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林晨 《海峡药学》2010,22(8):241-242
以东方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oriental)05—12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15W。253.7nm,距离18cm,照射5m)诱变处理,在含庆大霉素1000μg·mL^-1的浓度梯度平板上筛选庆大霉素抗性变株,得到一株万古霉素高产交株(Amyeolatopsisoriental)06-4。其摇瓶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23%.对万古霉素的抗性提高200%。传代试验表明该变株的高产性能遗传特性较稳定。用正交试验法对万古霉素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与原发酵培养基相比,万古霉素的摇瓶发酵效价提高了13.4%。  相似文献   

2.
链霉素抗性突变-万古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东方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orientalis)AO-4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15w,253.7nm,距离30cm)诱变处理,筛选链霉素抗性突变株(链霉素浓度1000μg/ml),从中获得万古霉素高产变株Amycolatopsis orientalis AO-29,其发酵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170%。传代实验表明该变株的高产性能遗传特性较稳定。  相似文献   

3.
以荒漠拟孢囊菌SIPI-HT47为出发菌株,发酵合成奥利万星中间体A82846B。应用紫外和NTG诱变,结合自身抗性及氯化盐耐受筛选,获得1株高产突变株,命名为FH-32-322,发酵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172.5%。通过PB试验、爬坡试验和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确定最佳摇瓶发酵配方。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上,突变株FH-32-322摇瓶发酵效价达到1 013 mg/L,较原工艺提高85.9%。  相似文献   

4.
林可霉素高产菌种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林可霉素产生菌82-7^#为出发菌株,采用氯化锂、紫外线(uV)、甲基磺酸乙酯(EMS)三重复合诱变处理、筛选耐自身产物的高产菌种,从中获得65-12^#菌株。其摇瓶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25%,发酵培养基优化组合后,其摇瓶效价提高28%。应用于30吨发酵罐生产,其发酵指数较出发菌株提高16.8%。  相似文献   

5.
陈梁军 《海峡药学》2010,22(9):203-204
去甲金霉素产生菌金色链霉菌(Streptomces aureofaciens)1-28经60Co-r射线照射(剂量为30Gy)、去甲金霉素耐受等处理,得到一株去甲金霉素突变株2-16,其摇瓶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32%。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对该突变株的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猪油6.0%,棉籽粉4.0%,酪蛋白0.3%,硫酸铜0.06%。  相似文献   

6.
采用两株分别带有不同抗药性标记的产黄青霉原生质体以1:1相混合,用30%的聚乙二醇(MW6000)原生质体融合处理。将混和物涂布在补给有两种药物同时存在的高渗性分离培养基上,培养后获得异核体菌落。洗下异核体分生孢于继续分离在补给有两种药物同时存在的分离培养基上,得到了同时带有两种抗性标记的重组体。纯化后,进行抗性稳定性和摇瓶效价的测定,将一株具有双重抗性、摇瓶发酵效价较高的菌株作出发菌株,经诱变因子处理后,获得了一株43u7c—57菌株,在摇瓶中效价比生产菌株平均提高4.94%,该菌株在40吨发酵罐试生产后,发酵效价平均提高4.4%,产量则平均增加12.15%。  相似文献   

7.
紫外线诱变育种提高土霉素菌种的生产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土霉素产生菌龟裂链霉菌(Streptomycesrimosus)Lf-2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处理后,再经摇瓶初筛、复筛获得高效价菌株Uf-3。又经L9(34)的正交设计实验,确定了Uf-3的最佳培养基配比,使其摇瓶效价提高15.2%。在20m3罐上放大试验,与出发菌株相比发酵效价提高17.4%,发酵指数提高23.9%  相似文献   

8.
陈梁军 《海峡药学》2010,22(6):23-25
金霉素产生菌金色链霉菌(Streptomces aureofaciens)9647经紫外线(253.7nm,30W,距离20cm,照射60s)照射、金霉素耐受等处理,得到一株金霉素突变株1-1-14,其摇瓶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18%。采用流加补料工艺,金霉素的发酵效价较原工艺有明显提高,此工艺在100m3发酵罐中进行工业化生产,发酵效价比原生产工艺提高15%。  相似文献   

9.
氮离子注入林可霉素产生菌诱变高产菌株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林可霉素产生菌 6 5 - 1株经 1.5× 10 1 5ions/ cm2 氮离子束诱变处理得到 75 - 8菌株。其摇瓶相对效价较出发菌株 6 5 - 1提高了 31% ,发酵培养基优化后 ,摇瓶相对效价提高了 35 %。应用于 10 0吨发酵罐生产 ,其发酵指数较出发菌株提高了 2 5 .6 %。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链霉素对梅岭霉素(meilingmycin)产生菌南昌链霉菌NS-41-80菌株孢子致死浓度的测定,采用诱变剂EMS四种不同诱变剂量对菌株的孢子进行诱变处理,诱变处理的孢子涂布在含链霉素致死浓度的高氏平板上,获得了大量的链霉素抗性基因(str)突变株。然后从链霉素抗性基因突变株进一步筛选到梅岭霉素高产菌株80-5.11-221,在摇瓶条件下,只产梅岭霉素不产南昌霉素,梅岭霉素活性效价达1500μg/ml,比出发菌株NS-41-80的摇瓶发酵效价855μg/ml提高了77.9%,该菌株连续传代六代进行摇瓶发酵,其F2代和F3代梅岭霉素发酵效价稳定,F4代至F6代随着传代数增加,其梅岭霉素发酵效价急速下降。通过EMS诱变剂量分别与抗药性突变率和链霉素抗性基因突变株产梅岭霉素产量的产势统计分析表明,菌株抗药性突变与产抗生素突变密切相关,产抗生素突变的EMS诱变剂量高于链霉素抗性基因突变诱变剂量。在0.03mol/L的EMS剂量作用下,菌株致死率为99.43%,而抗药性突变率为0.0440%,建立了梅岭霉素产生菌链霉素抗性基因突变筛选方法,为南昌链霉菌高产菌种选育研究作了有益的尝试,并有助于其它链霉菌属的抗生素产生菌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浊度法测定盐酸万古霉素及注射剂效价的方法.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试验菌,加菌量2.0%~3.0%(V/V),(37±0.5)℃培养4 h左右测定.结果:抗生素线性浓度为2.0~5.0 mg·L-1,二剂量法原料的平均回收率为100.2%,RSD为2.0%(n=9);二剂量法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2.1%(n=9).结论:本方法灵敏,快速,影响因素较少,可作为测定盐酸万古霉素及注射剂的效价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2.
国产“万古霉素”主要成分的结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大奎  周玉  陈苏 《药学学报》1986,21(3):208-212
国产“万古霉素”华北制药厂自投产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与国外万古霉素相比,显示的生物效价与色谱行为不完全相同。经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及其水解产物的分析测定,表明国产“万古霉素”分子中不含N-甲基亮氨酸而只含亮氨酸。分子的其余结构部分与万古霉素完全相同。从而证明国产“万古霉素”实际上是N-去甲基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13.
368例儿童患者万古霉素类药的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怀平  张健  赵梅英 《中国药师》2009,12(3):365-367
目的:了解万古霉素类药在儿童患者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2005~2006年儿科病历,分析其中使用万古霉素类药患儿的病情记录。结果:调研病历368份,以抗感染治疗性用药为主,用药方案以两联用药为主。65.2%患儿的用药合理或基本合理,共发生17例不良反应。结论:万古霉素类药在儿童患者的应用要谨慎,用药方案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血清中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 色谱柱(250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H = 3.2)(7.5∶92.5);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36 nm;柱温:30 ℃;进样量:25 μL;二极管阵列检测.内标法定量,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互为内标.结果:去甲万古霉素低、中、高3 个浓度(3.125、25.000、50.000 μg·mL-1)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8.5%、102.2%、103.1%,万古霉素低、中、高3 个浓度(3.125、25.000、50.000 μg·mL-1)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6.2%、100.8%、103.5%,日内精密度RSD 小于3.24%,日间精密度RSD 小于6.12%.结论:本方法准确度高,灵敏度好,操作简便,符合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同时快速测定血清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浓度的HPLC-UV法。方法:采用6%高氯酸沉淀血清样本。流动相为50 mM KH2PO4缓冲液∶乙腈(90∶10,pH=2.5),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柱(150×4.6 mm,5μm),检测波长为236 nm。结果:本测定方法下,去甲万古霉素在0.8~80μg.mL-1,万古霉素在0.9~92μg.mL-1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准确度分别为97.79%~104.82%和96.49%~110.75%,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8%。结论:本法快速简便、取血量少、灵敏度高,准确度及精密度好,适用于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监测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万古霉素在危重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宇  孙娜  顾健  张春燕  安友仲 《中国医药》2011,6(12):1464-1466
目的 研究万古霉素在危重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 入选8例肝肾功能正常的危重病患者,给予万古霉素0.5g溶解10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1h后多次留取血液标本和尿液标本,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得到万古霉素的血、尿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在危重病患者体内万古霉素仍符合二室模型,血样回归方程:A =5315.3p+ 1176.4(r =0.9998,A为峰面积,为万古霉素浓度),尿样回归方程:A= 10 368p -7150.3.血浆药代参数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162.72±84.23)μg(h·ml);二室模型分布相的半衰期(t1/2α)(0.49±0.30)h,二室模型消除相的半衰期(t1/2β)(7.08±4.01)h,总清除率(Cl)(63.09±31.09) ml/min,一次给药后的最大血药浓度(Cmax)(44.46 ±28.60) μg/ml,tmax(1.0±0)h,表观分布容积(0.28±0.15) L/kg,尿液药代参数tmax(3.50±3.16)h,Cmax(74 889.86±83 277.71) μg/h,t1/2β( 10.47±9.61)h,AUC[ (31 5464.1±284 428.3)μg/(h·ml)].结论 对于危重病患者,给予0.5g万古霉素,AUC约为健康人的2倍;t1/2β也长于健康人.这可能与危重患者组织灌注不足,药物从循环向组织扩散减慢,体温异常而使药物代谢的酶活性降低等有关.同时对于重症患者因万古霉素谷浓度易高于正常而应更关注万古霉素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已经发表的万古霉素与肝事件风险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Meta分析,探讨万古霉素与肝事件风险的关系.方法 全面搜索和审查被MEDLINE、PubMed、国际药学文摘和Cochrane图书馆收录的从1950年1月-2010年6月发表的使用万古霉素联合或不联合其他治疗与非万古霉素治疗报告肝事件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并提取和审查数据.对选定的研究用Jadad评分法进行评估,影响的大小用95%CI风险比(RR)和NNH表示,发表偏倚的影响用漏斗图和Egger's检验评估.结果 20个随机对照试验,共7419例病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肝事件特别是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的发生率高于接受非万古霉素治疗组(汇集RR=1.95;95% CI 1.62,2.36;P<0.001),但大部分风险事件是轻至中度.肝事件报告明显增加与发表偏倚无明显相关.结论 建议对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进行肝事件风险的连续监测.  相似文献   

18.
万古霉素致白细胞减少症38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万古霉素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6年1月~ 2011年6月我院发生的38例病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年龄、性别、用药情况、出现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男26例(68.42%),女12例(31.58%).年龄16~ 71岁,平均年龄39.66±9.86岁.使用万古霉素的疗程7~27天,白细胞值最低的为0.49×109/L,所有病例均在出现白细胞减少时停用万古霉素,有6例给予升白细胞药,有32例未做其他特殊处理,2~7天后38例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得到恢复.结论 万古霉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是可逆的,但在此期间发生合并感染的风险增加,故临床仍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万古霉素等11种抗菌药物对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慧琳  冯萍 《中国抗生素杂志》1998,23(6):449-452,419
以503株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琼脂稀释法测定万古霉素等11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换 浓度,评价其体外抗菌活性,同是地对耐药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5年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进行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149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原患疾病、病原学检测结果、血药浓度、肾功能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率为13.26%,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在10~20μg·m L~(-1)的患者占41.23%,治疗前后肾功能异常占比率分别为27.52%和30.87%。结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总体正常,但仍有少部分患者血药浓度异常,可结合临床实际适当调整万古霉素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