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 )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绝经后低骨量上海女性769人,记录所有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脆性骨折史、父母脆性骨折史、口服激素史、类风湿关节炎史、吸烟史、饮酒史,腰椎1-4(L1-4)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R))中国模式计算受试个体的10年骨折概率,筛选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诊断标准的个体.按年龄将受试者分为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组10年髋部骨折概率和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结果受试者中无人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诊断标准.10年髋部骨折概率为0.40±0.26(范围:0~2.2);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为2.27±0.62(范围:1.0~4.9).10年髋部骨折概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在50至70岁期间,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随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RAX(R)中国模式运算结果低估了绝经后低骨量上海女性10年骨折概率,尤其是70岁以后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应进一步探讨FRAX(R)中国模式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与绝经及骨密度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多数表现为骨形成和骨吸收的生化指标升高,骨丢失明显大于骨形成。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的平衡受许多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调控,如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体内外研究提示其可能是骨形成和骨吸收偶联过程中的重要介质[1]。目前国内尚无对TGFβ1在绝经前后妇女中的分布及与不同部位骨密度之间变化系统研究的报道,我们观察了577例20~80岁健康女性血清TGFβ1水平随月经变化及与不同部位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健康绝经前后女性577例,年龄20~80岁。绝经前291例,年龄(32.9±7.9)岁;绝经后286例,年龄(57.2±7.…  相似文献   

3.
陈少华 《山东医药》1996,36(12):38-38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陈少华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老年人骨质疏松主要是原发性的,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分为两型:①Ⅰ型: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见于女性;年龄为55~70岁。骨疏松主...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OP)已成为威胁我国老年女性健康的严重问题之一。研究显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炎性因子如白介素-1(IL-1)等介导的骨吸收增加以及性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的骨丢失密切相判。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绝经后低骨量上海女性769人,记录所有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脆性骨折史、父母脆性骨折史、口服激素史、类风湿关节炎史、吸烟史、饮酒史,腰椎1-4(L1-4)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中国模式计算受试个体的10年骨折概率,筛选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诊断标准的个体。按年龄将受试者分为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组10年髋部骨折概率和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结果受试者中无人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诊断标准。10年髋部骨折概率为0.40±0.26(范围:0~2.2);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为2.27±0.62(范围:1.0~4.9)。10年髋部骨折概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在50至70岁期间,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随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RAX中国模式运算结果低估了绝经后低骨量上海女性10年骨折概率,尤其是70岁以后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应进一步探讨FRAX中国模式对绝经后低骨量女性骨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老年妇女骨转换生化指标和骨密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中老年妇女骨转换生化指标与骨密度随绝经的变化.方法 408名符合条件40 ~80岁的女性志愿者,同一时间段留取血清和晨尿,统一用酶免方法 测定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和尿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uNTX);用舣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前后位腰椎1-4(L1-4)、左侧股骨颈的骨密度.结果 (1)BAP、骨钙素和uNTX与年龄、孕次、生育次数和绝经年限呈正相关(均P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不同检测手段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骨关节病体检中的检测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在某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40例绝经后女性,分别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核素骨扫描及血清检测方式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骨质疏松骨关节病检查。其中DXA作为金标准,对CT、核素骨扫描及血清检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骨关节病的检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CT检测不同年龄组骨量及骨密度与金标准DXA检测具有显著差异(P0.05)。核素骨扫描检测不同年龄组骨量及骨密度与金标准DXA检测具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检测不同年龄组骨值疏松情况与金标准DXA检测具有显著差异(P0.05)。CT检测诊断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骨关节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显著高于核素骨扫描和血清检测(P0.05)。结论 CT检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骨关节病的准确度较高,能更加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骨关节病,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壮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广西地区518例壮族绝经后女性左侧跟骨超声振幅衰减(BUA),并根据中国人骨质疏松建议诊断标准分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MT1-MMP基因的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003349、rs3751488、rs2236303和rs743257)的分型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P分型技术(Multiplex SNaPshot)。结果 4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BUA变异无相关性(P>0.05)。rs743257位点TT基因型在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比骨量正常组低,CT基因型则相反;在对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壮族绝经后女性个体携带rs2236303 CT基因型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比TT基因型的低(OR=0.532,95%CI:0.308~0.917,P=0.023),携带rs743257 CT基因型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比TT基因型的高(OR=1.873,95%CI:1.159~3.027,P=0.010)。...  相似文献   

9.
六味地黄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中医研究已证实骨质疏松的发病与肾虚密切相关 ,多种补肾方剂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具有明显的疗效 ,且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已日益受到了重视[1 3 ] 。本研究选用传统的补肾良药六味地黄丸 ,通过监测骨密度 (BMD)及骨代谢生化指标观察其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对象与方法1.对象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 42例 ,年龄平均为 63 .8岁±8.2岁。全部病人接受前臂骨密度测量及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检查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老年医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1999年制定的标准。各组的年龄、绝经情况以及治疗前BMD及骨代谢生化指标无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9月期间在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1260例糖尿病患者使用定量超声测定仪筛查糖尿病人群骨密度。结果:按照年龄、性别分组、分别计算女性、绝经后妇女、绝经前女性及男性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的患病率。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量异常(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患病率是增加、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升高。结论:糖尿病患者骨矿物质密度减低,尤其是年龄大和绝经后女性应进行骨质疏松的筛查、及时有效的治疗,减少致残、致伤率。并且定量超声波骨密度仪(QUS)设备小巧,便于携带,价格便宜,没有电离辐射,使用方法简便,尤其适合基层医院人群的筛查。  相似文献   

11.
<正>骨质疏松(OP)在老年绝经女性多发,为骨量下降和骨微细结构破坏的系统性骨病,临床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致残率较高。本文旨在探讨绝经期妇女OP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1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423例绝经妇女均来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体检中心科及妇科门诊病人,均知情同意,年龄5068〔平均(58.3±5.6)〕岁,绝经168〔平均(58.3±5.6)〕岁,绝经118〔平均(9.8±3.9)〕  相似文献   

12.
正骨质疏松症多见于50-60岁的绝经后女性,这是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快速下降,致骨量丢失过多、过快,使骨质疏松发生率增加或骨质疏松程度加重。因此,绝经后女性一定要注意防范骨量的过多丢失,具体从以下三点着手。摄入含钙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绝经后女性最好每日喝300-500毫升牛奶,可使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下降30%-41%;每周膳食中有瘦肉、鱼、蛋和豆制品,也可使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下降13%  相似文献   

13.
骨大小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大小与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重庆地区140例绝经后女性第2~4腰椎正、侧位,及股骨近端(包括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三角)的投射骨面积、骨骼高度、骨密度及其T值,运用适当的几何模型推算L2、L3及股骨颈体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是否曾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结果 重庆地区绝经后女性患PMO可能与L2、L3体积及L4投射骨面积相关(P<0.05,P<0.01),而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可能与L2体积相关(P=0.016 7).校正相关影响因素的混杂效应后,PMO发病与L3体积和大转子投射骨面积独立相关(P<0.01),而骨质疏松性骨折史与各部位骨大小均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 重庆地区绝经后女性的L3及大转子骨大小可能是其发生PMO的独立相关因素,而其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可能与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大小均不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北京市长辛店地区绝经后女性骨量状态与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在长辛店地区纳入符合研究方案的绝经后女性,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其进行骨密度及骨代谢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共计743例绝经后女性纳入本研究,根据骨密度诊断确定骨量正常95例,骨量减少343例,骨质疏松305例,骨质疏松患病率为41....  相似文献   

15.
金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463-3464
骨质疏松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以及骨的微细结构遭到破坏,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1,2〕。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是骨质疏松的高发群体。本研究对照分析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女性的骨代谢生化指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女性前臂骨骨量的年龄分布规律,为建立周围骨骨密度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积累数据。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XA)测量了452名20~79岁女性健康志愿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桡骨和尺骨(distal radius+ulna)、近端桡骨和尺骨(proximal radius+ulna)以及近端桡骨(proximal radius)的BMD值,以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分析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BMD变化的年龄分布规律。结果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BMD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健康女性峰值骨密度出现在40~44岁年龄段,此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在50~59岁和70岁以上年龄段出现快速骨丢失,尤其是前臂远端骨丢失速率较快,55~59岁年龄段女性骨累积丢失率达25%,与DXA测定中轴骨的骨量丢失规律一致。前臂远端桡+尺骨的骨质疏松(OP)检出率较高,是围绝经期妇女OP检出的敏感部位。50~54岁年龄段女性低骨量发生率为57.6%,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25.8%(以低于PBM-2.0s为诊断标准)和12.1%(以低于PBM-2.5s为诊断标准);55~59岁年龄段女性低骨量发生率上升至80.9%,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上升至50.0%和30.9%。60岁以后,低骨量和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增加速度趋缓,但70岁以后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再次上升。结论前臂骨骼BMD测定可以作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筛查的有效工具。将前臂远端桡+尺骨为BMD主要检测部位,以低于PBM-2.0s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是筛查骨质疏松人群和评估干预措施较适宜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不同年龄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为武汉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LUNAR PIXI骨密度检测仪,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武汉市江汉区初次行骨密度检测的11559名体检者(年龄20~99岁,男6434名,女5125名)进行右侧足跟部骨密度检查,受试者按年龄、性别和骨量情况分组,计算各组受试者的BMD值以及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病率。结果骨量正常者的比例从20~岁组的80.5%降至80~岁组的31%。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女性骨量正常者的比例较同年龄组的男性明显减少,60~、70~和80~岁组女性骨量正常的比例为36.5%、26.7%和15%,相应年龄组男性骨量正常的比例为55.6%、46.2%和38.2%。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的比例从20~岁组的18.7%和0.8%升至80~岁组的40.3%和28.7%,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从50~岁起明显升高,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从60~岁起明显增高。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女性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的比例较同年龄组男性明显增加。在60~、70~和80~岁组女性骨量减少的比例是男性的1.26、1.16和1.39倍,骨质疏松者的比例为男性的2.48、1.92倍和1.36倍。在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中,男性与女性受试者BMD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BMD值均高于女性(均P0.05)。结论骨量正常者比例在20~岁组最高,并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比例在20~岁组最低,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骨密度均较同年龄组女性高,女性比男性更易患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8.
<正>骨量减少是骨质疏松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后者将使相关骨折的发生率大幅度增加〔1〕。本文拟研究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围绝经期女性骨量减少的特点。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汉族和维吾尔族围绝经患者,确诊为骨量减少的女性312例,其中汉族191例,平均年龄44.6岁;维族121例,平均年龄45.7岁。(1)纳入标准:顺利完成上述各项检查项目,腰  相似文献   

19.
崔双  薛昊罡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051-2053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BMD)与血脂和护骨素(OPG)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5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和50例未伴发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妇女的临床资料,分析血脂水平与绝经女性并发骨质疏松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TC、LDL、L1~4BMD、FN BMD及OP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4.82、11.24、11.08、6.18,均P<0.05),而两组的TG和HDL水平相比则无明显差异(t=1.39、0.42,均P>0.05)。OPG与TC、TG、LDL呈负相关,而与L1~4BMD和L1~4BMD呈正相关。另外,在控制绝经年限、TC、TG、LDL等因素后进行偏关性分析发现,OPG仍然与L1-4BMD和L1~4BMD呈正相关。L1~4BMD、L1~4BMD与TC、LDL呈负相关,而与TG和HDL无相关性。另外,在控制BMI、绝经年限后进行偏关性分析发现L1~4 BMD、L1~4 BMD仍然与TC和LDL呈负相关。但是,在控制OPG后进行偏关性分析发现L1~4BMD、L1~4BMD与TC和LDL无相关性。结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的血清TC、LDL水平较高,且与BMD呈负相关;而其血清OPG较低,与BMD正相关,与TC、TG、LDL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河北地区不同年龄不同部位健康女性的骨密度变化.方法 将河北地区923名健康女性,年龄20~80岁,每10岁为1组,分为6组,所有受试对象均记录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女性绝经年限,同时测定腰椎2-4、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转子间的骨密度(BMD);计算各组骨质疏松发生情况,找出各部位骨峰值,分析年龄、BMI与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同时分析50岁以上女性年龄、BMI、绝经年限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40-49岁骨质疏松(OP)发现率为11.72%,50~59岁为31.54%,60~69岁为63.42%,70~79岁为79.84%,骨峰值出现在30~39岁,30~39岁不同部位骨密度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20~29岁与40~49岁各部位BMD无明显差别(P>0.05);其他各年龄组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转子间骨密度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别(P<0.05);肥胖组的L2-4,ward's三角区BMD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P<0.05),但后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肥胖组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BlVlD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但肥胖组与超重组,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相比以上部位BMD无明显差别(P>0.05),相关分析表明:各部位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与BMI呈正相关,50岁以上女性同时发现绝经年限与各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以年龄最好.结论 建立了河北地区健康女性不同年龄不同部位骨密度的数据库,为骨质疏松预防、诊治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