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血清中可溶性Ⅰ型补体受体(sCR1)的浓度变化和层粘连蛋白的含量变化,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中sCR1浓度,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层粘连蛋白含量。结果:对慢性肝病人群及正常人群进行研究表明,不同肝病患者血清sCR1水平不同程度的升高,慢性肝病血清sCR1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并且23例肝硬化患者血清sCR1浓度显著高于慢性肝病人群(P〈0.01);血清sCR1与层粘连蛋白(LN)二者密切相关(r=0.73)。结论:慢性肝病血清sCR1的变化、层粘连蛋白含量的变化与肝脏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为慢性肝病患者的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脂、载脂蛋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监测226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栽脂蛋白A1(APOA1)、栽脂蛋白B(APOB)、总胆红素(TBIL)。结果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血脂Child—PughC级明显低于B、A组,三者在B,A两级间无明显差异。应用直线相关分析呈负相亲。结论血脂、载脂蛋白含量水平与肝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可用于判断病情,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清TBA、CHE、PA水平在各组肝病中的表现,了解其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急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共4组263例肝脏疾病及5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TBA(酶循环法)、CHE(酶连续监测法)及PA(免疫透射比浊法)的水平,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项指标在慢性迁延性肝炎中变化的幅度最小;而在其它肝病中,TBA均增高非常显著,CHE、PA则降低非常显著,尤其在肝硬化患者中最为显著。结论血清TBA、CHE、PA三项联合检测对肝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病情发展及预后判断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联合检测在肝硬化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别检测76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其中Child-Pugh分级A级29例,B级25例,C级22例)、52例急性肝炎患者(急性肝炎组)、56例慢性肝炎患者(慢性肝炎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HE、TBA和AST/ALT水平.结果 肝硬化组CHE、TBA和AST/ALT水平分别为(2043.7±913.2) U/L、(72.49±25.62)μmol/L和1.62±0.33.肝硬化组CHE水平明显低于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和对照组(P<0.05),而TBA和AST/ALT水平明显高于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和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患者随着Child-Pugh 分级的增加,CHE水平逐渐降低(P<0.05),而TBA和AST/ALT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 CHE、TBA和AST/ALT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中发生明显变化,并且与肝硬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肝硬化检测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5年6月宁夏某医院收治的3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经B超、实验室及临床检查确诊为肝炎肝硬化,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其中Child A级17例、Child B级10例、Child C级9例;另选取36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肝功能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观察组总胆汁酸(TBA)水平高于对照组,但观察组血清胆固醇(CHO)、白蛋白(ALB)、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炎肝硬化患者Child A级至Child C级的CHE、ALB、CHO水平值持续下降,TBA水平值持续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肝功能检验,可对病情作出更准确的评估,有利于肝炎肝硬化的诊断与疗效。  相似文献   

6.
牛聪敏  安丽敏  胜丽英 《职业与健康》2007,23(17):1571-1572
目的比较不同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中血清甲胎蛋白(AFP)检出率。方法AFP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不同临床类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AFP阳性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原发性肝癌88.2%,肝炎肝硬化29.0%,亚急性重型肝炎20、8%,急性重型肝炎18、2%,慢性重型肝炎13、3%(慢性肝炎重度11.5%,慢性中度2.3%,慢性轻度2.2%)。64.7%原发性肝癌血清AFP浓度大于400μg/ml,与肝硬化、急慢性肝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8%原发性肝癌血清AFP浓度在正常范围。25.8%肝硬化血清AFP低浓度增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病毒性肝炎都能检测到AFP升高,但血清浓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急性肝炎,甚至急性重症肝炎,只要达到病毒的清除,就不会发展为肝硬化;相反,如果病毒持续或反复复制,病情持续和反复活动则发生肝硬化的可能性极大。众所周知,病毒在肝细胞内繁殖复制并不损坏肝细胞,只有人体对侵入的病毒发生免疫反应时,才出现肝脏病变。因此,肝硬化是多种慢性肝病晚期共有的组织化学变化,尤其以单胺氧化酶的变化最为明显。单胺氧化酶的变化,不仅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且贯穿于肝硬化的始终。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1)血清标本:传染科肝炎患者及消化科肝硬化患者血清(2)主要试剂:伊利康单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的血清PCⅢ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的血清,采用进口ELISA定量诊断试剂盒、全自动酶标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近23%的慢性肝病患者其血清PCⅢ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血清PCⅢ含量的变化与血清GLO、CHE、PT和PTA等指标的变化关系密切。结论:慢性肝病人血清PCⅢ含量的变化是评估慢性活动性肝病患者肝脏功能损伤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联合总胆固醇(CHO)检测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肝硬化患者,依据Child-Pugh分级不同分为A组(A级,40例)、B组(B级,40例)、C组(C级,40例),另选取同期于医院进行体检的4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4组均进行血清CHE、ALB及CHO检测,统计并比较4组检测结果。结果对照组血清CHE、ALB及CHO水平均高于A、B、C组,且A组血清CHE、ALB及CHO水平均高于B、C组,B组血清CHE、ALB及CHO水平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HE、ALB联合CHO检测能够客观反映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情况,便于评估肝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为患者的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0.
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检测是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的特异性指标,但近年来发现在其他肝病中也可出现血清AFP含量升高.为了解AFP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等肝病中的变化,于2008年1月-2009年10月对武警辽宁总医院收治的248例不同类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含量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晚期炎症介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病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1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18例,健康对照者20例,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含量;同时检测各组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HMGB1检出含量在乙型肝炎患者慢性重型肝炎组高于慢性肝炎组(P<0.01),慢性肝炎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与慢性重型肝炎组、慢性肝炎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MGB1检出含量与外周血TBIL、AST/ALT、HA及PⅢNP均呈正相关(r=0.865,0.646,0.783,0.662,P<0.01),与PTA及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915,-0.852,P<0.01).结论 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血清HMGB1含量与其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同时HMGB1也是辅助诊断肝纤维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与免疫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33例老年人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和免疫病理改变,探讨老年人慢性热处理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点。方法:老年人与非老年人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组配对分析,比较临床,肝功能检测结果和免疫病理改变。结果:老年人重型病毒性肝炎组的血清HBsAg,HDAg,抗-HCV和肝内HBsAg,HDAg,HCAg阳性分别为33,10,13例和29,5,7例;血清总胆工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上升幅度为老年人重型病毒性肝炎组明显小于非老年人组(P<0.01)。结论:老年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与HDV或HCV重叠感染性高,且TBIL,ALT,AST上升幅度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酶法和凝固法分别测定病毒性肝炎患者和体检健康者血清T3、T4、FT3、FT4、TSH以及ALT、AST、TBIL、ALB、凝血酶原活动度等,并将肝炎患者进行分组,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轻度肝病患者T3、FT4和中度肝病患者T3、T4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重度肝病患者血清T3、FT3水平较轻度和中度患者降低(P〈0.05);黄疸性慢性肝炎患者血清T3,T4,FT3和TSH水平明显低于非黄疸性慢性肝炎患者(P〈0.01),慢性肝炎患者血清T3、T4明显高于肝硬化患者(P〈0.05);另外,肝病患者中好转组T3,T4,FT3,TSH的水平均高于非好转组(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的损害程度与其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明显相关,肝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监测对肝功能受损导致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诊治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过测定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来反映肝功能损伤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临床分别抽取符合条件的肝病患者348例和无基础肝胆疾病的受试者122人,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来监测血清中总胆汁酸(TBA)、ALT水平。结果所选取各类肝病患者TBA水平高于正常受试者水平,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急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患者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TBA水平和正常受试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肝癌患者TB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LT阳性率。结论血清总胆汁酸(TBA)可作为反应肝功能损害的判断指标,且在肝硬化、肝癌患者中较ALT更灵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的血清PC III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的血清,采用进口ELISA定量诊断试剂盒、全自动酶标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近23%的慢性肝病患者其血清PC III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血清PC III含量的变化与血清GLO、CHE、PT和PTA等指标的变化关系密切。结论:慢性肝病人血清PC III含量的变化是评估慢性活动性肝病患者肝脏功能损伤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不同Child-Pugh分级时补体C3的表达意义。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68例(肝硬化组),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56例(肝硬化合并肝癌组),健康体检者35例(对照组),均测定补体C3含量。并比较肝硬化组及肝硬化合并肝癌组同等Child-Pugh 分级状态时补体C3水平的差异。应用ROC曲线测定Child-Pugh分级时补体C3的界值。结果 肝硬化组和肝硬化合并肝癌组血清补体C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hild-Pugh分级由A级至C级变化血清补体C3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Child-Pugh分级时肝硬化组血清补体C3水平均低于肝硬化合并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曲线可测出两组间不同Child-Pugh分级时补体C3的界值分别为A级679.5 mg/L,B 级535.5 mg/L,C级323.0 mg/L。结论 血清补体C3与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相关,对肝硬化患者是否合并肝癌有临床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通过对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进行肝功能检验的肝炎肝功能患者118例作为实验组,抽取其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各项指标;另选取118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也在相同条件下抽取静脉血进行肝功能检测。然后对比肝硬化患者与健康者肝功能检测结果及不同分级肝硬化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结果:经过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血清胆固醇、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及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在总胆汁酸水平方面,实验组则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实验组患者ChildA、B、C级肝功能检验结果表明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白蛋白和血清胆固醇下降显著,其中A级下降程度最轻,C级下降程度最高。结论:在临床中对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肝功能检验,其检验结果可以有效帮助医生熟悉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及具体病情发展情况,为后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值得在医学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病人的营养状况。方法:选择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人105例,按是否合并CKD分为肝硬化组和肝硬化合并CKD组,记录入院时病人的性别、年龄、肝病病程、肾病基础疾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L)绝对值、肾功能指标,体重指数(BMI)、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握力、欧洲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和主观整体评估(SGA)法对病人进行营养筛查与评估。结果:肝硬化组与肝硬化合并CKD组化验指标ALB、HB明显低于正常,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BMI、握力、TSF测量评价病人营养状况时,肝硬化组与肝硬化合并CKD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组与肝硬化合并CKD组应用NRS 2002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32.81%和65.8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尤其在Child-Pugh B级和C级病人;SGA评估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28.12%和58.54%,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只在Child-Pugh B级病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合并CKD的肝硬化病人,营养风险发生率升高,随着肝硬化疾病的进展,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发生率进一步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前白蛋白(PA)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12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RBP和PA水平,同时以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对照.结果 血清RBP和PA水平与肝脏受损害程度相关,随着肝功能损害逐步加重RBP和PA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且均以重型肝炎水平最低.结论 血清RBP和PA的水平与肝脏功能的损害相关,随着肝病的加重两者水平逐渐下降,可以作为反映肝脏早期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患者血清FT3、FT4浓度变化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血清游离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浓度变化与肝硬化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69例肝硬化患者血清FT2、FT4水平,并与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积分法)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FT3、FT4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肝功能A组血清FT3、FT4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B组血清FT3、FT4较A组显著降低(P<0.001或P<0.05),C组血清FT3、FT4较B组显著降低(P<0.05);肝硬化患者血清FT3、FT4水平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积分呈负相关(γ=-0.769,-0.725,P<0.01)。结论:随着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血清FT3、FT4呈下降趋势,血清FT3、FT4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血清FT3、FT4水平变化对判断肝硬化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