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 angina,MVA)是临床中冠心病的一种常见类型,患者往往以劳力型心绞痛为主要表现,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但冠脉造影正常,其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尚未完全阐明。祖国医学将本病归属为"胸痹""心痛"范畴,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但本病发病病机与传统意义上的胸痹不尽相同。本文就MVA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 angina,MVA)是一种发病率较高且诊断率较低的疾病。随着现代医学在诊疗技术方面的不断进步,误诊率的降低,MVA的患病率得到了真实的反映,因其较高的发病率,逐渐受到临床学者的重视。虽然目前对MVA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临床收效不甚理想。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仍在不断的探索阶段,在治疗该病时主要以血管活性药物、他汀类等药物为主,但疗效不稳定。MVA属中医"胸痹心痛病"的范畴,中医学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等独特优势在治疗MVA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样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的诊疗方案。为推动中西医对MVA的研究,该文通过文献检索等方式对中西医诊疗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微血管性心绞痛是目前临床常见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有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下降、内皮功能障碍、炎症等方面。幽门螺杆菌、雌激素水平过低、情绪等多因素可诱发微血管性心绞痛。在治疗上,西药作用机制单一,只能从单方面介入病程,不能从整体机制进行调节,而中医在各家理论指导下用药,能起到"多因微效,整合协调"、恢复人体机体平衡、防治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是营养心脏的动脉,管腔由大到小,管壁由厚变薄最终移行为微动脉;冠状动脉微血管在心肌的血供中起着重要作用,微血管性心绞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提示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内皮活化及炎症、胰岛素抵抗、雌激素不足、冠状动脉痉挛等与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发病密切相关.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治疗也备受重视,各种治疗方案也取得了较好疗效.该研究对目前研究现状及治疗情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因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非阻塞性冠心病较为常见。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可能与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微血管性心绞痛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就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如糖尿病、炎症反应、衰老、性别等)、发病机制(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平滑肌细胞功能障碍等)和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世界范围内,众所周知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因胸痛就诊而行冠脉造影术的患者中,50%-60%的女性造影结果正常或仅有轻度狭窄~([1])。1985年Cannon等~([2])首次提出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 angina,MVA)的概念,近年来,研究表明~([3])MVA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相关,MVA也逐步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CMD)是MVA的主要原因之一。冠脉血流储备降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参与CMD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4])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lb)不仅是高血压、糖尿病肾脏损害的早期表现,已逐渐成全身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指标,可作为反映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窗口。本文将通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探讨MAlb与MVA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赵波  秦纲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8):2156-2160
冠状动脉微血管系统指血管内径<0.5 mm的动脉,其血管数量占整个冠状动脉树的95%,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引起患者心绞痛症状的观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及双心医学的提出,精神心理障碍对心血管疾病的不利影响逐渐得到认可。本文介绍了CMVD和抑郁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总结了CMVD和抑郁共同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抑郁与CMVD之间存在相关性,并且认为通过有效、合理地治疗抑郁可以改善CMVD患者病情,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所以抑郁与CMVD的相关性研究需引起临床医师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心脏X综合征(cardiac syndrome X,CSX)是指具有典型劳累性心绞痛,心电图或运动平板试验阳性,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并可除外冠脉痉挛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又称微血管性心绞痛。其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所致,现就其可能机制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深入研究,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得以正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但临床上有些患者有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的表现,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正常。近年来研究认为这些患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微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心肌缺血所致。该类患者可分为两类,其一为冠状动脉微血管发生功能性改变,尚未出现明显重构,包括X心脏综合征和冠脉内慢血流现象[1];其二为冠状动脉微血管发生明显重构改变,在许多疾病中,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心肌病等患者中,都存在明显的冠状动脉微血管重构[2]。近年来,心脏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与重构已逐渐被重视。冠状动脉循环被认为  相似文献   

10.
微血管性心绞痛(MVA)又称心脏X综合征(CXS),具有劳累性心绞痛发作、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冠状动脉造影正常、麦角新碱激发试验阴性等特征,在临床上呈多发性。西医主要从抗缺血、经皮电神经刺激、认知行为及心理方面治疗。中医根据其发病特点,认为气滞血瘀者可从肝论治,用理气宽胸活血法;绝经期妇女肾虚血瘀者可从肾论治,填精益肾、化瘀通络;痰瘀互结者可从脾论治,用调脾护心法。参考文献34篇。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圣安东尼奥消息:X综合征将改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MVA)。患X综合征的病人(主要是40岁以上的妇女)有严重的、持续性胸痛,但冠状动脉造影却正常,这种现象得不到解释。 Richard Cannon Ⅲ[s贝塞斯达国立心脏、肺及血液研究所(NHLBI)的心脏病学高级研究人员]说,X综合征病人喜用微血管性心绞痛一词,不喜称为X综合征。他指出,前一词又可用一个表示交感神经系统异常(NHLBI的研究人员怀疑它可能是疼痛性疾病的病  相似文献   

12.
有些冠状动脉疾病(如冠状动脉痉挛、心肌桥、冠脉微血管性心绞痛等)冠状动脉造影表现正常。有资料显示临床明确诊断为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中有10%~30%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近年来随着血管内超声(IVUS)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进展。现就这一问题总结了几种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疾病,目的是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通过心导管和冠脉照影术发现怀疑心绞痛而没有确诊的患者中有3/4病人并无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的证据,疼痛原因难以确定,作为心血管病医师常想到微血管性心绞痛,而消化科医师诵常摁到食管源件疾病。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微血管性心绞痛(MVA)是易被忽视的疾病,目前因无明确的相关指标而导致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无法快速准确判定MVA,且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径及迂曲与原发性MVA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8年1月-2010年9月就诊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心绞痛症状入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 361例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每例患者的SYNTAX评分,大于0分者为冠心病(CAD)组,等于0分者再按照临床标准分为MVA组及非冠心病(NCAD)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脂指标、肾功能指标、胆红素及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和冠状动脉迂曲的情况〕,并进一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其基线资料与原发性MVA的相关性。结果 MVA组与CAD组的平均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比例、ESR、Hb、NLR、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Cr)、血糖(Gl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A组与NCAD组性别、平均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吸烟史、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比例、H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较CAD组,冠状动脉近段平均内径〔OR=8.279,95%CI(5.459,12.556),P<0.001〕、冠状动脉迂曲〔OR=6.761,95%CI(3.755,12.174),P<0.001〕、Hb〔OR=1.057,95%CI(1.031,1.083),P<0.001〕、女性〔OR=3.019,95%CI(1.379,6.609),P=0.006〕、高血压〔OR=0.194,95%CI(0.106,0.353),P<0.001〕、糖尿病〔OR=0.105,95%CI(0.020,0.548),P=0.008〕、LDL-C〔OR=0.617,95%CI(0.412,0.914),P=0.019〕是原发性MVA的独立影响因素;相较NCAD组,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OR=9.246,95%CI(6.050,14.129),P<0.001〕、冠状动脉迂曲〔OR=4.105,95%CI(2.288,7.363),P<0.001〕、Hb〔OR=1.042,95%CI(1.017,1.068),P=0.001〕、Glu〔OR=1.214,95%CI(1.030,1.432),P=0.021〕、高血压〔OR=0.282,95%CI(0.154,0.517),P<0.001〕及糖尿病〔OR=0.138,95%CI(0.026,0.745),P=0.021〕是原发性MVA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原发性MVA〔OR=5.150,95%CI(3.366,7.881),P<0.001〕、女性〔OR=1.460,95%CI(1.097,1.944),P=0.009〕、高血压〔OR=1.564,95%CI(1.169,2.094),P=0.003〕和HDL-C〔OR=1.479,95%CI(1.067,2.050),P=0.019〕是冠状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与原发性MVA独立负相关,Hb、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与原发性MVA独立正相关。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增大、冠状动脉迂曲可能是原发性MVA的继发表现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心脏X综合征(cardiac syndrome X,CSX)是指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但却反复出现心绞痛症状并伴有心电图缺血改变的综合征,患者大部分伴有冠状动脉微血管障碍,故又名"微血管心绞痛"~([1])。随着临床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CSX的检出率日益升高。近年来对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成为热点,CSX也日趋成为研究的焦点。CSX病因及发生机制目前暂不十分明确,但普遍认为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炎症、雌激素水平、痛觉敏感性等因素相关性较强~([2])。  相似文献   

16.
石郑雨 《重庆医学》2021,50(15):2684-2689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VD)是存在心肌缺血症状和心电图表现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的常见病因.研究发现,内皮功能紊乱、神经内分泌异常及慢性炎症是CM VD的主要发病原因.近年来研究了多种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新型技术,且以尼可地尔为代表改善微血管功能的药物在CM VD的治疗中备受关注.本文根据冠状动脉微循环通过调节心肌血流量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特征,提出微血管病性冠心病这一概念,并就其发病机制及诊疗作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认知,帮助临床医师准确甄别及处理疾病.  相似文献   

17.
心脏微血管性心绞痛临床症状类似心绞痛,运动平板试验出现ST段下移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虽然心脏微血管性心绞痛愈合良好,但由于临床症状存在,导致病人生活质量下降。笔者以补气活血的人参四物汤为基础,于临床辩证加减应用其治疗心脏微血管性心绞痛一例,收效甚佳,分享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唐胜惠  蒋翎 《广西医学》2009,31(4):554-555
目的探讨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31例具有典型心绞痛发作患者,常规行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检查。结果静息心电图9例正常,22例有缺血性ST-T改变,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超声心动图31例均正常;31例心绞痛发作或运动时ST段压低;平板运动试验31例均阳性。结论微血管性心绞痛是由于小冠状动脉扩张贮备降低或异常收缩而导致的心肌缺血。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等无创性检查及冠脉造影结果。对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滞剂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曹春  韩良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3,(31):4211-4212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心内科急症,临床上容易被误诊而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主要包括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初发心绞痛、静息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其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病因导致心肌缺血。临床上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大约30%的患者在发作后3个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20.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coronaryarterydissection,SCAD)是一种少见的冠状动脉疾病,好发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40岁左右,80%发生于前降支,而男性则好发于右冠状动脉。发生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血管局部炎症、粥样硬化、胶原退行性变或中层囊性坏死等因素,导致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造成血管夹层,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使局部心肌缺血,临床可表现为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