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血是恶性血液病的危急重症,严重影响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恶性血液病出血证属于中医“血证”范畴,唐宗海著《血证论》阐述气血失和是血证的基本病机,调气和血法是血证的治疗大法,由此思考恶性血液病出血证与《血证论》中血证的联系,分析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基本病机及调气和血法论治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关键,为恶性血液病出血证的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2.
血证 ,是指以出血为主的病证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血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与血有关的疾病 ,包括各种出血、血瘀、血热及血病有关的并发病证 ;狭义血证通常是指以出血为主要证候的各个不同部位出血病证的总称。血证在临床极为常见 ,正确地掌握血证的病理机制 ,对于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引起血证的原因颇多 ,不可一味偏重瘀血热迫血妄行 热邪内盛 ,迫血妄行 ,血溢脉外 ,是引起出血的主要机理。宋《济生方》云 :“夫血之妄行 ,未有不因热而发。”李东垣指出“诸见血皆责于热”。热邪又有实火与虚火之分。实火因感邪部位不同 ,所…  相似文献   

3.
附子因其性大辛大热,易于动血耗阴,故而在血证治疗中有"出血忌桂附"之说,然而因附子具有温阳散寒、收纳潜阳、升举阳气的功能,所以在血证治疗,特别是在出血较缓时,附子仍是临床治疗血证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4.
浅议血证     
一、血证的定义关于“血”字,最早记载于甲骨文,其字形有二种。随着历史的变革,“血”字依次演变为小篆、隶书,直至今天所通用的“血”字,即血液之血。关于血证的定义,至今尚无统一标准。天津市中医医院编著《中医内科》认为:“血证,是不同部位出血的总称。如鼻出血、牙出血、咳血、吐血、尿血、便血、皮下出血、妇女崩漏等症。”江苏新医学院编《中医内科学》认为:“血证  相似文献   

5.
麦联任  蔡媛媛 《光明中医》2022,(17):3249-3253
血证属临床危急证,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胶艾汤作为张仲景治疗血证的代表方之一,常运用于多种妇产科出血性疾病。后现代扩展沿用,使其不仅广泛运用于妇科病,还运用于其他如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种出血性疾病,是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体现。此文将胶艾汤对血证的治疗及其药理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血证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6.
血分证与血证在概念范畴、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治验等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故对血分证和血证的概念、临床表现、治法方药进行梳理,认为血分证不仅是温病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且属于血证范畴。血分证的临床表现有出血、紫斑,其病机核心为热邪深入血分,需用凉血散血之法;而血证的临床表现以出血为主,有火热内炽、迫及血分之病机,需用清热凉血之法。从多个角度来看,血分证在血证范畴之内,对血分证与血证的相关理论进行辨析,希冀深入把握血证之范畴。  相似文献   

7.
血证一隅     
血证系指以出血为主的病症,包括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损伤出血等,中医治疗血证经验丰富,而且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眼科血证四期论治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眼科血证是指以眼部发生出血性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各种血证的总称。见于眼睑出血、结膜下出血、前房、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出血等出血性眼病〔1〕。各种出血性眼病在症状、体征和病理改变等方面各有其形态特征。尽管出血部位不同,但具有相同的病因病机,具有从出血到吸...  相似文献   

9.
凡血液不循常道,溢出脉络之外,而表现有出血证候者称为血证。在内科范围内,常见的有咳(咯)血、吐血、衄血(鼻、齿)、便血、尿血及皮下出血(紫癜)等。出血是某些疾病的一个症状,常见于造血系统的出血性疾病,以及某些系统疾病的出血症状。血证可表现有不同部位的出血,常因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从病因病理和辨证施治的原则而言,有一定的共性。临床上如能抓住血证的基本规律,就能执简驭繁地掌握多种出血的证治。现就内科范围中论治血证基本规律介绍如下:1病因病理在生理状态下,血为水谷之精气,它生化于脾(脾统血),藏受于肝(肝藏血),总统于心…  相似文献   

10.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临床以呕血、黑便主要特征,属中医学"血证"范畴.血证是指凡血液不循常道,溢出脉络之外,表现有出血证候者.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食管、胃、十二指肠及胰腺、胆道等器官引起病变而致急性出血以及出血所致的一系列全身症状,属中医学“血证”的范畴。临床上表现为呕血、褐便或黑便。常与饮食、情志、劳倦、内外伤等有关。血证之由无论气火虚实皆因血不循经、络损血溢所致,故止血乃血证之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不少血证患者兼具血热和血瘀证,通过实验研究及临床验证,提出瘀热型血证的证型,以冀完善和发展血证理论,充实有效治疗。临床以凉血化瘀法用于流行性出血热、伤寒、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消化性溃疡病等出血的瘀热型血证,取得满意疗效,证实瘀热型血证的客观存在及凉血化瘀法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内科血证治疗规律的探讨洪广祥(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关键词内科血证病因病理辨证论治理论探讨凡血液不循常道,溢出脉络之外,而表现有出血证候者称为血证。在内科范围内,常见的有咳(咯)血、吐血、衄血(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及皮下出血(紫癜)等。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妇人大全良方》中诊治血证的8卷25论的阅读,从陈氏对血证不同分型的辨证论治入手,总结《妇人大全良方》对血证的诊治特点.笔者发现陈氏在诊治血证时,调畅气机、调节冲任、调理脏腑以治经病,凉血止血、调畅气机、补益肝脾肾以治出血,行气化瘀以治瘀血,调和气血以治气血不和,但是不论是在诊治出血、瘀血还是气血不和、经病时都要...  相似文献   

15.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 ,溢出脉管外 ,导致九窍、肌肤等部位出血的统称 ,是多种疾病过程中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如吐 (呕 )血、咳 (咯 )血、衄血、便血、尿血、紫癜、崩漏等均属血证范畴。血证的治则 ,前贤已有论述。元代医家葛可久主张急性出血证应以止血为要 ,并创制有十灰散。明代医家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治吐血三要法 :“一曰宜行血不宜止血” ,“二曰宜补肝不宜伐肝” ,“三曰宜降气不宜降火”。清代医家唐容川《血证论》提出治疗血证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原则。笔者将血证分为急症期、缓和期、恢复期等三…  相似文献   

16.
妇科血证是妇女常见急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病症多样、病因繁多,诊治难度较高。临床中出现的月经过多、妇科炎症包块引发的大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都属于血证症状。中医治疗妇科血证具有良好疗效。在分析引起异常出血因素的基础上,找出中医诊断血证的方法,并对症找出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作出自己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7.
血证是指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于体表肌肤的一类出血性疾病。历代医家多认为此证以火热迫血妄行为主。其实火热郁结亦可致血滞血瘀而为血证。这类出血与单纯的血热妄行和血瘀络损均不相同,治疗当予凉血化瘀。因此可以认为瘀热型血证是血证的一个特殊证型。从临床实际来看,多见于伤寒、急性重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所致的DIC及肺结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支扩等多种疾病引起的出血。我们运用南京中医学院研制的止血合剂、止血针(水牛角片、生地、山栀、丹皮、赤芍、制大黄、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以下简称原书)中的血证散见全书,有关血证的条文共计35条;其中吐血2条,衄血8条,便血5条,便脓血8条,瘀血6条,热入血室4条,其它血证2条。归纳起来,可分出血与瘀血两大类。试析如下: 一、出血论中所述血的病因病机,概括起来有郁阳太盛,热盛动血,虚寒出血,以及误治化热动血等四个方面。 (一) 郁阳太盛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信息     
我国中医血证的学术研究与临床治疗又有了新的进展,已制定了诊疗规范标准。不久前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的全国血证学术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指出,目前中医药对临床急症中的咯血、上消化道出血、DIC等血证的应急治疗已有肯定效果和可喜的科研苗头。  相似文献   

20.
血证是指以出血症状为主的疾病,包括吐血、便血、咳血、尿血、衄血、紫癜等.在治疗血证过程中,笔者偶有所得,现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