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鼻烟窝动静脉内瘘(AVF)对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采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根据手术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30例,行前臂桡动脉与头静脉端侧吻合术;B组30例,行改良鼻烟窝处桡动脉末端与头静脉端侧吻合术。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观察患者AVF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和短轴缩短率(FS),同时测定不同时期内瘘吻合口直径(AVFD)、内瘘血流量(AVFB)值。结果术后1个月及术后半年心输出量、心脏指数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变化不明显;AVFB、AVFD与心输出量差值(△CO)、心脏指数差值(△CI)呈直线正相关(r=0.499,P〈0.01)。A组AVFB、△CO、△CI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AVF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心功能有一定影响。改良鼻烟窝AVF与前臂AVF比较,其血流量相对较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不同动静脉内瘘部位对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肾衰竭尿毒症患者,经显微外科技术确定动静脉内瘘位置,根据建立部位不同分为4组:上肢前臂内瘘组15例、腕部内瘘组20例、鼻烟窝内瘘组22例、上臂肱动脉内瘘组23例,比较不同时间4组疗效与预后。结果 4组内瘘血流量比较上臂肱动脉内瘘组血流量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腕部内瘘组、上肢前臂内瘘组、鼻烟窝内瘘组的1年通畅率、2年通畅率、3年通畅率显著高于上臂肱动脉内瘘组(P<0.05);腕部内瘘组、上肢前臂内瘘组、鼻烟窝内瘘组的3年内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栓、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臂肱动脉内瘘组(P<0.05)。结论血管条件良好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选择鼻烟窝内瘘作为首选部位,血管条件普遍较差者可选择上臂肱动脉内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对血液透析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2004—2005年收治的55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于动静脉内瘘术(AVF)前后进行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对比分析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内径(LV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EF)及右心室内径(RVD)指标的变化。结果AVF术后LAD、RVD、LVD、LV-EDV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EF水平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SV有所增加,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VF可以造成血液透析患者左心房、心室腔的扩大,左心室的收缩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血流量(AVFB)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利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90例,依据AVFB值大小分为低流量组(AVFB400 ml/min,28例)、中流量组(AVFB在400~600 ml/min,33例)和高流量组(AVFB600 ml/min,29例)。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患者进行1年维持性血液透析,观察期间患者高危事件及内瘘失功能发生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分别在透析前(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1个月)、透析1年后测定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和射血分数(EF)。结果三组患者高危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流量组患者高危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低流量组和中流量组(P0.05)。三组患者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流量组患者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显著高于中流量组和高流量组(P0.05)。透析后,三组CO、CI和E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流量组各指标值较低流量组、中流量组显著升高,(P0.05),与透析前比较,中流量组、高流量组CO、CI和EF水平均较透析前升高。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时,应注意限制血流量,既要避免因血流量过低引起的内瘘功能丧失,又要防止因血流量过大所致的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以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且发生内瘘狭窄或闭塞的老年透析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结果 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有低血压14例(46.7%)、维护不当4例(13.3%)、穿刺处出血/血肿3例(10.0%)和慢性失功9例(30.0%).结论 低血压、维护不当、穿刺处出血/血肿和慢性失功是导致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动静脉内瘘与长期置管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情况。方法选取老年长期置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109例,按血管通路类型分为动静脉内瘘组和长期置管组;对所有患者均常规进行血生化检查;利用超声心动检查评价左心室功能,每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24~30个月,以患者死亡为观察终点。结果两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发生率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发生率无差别;但动静脉内瘘组患者血红蛋白和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水平低于长期置管组(t=2.249,P=0.027;t=-3.085,P=0.003)。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长期置管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患者生存率高于动静脉内瘘组患者(P=0.044);同时长期置管组发生左心室肥厚的患者生存率低于动静脉内瘘组(P=0.014);多因素COX风险分析显示,血红蛋白、PTH、血钙、收缩压是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血管通路对于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没有影响,对于使用动静脉内瘘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左心室功能异常的患者生存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在前臂近端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优劣性及临床转归.方法 选取在我院进行首次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的老年病人,分为近端组(桡动脉起始段与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吻合)和远端组(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观察2组病人内瘘术后的手术并发症以及内瘘血流量、成熟情况及预后等.结果 所有内瘘手术术后即刻成功率为100%.术...  相似文献   

8.
<正>透析患者人群逐步进入老龄化~([1]),据报道,美国>75岁的老年终末期肾脏病患者2000~2013年增长了44%,远远大于20~44岁(增长率为14%)和45~64岁(增长率为19%)~([2])。我国近10年内的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仍主要以动静脉内瘘(AVF)为主,同时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CVC)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透析用血管通路出现多元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之下,老年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AVF)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04例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均在医院接收血液透析治疗,于透析治疗6个月时,行超声检查评估患者AVF功能,将发生AVF功能不良患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AVF功能不良患者纳入未发生组。询问并记录两组一般资料,分析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VF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稳定透析6个月时,发生AVF功能不良占26.92%,未发生AVF功能不良占73.08%;发生组AVF狭窄占比多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全血糖化血红蛋白(GHB)、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未发生组,血清D-二聚体(D-D)、血钙(Ca)、血磷(P)水平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VF狭窄、全血GBH、TC、血清D-D、Ca、P过表达是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VF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AVF狭窄、全血GBH、TC、血清D-D、Ca、P过表达均能够增加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VF功能不良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AVF)失功的相关因素,为延长内瘘寿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5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测AVF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57例(37.2%)患者出现AVF失功,发生时间为透析后(26.1±25.3)个月。与非失功者相比,失功者的前臂动静脉内径较小,透析低血压发生比例更高(P<0.005)。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前臂动静脉内径小是AVF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前臂动静脉内径是影响AVF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各种上肢动静脉内瘘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主要并发症.方法 对46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行直接动静脉内瘘,分高位组(前臂上端及肘窝处)26例,腕部标准组20例,比较两组内瘘的血流量、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在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无显著差异,但内瘘血流量差异显著(P<0.05).高位组内瘘闭塞2例,标准组内瘘闭塞2例.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7.69%和6.67%(P>0.05).结论 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为血管条件差的老年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早期使用动-静脉內瘘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回顾总结行血液透析51例尿毒症患者早期使用动-静脉内瘘在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护理方法和体会.结果 51例患者穿刺效果和血流量均达到治疗要求,9例发生皮下血肿经过压迫止血及24 h内用冰袋冷敷处理后血肿消退,1例瘘管闭塞,无感染发生.结论 透析前做好护理准备工作,穿刺时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及穿刺方式,透析中做好严密观察及并发症的处理,透析后做好护理指导宣教工作,是早期使用动-静脉内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比较自体动静脉内瘘(148例)及人造血管内瘘(37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瘘成熟时间、1年通.率的差别等。结果人造血管内瘘患者的年龄较大,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比例较高,CRP水平较高,与自体动静脉内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人造血管内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自体动静脉内瘘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1年通.率分别为90.54%、83.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人造血管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后良好的血管通路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因上肢血管耗竭不能建立血管通路的尿毒症患者,通过建立股部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术行血液透析的必要性. 方法:2011年7月至2014年3月15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右侧股部股(浅)动脉-大隐静脉人工血管移植内瘘术,对手术方式及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1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且无并发症,术后内瘘通畅,血液透析时血流量>230 ml/min.所有患者随访3~34月,除1例患者术后半年出现血栓形成,取栓成功,半年后再次堵塞取栓失败后改留置右侧颈内静脉半永久导管维持透析.1例血清肿形成大半年后行手术清除,未影响内瘘使用.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滤率、收缩压、血磷、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是内瘘血栓形成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上肢血管条件无法行人工血管移植的尿毒症患者,选择股部人工血管移植作为新的血管通路,是有效实用的方法.减少超滤率、预防透析低血压、控制高黏滞血症及高磷血症可减少内瘘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使用时间、初期成熟影响因素、并发症及透析充分性.方法回顾分析182人188例次自体内瘘手术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性别、年龄、原发病、术前血白蛋白、血色素、血肌酐、尿素氮、血脂、术后抗凝剂用量与内瘘初期成熟相关性以及1年内并发症和透析充分性.结果 182例慢性透析患者中男性93例,女性89例, 平均年龄52.4岁±8.52岁(18~89)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31例(17%).172例内瘘成熟,10例患者16例次失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低于100/60mmHg患者与内瘘初期成熟成负相关(P<0.001),术后应用抗凝治疗与内瘘初期成熟成正相关(P<0.02);内瘘成熟后1年,通畅率为97.6%(168/172例次),栓塞率为2.3%(4/172例次),感染率为0.每例内瘘平均透析次数为(140.2±10.6)次,平均透析时间为(560.8±42.4)小时, 透析血流量200~250ml/min,KT/V为1.2~1.5, 再循环率R为3.2~3.4%.结论自体内瘘为1种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其并发症主要为栓塞;血压低于100/60mmHg的患者内瘘初期成熟机率较低,术后应用抗凝治疗可减少内瘘阻塞的发生机率;自体内瘘作为血液透析通路,透析充分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我院98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动静脉内瘘栓塞分为栓塞组(n=40)、未栓塞组(n=58),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分析动静脉内瘘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使用左卡尼汀上对比(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使用阿司匹林、叶酸上对比(P>0.05)。两组患者在钙磷乘积、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上对比(P<0.05);两组在血磷、血红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上对比(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左卡尼汀使用情况、低密度脂蛋白、钙磷乘积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栓塞与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未使用左卡尼汀、低密度脂蛋白、钙磷乘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激酶微量泵泵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进行血液透析出现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71例,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局部微量泵泵入30万U尿激酶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滴注尿激酶30万U治疗。记录两组溶栓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率,Logistic回归性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372,P0.05)。且观察组出现不良症状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收缩压、舒张压、是否出现附壁血栓以及血栓形成时间是影响溶栓疗效因素(P0.05)。结论局部尿激酶溶栓微量泵入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效果好于外周静脉滴注,且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受血压、是否出现附壁血栓以及血栓形成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与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MHD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Irisin水平,观察患者24个月内AVF血栓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Irisin水平对AVF血栓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Irisin预测AVF血栓的灵敏度、特异性、曲线下面积(AUC)和最佳截断值(Cut-off)。结果 134例患者在24个月随访期间发生血栓37例,发生率为27.61%。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Irisi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包括年龄、糖尿病、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血压和普通肝素抗凝(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Irisin是影响AVF血栓发生的风险因素(P0.05),其余影响血栓发生的风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透析低血压和普通肝素抗凝(P0.05)。Irisin预测血栓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2.97%和67.01%,AUC为0.759,截断值为302.7 ng/ml,95%CI为0.677~0.828。结论 Irisin水平降低是AVF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Irisin对AVF血栓预测具有中等诊断价值,对血清Irisin302.7 ng/ml的AVF患者应警惕其发生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血流量(AVFB)对心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我院利用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病人1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1个月AVFB的流量大小,将病人分为高流量组(>600 mL/min,n=38)、中流量组(400~600 m...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吲哚布芬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纳入科新建或重建AVF的MHD患者73例,根据用药情况将其分为阿司匹林组(39例)和吲哚布芬组(34例).在常规MHD治疗基础上,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口服,吲哚布芬组给予吲哚布芬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