别观察其对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家兔肝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和体外稳定溶酶体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连花清瘟胶囊对内毒素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连花清瘟胶囊的解热作用.方法: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致家兔发热模型,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的体温变化,并将体温反应指数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连花清瘟胶囊组在不同时段均表现出一定的解热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连花清瘟胶囊对内毒素引起的家兔发热有较强的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低分子肝素治疗DIC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低分子肝素与肝素治疗 DI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9例 DI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 30 0 0~ 5 0 0 0 U皮下注射 ,1次/ 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肝素 60 0 0~ 1 0 0 0 0 U静脉滴注 ,1次 / d。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 5 0 % ,有效率 85 % ,副作用发生率 6.2 5 % ;对照组 1 9例 ,治愈率 36.8% ,有效率73.6% ,副作用发生率 32 %。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 DIC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殷芝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6,(5)
例1,停经6~ 个月,不规则明显流血2个月,量少无组织物排出,检子宫如孕4个月大小,拟过期流产给青霉素,VitK_1 3d行钳夹术,破膜后患者突然尖叫一声,继而出现休克症状及阴道流血不止,经一系列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12.
对组成复方热毒清的4味中药进行拆方研究,分别观察其对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家兔肝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和体外稳定溶酶体膜的影响。结果表明: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模型组明显低于热毒清组、地塞米松组和正常组(P<0.01);但组成热毒清的4味中药单方各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外稳定溶酶体膜实验中,除热毒清组溶酶体标志酶酸性磷酸酶(ACP)和β-葡萄糖苷酸酶在溶酶体上清液中之酶比活性较低(P<0.05)外,余4味中草药均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复方热毒清在保护DIC家兔肝线粒体损害和体外稳定溶酶体膜方面优于组方中各单味药,从而从一个侧面验证了热毒清组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复方葛根注射液对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葛根注射液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试药组(20、40、80 mg/kg)及阳性药(川芎嗪40 mg/kg)组,测定给药3 d后血小板聚集率;家兔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试药组(10、20、40 mg/kg)及阳性药(川芎嗪20 mg/kg)组,测定给药3 d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复方葛根注射液能显著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率;显著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结论复方葛根注射液对血液流变学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凉血化瘀法对内毒素性DIC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洪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0(5):13-15
我们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家兔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造成了符合瘀热型血证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凉血化瘀制剂——地丹凉血针剂进行治疗,以观察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1 材料和方法1.1 动物模型的制作和分组取健康青紫兰家兔30只(南京中医学院动物房提供),体重2~2.8Kg,雌雄不拘,随机分成凉血化瘀组、肝素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各组均采用精制大肠杆菌O_(?)B_4内毒素(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批号9001—1)造模,即将内毒素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首次按20ug/Kg体重剂量由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入,间隔24小时后再用加倍剂量重复注射,制成符合瘀热型血证的DIC模型. 相似文献
15.
彭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14)
目的 探讨早期低剂量肝素对脓毒症前DIC期患者的治疗价值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该院ICU住院的脓毒血症前DIC期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在集束化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低剂量肝素和生理盐水持续泵入.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评估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等.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APACHE Ⅱ评分、F1+2和TAT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F1+2和T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DIC、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脓毒症前DIC期患者早期应用低剂量肝素治疗安全有效,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控制病情的恶化,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清瘟败毒饮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符合脓毒症新诊断标准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西医常规治疗加清瘟败毒饮煎剂口服)和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8,20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入组时)及治疗后(治疗第7天)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和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T、TT、APTT和PLT计数均在正常范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TT、APTT均显著延长,PLT计数显著下降,但治疗后治疗组PT、TT、APTT延长幅度和PLT计数下降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瘟败毒饮对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硫酸鱼精蛋白对产科DIC的治疗作用(摘要)王福玲1戴淑真1赵洪国1992年3月~1995年4月,我们采用硫酸鱼精蛋白对4例羊水栓塞合并DIC的病人进行了治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人4例,年龄25~29岁。4例病人中,3例急性羊水栓塞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8.
实验表明香菇、木耳、银耳具有显著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性的作用;灵芝、冬虫夏草、茯芩、猪芩、蘑菇仅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性的作用;香菇、茯苓、木耳具有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合血常规、凝血功能及骨髓细胞学检查,探讨严重脓毒症患儿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措施。方法 72例严重脓毒症患儿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对血小板计数变化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合凝血功能监测与骨髓细胞学检查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原因。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入院当天及入院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血小板减少患儿中,20例(68.97%)伴有凝血功能异常;9例(31.03%)骨髓巨核系成熟障碍;13例血小板<50×109/L中给予积极处理11例(84.62%),纠正7例(63.64%),死亡4例(36.36%);未能积极处理2例(15.38%),全部死亡。结论血小板持续进行性下降提示预后差。血小板减少有两大原因,一是凝血功能障碍致血小板过度消耗;二是骨髓巨核系成熟障碍。二者处理措施有别,针对病因积极处理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临床产科患者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产科20例DIC患者凝血检验结果与20例顺产或剖腹产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DIC患者的部分常规血凝学指标有一定规律;DIC组与健康对照组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健康组产妇的各种凝血相关时间缩短,而发生DIC的产妇在产前就已经出现凝血时间延长(P〈0.05)。结论:正确掌握产科DIC患者凝血检验指标变化规律,不但有助于早期诊断DIC,并且可用于判断DIC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