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律失常和抗心律失常治疗均可能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故妊娠期间的抗心律失常治疗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本文总结了近年对妊娠期间心律失常的治疗的一些新观点。1妊娠期间药代动力学变化妊娠期间,应根据药理学作用或测定的血药浓度经常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剂量。妊娠期...  相似文献   

2.
抗心律失常药致老年严重缓慢心律失常10例报告姜凤梅南京市玄武医院内科(210018)抗心律失常药用于消除或抑制异位节律,同时有可能抑制窦房结功能,引起传导阻滞或逸搏节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多见于老年人,常规剂量的抗心律失常药便可引起严重的缓慢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用大剂量乙胺碘呋酮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66例,除10例因副反应停药外,完成治疗的56例均取得满意效果。同时观察到本药副反应大,发生率较高,但与用药剂量无明显相关。故建议本药不作为抗心律失常治疗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4.
对左室功能受损的患者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时,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选择十分困难。因为所有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均降低心肌收缩力,Ⅲ类药中的胺碘酮虽在治疗剂量下无心脏抑制作用,但它有许多不良反应。而索他洛尔则在诸多抗心律失常药中具有相当特殊的地位。其(+)-对映体通常称为右旋索他洛尔(d-索他洛尔),是一种没有  相似文献   

5.
抗心律失常药被广泛用于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然而,这些药物的治疗量和中毒量常常很接近,消除室性心律失常所需要的剂量常产生不能耐受的副作用。作者在一组抗药的室性心律失常病人中,合用慢心律和奎尼丁,剂量较单用时小,而疗效增加,与剂量有关的副作用减少。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及毒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80例老年人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及毒性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观察。口服不同剂量的心律平、慢心律、乙胺碘呋酮,结果发现心律平组病人的药物疗效及副作用与用药剂量相关,但不受年龄的影响;慢心律组的疗效与剂量有关,副作用与年龄相关;乙胺碘呋酮的疗效及副作用与药物剂量、年龄呈正相关。老年人肌肉组织减少,使抗心律失常药物及代谢产物分布容积下降,肝肾功能降低导致药物代谢及排泄减少,老年人随年龄增大,药物副作用的敏感性增加,老年人常同时接受其它种类药物治疗,可通过药物相互作用,使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及药代动力学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直接并发症和死亡预兆.梗塞后1年内心脏性死亡危险,与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正相关.因而,越是恶性心律失常,越需要积极治疗.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可预防血流动力学恶化和心脏猝死,延长寿命,并提高生活质量.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法的主要问题是致心律失常作用和负性肌力作用.致心律失常作用多见于治疗早期,一般与剂量无关.  相似文献   

8.
普洛帕酮的临床应用及其联合用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洛帕酮(心律平,Propafenone)是Ⅰ型C组抗心律失常药,作用强,疗效好、副作用小。治疗主动性异位性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很好。特别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Ⅰa、Ⅰb、Ⅱ、Ⅲ型抗心律失常药并用的疗效尤佳,是当前最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9.
抗心律失常药实际上可引起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称为“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多见于心肌电不稳定程度较严重的患者接受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后。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强度,与药效成正比.药效愈强(例如氟卡胺),致心律失常作用也就愈大。Sellers和DiMarco指出,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中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可能是药物中毒的第一个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0.
乙胺碘呋酮用于抗心律失常已十多年了,其主要电生理学特点是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间,而不改变膜静息电位;抑制4相除极,延长心肌复极,并且有去颤作用,故将其归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不仅能有效地终止室上性心律失常,且能成功地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近来有人提出此药尚能预防室颤的发生。本药半衰期长,平均为30天(15—100天),容易蓄积,但其半数致死量为治疗剂量的9倍以上,故毒性  相似文献   

11.
近15年来使用常规剂量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过程中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现就其机理及诱因进行探讨。 临床资料 291例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常规剂量治疗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2.
乙胺碘呋酮最先被推荐为抗心绞痛药,后来发现其在电生理上有延长动作电位的作用。目前已把乙胺碘呋酮归为Vaughan Williams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并广泛用于治疗心绞痛和心律失常。本研究旨在了解乙胺碘呋酮的血浆浓度、心肌内浓度及药物剂量等与由之引起的心电图(ECG)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胺碘酮药理学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胺碘酮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但大剂量应用副作用较多,近年来国外进行了多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重新评价小剂量胺碘酮在心血管病治疗领域中的地位,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胺碘酮药理学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抗心律失常药物既可治疗心律失常,又可诱发心律失常。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抗心律失常药物使已有的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此谓致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如药物过量引起者为中毒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毒副作用,利用Holter检测仪对40例不同病因的室早Lown分级3级以上的病人于用药前后分别进行DCG监测,分为联药组(胺碘酮,美西律联合用药),单药组(单用胺碘酮);以治疗后24h内室早总数减少85%以上者为治愈。联药组95%,单药组55%,二者具有明显差异,且联药组因其药物剂量减少,副作用亦较单药组低,同时与ECG对比观察,见DCG监测动态观察心律失常的变化远较EG  相似文献   

16.
对服用缓释剂长效盐酸二氢奎尼丁(Serecor,赛利科)的8例健康者及31例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药浓度,用Holter评判疗效,以研究口服Serecor后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表明:①健康者单剂量口服和心律失常患者多剂量口服达稳态时药-时曲线均符合一室开放模型。②口服Serecor后,抗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9%和75.0%,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复律成功率为50.0%。最低平均有效血药浓度:抗室性心律失常为0.71μg/ml、抗房性心律失常为1.16μg/ml、慢性房颤复律为1.92μg/ml。发生促心律失常作用的血药浓度为2.29μg/ml。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3%,其中以胃肠道反应多见。结论:口服Serecor后吸收较快,稳态时药-时曲线稳定性和缓和性均较理想,每12h给药一次的方式是合理的。Serecor对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均有效,但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优于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非盲试验评价索他洛尔治疗持续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剂量和副作用。当每日剂量320-640mg,血浆浓度2-3μg/ml时,多数可抑制PES诱发VT。各电生理参数9ERP、QT)新时期、TQc及ScL等)不能预测其疗效。少数病例因素出现第Ⅱ、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的副作用而停药。经双盲研究比较药效略优于普卡因胺。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的药物分布、代谢、清除因增龄而改变,由此使一些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了药物副作用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但这些危险可通过小剂量、缓慢给药而避免。治疗药物的监测是判定抗心律失常药物浓度和药物清除率以确定药物有效剂量的一种方法。现就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学和副作用作一综述,并介绍老年人的合理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19.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洁  周轶 《山东医药》2008,48(7):109-109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某些患者中应用时,在特定病程中或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出现用药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更加恶化.有的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作用后果严重,如不及时处理可危机生命,增加病死率.因此,在抗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正确及时识别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并采取相应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医学领域中,药物动力学知识的价值莫过于其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的应用。不仅这类药物的疗效与其血浆浓度相关,而且其治疗比率一般相当窄小,中毒浓度仅超过有效浓度2或3倍。此外,给药后各病人的血浆浓度差异很大,因此需要相当的技巧调正剂量方案,以达到有效浓度而又不超过引起毒性或不良反应的水平。本文首先阐述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原则,然后讨论如何应用它们来处理采用一般抗心律失常药治疗的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