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讨论研究12导联动态心电图用于诊断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与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心内科老年冠心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分别应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及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方式检测心肌缺血与心肌失常的检出情况.结果 观察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76.6%显著高于对照组42.0%且观察组心律失常各项检测指标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4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探讨心率变异性(HRV)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测其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和心率变异性,并与30例非冠心病老年人对比.结果冠心病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低于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中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SDNN较低.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并可能因此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DCG)特征,分析DCG对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ECG)、 DCG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ECG、 DCG对患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2种方式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结果 DCG及ECG检出心律失常人数分别为120例(100.00%)及28例(23.33%), 2种方式对心律失常总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CG对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及窦缓、窦性停搏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ECG检查(P<0.05); 2种方式对传导阻滞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DCG及ECG对冠心病冠脉狭窄的检出率分别为79.17%、 50.83%,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G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各类心律失常均有较高的检出价值,可提高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利民  都雯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5042-5043
心电图(ECG)是诊断冠心病的基本方法之一,但E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并不理想[1].高频心电图(HFECG)是一种在常规ECG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电检测技术,它可观察高频信号变化,能表现ECG不能显示的微小且快速变化的高频成分,可反映心电活动的细微改变[2],本文观察隐匿型冠心病患者(HFECG)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动态心电图检查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86例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患者,选取时间为2018年9月-2019年5月,均应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检查结果 .结果 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检出人数与常规心电图检出情况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能较好检查出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等情况,便于医师及时给予药物干预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手术创伤诱发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匿性冠心病是指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客观检查存在心肌缺血表现的冠心病,也称无症状性冠心病[1]。其心电图改变可见于静息时,也可见于心脏负荷增加时,常为动态心电图记录所发现。现分析手术创伤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特点,以期达到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1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常规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两种检测方法对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心肌缺血阳性的检出率为95例(86.4%),心律失常检出率为89例(80.9%),高于常规心电检测结果的62例(56.4%)和53例(48.2%),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及早发现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对其早期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无冠心病临床证据的高血压患者中也常有一过性心肌缺血发生[1],此种缺血发生时无任何临床症状,这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亦称静息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显著影响着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同样可引起猝死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2,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诊断中采用动态心电图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28例进行分析,随机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两种不同的方法检查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检出率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进行检测中,采用心电图检查,精确度更高,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诊断临床效果。方法本次试验共纳入80例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观察对象均进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查有63例心肌缺血阳性,阳性率为78.75%;常规心电图检查有51例心肌缺血阳性,阳性率为63.75%,两组相比有差异(χ2=4.3936,P=0.0360);在心率失常各分型的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的诊断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诊断(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心电图诊断,动态心电图诊断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中具有更高的准确率,有助于患者的早期治疗,提高治疗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6例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有关临床资料,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38-83(49.5±10.7)岁。收集患者的诱因、心电图(ECG)、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X线胸片、心电监护、电解质等资料,根据患者相关项目逐项进行分析。结果46例猝死患者占同期冠心病总住院数的2.2%。多数发生猝死的冠心病患者存在一定高危因素,电解质紊乱、Lown3-5级室早、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心脏扩大、左室肥厚、心功能不全、持续心肌缺血等因素均可触发致命性心律失常;猝死起始的ECG类型及其演变过程多有一定规律性。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2.2%。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与电解质紊乱、Lown3-5级室早、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心脏扩大、左室肥厚、心功能不全、持续心肌缺血等高危因素密切相关。有效控制危险因素能大大降低冠心病猝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病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病人86例,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及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式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各类型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并观察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分布情况。结果 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频率最高时间均为06:00~12:00,其次为12:00~18:00。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室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的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及成对期前收缩、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相比于常规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病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检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胶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检查前均接受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矩阵室上速等)的检出率。 结果70例冠心病患者中,常规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80.00%(56/70),低于动态心电图检查92.86%(6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矩阵室上速阳性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动态心电图可提高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疾病评估与预后判断提供丰富而详细的影像与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AECG)在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共收集AECG检测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为观察组,行3导联AECG归为3导联组(40例),行12导联AECG者归为12导联组(40例),将同期行常规心电图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观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室性及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成对,左右束阻滞房室阻滞检出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12导联组分析时间较3导联组长,ST段抬高及ST段压低检出率较3导联组高;12导联组房性逸搏、室性心动过速、短阵室上速、心房颤动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2导联AECG在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中检出率高于常规心动图和3导联AECG,有利于心律失常分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诊断老年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在湖北省黄石人福医院诊治的老年心血管病高危对象84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心电图检查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检出率。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查对老年心血管病高危对象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总检出率分别为54.8%和57.1%、对无临床症状对象的心律失常检出率分别为46.5%和44.2%;常规心电图检查的心律失常总检出率分别为25.0%和31.0%、对无临床症状对象的心律失常检出率分别为11.6%和18.6%,两种心电图检查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常规心电图比较,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老年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价值更高,能显著提高无临床症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检出率,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对比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120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作为研究对象,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参照,计算和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结果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参照,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6.39%、97.30%、96.67%,均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96%、97.18%、97.50%,均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可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状况、心律失常予以更加灵敏、准确地诊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慢性心力衰竭表现为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是由心脏器质性的或功能性的损害引起.老年人多见,且易并发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率高.因此对慢性心衰患者进行早中期积极干预及治疗是至关重要的[1].本文就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检查阶段,动态及常规心电图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近期接诊收治的4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检出率。结果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阳性率为92.5%(37例),常规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阳性率为62.5%(25例),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阳性率更高(P<0.05);动态心电图心率失常指标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在其临床检查阶段,选择动态心电图检查方式,能够保障心肌缺血、心率失常诊断精准性,提升检查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表现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应用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心肌缺血阳性诊断率更高,其房性早搏二/三联等各项心律失常的诊断率均更高(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及常规心电图运用于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诊断中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5月到我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进行诊断,试验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并比较分析两种诊断方式对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结果对比发现,试验组经诊断后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比常规心电图而言运用于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诊断中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与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