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顾岩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2,6(4):436-440
乳腺癌的外科治疗一直在发展进步中,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乳腺癌患者对乳腺癌术后乳房形态恢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采用各种整复重建技术对乳腺癌患者进行乳房手术后即刻重建在欧美国家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关注与应用,由此催生了一个新的亚专科——乳房肿瘤切除整复重建外科(oncoplastic breast surgery)的出现[1-3]。这种治疗方式的应用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构成了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保留乳房天然结构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自体组织乳房成形术在临床中的运用价值。方法乳腺癌患者12例,其中DCIS 6例,浸润性导管癌3例,小管癌1例,髓样癌1例,黏液癌1例;保留乳房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9例,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3例。全组均保留或重建乳房下皱襞,切除乳腺组织和腋窝淋巴结,应用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或背阔肌肌皮瓣即刻乳房成形。结果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乳房成形术3例,背阔肌肌皮瓣乳房成形术9例,术后皮瓣均存活,皮瓣血管通畅,成形乳房外观良好。结论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房天然结构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自体组织乳房成形,切口隐蔽,成形乳房形态效果良好,可以获得较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早期乳腺癌(Ⅰ、ⅡA期)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 complex, NAC)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同期应用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M)转移乳房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26例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头乳晕的改良根治术同时应用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结果: 26例均获成功,除1例患者出现部分皮瓣血运欠佳外,其余均无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58个月(平均26个月),重建乳房效果良好,均无癌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临床早期乳腺癌保留乳头乳晕的改良根治术同期应用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安全可行,可同时满足肿瘤治疗和形体美两方面的要求,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保留部分前鞘的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M)即刻乳房重建在乳腺癌根治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的14例患者(Ⅰ、Ⅱ期9例,Ⅲ期5例),于根治术即刻采用保留部分前鞘的TRAM皮瓣重建乳房.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行放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结果:本组14例皮辩均成活,无并发症.随访2~2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未见腹壁疝和腹壁膨出发生.重建乳房外形可,与健侧对称性可,弹性好,患者自我满意度高.结论:部分筋膜法TRAM皮瓣即刻再造重建,可保持传统TRAM皮瓣手术的效果并降低术后腹壁并发症的发生率.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不影响皮瓣的成活.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探讨保留乳头乳晕的改良根治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可行性、肿瘤的根治性和美容效果.方法 选择初治乳腺癌患者96例,其中保留乳头乳晕的改良根治术(NSM)组共35例,改良根治术(MRM)组共61例.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外观评价、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并发症NSM组和MR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40,P=0.061);外观评价NSM组优于MRM组(x2=82.786,P=0.000);随访48~ 84个月,平均随访63个月,两组患者均无局部复发,NSM组发生远处转移2例(5.7%),MRM组远处转移3例(4.9%),两组远处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9,P=0.866).结论 保留乳头乳晕的改良根治术可以获得与改良根治术相同的治疗效果,术前患者容易接受,术后美容效果好,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早期乳腺癌患者分别进行改良根治手术和保乳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105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在知情同意下,按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分为保乳组(53例)和改良根治组(52例)。保乳组采用保乳手术治疗,改良根治组采用改良根治手术。结果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乳组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改良根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手术对患者的生存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保乳手术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1997-2 0 0 2年对 18例早期原发乳腺癌 (Tis T2 A)进行保留乳房 +外侧组织瓣乳房成形术。结果 18例手术均获成功 ,切口Ⅰ期愈合 ,乳头无坏死。 10例患者术后随访 2年以上 ,均无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初步研究结果提示 ,应用外侧软组织皮瓣 (lateraltissueflap ,LTF)乳房成型 ,有良好临床效果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内乳淋巴结(IMN)转移规律和有效检测方法。方法:对肿瘤位于乳房内侧和中央的43例乳腺癌患者,27例行保留胸大小肌的改良扩大根治术,16例行扩大根治术,清除内乳淋巴链,常规病理检查,分析IMN检出率、转移率和转移度。其中18例分离胸大肌和肋间肌,先经肋间探查而后切除部分肋软骨清除IMN。结果:lMN检出率93.0%(40/43),转移率46.5%(20/43),转移度38.7%(46/119)。IMN和腋窝淋巴结均有转移者18例,均无转移者17例,IMN阴性、腋窝阳性者6例,IMN阳性、腋窝阴性者2例。临床Ⅰ、Ⅱ和Ⅲ期IMN转移率分别为20.0%(2/10)、38.8%(7/18)和73.3%(11/15)。全组患者均无因IMN清除导致的并发症。18例经肋间探查共发现IMN 31枚,切除肋软骨后清除出IMN 59枚,经病理检查发现IMN 62枚。结论:改良扩大根治术IMN的检出率高,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无额外并发症。经肋间IMN活检难以体现实际IMN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保留保留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nerve,ICBN)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总结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本科施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26例I-Ⅲ。期乳腺癌患者。手术常规保留ICBN,若患者出现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黏连、固定或ICBN受肿瘤黏连、侵犯则不保留ICBN。126例中,成功保留ICBN93例(保留ICBN组),未能保留者33例(未保留ICBN组)。术后随访1~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患侧胸壁和上臂内侧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的发生情况(卡方检验)和淋巴结切除情况(t检验)。结果术后随访率100%。保留ICBN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25±12)min,未保留ICBN组为(115±11)min。保留ICBN组淋巴结切除数目是(19±3)枚,未保留ICBN组是(17±2)枚,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比较术后1、3、12个月两组患者ICBN支配区感觉异常情况显示,保留ICBN组的ICBN支配区感觉异常情况明显低于未保留ICBN组(P〈0.050)。随访期内两组患者均未发现局部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留ICBN明显降低了术后患侧胸壁和上臂内侧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的发生,合理的解剖途径不会延长太多手术时间,也不会增加胸壁和腋窝的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综合措施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防治中的作用,对45例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术中电刀的合理应用、彻底止血和淋巴管结扎、纤维蛋白胶的使用、重视术后切口的包扎及术后适时拔除引流管,观察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仅4例患者术后发生皮下积液,发生率为8.89%,均经细针穿刺抽液后消失.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采取综合措施能够明显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Data on 17 potentially useful factors from 152 women undergoing radical mastectomy for operable breast cancer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each on survival and their relative importance. Only four, clinical stag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lymph node involvement, and appearance of recurrence and metastases, proved to be of significant prognostic value. Axillary nodal involvement was the main single determinant of surviv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input variables, was able to account for 34% of the variance in survival and is thus of only very limited use as a predictive instrument in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prospectiv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保乳综合治疗的效果比较(197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保留乳房综合治疗的疗效、不良反应。方法 98例改良根治术患者与99例保乳手术加放疗的患者进行比较。改良根治术患者中有49例接受术后放疗,其中8例行常规患侧锁骨上野及内乳野照射,另41例行患侧胸壁及锁骨上野照射;保乳术后皆全乳切线照射50 Gy,瘤床追加电子束照射10Gy。患侧锁骨上X线30 Gy+电子束20 Gy。结果改良根治术组有3例因多发骨转移而死亡,另有6例出现胸壁复发,2例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例出现腋下淋巴结转移,胸骨和肺转移各1例;保乳组有1例随访14月时因多发骨转移死亡,余患者均无复发。两组的总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但无瘤生存时间保乳组要优于改良根治术组(P〈0.001)。保乳组患者的放疗不良反应中,84.6%为Ⅰ级反应,14.5%为Ⅱ级反应,仅1例出现Ⅲ级迟发性毒性反应。无皮肤、软组织坏死、乳房及上肢水肿等并发症。美容效果达到优83例(83.8%),良4例(4.0%),一般12例(12.1%)。满意率(优+良)87.9%。结论与改良根治术比较,保乳综合疗法安全、可靠,美容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保全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社会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手术经历了由小到大 ,再由大到小的曲折过程。目前关于乳腺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切口的选择、皮瓣分离、腋窝淋巴结清除以及神经的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着重介绍近几年广为接受的针对上述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观察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多西他赛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疗的放射性不良反应,评估多西他赛同步放化疗模式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收集2009年1 月至2014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155 例女性乳腺癌病例,患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TNM 分期为pT3~4pN1~3cM0 或p 任意TpN 2~3cM0。采用氟尿嘧啶+ 表柔比星+ 环磷酰胺(FEC )化疗方案后,密闭信封法随机分为同步组(多西他赛化疗时同步放疗)78例、序贯组(多西他赛化疗完成后放疗)77例,观察两组放射性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结果:中位随访39(16~62)个月。同步组和序贯组的放射性不良反应轻微,均无3~4 级放射性皮肤反应、症状性心肺放射损伤。1~2 级放射性皮肤反应同步组的发生率为89.7%(70/ 78)、序贯组为88.3%(68/ 7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年无复发生存率同步组为92.3%(72/ 78),序贯组为81.8%(63/ 7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46)。 结论: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多西他赛同步放化疗的放射性不良反应轻微,与序贯治疗比较提高了患者的3 年无复发生存率,安全可行,可作为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