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比较体重指数(quetelet指数)对改良ECT发作阈值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我院行改良ECT治疗的64例住院患者根据体重指数值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超重及轻度肥胖组(研究组)。每次治疗以满足改良ECT脑电发作3项指标之两项指标即①脑电图终点(EEG endpoint);②抽搐能量指数(SEI);③发作后抑制指数(PSI)为一次完全发作,否则视为不完全发作。结果研究组发作阈值明显高于对照组[(35%能量百分比x^2=9.18,P〈0.005);(40%能量百分比x^2=8.52,P〈0.005)]。结论quetelet指数为超重及轻度肥胖组在进行改良EUT治疗时比体重指数正常组的患者发作阈值明显高,治疗时需加大能量百分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I、II期乳腺癌患者76例,术中清扫时保留肋间臂神经42例(实验组),切除肋间臂神经34例(对照组)。术后对两组患者上臂内侧感觉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臂感觉障碍率术后1月时分别为19.1%和73.5%,术后3月时分别为7.1%和61.8%,术后12个月分别为2.4%和50.0%,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清除淋巴结数目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肋间臂神经在I、II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保留患者上臂内侧皮肤感觉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的格雷夫斯病(Graves' disease,GD)患者首次131I治疗时采用甲状腺CT估算重量法与甲状腺静态ECT核素显象估算法的区别,并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短期疗效的差异.方法 根据年龄、病程、甲状腺大小、甲状腺吸碘率、有效半减期、每克甲状腺计划131I治疗量等标准化条件筛选解放军307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之间首次采用131I治疗的GD患者,采用CT估算甲状腺重量者纳入试验组,采用ECT核素显象估算甲状腺重量者纳入对照组.入组患者同时行甲状腺超声估重为参照,比较甲状腺CT与ECT估重结果的差异.两组采用相同131 I计算公式及给药方式,治疗3月后根据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判定疗效(无效、部分缓解、完全缓解、甲状腺功能减退),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结果 112例患者最终符合入组条件,试验组60例,观察组52例,两组间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甲状腺CT估重大于B超估重(70.28±18.39g vs 50.21±13.82g,P<0.05)且直线正相关(r=0.903,P<0.05);对照组甲状腺ECT估重大于B超估重(79.26 ±24.57g vs 42.22±13.02g,P<0.05)且直线正相关(r=0.880,P<0.05).ECT与B超估重的差值大于CT与B超的差值(37.03±14.50g vs 20.06±8.31g,P<0.05).随访3月后观察疗效,2组治疗无效率无统计学差异(3/60 vs 1/52,P>0.05).试验组完全缓解率36.6%(对照组53.9%),部分缓解率51.7%(对照组25.0%),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6.7%(对照组19.2%),两组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CT估重值大于B超值,小于ECT估重值.131I治疗GD时采用CT估重法总体有效率与ECT估重法相当,多数表现为好转,虽然治愈率低于ECT估重,但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也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传统电休克和元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疗效方面的差异以及对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的影响。方法对11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组和传统电体克(ECT)治疗组,每周治疗3次,9次为1疗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于首次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16周各评定1次,在首次治疗前的晨6时及第1、4、16周治疗后立即采集空腹肘静脉血3ml,用酶法测定,血清CPK。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均在第1周末开始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t=2.63~6.41,P均(0.01),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第16周末。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两组各时点PANSS和TE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PK测定结果显示,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与ECT相比,具有同样的疗效,不良反应未见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生活质量(QOL)评价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术及外固定架(EF)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6月实行桡骨远端骨折手术的患者共50例,随机分至LCP术组及EF术组(各25例),剔除因失访并完成量表不完整的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月与1年的生活质量及腕关节活动角度百分比、握力百分比、捏力百分比、腕关节功能评分、影像学指标等客观评定指标。同时对每组患者不同时段之间的以上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月及1年时,大部分客观功能评定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各领域评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统计趋势上术后3月。EF术组较有优势,术后1年LCP术组较有优势。在治疗前后的比较中,LCP术组生活质量的改善较EF术组更为明显。结论术后早期及术后长期,两种术式患者的生活质量未见明显差异。两组术式患者术后长期的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术后早期。两种术式均可有效应用于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且有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林新茂 《医学信息》2018,(6):123-125
目的 分析并研究氟西汀联合小剂量奥氮平对重症抑郁症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择2016年3月~2017年4月上饶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收治重度抑郁症患者26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0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采用氟西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采用氟西汀联合小剂量奥氮平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9.62%,高于对照组8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选择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进行评分,对两组患者的减分率进行评定,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减分情况8周末(9.78±1.31)优于对照组(13.82±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度抑郁症患者在治疗时为患者选择采用氟西汀联合小剂量奥氮平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对于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进行控制,并且提升患者抑郁量表的减分率,而且药物治疗过程中没有严重不良反映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评价改良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胸背部软组织劳损筋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胸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改良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对照组用常规银质针导热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87.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3周后,两组VAS评分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2例出现心慌、头晕症状,经休息后缓解。对照组有3例出现局部疼痛、瘀血现象,未给予特殊处理,于1周后消失;2例出现晕针,平躺休息后恢复正常。结论 改良银质针疗法与常规银质针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相当,但改良银质针不刺激骨膜,能减轻患者治疗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行胃癌手术患者机体免疫细胞的影响,为合理选择麻醉深度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择期行胃癌手术患者8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全身麻醉,治疗组和对照组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分别为35~50和58~67。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2 h和术后24 h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CD3-CD16+CD56+)数量。结果两组患者CD3+、CD4+值于手术2 h和术后24 h时显著降低,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手术2 h、术后24 h两个时间点的上述指标值下降没有对照组明显(P〈0.05)。各时间点两组CD8+值组内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K细胞的数量于手术2 h和术后24 h时显著降低,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手术2 h、术后24 h两个时间点的NK细胞的数量下降没有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胃癌手术对患者有一定的应激作用,从而对免疫系统产生损害,而选择比较浅的麻醉深度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有利于减少免疫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刘申颖    施彦卿    梅鹏飞    李志英    雷霞   《医学信息》2019,(22):87-90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联合经皮射频消融(PRFA)治疗中晚期肝癌(HCC)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2在我院诊断为Ⅲ~Ⅳ期HCC的患者85例,根据数字随机法分为A(28例)、B(29例)、C(28例)三组,A组患者用PEI开始治疗,1~2周后予PRFA治疗;B组患者先行PRFA治疗,1~2周后行PEI治疗;C组患者同时接受PEI和PRFA治疗。随访6个月~3年,比较三组患者生存率、肿瘤消融坏死体积、消融后体积、完全消融率、无水乙醇用量、射频能量及肝功能损害指数(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结果 A组患者生存率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肿瘤消融坏死体积大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消融后体积小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完全消融率为82.76%,高于A组的71.43%和C组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无水乙醇用量、射频能量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和PRFA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且有效的,其中以PEI联合PRFA序贯治疗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低能量激光疗法(LLLT)对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牙周炎(DMCP)患者牙周临床指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糖代谢指标的影响,探讨低能量激光的干预疗效.方法 选择90例DMCP患者,随机分为A组(基础治疗)、B组(基础治疗+LLLT)及C组(对照组)3组,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检测3组患者牙周指数(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龈沟出血指数(SBI))、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空腹血糖(FPG)水平,并分析、比较其变化.结果 治疗后A、B两组的PD、CAL、SBI及hs-CRP均有所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效果更为显著(P<0.01);A、B两组HbA1c、FPG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LLT对于DMCP患者可显著控制其牙周炎症、降低血清hs-CRP水平及改善血糖水平,并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时患者临床特点及刺激参数与疗效的相关性,为无抽搐电痉挛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共入组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无抽搐电痉挛治疗8次,使用自编临床资料记录表记录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无抽搐电痉挛刺激参数等资料,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疗效。结果依据治疗结束时PANSS评分减分率65%分为显著好转组(≥65%)和非显著好转组(65%),共有如下因素纳入回归方程:年龄(回归系数为0.13)、性别(回归系数为2.84)、发病年龄(回归系数为-0.18)、MECT峰值强度(回归系数为0.00)、MECT发作时间(回归系数为0.09)、治疗前阴性症状(回归系数为-0.42)、攻击症状(回归系数为-0.95)、PANSS总分(回归系数为0.13)。结论患者年龄大、女性、发病年龄晚、峰值强度大、发作时间长、阴性症状轻、攻击症状轻、病情重的患者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奥氮平冲击疗法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女性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0例住院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组和MECT组,奥氮平组每晚服药,第1天20mg/d,以后依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到15~30mg/d。MECT组:在第1天,第2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共6次。在基线,第1天,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估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基线和终点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及心电图检查,以评价安全性。结果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YMRS分值变化以及组间有无差异,结果显示奥氮平组治疗后YMRS总分显著下降(F=274.7,P0.01),MECT组治疗后YMRS总分也显著下降(F=350.9,P0.01),两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F=2.0,P=0.163)。奥氮平组有效21例,MECT组有效23例,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758,P0.05);奥氮平组痊愈18例,MECT组痊愈19例,两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χ2=0.104,P0.05)。两组之间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奥氮平冲击疗法对急性躁狂发作有效,安全性好,与MECT相比无明显差异,是一种安全、有效、符合快速综合治疗要求的治疗急性躁狂发作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无抽搐电休克与氯丙咪嗪联合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4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采用无抽搐电休克联合氯丙咪嗪治疗,对照组单纯以氯丙咪嗪治疗,疗程4周,采用Y—BOCS及TESS评定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在治疗后第2周、第4周末时,观察组Y--BOC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无抽搐电休克与氯丙咪嗪联合治疗强迫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氯丙咪嗪。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电痉挛治疗(MECT)与686项目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99例686项目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MECT与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量表(SAPS)、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3%,利培酮组为62.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5)。实验组的锥体外系反应、窦速和停经泌乳等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χ2=9.50,6.91,4.95;P0.05)。结论 MECT与686项目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联合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急性期及维持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4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在急性期及维持期联合MECT治疗,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用韦氏记忆量表(WMS)进行记忆测定。结果 MECT急性期治疗后41例(75.9%)有效。急性期治疗结束后,HAMD总分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0.36,P<0.01);维持治疗8周末、1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HAMD总分的下降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7.22~20.29,P<0.01)。WMS中的再认(t=5.73,P<0.01)、图片(t=4.72,P<0.01)、联想(t=3.93,P<0.01)及背数(t=5.23,P<0.01)在急性期治疗结束后1天较治疗前评分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但在维持治疗前1天、维持治疗8周末、16周末、18周末较治疗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MECT安全性高,对难治性抑郁症的急性和维持治疗均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辅助音乐治疗对接受无抽搐电休克(MECT)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8例接受MECT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进行一般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辅助音乐治疗。结果 MECT治疗结束后干预组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715和2.971,P均<0.01),两组患者对MECT治疗的依从性亦存在显著性差异(U=3.151,P<0.01)。结论辅助音乐治疗能明显改善接受MECT治疗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同时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联合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老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及维持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3例老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在急性期及维持期联合MECT治疗,用PANSS量表评定疗效,用TESS评定不良反应,用WMS进行记忆测定。结果 MECT急性期治疗后43例(68.3%)有效,急性期治疗结束后,(PANSS)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的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3.45~8.36,P<0.01);维持治疗8周末、维持治疗1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PANSS量表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的下降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5.04~11.33,P<0.01)。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分中的再认(t=5.13)、图片(4.48)、联想(3.25)及背数(3.15)在急性期治疗结束后1d较治疗前评分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但在维持治疗前1d、维持治疗8周末、维持治疗16周末、维持治疗18周末较治疗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MECT安全性高,适于老年人,对老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急性和维持治疗均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拉莫三嗪联合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难治性抑郁症门诊或住院患者47名,采取病例组对照的方法,运用拉莫三嗪联合MECT治疗,观察期限6周。入组后拉莫三嗪1周后加至200mg/d;自第2周始,每周3次,隔日治疗,均接受总数8次的MECT治疗。对照组选取住院符合难治性的抑郁症患者39例,采取拉莫三嗪联合假性MECT治疗的方法,药物剂量同观察组。两组的效果评估采取精神科医生精神现况检查评估、患者及家属自我体验效果结合抑郁自评量表(SDS)和17项版本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共同评价。结果:研究组完成观察数44例。终止观察3例,脱落率6.38%,其中因出现皮疹终止观察2例,自行停止观察1例。对照组完成观察数37例,脱落2例,脱落率5.13%;两组的脱落率和副反应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分别在精神科现况检查(PSE)、患者/家属体验、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的评定结果中,"痊愈"项目的两组间比较均显示出了差异性(χ~2=6.11,9.01,10.23,8.24;P0.01)。患者/家属体验评估中两组间的"有效"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66,P0.05);余项目的两组间比较没有显示出差异性(P0.05)。结论:拉莫三嗪联合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安全有效,可以作为候选方案之一;单用拉莫三嗪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双额极与单侧顶颞极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双侧组28例,单侧组30例。一组接受双额极(双侧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另一组接受非优势半球单侧顶颞极(单侧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共给予无抽搐电痉挛治疗8次,应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手册在治疗前、治疗4次、6次、8次时进行认知功能检测。结果治疗4次时,单侧组和双侧组RBANS总分和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单侧:t=3.398,P=0.002;双侧:t=4.459,P=0.000),两组间相比无差异。治疗8次时,单侧组和双侧组RBANS总分和治疗前相比增高,单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223,P0.01),双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对视觉空间的影响上,单侧组评分增高,双侧组评分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3,P=0.03)。结论 MECT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与电极安放位置和治疗次数等参数有关,对认知功能的不同成分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治疗数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无抽搐电痉挛治疗8次。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在治疗前、治疗4次、6次、8次结束时评估患者临床症状。规定第4次和第6次PANSS量表减分率≥45%为早期起效,治疗第8次末PANSS量表减分率≥65%为显著好转。结果患者治疗4次时有效率与治疗8次显好率显著相关(χ2=7.18,P=0.01),治疗6次时有效率与治疗8次显好率相关(χ2=5.18,P=0.02)。4次治疗无效的患者组中,6次有效率和8次显好率无关(χ2=0.58,P=0.45)。结论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治疗次数有关。治疗4次无效时,继续治疗效果无明显增加,建议换用其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