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社会营销理念研究自愿无偿献血活动,理解并满足献血者参与公益事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和欲望,创新和优化献血服务,与目标献血群体创造、建立和维护良性的献血关系,保障临床用血充足、安全、有效,使自愿无偿献血工作得以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会营销概念应用在社区无偿献血者招募工作的有效性。方法:通过建立1个试点社区,应用社会营销概念在社区开展无偿献血招募工作,比较开展前后社区常驻人口无偿献血知识普及率,社区健康适龄的人员参加无偿献血率,三次以上固定献血者献血率。结果:应用社会营销概念通过2年的宣传招募,使社区无偿献血知识普及率达到89.0%,社区健康适龄的人员参加无偿猷血89.8%,三次以上固定献血者献血率59.9%。结论:应用社会营销的概念在社区持久地开展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工作,借助社会营销的思维和方法对无偿献血招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无偿献血社会营销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方法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任何社会变革的核心都是变革的目标人群。无偿献血的社会营销也不例外。要成功地进行无偿献血的营销工作,就要能够理解目标人群的需求和欲望并能够预测其行为。一旦了解了目标人群的行为规律,社会营销者就能够对目标人群进行细分。为此,无偿献血社会营销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方法是  相似文献   

4.
泉州市居民无偿献血服务导向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泉州市居民献血的影响因素,制订出适合泉州市的献血招募策略和服务导向,并为其他血站改善献血服务提供思路。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7 500人次泉州市居民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性地提出社会营销策略。结果泉州市居民有良好的献血动机,献血者(4 427人次)和未献血者(2 996人次)对献血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组织的宣传发动是目前我市献血者了解知识和接受招募的最主要方式,献血者对献血服务最不满意的分别为献血宣传资料、献血地点和献血纪念品种类。未献血者未参加献血的主要原因为献血不方便和担心健康状况,未献血者在应急、互助、血液库存紧张等情况下愿意参加献血。结论无偿献血服务应根据血站的实际情况,利用社会营稍方法,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献血服务导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桂林市居民对无偿献血的认识情况,探索相应的宣传模式,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可持续发展。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1 627名桂林市不同民族居民进行无偿献血相关知识和行为的调查。结果总体上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认知程度高于未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情况,市区与县级居民之间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民族的居民对无偿献血的认知程度在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献血顾虑的前3项分别是比较忙、怕痛和担心献血会传染疾病,"献爱心"占了献血动机的68%。结论应继续加大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力度,壮大桂林市无偿献血队伍,促进无偿献血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服务营销理念在无偿献血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宇 《护理学报》2007,14(3):54-56
目的探讨服务营销理念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服务营销的理念引入无偿献血护理工作中,包括无偿献血的宣传招募、献血全过程护理、献血后回访等方面,创新和优化献血服务。观察应用此理念后2006年1-10月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固定献血者人数以及一次性献血400m1人数,并与2005年同期进行比较,观察服务营销理念应用的效果。结果在无偿献血护理中引入服务营销理念后献血反应发生率由开展前的1.798%下降至0.499%;一次性献血400ml人数占献血者比例由14.878%增加至57.055%;固定献血者比例由3.448%增加到10.75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将服务营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于无偿献血护理工作中,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和降低献血反应的严重程度,并提高一次性献血400ml的人数,稳定和扩大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调查北京市城区公众无偿献血认知-态度-行为。方法应用自设问卷,对995名公众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一般资料、无偿献血知识、动机、行为等。结果公众无偿献血知识总知晓率偏低(34.7%),有献血经历者知晓率(60.7%)高于无献血经历者(13.6%)。奉献爱心以及自己和家人享受用血优惠政策是公众无偿献血的主要动机;有献血经历者不愿意献血的原因主要是献血不方便、献血出现不适、工作人员态度或技术差,而无献血经历者则主要怕传染疾病、影响身体健康。公众认为媒体宣传(92%)、举办大型讲座(55.8%)、血站自己宣传(51.8%)更能引人关注。结论公众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态度-行为有待提高。应广泛深入地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工作,提高血站服务水平,以使无偿献血工作全面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和谐社会的推进,人们对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健康适龄公民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近年来,本站组织全站职工学习了无偿献血招募培训的相关知识后,全站职工对为献血者服务意识、无偿献血招募技巧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在新形势下,笔者深刻认识和体会到工作人员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标准地开展工作,促进无偿献血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而服务语言是和献血者沟通和交流的信息载体,也是为献血者服务最直接、最为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实践证明,运用这个手段和工具,对无偿献血,特别是街头无偿献血的发动、宣传和组织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无偿献血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因过错或失误对公众及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及伤害,引入企业危机公关理念,制定无偿献血危机公关策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舆论为先导,在尊重公众利益的前提下,以各种宣传媒体、网络为载体,以献血屋、采血车、血站为阵地,以信息传播、沟通协调的方法去应对和化解危机,控制事态的发展,及时解决矛盾和纠纷,化危机为转机,在最短时间内将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使无偿献血事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献血者招募:从社会营销中获益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称血液为“全世界最昂贵的液体”是因为一方面血液具有极大的医用价值。每年维持和延续着全球数百万人甚至上千万人的生命;另一方面,虽然科技已经发展到载人飞船环游宇宙,但血液至今仍无法通过人工合成而替代从人体中获取,从而使血液成为了稀有资源;加之血液安全及其管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都使得如何招募充足、长期(固定)的无偿献血者,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其行为称之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和群体的决策行为等,不同的人其心理活动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3.
金华市296例公民无偿献血认知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公民对无偿献血的认识情况,探索适应的宣传模式,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对296例无偿献血者和过往行人进行无偿献血相关知识和行为的调查。结果50%公民对无偿献血法律法规的知晓情况较为欠缺,70%公民对无偿献血有益健康等方面知识不甚了解,88%以上的公民对献血是否会传染疾病持怀疑态度。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力度,对确保临床日常供血和急救用血需要,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团体无偿献血发展壮大的内在原因与发展规律。方法收集杭州市2006—2017年各年夏季(6月16日—9月15日)捐献全血的无偿献血者资料,按街头流动献血、自主团队献血与参加"我为七一献热血"活动的党员团队献血3种献血模式,分组统计12年间杭州市3种无偿献血人群夏季捐献全血的基本情况;将"我为七一献热血"活动开展时间均为分为3个时间段,统计各时间段、各城区党员团队献血人次和比例,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分析党员团队献血(人)数量、比例增加的原因。结果杭州市夏季无偿献血者捐献全血的人(次)数:2006年为25 859人,2017年达到33 436人,12年间增长了29. 3%;其中党员献血团队由2006年的8 639人增长到2017年17697人,增长率104. 9%,占夏季捐献全血者比例从2006年33. 4%(8 639/25 859)提升至2017年52. 9%(17 697/33436);各城区党员献血团队献血人(次)数的增长率存在一定差距(P<0. 01)。结论 "我为七一献热血"活动的开展符合社会认同理论与品牌活动的规律,既为团体无偿献血的有效性提供了实证,也为团体献血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5.
无偿献血前行为辅导的实施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偿献血前行为辅导是指无偿献血招募工作者通过对献血者的系统教育,促使献血者自觉地采用有利于无偿献血的行为.其基本宗旨就是指导人们学习和掌握有关无偿献血各个方面的知识,是提高固定自愿无偿献血率的有效易行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给献血者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调动献血者自身的积极性,从而使献血者的身体、心理达到最佳状态,主动配合献血过程,降低无偿献血副反应发生率.为了解无偿献血者在招募人员实施行为辅导前后的情况,我们对2006年以来在本站招募的640名无偿献血者的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兰州地区在校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知及行为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实施,至2008年lO月1日,无偿献血历经10年,临床用血已100%来自自愿无偿。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人对无偿献血仍存在很大偏见。大学生是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同时也是无偿献血的主力军,其对《献血法》的了解程度以及参与无偿献血的比例均可反映国家对《献血法》的宣传力度是否达到全社会参与的目的。为此,笔者对兰州地区1500名大学生进行无偿献血的认知及行为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态度,为稳定大学生献血队伍及改进高校无偿献血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随机选择南宁市14所高校一、二年级学生8 3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1.06%的学生了解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64.14%学生愿意献血.但对献血知识了解不多,超过50%大学生不知晓献血年龄、体重、献血量和献血间隔时间,75.28%的学生对献血无损健康不知晓,81.15%对献血有益健康不知晓;未献血学生中32.44%怕献血传染疾病,21.03%担心献血影响健康.结论 血站针对大学生要注重宣传血液生理、献血常识、科学献血有益健康等知识,促使其无偿献血态度和行为的转变;促进无偿献血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级采供血机构对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宣传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从业人员的一致认同。近10年来,虽然各地所制定的宣传策略不尽相同,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总体上来说,各地的无偿献血宣传数量、宣传途径、宣传方式都在不断增加。深圳的无偿献血宣传工作起步于1993年,并于1998年之后,更加强了无偿献血宣传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新的<血站管理办法>要求:至少要用1种ELISA法检测梅毒,现在大部分血站都用TP-ELISA法检测~([1-4]).近年来,我们检测到的梅毒不合格比率有所上升,除EIJSA法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一定的假阳性外,不排除部分想趁无偿献血来免费检测的献血者.我们对本站近年来无偿献血者中梅毒阳性或可疑的标本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重庆市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合本地大学生无偿献血的宣传和招募策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在重庆市各高校包括农业、工业、商业、医学、艺术等各专业随机抽取在校学生1 000名为调查对象,通过一份特别的调查问卷来收集参与者的一般人口信息、参与者对献血的认识和态度等。结果 1 000名调查者中,收到有效问卷共989人份,有效率98.9%,其中有献血史的共171人(17.1),男生的献血率(20.5%)高于女生、18~21岁年龄段献血率(18%)高于其他年龄段、专科学生的献血率(19.7%)高于其他学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不高,其中大学生不知晓献血年龄、人体血液占比、献血前后注意事项占比尤为突出;对无偿献血大学生的态度上,怀疑献血医用耗材是否安全、影响身体健康等是影响大学生献血的主要消极因素;帮助病患(80.1%)、无私奉献(71.3%)是主要的两个献血原因;损害健康(52.1%)、怕感染疾病(48.7%)是主要的未献血原因。结论应加大高校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培养大学生的献血意识,提升大学生对献血的态度,创新招募新思路,推动高校无偿献血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