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激素诱发骨坏死的机制: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志永  王岩  韩纲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5):2900-2901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诱发骨坏死的机制。方法:将兔复制Yamamoto氏骨坏死模型,分为对照组(4只),2,4,6和8周组,每组各5只,按照不同时间处死取材。利用双光子骨密度仪测量股骨头部的骨质密度值。收集激素性骨坏死患者的病理标本21例,以无骨代谢疾病患者的股骨标本为对照,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激素性骨坏死股骨头局部骨保护素(OPG)/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OCIF)蛋白的表达改变。结果:糖皮质激素给药后,继发于OPG表达减低(P&;lt;0.01)和破骨细胞异常增生后,局部出现渐进性骨丢失(P&;lt;0.05);与正常对照比较,激素性骨坏死患者的股骨头局部OPG表达明显减低(P&;lt;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抑制骨骼局部的OPG表达,使破骨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出现骨丢失。  相似文献   

2.
糖皮质激素诱发骨丢失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背景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是目前治疗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治疗后部分患者常发生骨坏死,对其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对该病的预防很有必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诱发骨丢失的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完成,研究对象为成年新西兰白兔31只,雌雄不限,体质量3.0~4.0kg,购于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本院确诊为激素性骨坏死并行髓芯减压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病理标本21例,年龄(48.30±6.09)岁.干预①复制Yamamoto氏骨坏死模型,通过病理学、骨丢失检测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保护素(OPG)/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OCIF)表达改变与破骨细胞分化、骨丢失的关系.②收集激素性骨坏死患者的病理标本21例,以无骨代谢疾病患者的股骨标本为对照,免疫组化染色了解激素性骨坏死股骨头局部OPG/OCIF蛋白的表达改变.主要观察指标各实验组骨密度,激素性骨坏死股骨头局部OPG/OCIF蛋白的表达.结果糖皮质激素给药后,继发于OPG表达减低(P<001)和破骨细胞异常增生后,局部出现渐进性骨丢失(P<0.05);与正常对照比较,激素性骨坏死患者的股骨头局部OPG表达明显减低(P<0.05).结论动物模型和临床资料均表明糖皮质激素抑制骨骼局部的OPG表达,使破骨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出现骨丢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诱发骨坏死的机制。方法:将兔复制Yamamoto氏骨坏死模型,分为对照组(4只),2,4,6和8周组,每组各5只,按照不同时间处死取材。利用双光子骨密度仪测量股骨头部的骨质密度值。收集激素性骨坏死患者的病理标本21例,以无骨代谢疾病患者的股骨标本为对照,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激素性骨坏死股骨头局部骨保护素(OPG)/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OCIF)蛋白的表达改变。结果:糖皮质激素给药后,继发于OPG表达减低(P<0.01)和破骨细胞异常增生后,局部出现渐进性骨丢失(P<0.05);与正常对照比较,激素性骨坏死患者的股骨头局部OPG表达明显减低(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抑制骨骼局部的OPG表达,使破骨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出现骨丢失。  相似文献   

4.
骨保护素对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活性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可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抑制成熟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并诱导其凋亡,在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癌症骨转移的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目的:鉴定在CHO细胞中表达的人骨保护素生物学活性。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研究对象: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国仓鼠CHO细胞株、克隆质粒pUC19及真核表达质粒pcDNA3为本室保存,12只6~8周龄BABL/c雄性小鼠由本校动物中心提供。干预:RT-PCR法获得人OPG编码区cDNA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CHO细胞,经Western blot鉴定筛选稳定表达OPG的细胞系。获取含有OPG蛋白的条件培养基浓缩液,实验组:体外培养的鼠破骨细胞培养基中加人含有OPG蛋白的条件培养基浓缩液。对照组1只加入转染pcDNA3空载体的CHO细胞培养基的浓缩液。对照组2只加入完全培养基。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人OPG对破骨细胞的分化和骨吸收的影响。结果:转染人OPG编码区基因的CHO细胞能分泌表达OPG。小鼠骨髓细胞在la,25(OH)zD3(1&;#215;10^-8mol/L)的存在下可稳定分化出具有骨吸收功能的破骨细胞样细胞,在该培养体系中加入含有OPG的CHO细胞培养上清浓缩液,TRAP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t=5.547,p&;lt;0.01),骨吸收陷窝的数量显著减少(t=3.409,P&;lt;0.01)。结论:人骨保护素可在CHO细胞中分泌表达,并对体外培养状态下的破骨细胞的分化和骨吸收功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失重状态下共育大鼠成骨与破骨细胞中护骨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失重状态下共育的大鼠成骨与破骨细胞中护骨素的表达及其变化特点,探讨失重状态下骨结构的生物学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7/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科研中心完成。体外分离培养1周龄15只Wistar大鼠的颅骨成骨细胞及四肢骨破骨细胞,随机分为4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共育组,成骨细胞组,失重下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共育组,失重下成骨细胞组。前两组为空白对照。后两组均在回转加速器中48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鉴定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采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测定各组护骨紊的表达。结果:①护骨紊在各种情况下的表达:总RNA电泳条带28s。18s,5s,表明RNA完整。吸光度比A260/A280在1.8~2.0,失重共育组护骨紊较非失重共育组明显低表达,失重单纯成骨细胞组护骨素表达较失重共育组明显低表达(P&;lt;0.05)。单纯成骨细胞组明显低于失重单纯骨细胞组(P&;lt;0.05)。②5天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成骨细胞呈多角形、三角形,胞浆丰富,邻近细胞中突起与之相联,胞核大,圆形,含一两个核仁;破骨细胞细胞核核大,4~6个,胞浆伸出丝状或片状伪足。结论:失重状态下共育成骨与破骨细胞中护骨素低表达,成骨作用减弱,说明力学作用参与了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  相似文献   

6.
背景:有报道雌激素和孕激素联合应用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协同作用,且副作用较小。目的:观察炔诺酮和炔雌醇联合应用对去卵巢大鼠骨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验证性实验观察。单位:广东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对象:清洁级4个半月龄未交配的雌性SD大鼠24只,体质量(230&;#177;15)g。方法:实验于2002-05/11在广东医学院药理教研究空完成。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去卵巢组,复方炔诺酮组,每组8只,前2组采用体积分数为0.056的乙醇溶液5ml/(kg&;#183;d)灌胃,复方炔诺酮组采用炔诺酮60μg/(kg&;#183;d)和炔雌醇3.5μg/(kg&;#183;d)灌胃(实验用药剂量参照人的用药20~35μg雌激素+孕激素)。所有动物给药时间为90d。给药结束后取胫骨标本,采用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胫骨近端次级骨小梁形成区进行破骨细胞和有关动静态参数的测量;另取肱骨标本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直读光谱仪测定钙含量和测定羟脯氨酸含量。同时测定尿中的钙和羟脯氨酸的含量。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骨小梁面积、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分离度、破骨细胞周长的静态参数变化。荧光周长百分数、矿化沉积率、骨形成率动态参数变化。②血清碱性磷酸酶、骨和尿中钙含量和羟脯氨酸含量变化。结果:2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去卵巢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骨小梁面积百分数下降,骨小梁数目降低和骨小梁分离度增加,伴随明显的破骨细胞周长增加(P&;lt;0.01);骨形成指标明显增加:荧光周长百分数和矿化沉积率增加(P&;lt;0.05),骨形成率(BFR/BV)明显增加(P&;lt;0.01)。②复方炔诺酮组与去卵巢组比较,骨量和骨小梁数目增加,骨小梁面积增加82%和骨小梁数目增加83%(P&;lt;0.05),骨小梁分离度降低51%(P&;lt;0.05);破骨细胞周长降低52.5%(P&;lt;0.01);同时骨有机质含量增加和尿羟脯氨酸排出量减少(P&;lt;0.05)。结论:炔诺酮和炔雌醇联合应用可防治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增加骨量和骨有机质含量,且不明显抑制骨形成。实验提供的药物剂量参照人的用量,20~35μg雌激素结合一种孕激素,其效果良好时即可提供一种最好的骨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甘草酸对小鼠肝纤维化性骨丢失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慢性肝病患者常常伴有骨质的丢失,因此探讨预防此种骨丢失对防治此类患者的骨质疏松极有意义。目的:研究甘草酸对肝纤维化小鼠骨丢失的防治作用及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的实验动物中心、中心实验室和药理研究室材料:本实验于2001—01/2001—09进行,选择普通级PcR小鼠40只,由本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20~22g,雌雄各半,按质量对等原则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组和甘草酸组,每组10只。方法:除对照组外,模型组、秋水仙组和甘草酸组均予.400g/L四氯化碳花生油皮下注射5周致小鼠肝纤维化,然后分别应用四氯化碳花生油溶液10mL/kg、秋水仙溶液0.1g/kg和甘草酸溶液0.1mg/kg进行防治.实验结束时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检测与肝损伤相关的各种生化指标,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变化以及测定股骨的骨钙(Ca^2+)量和其他骨微量元素以及骨羟脯胺酸的含量。主要观察指标:①甘草酸对各组小鼠肝损伤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②甘草酸对各组小鼠肝脏病理改变的的影响;③甘草酸对各组小鼠骨质的影响;④甘草酸对各组小鼠骨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秋水仙组和甘草酸组小鼠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比模型组低(P&;lt;0.01);模型组的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值比秋水仙组和甘草酸组低(P&;lt;0.01,P&;lt;0.05);秋水仙组和甘草酸组的骨钙含量低于对照组(P&;lt;0.05),但比模型组高(P&;lt;0.05);模型组右股骨单位骨重铜、镁和锌的含量均比对照组高(P&;lt;0.01),而甘草酸组的含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甘草酸组小鼠肝脏病理改变明显比模型组轻(P&;lt;0.01),VG染色可见胶原纤维增生程度明显比模型组轻(P&;lt;0.01)。结论:甘草酸提取液能诱导肝药酶,增强肝脏解毒作用;保护肝脏,维持蛋白代谢水平;维持骨的正常的代谢,促进骨Ca^2+和骨羟脯氨酸以及骨微量元素的平衡,防治骨丢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儿童的骨代谢变化。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了4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儿童和30例健康儿童的腰椎2~4和右侧桡骨中远1/3处的骨密度(BMD),并同时检测其血清骨生化代谢指标.结果 甲状腺功能亢进儿童的B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3.46,2.87;P&;lt;0.001),其成骨细胞活性指标和破骨细胞功能指标的检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4.34,3.28,4.56;P&;lt;0.001),而甲状旁腺素和25-羟维生素D水平正常(t=0.16,0.21;P&;gt;0.05)。甲状腺功能亢进儿童成骨细胞活性指标之间(r=0.43;P&;lt;0.001),以及与破骨细胞功能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4,0.41;P&;lt;0.001)。结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儿童破骨细胞功能增强,成骨细胞活性增高。无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无维生素D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9.
背景:股骨头缺血坏死可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全髋关节置换术,但手术失败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作者认为是股骨近端骨组织异常所至,但是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股骨近端骨改变。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外科。对象:1999-09/2003-05青岛大学医学院创伤外科收治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50&;#177;5)岁。同期骨关节炎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62&;#177;3)岁。方法:对1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股骨头和股骨近端松质骨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并用18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标本采用双盲方式进行检查。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股骨干的坏死评分和坏死阳性率。结果: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小转子下方4cm处存在广泛的骨坏死。股骨头缺血坏死组和对照组坏死评分总分分别为82分和16分;坏死阳性率分别为63.89%和19.44%,两组之间股骨近端的骨坏死程度相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01)。结论:股骨近端的骨改变可能是股骨头缺血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早期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骨保护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是1997年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受体家族的新成员,也称破骨细胞抑制因子(osteoclast inhibitory factor,OCIF)或称为树枝状细胞受体1(dendritic cell derived receptor-1,FDCR-1),它是骨代谢一个重要的负调控因子。OPG是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NONFH)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了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早期组(塌陷前期)、晚期组(塌陷后期)患者血清中NO、TNFα的含量变化,并与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相比较。结果: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清中NO和TNFα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t=2.127,P&;lt;0.05)且随病情加重,塌陷后期组血清中NO和TNFα含量较塌陷前期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38.P&;lt;0.05)。结论:①TNFα和NO等炎症递质参与了NONFH的发病过程。②骨坏死发生过程中早期NO的升高可能有利于骨细胞修复,而晚期:NO的显著升高则加速了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细胞周期因子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2、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evelin-dependent kinase 4,CDK4),探讨它们与P27^kipl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对1996—01/2000—12在河北工程学院医学院病理教研室进行病理检查的乳腺癌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6例乳腺癌,18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石蜡切片中CyclinD2和CDK4的表达,比较它们与P27^kipl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①96例乳腺癌组织中CyclinD2、CDK4和P27^kipl的表达率分别为42%,54%和38%,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01)。②CyclinD2和CDK4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核分裂数有关(P&;lt;0.001).和局部复发有关(P&;lt;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类型无关(P&;gt;0.05),CDK4的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状态也有密切关系(P&;lt;0.01)。③P27^kipl的表达缺失,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核分裂数,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局部复发均有关系(P&;lt;0.05),而且P27^kipl的表达与CyclinD2和CDK4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lt;0.01)。结论:CyclinD2和CDK4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而P27^kipl的表达缺失和CDK4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及复发有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复方丹参制剂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背景:糖皮质激素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导致骨质丢失甚至股骨头坏死,是药源性骨损害的原因之一,对其干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目的:探讨长期超生理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对大鼠所致的骨质疏松症特点,同时观察中药复方丹参制剂的干预效应。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医学院的实验动物中心、中心实验室和药理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2/2003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药理研究室和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40只SD大鼠。方法:SD大鼠予泼尼松按2.7mg/kg每天灌胃,连续12周,同时予复方丹参制剂(丹参、黄芪、白术和淫羊藿)按2.5g/(kg&;#183;d),5.0g/(kg&;#183;d)和10.0g/(kg&;#183;d)进行治疗。实验结束后通过测量不脱钙胫骨上段的骨生长的静态和动态指标、尺骨中羟脯胺酸、钙磷含量以及股骨长度来观察糖皮质激素长期超生理剂量应用后对大鼠骨代谢的影响,并观察复方丹参制剂对其的防治作用。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复方丹参制剂对泼尼松大鼠骨形态计量学静态、动态参数指标的影响;次要结局:复方丹参制剂对泼尼松大鼠骨生化指标及股骨物理指标影响的比较。结果:泼尼松大鼠质量明显下降(P&;lt;0.01),骨形态学指标显示骨小梁数量[(1.98&;#177;0.20)/mm]和骨小梁面积百分数(8.83%&;#177;0.98%)显著减少,骨表面骨形成率、新生骨小梁面积/骨小梁总面积和新生骨小梁面积/骨组织面积的比值[三者的值分别为(8.91&;#177;3.97)%,(332.8&;#177;142.5)%,(29.6&;#177;13.2)%]明显下降,骨吸收周长明显增加(P&;lt;0.01);尺骨中的骨质含量下降[(0.155&;#177;0.010)g];股骨长度[(32.64&;#177;0.51)mm]明显缩短(P&;lt;0.05),而复方丹参制剂各治疗组对泼尼松造成的骨损害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不同剂量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长期应用泼尼松可显著抑制骨的生长,造成骨量的丢失,复方丹参制剂通过促进成骨和抑制破骨的作用而对其骨丢失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郭峰  王臻  李继庆  郭征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788-4790,i005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及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t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判断其与骨肉瘤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部位、病理分型和复发、转移的关系,寻找有利于保肢治疗的良好时机。方法:收集1996-05/2003-05临床病理资料完整、获得随访的骨肉瘤患者60例,对其手术标本中具有诊断意义的部位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观察MMP-2,9及EMMPRIN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并对其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部位、病理分型和复发、转移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60例骨肉瘤标本中,MMP-2阳性率77%(46/60),MMP-9阳性率78%(47/60),EMMPRIN阳性率72%(43/60),三者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部位、病理分型均无显著性相关关系(P&;gt;0.05)。MMP-2,9的表达与肿瘤的复发有显著性相关关系(P&;lt;0.05),但和肿瘤的转移无显著性相关关系(P&;gt;0.05)。EMMPRIN的表达不但与肿瘤的复发有显著性相关关系(P&;lt;0.05),而且和肿瘤的转移也有显著性相关关系(P&;lt;0.05)。EMMPRIN与MMP-2的相关系数为0.626(P&;lt;0.05),与MMP-9的相关系数为0.504(P&;lt;0.05)。结论:EMMPRIN的表达与MMP-2,9的表达呈正相关,与肿瘤的复发及转移呈显著性相关。MMP-2,9及EMMPRIN在骨肉瘤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部位和组织学类型无显著性相关,而与肿瘤的预后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肉瘤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和P53的表达情况,及其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5—05/2002—11骨肉瘤标本38个及骨软骨瘤标本20个。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EN及P53在38个骨肉瘤及20个骨软骨瘤石蜡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蛋白在骨肉瘤中表达阳性率为55%(21/38),在对照组骨软骨瘤中为90%(18/20),骨肉瘤与骨软骨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62,P&;lt;0.05)。P53在骨肉瘤中表达阳性率为66%(25/38),在对照组骨软骨瘤中为5%(1/20),骨肉瘤与骨软骨瘤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9.58,P&;lt;0.01)。结论:抑癌基因PTEN和P53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下调,可能与骨肉瘤的恶性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激素所致的股骨头坏死是医源性疾病,增加局部坏死组织血流量可否有效改善这一问题。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股骨头局部组织血流量的影响,以了解针刺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中医学院的中西医结合系。材料:实验于2002—05/2003—06在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新西兰大白兔30只.清洁级,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治疗组。方法:采用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电针治疗组用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研制生产的PCF-88A型程控电针治疗仪作用于环跳、髀关两穴,模型组、空白对照组不予治疗。主要观察指标:针刺后即刻及治疗2周后坏死局部组织血流量曲线。结果:针刺后局部组织即时血流量电针治疗组(0.50&;#177;0.08)mL/(g&;#183;min)与空白对照组(8.63&;#177;0.83)mL/(g&;#183;min)、模型组(4.30&;#177;0.89)mL/(g&;#183;min)比较显著减少.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治疗2周后电针治疗组局部组织血流量(6.19&;#177;0.61)mL/(g&;#183;min)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8.33&;#177;0.65)mL/(g&;#183;min)、模型组(4.44&;#177;0.72)mL/(g&;#183;min)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电针治疗改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局部血供的是非即时的.其机制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由于临床长程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日益增多,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出现增高趋势。骨细胞凋亡在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的:应用类固醇激素诱导兔股骨头坏死模型,观察分析采取中西药物并用预防激素性股骨头骨细胞凋亡的效果。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韶关学院医学院药学教研室和解剖学教研室,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病理科。 材料:实验于2005—04/07在韶关学院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激素组、预防用药组,10只/组。血塞通片(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甙,玉溪市维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410290,25mg/片);脂必妥片(主要成分为山楂、白术、红曲,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产品批号0410063,350mg/片);阿仑膦酸钠片(主要成分为4-氨基-1-羟基亚丁基-1,海南曼克星制药厂生产,批号040501,5mg/片);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河南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040905,5g/L)。 方法:①动物适应实验环境1周后,激素组和预防用药组动物均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mL,2次/N,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空白对照组不造模,在相同时间点肌注等量生理盐水。②预防用药组注射地塞米松的同时,每天灌喂给予血塞通25mg、脂必妥350mg和阿仑膦酸钠5mg,连续给药8周。激素组和空白对照组不给药。各组动物均肌注青霉素预防感染,5万u/只,2次/周。③停药1周后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对各组动物进行股骨头细胞凋亡检测,每张玻片上随机选择10个区域,每个区域计数100个骨细胞,统计每100个细胞中的细胞凋亡数。采用醋酸铀及柠檬酸铅双染色观察股骨头细胞的超微病理结构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股骨头骨细胞凋亡检测结果。②各组股骨头骨细胞超微病理结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结果:实验选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预防用药组实验过程中死亡1只,共29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股骨头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激素组的骨标本可见细胞核中出现棕黄色颗粒的阳性细胞,即凋亡细胞。激素组每100个骨细胞中的凋亡细胞数均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和预防用药组[(24.14&;#177;5.46),(2.47&;#177;0.76),(8.12&;#177;3.23)个,q=8.76,q=13.45,P均〈0.01];空白对照组和预防用药组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股骨头骨细胞超微病理结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激素组骨细胞核体积缩小,染色质呈边聚现象,部分染色质更浓密,电子密度增加,结构模糊不清,具有凋亡细胞特征。预防用药组骨细胞电镜下核膜完整,染色质均匀,核占细胞的1/3左右。 结论:采取类固醇激素诱导兔股骨头坏死后,血塞通、脂必妥和阿仑膦酸钠联合应用能够抑制兔激素性股骨头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8.
背景: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存在各种理论学说,脂质代谢异常是其中一种假说,但是脂质代谢如何参与骨坏死的发病机制仍不清.目的:通过对激素性和酒精性骨股头坏死患者血脂改变及股骨头置换标本形态计量学观察分析,探讨脂质代谢改变在非创伤性骨坏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股骨头坏死住院患者162例,包括酒精性骨股头坏死57例,激素性骨股头坏死63例,创伤性骨股头坏死42例,其国际骨循环分期为(ARCO)Ⅱ~Ⅳ期.患者入院后常规抽空腹静脉血行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检测.各组选取12例关节置换股骨头标本,股骨头冠状面正中剖开,在负重区和非负重区取材,对骨髓造血面积、脂肪细胞密度、脂肪细胞直径和脂肪细胞面积等行形态计量学观察.结果与结论: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三酰甘油升高率显著高于激素性和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P 〈 0.05).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低密度脂蛋白降低率明显高于激素性和创伤性股骨头坏死(P 〈 0.05).与激素性骨坏死患者相比,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脂肪细胞面积和脂肪细胞直径大,但造血面积减小,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推测脂质代谢改变在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晚期起重要调节作用,而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晚期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阿仑膦酸钠对大鼠松质骨和密质骨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阿仑膦酸钠(固邦,ALN)对去卵巢大鼠胫骨上段和腰椎质松骨及胫骨中段密质骨的影响。方法:3月龄雌性SD大鼠,ALN1mg/(kg&;#183;d),灌胃给药90d。骨标本行不脱钙骨制片,骨组织形态计量法钡5量。结果:松质骨:OVX组胫骨上段(PTM)和腰椎(LV)质松骨的骨量减少(P&;lt;0.001),骨结构变差;ALN组PTM,LV骨量增加(P&;lt;0.001),完全对抗OVX大鼠的骨高转换。密质骨:OVX组胫骨中段(TX)骨量减少(P&;lt;0.05),骨内膜骨形成和骨吸收增加。ALN组骨量增加(P&;lt;0.05),骨内膜骨形成减少而骨吸收有减少的趋势。结论:ALN能有效预防OVX后大鼠的骨质疏松,但不同部位有不同的骨转换速度。  相似文献   

20.
背景: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存在各种理论学说,脂质代谢异常是其中一种假说,但是脂质代谢如何参与骨坏死的发病机制仍不清.目的:通过对激素性和酒精性骨股头坏死患者血脂改变及股骨头置换标本形态计量学观察分析,探讨脂质代谢改变在非创伤性骨坏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股骨头坏死住院患者162例,包括酒精性骨股头坏死57例,激素性骨股头坏死63例,创伤性骨股头坏死42例,其国际骨循环分期为(ARCO)Ⅱ~Ⅳ期.患者入院后常规抽空腹静脉血行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检测.各组选取12例关节置换股骨头标本,股骨头冠状面正中剖开,在负重区和非负重区取材,对骨髓造血面积、脂肪细胞密度、脂肪细胞直径和脂肪细胞面积等行形态计量学观察.结果与结论: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三酰甘油升高率显著高于激素性和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P < 0.05).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低密度脂蛋白降低率明显高于激素性和创伤性股骨头坏死(P < 0.05).与激素性骨坏死患者相比,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脂肪细胞面积和脂肪细胞直径大,但造血面积减小,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推测脂质代谢改变在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晚期起重要调节作用,而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晚期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