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在脑缺血耐受中的意义.方法 36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再缺血组、缺血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前2组分别在2 h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前3 d给予10 min的MCAO预处理或假手术,第2次MCAO后24 h处死,对照组仅给予2次间隔3 d的假手术.比较各组脑梗死体积、组织病理学变化和GFAP表达.结果 缺血预处理后再缺血组和缺血组梗死体积分别为(136.85±14.51)mm3和(281.37±29.93)mm3,前者较后者显著缩小53.15%(P=0.007);同时,缺血预处理再缺血组神经元变性坏死显著减轻,并伴有GFAP表达显著上调(2组免疫组化染色平均吸光度分别为102.66±8.39和86.28±6.19,P=0.009).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促进GFAP表达,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可能是脑缺血耐受产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I/R)后白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备大鼠前脑I/R模型。雄性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5),I/R组(n=15),I/R阿魏酸钠治疗组(n=15),每组按I/R2、4、6w3个时间点再分为3组(n=5)。模型制备免疫组化法检测I/R后2、4、6w胼胝体、内囊和脑室周围GFAP的表达。结果I/R后胼胝体、内囊和脑室周围GFAP的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阿魏酸钠治疗组GFAP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多,较缺血再灌注组减少,6w差异最显著(P〈0.05)。结论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后白质GFAP表达增多,阿魏酸钠对脑白质缺血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状态,减轻内皮素对血管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AS)及热休克蛋白(HSP70)的影响.方法采用沙土鼠双侧颈动脉夹闭脑缺血模型,于脑缺血15min再灌注24 h和48 h后,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星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热休克蛋白70的蛋白基因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24 h后,GFAP免疫阳性反应达高峰,补阳还五汤可使GFAP免疫反应减轻;缺血再灌注48 h后GFAP表达减弱,补阳还五汤可使其增强;缺血再灌注后48 h,HSP70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强,补阳还五汤可明显抑制其转录外,还可轻度降低HSP70的翻译.结论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及抑制缺血脑损伤HSP70基因的过度表达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IP)对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脑组织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健康雄性SD大鼠制作糖尿病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I/R组及IP组,各组按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3 h,6 h,12 h,24 h,48 h,72 h)分为6个亚组。判断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TTC染色测定术后24 h脑梗死体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SOCS-3、TNF-α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细胞数量。结果 sham组无神经功能缺损及梗死灶,IP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I/R组(P0. 05)。IP组术后24 h脑梗死灶体积较I/R组显著减小(P0. 05)。SOCS-3、TNF-α在sham组中微量表达,但无动态变化,其在I/R组中的表达均于3 h开始升高,24 h达高峰,IP组中表达趋势与I/R组相同,但与I/R组各时间点比较,IP组中SOCS-3的表达明显升高(P0. 05),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P0. 05),且I/R和IP组各时间点SOCS-3、TNF-α表达均高于sham组(P0. 05)。sham组仅见极少凋亡细胞,I/R和IP组中各时间点凋亡细胞数较sham组显著升高(P0. 05),但与I/R组比较,IP组各时间点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 05)。结论 IP能下调糖尿病大鼠脑I/R后脑组织TNF-α的表达,上调SOCS-3的表达,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阿魏酸钠对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和额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备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观察阿魏酸钠治疗前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再灌注后2、4、6 w海马和额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 阿魏酸钠治疗组海马神经元缺失、变性、坏死较对照组轻,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和额叶GFAP的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阿魏酸钠治疗组GFAP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多,较缺血再灌注组减少,差异显著(P<0.05).结论 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后GFAP表达增多,阿魏酸钠能够降低其表达,对脑缺血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NO)底物L-精氨酸(L-Arg)和NO合酶抑制剂N-亚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 )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早期P-选择素及炎症损伤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I/R模型,并设立假手术组.入选I/R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缺血早期给予L-Arg、L-NAME和等体积生理盐水.测定缺血2 h再灌注8 h后脑组织NO、P-选择素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脑梗死体积.结果 I/R加L-Arg组再灌注后NO含量明显高于I/R加盐水组(P<0.01),而P-选择素表达和MPO活性显著降低(P<0.01),同时脑梗死体积减小(P<0.05);而给予L-NAME后减少了脑NO含量(P<0.01),增加了P-选择素表达(P<0.05),导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加重.结论 大鼠脑缺血早期使用L-Arg可以通过减低P-选择素的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鼠在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后缺血周边星形胶质细胞(AS)的活动情况和施加药物后对该活动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实施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 h后进行再灌注,制成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然后给予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不同剂量的甘露醇,观察其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mNSS).在缺血再灌注后72 h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剂量组缺血周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目.结果 0剂量组的mNSS和小、中、大剂量组的GFAP阳性细胞数目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中、大三个不同剂量组的mNSS无统计学差异(P =0.972).不同剂量组缺血周边GFAP阳性细胞数目不完全相同(P =0.009).多重比较结果为:0剂量组分别和小、中、大剂量组比较均P<0.05,而小、中、大剂量组间检验均P>0.05.大鼠缺血再灌注后72 h的mNSS和其对应的缺血周边的GFAP阳性细胞数目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28(P =0.005),表明两者间具有负相关性.结论 一定程度上,尚不能认为不同剂量甘露醇对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周边AS的活动影响有区别.模型大鼠的mNSS值和缺血周边的AS数目负相关.本实验证实大鼠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后,缺血周边AS反应性增生明显.使用甘露醇24 h或72 h后皆可明显增加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周边AS的反应性活动.推断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后应用甘露醇,可能通过增加缺血周边AS反应性活动对缺血脑组织及周边组织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几种不同的缺血后处理(IPC)方式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后神经损伤影响,为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I/R模型组I/R、IPC(颈总动脉10 s×6次循环)(IPC-S组)、IPC(颈总动脉5 min×3次循环)(IPC-M组)、远隔IPC(股动脉5min ×3次循环)(RIPC组)、延迟后处理(缺血24 h后颈总动脉5 min×3次循环)(DIPC组).L/R48h用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RT-PCR检测缺血侧皮质及海马排斥导向分子a(RGMa)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缺血皮质及海马RGMa蛋白表达.结果 IPC-S、IPC-M、RIPC组相比I/R组脑梗死体积、RGMa 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但DIPC组较模型组各相应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使用早期、近端、短暂的缺血后处理能减少大鼠脑缺血性损伤后梗死体积,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机制可能与降低RGMa这一轴突生长负性分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PDTC干预组、生理盐水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结合HE染色、原位杂交、免疫组化、荧光免疫组化双标,观察缺血侧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以及NF-κB p65、ICAM-1在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结果 局灶脑缺血/再灌注24h脑梗死面积最大,PDTC干预组脑梗死面积明显减少;模型组GFAP和2种炎性介质的表达都强于其它组(p<0.05),PDTC干预组GFAP和2种炎性介质的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大量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出现在缺血区并表达NF-κB p65、ICAM-1,可能启动炎症级联反应,影响其它神经细胞的继发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Lpos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区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肢体缺血后处理组(Lpost组),I/R组、Lpost组均行缺血2 h再灌注24 h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Lpost组再灌注前实施肢体缺血后处理(缺血15 min,灌注15 min)3个循环。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四氮唑红(TTC)染色确定脑缺血半暗带位置,TUNEL测定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测定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 Sham组神经缺损评分为0分;与Lpost组(1.20±0.41)比较,I/R组神经功能缺损较重(2.40±0.51,P<0.05);TTC染色证实缺血半暗带位于大脑矢状裂至外侧裂上1/3的皮质组织。与Sham组相比,I/R组、Lpost组缺血半暗带内凋亡细胞数、Caspase-3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且I/R组表达明显增强,高于Lpost组(P<0.05)。结论肢体Lpost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缓解神经细胞的坏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Caspase-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梗阻性黄疸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梗阻性黄疸对照组(S组)、梗阻性黄疸肾缺血再灌注组(I/R组)、梗阻性黄疸肾缺血再灌注缺血后处理组(IPO组),每组20只。根据缺血后再灌注时间点各组又分为再灌注0 h(T0)、1 h(T1)、3 h(T2)、6 h(T3)4个亚组各5例。检测再灌注后的各时点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TNF-α水平,观察肾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I/R组和IPO组血清BUN、Cr、TNF-α水平均高于S组(P均<0.05),IPO组T2时间点血清Cr、BUN、TNF-α水平均低于I/R组(P均<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下调大鼠血清TNF-α水平,从而减轻梗阻性黄疸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小鼠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规律。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昆明小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和脑缺血组24只。脑缺血组缺血3h后再分为再灌注1、3、7和14d,每个时间点6只。再灌注结束后,取脑作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离子钙接头蛋白1(Iba1)的表达。结果与缺血再灌注1d比较,脑缺血组缺血再灌注3、7、14d皮质缺血周边区的GFAP阳性产物显著增加[(699.22±160.82)μm2/HP,(1817.97±290.88)μm2/HP,(2831.64±481.38)μm2/HP vs(33.13±7.45)μm2/HP,P0.01]。脑缺血组缺血再灌注1d皮质缺血周边区出现以"分支状"为主的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3、7d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显著增多并表现为"灌木样"细胞,14d后活化小胶质细胞呈现"阿米巴样"细胞。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均出现活化,但小胶质细胞活化出现得更早;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只出现在缺血周边区,而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可从缺血周边区向缺血中央区迁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在氙气延迟后处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实验动物分为7组(n=16):脊髓缺血再灌注组(I/R组)、脊髓缺血再灌注+氙气延迟后处理组(I/R+Xe组)、脊髓缺血再灌注+PI3K/Akt阻断剂组(I/R+wortmannin组)、脊髓缺血再灌注+阻断剂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组(I/R+DSMO组)、脊髓缺血再灌注+PI3K/Akt阻断剂+氙气延迟后处理组(I/R+wortmannin+Xe组)、脊髓缺血再灌注+阻断剂溶剂DMSO+氙气延迟后处理组(I/R+DMSO+Xe组)、假手术组(Sham组)。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6、12、24、48 h观察记录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于缺血再灌注后4 h(n=8)和48 h(n=8)行尼氏染色、TUNEL染色检测存活及凋亡指数,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脊髓组织中p-Akt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其余各组大鼠在各检测时点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降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显著减少、凋亡数量显著增加,p-Akt水平显著增高(P0.05)。I/R+Xe组较I/R组大鼠在各检测时点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增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显著提高、凋亡数量显著减少,p-Akt水平显著增高(P0.05)。I/R+wortmannin+Xe组较I/R+Xe组大鼠在各检测时点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下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显著减少、凋亡数量显著增加,p-Akt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氙气延迟后处理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GFAP在大鼠局灶脑缺血和局灶脑缺血预处理(IPC)中的表达水平。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组、MCAO组、IPC+MCAO组,按缺血时间不同各组又分为3 h、6 h、12 h、1 d、3 d、7 d组,观察1 d时间点大鼠神经功能、梗死体积,观察不同时间星形胶质细胞变化及其标志物GFAP表达水平。结果 101 min IPC可使大鼠神经功能增加并减少梗死体积,MCAO和IPC+MCAO后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表达随缺血时间延长阳性表达增多,10 min IPC随缺血时间延长,星形胶质细胞阳性细胞数增多,在缺血1 d、3 d、7 d明显增加,与MCAO相比差异显著。结论 IPC可能通过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缺血耐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50%氙气后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时间窗效应。方法:54只新西兰白兔采用随机法分为9组,每组6只。首先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然后,根据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进行氙气后处理分为:(1)I/R空白组;(2)即刻氙气后处理组(T0h);(3)延迟1h氙气后处理组(T1h);(4)延迟2h氙气后处理组(T2h);(5)延迟3h氙气后处理组(T3h);(6)延迟7h氙气后处理组(T7h组);(7)延迟23h氙气后处理组(T23h);(8)延迟47h氙气后处理组(T47h);(9)假手术组(Sham)。各实验组动物均于再灌注后不同时刻经吸气装置吸入50%氮气+50%氧气混合气,持续1h,期间持续监测氧气及二氧化碳浓度。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4h、8h、24h、48h和72h观察记录兔后肢运动功能。于缺血再灌注后72h取脊髓组织行HE染色、TUNEL染色检测正常脊髓前角神经元和凋亡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及各实验组运动评分随时间逐渐下降(P<0.001)。T2h和T3h组在各时间点运动评分均大于I/R组(P<0.05);在缺血再灌注损伤24,48和72h,T2h组和T3h组运动评分大于I/R组和T47h组(P<0.05);在缺血再灌注损伤48h,T2h组和T3h组运动评分高于T0h和T1h组(P<0.05)。与Sham组相比,I/R组、T0h组、T1h、T7h组、T23h组和T47h组正常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的减少(P<0.05);与I/R组相比,T2h组和T3h组的正常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显著增多(P<0.05)。与Sham组相比,I/R组及各T组均出现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凋亡;与I/R组相比,T0h组、T1h组凋亡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较少(P<0.05)。结论:氙气后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有显著保护作用。兔脊髓缺血再灌注后2~3h行氙气后处理的脊髓保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110只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组和IP组,后2组根据再灌注时间再分为6、12、24、48和72 h亚组(每亚组n=10).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IP方法为在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实施再灌注15 s/缺血15 s,反复3次.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IL-1β和TNF-α mRNA表达.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比,IP组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P均<0.05),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均<0.05).假手术组额顶叶皮质IL-1β、TNF-α蛋白和mRNA表达微弱;缺血再灌注组IL-1β、TNF-α蛋白和mRNA在额顶叶皮质大量表达,6h开始上调,24 h达高峰(与其他时间点比较,p均<0.05),之后逐渐下降;IP组具有相同的动态变化趋势,且各时间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均<0.05).结论 IP可显著下调脑组织IL-1β和TNF-α表达,缩小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提示IP可通过抑制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rhBMP-7)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组)和rhBMP-7处理组(B组),B组于再灌注开始前30 min给予rhBMP-7 250 μg/ kg尾静脉注射,C组和I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血流再灌注后24 h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后取脑,行脑含水量和梗死体积测定,计算脑梗死体积比,并电镜下观察脑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B组大鼠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24 h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下降,脑含水量和梗死体积比明显低于I组(P<0.01).神经细胞的坏死程度也明显轻于I组.结论 rhBMP-7缩小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降纤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降纤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 15 6只 ,随机分为降纤酶组和生理盐水组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 ,腹腔注射降纤酶 8U kg ,应用氯化三苯四氮唑染色、S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 ,观察缺血不同时间大鼠脑梗死体积比、神经元改变和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周长和积分光度值改变。结果 降纤酶治疗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周长、染色强度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出血梗死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降纤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减轻是其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rhG-CSF对脑梗死区周边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将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8只,观察组于缺血再灌注后24h自颈部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1次/d,连用5d;对照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于缺血再灌注后7、14、21d分别处死6只大鼠.观察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梗死区周边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微血管相关蛋白-2(MAP-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MAP-2表达增高而GFAP表达降低。提示rhG-CSF可抑制神经元死亡和胶质疤痕形成,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实施缺血后处理对大鼠中枢神经缺血损伤及修复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对各组大鼠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测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缺血侧皮质及海马排斥导向分子A(RGMa)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质及海马RGMa及轴突神经丝蛋白(NF-200)表达。结果缺血后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组12、24 h、2 d神经功能缺失改善(P<0.05)。缺血后处理组梗死体积明显减少(P<0.01),其缺血侧皮质和海马RGMa mRNA及蛋白表达相比缺血/再灌注组降低(P<0.05)。缺血后处理组缺血皮质和海马NF-200光密度值比缺血/再灌注组升高(P<0.01)。结论缺血后处理能改善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使轴突的损伤减少,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减少排斥性轴突导向因子RGMa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