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急诊支气管动脉栓塞救治大咯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诊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救治大咯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例大咯血患者,经支气管动脉导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微导管超选相关支气管动脉,用PVA颗粒与造影剂的混合剂栓塞。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止血有效率100%,手术时间90~120min,平均时间(115.2±24.8)min。术后随访3~24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急诊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创伤小、疗效快速肯定、无并发症发生,对大咯血是首选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既往多数学者认为,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术中,对脊髓损伤与抗癌药物、插管技术和解剖部位等因素有关。而我们经374例次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使用不同类型造影剂共发生6例脊髓损伤,其中5例发生在离子型造影剂组,仅1例发生在非离子型造影剂组,且该例主要与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有关。故本文认为,在支气管动脉造影中,脊髓损伤主要与离子型造影剂有关:并且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别应用明胶海绵颗粒、聚乙烯醇(polyvinglacohol,PVA)颗粒栓塞剂的支气管动脉及相关出血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与影响因素。方法 128例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根据栓塞剂随机分为A组(明胶海绵颗粒)和B组(PVA颗粒)进行栓塞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不同随访时间的疗效,及采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DSA下行支气管动脉及相关出血动脉造影及介入栓塞治疗。两组随访1年内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随访1年以上,A组的无效率明显高于B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随访1年以后,有效(治愈+显效+有效)116例,无效12例。通过采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病变是否累及胸膜以及栓塞材料是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疗效的影响因素,年龄大于60岁、病变累及胸膜,以及采用明胶海绵作为栓塞材料这三点因素使栓塞治疗的无效率明显增加,有效率明显降低。结论大咯血出血动脉栓塞治疗疗效显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栓塞剂,同时注意影响疾病的因素,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在大咯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4例咯血患者使用微导管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确认病变血供后,使用明胶海绵等栓塞剂对病变血管进行栓塞。结果:患者基础病变:支气管扩张13例、肺癌7例、结核1例、血管瘤1例、原因不明咯血2例。栓塞部位:支气管动脉栓塞8例,支气管动脉与胸廓内动脉一同栓塞11例。疗效:即刻止血15例(62.5%),咯血明显减少5例(20.8%),4例(16.7%)再次咯血。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的有效率为83.3%(20/24),复发率16.7%(4/24)。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疗效明显,适用于内科治疗无效和无外科手术适应证的大咯血患者。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支气管动脉造影栓塞术(BAE)的治疗作用和意义,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2月行BAE治疗的3例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结果,1例患者栓塞术后咯血即停止;1例手术后第7天又大咯血,经再次支气管动脉造影栓塞术后血止;1例术后仍有咯血,约100~400ml/24h,因经济原因放弃进一步治疗,随诊至目前患者未再大咯血。3例患者术后2例发热,1例有轻度刺激性咳嗽,无胸痛、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认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致死性大咯血的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徐鹭 《当代医学》2021,27(29):166-168
目的 分析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肺结核咯血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肺结核咯血患者32例,按照治疗后复发情况分为研究组(复发,n=16)和对照组(未复发,n=16),分析复发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活动不当、肺结核类型、高血压、支气管炎、真菌感染、患者依从性均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肺结核咯血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活动不当(OR=4.331)、肺结核类型(OR=1.323)、合并症(OR=4.921)、支气管炎(OR=3.375)、真菌感染(OR=5.810)、患者依从性(OR=6.431)是影响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肺结核咯血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肺结核咯血中,活动不当、肺结核类型、合并症、支气管炎、真菌感染、患者依从性均为术后复发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对治疗咯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对42例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造影诊断,并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 结果 42例患者行支气管动脉栓塞后,治愈33例(78.6%),显效7例(16.7 %),好转2例(4.8%).结论 支气管动脉栓塞是治疗咯血的有效方法,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更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及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8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伴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患者36例,不伴有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患者244例,应用颅内MRI血管成像技术检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脑卒中复发率。再对影响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对单因素分析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伴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1年内脑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不伴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患者,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尿酸血症(χ~2=4.309,P=0.044)、吸烟(χ~2=10.206,P=0.001)、糖尿病(χ~2=7.560,P=0.006)、高血压(χ~2=4.4477,P=0.034)与颅内动脉狭窄发生显著相关。颅内动脉狭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OR=0.353,95%CI=0.145~0.859,P=0.022)、吸烟(OR=0.468,95%CI=0.277~0.791,P=0.005)、糖尿病(OR=2.025,95%CI=1.186~3.458,P=0.01)是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及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作者就10例大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造影诊断和栓塞进行疗效观察和分析;方法:采用股动脉插管,行支气管动脉造影诊断并用明胶海绵颗粒或加无水酒精进行栓塞,肺癌患者先行灌化疗药物;结果:支气管动脉栓塞即刻止血成功率达100%;结论:介入性治疗大咯血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34例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了数字减影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BAG)、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和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共57例次,52次成功,成功率91.2%。用顺铂和表阿霉素灌注,明胶海棉栓塞治疗,经15~60天拍片观察总有效率73.5%,显效率44%,对疗效、灌注、栓塞术及并发症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谢华健 《海南医学》2011,22(17):30-3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激发试验前后及舒张试验前后小气道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31例已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患者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激发试验阳性患者予以沙丁胺醇气雾剂吸人,15min后再测定患者肺功能。选择同时期条件匹配的28例气道高反应性升高但不能诊断为哮喘的非哮喘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激发试验前后及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小气道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①激发前和激发后,哮喘组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用力呼气25%肺活量的瞬间流量(FEF25%)、用力呼气50%肺活量的瞬间流量(FEF50%)和用力呼气75%肺活量的瞬间流量(FEF75%)均显著低于非哮喘组(P〈0.01)。舒张后FEF25%和FEF50%在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MMEF和FEF75%在两组间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②哮喘组激发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MMEF、FEF25%、FEF50%和FEF75%的下降率显著高于非哮喘组(P〈0.01),舒张前后MMEF、FEF25%、FEF50%和FEF75%的上升率也显著高于非哮喘组(P〈0.001),而FEVt%的上升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哮喘组激发前后及舒张前后MMEF和FEF75%的变异率要显著高于FEV1%(P〈0.01)。非哮喘组激发前后MMEF和FEF75%的变异率也要显著高于FEV1%(P〈0.05),但舒张前后变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小气道功能要低于其他原因所致的气道高反应性患者,小气道阻塞的可逆性要高于其他原因所致的气道高反应性患者。支气管哮喘患者大、小气道均存在可逆性阻塞,小气道阻塞的可逆程度要高于大气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计数在并发感染的哮喘患儿中的检测价值。方法:分析84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哮喘患儿30例(A组)、并发细菌感染的哮喘患儿28例(B组)和并发肺炎支原体的哮喘患儿26例(C组)。另外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2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儿童的基线资料及治疗前后的血清CRP及WBC水平。结果:B组患儿的血清CRP与WBC水平较A组、C组及对照组高(P<0.05),C组患儿的血清CRP与WBC水平较A组和对照组高(P<0.05),且A组患儿的血清CRP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A、B、C 3组患儿的血清CRP与WBC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B组患儿的血清CRP与WBC水平仍较A组与C组高(P<0.05)。结论:血清CRP与WBC的联合检测在并发感染的哮喘患儿中不但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判断患儿的感染类型,还能有效判断患儿的预后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小儿哮喘115例,丙种球蛋自治疗组(IVIG)61例,对照组54例,二组对比结果显示:IVIG组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明显缩短、血清IgG增高,IgE降低,IL-4减少,IFN-r上升,均优于对照组;IVIG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有效控制,减轻程度,减少发作频率,临床过程改善,帮助哮喘康复,这是由于IgG浓度恢复正常,减少反复呼吸道感染;抑制IL-4含量,增强IFN-r产生,调节TH,和TH2细胞功能,阻止IgGE合成,减轻气道壁炎症反应和气道高反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我院近年来施行支气管袖状切除术15例,其中支气管肺癌12例,外伤性主支气管断裂伤3例。施行支气管肺叶切除12例,支气管切除3例。术后近期效果良好,无手术死亡、吻合口瘘或严重支气管狭窄。6例术后发生肺不张,经及时治疗好转。本文对术前检查、手术适应症、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护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C-X-C趋化因子13(CXCL13)水平与支气管哮喘不同疾病状态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干部呼吸与危重症科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32例(急性发作期组),慢性持续期患者31例(慢性持续期组)为研究对象,并选取19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检测3组研究对象血清CXCL13、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并比较其CXCL13的差异,分析急性发作期患者CXCL13、IgE、IL-4、EOS%之间的相关性;检测3组研究对象肺功能[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分析急性发作期患者CXCL13水平与FVC%、FEV1%、FEV1/FVC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组CXCL13、IgE、IL-4、EOS%水平高于慢性持续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组血清CXCL13与IgE、IL-4及EOS%呈正相关(r=0. 507、0. 334、0. 586,P <0. 05),与FEV1%呈负相关(r=-0. 389,P <0. 05)。结论血清CXCL13可能在支气管哮喘的进程中发挥促炎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气管剔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合理方法和安全性。方法分析61例支气管剔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支气管碘油造影或胸部螺旋CT明确诊断并确定病变部位,术中仅对有病变的肺段支气管剔除并切除有病变的肺组织,保留正常的肺组织。结果行左肺下叶切除+舌段支气管剔除45例,右肺下叶切除+右肺中叶支气管剔除11例(上中叶无肺裂),左舌段切除+前基底段剔除3例,右中叶切除+前内基底段剔除2例。手术并发症5例,其中肺炎1例,心律失常3例,肺不张1例。无手术死亡者。6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16年。除1例仍有少量咳痰外,其余病例未再出现咳脓痰和咯血症状,均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X线检查剔除肺段肺膨胀良好。结论支气管剔除术能较好地保护肺功能,减少并发症,是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检测在儿童轻症支气管肺炎辅助检查中的临床意义,以期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收集2015年1~8月85例本院收治的轻症支气管肺炎患儿,分为学龄期组(7~14岁) 6例、学龄前期组(4~6岁) 22例和婴幼儿期组(0~3岁) 57例,入院时常规检测患儿CK-MB的数值,分析其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变化情况.结果 85例住院患儿中男性49例,女性36例,婴幼儿组11例患儿CK-MB升高(19%),学龄前期患儿组1例升高(5%),学龄期组患儿无一例CK-MB升高.男性患儿CK-MB数值为(2.40±1.76) ng/ml,女性患儿为(2.93±1.96) ng/m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组患儿CK-MB为(3.23±1.84) ng/ml,学龄前期组为(1.58±1.27) ng/ml,学龄期组为(0.75±0.57) ng/ml,婴幼儿组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液CK-MB数值较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患儿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MB是目前临床判断患儿心肌受损的经典检测指标,婴幼儿支气管肺炎轻症合并心肌受损的发生概率相对较高,血清CK-MB的检测应作为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的常规检查,可以使患儿得到更好的诊治.对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轻症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CK-MB可不作为临床常规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夜间发作性喘息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中期流速(FEF50)的反应状况。方法84例夜间发作性喘息患者进行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观察FEV1、FEF50的变化。结果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33%,阳性组患者激发前FEV1(2.88±0.62),激发后FEV1(2.18±0.47),两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9例患者呼气中期流速(FEF50)在激发后下降〉20%。激发试验后FEF50下降与FEV1下降呈明显正相关性。结论夜间发作性喘息患者的病因常为支气管哮喘,而患者肺功能在白天可以恢复正常.观察患者激发前后FEV1 变化,有利于对哮喘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情绪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情绪障碍。方法分别对30例健康人和30例支气管哮喘息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支气管哮喘息者和正常人HAMD、HAMA评分对比,显示支气管哮喘患者精神、躯体症状和正常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普遍存在抑郁和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心理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25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10例和研究组142例,对照组予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治疗1个月后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2组治疗后1个月较治疗前焦虑、抑郁评分值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哮喘症状、体征控制总有效率研究组为95.8%,高于对照组的80.9%(P<0.05);FVC、FEV_1、PEF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治疗辅助药物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