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接血运重建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及辛伐他汀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9例烟雾病患者,根据患者治疗选择分为:A组,间接血运重建治疗对照组27例;B组,间接血运重建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及辛伐他汀治疗组32例。测定各组外周血CD133+CD34+细胞数,并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 index)、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等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提高,B组分别显著高于A组(P<0.05)。B组外周血CD133+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A组(P<0.05)。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间接血运重建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及辛伐他汀治疗烟雾病,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质量,是烟雾病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与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2例SCI患者分别采用BMSCs动员、移植联合辛伐他汀、单独辛伐他汀治疗以及常规治疗。测定各组外周血CD133+CD34+细胞数,并行Barthel指数和ASIA评分,神经电生理及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动员及移植组患者ASIA评分和Barthel指数以及外周血CD133+CD34+细胞数分别显著高于其它2组(P<0.05)。未出现1例明显毒副反应。结论:自体BMSCs联合辛伐他汀治疗SCI,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质量,是治疗SCI安全有效方法。自体BMSCs动员较手术移植更简便、无创,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方青波  戈小虎 《农垦医学》2009,31(3):208-210
目的:探索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于2008年3月-2008年6月进行兔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治疗下肢缺血实验研究。建立新西兰雄兔右后肢缺血动物模型,将其分为4组:实验1组(7只)单纯应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骨髓动员,实验2组(7只)取自体骨髓干细胞制备成干细胞悬液,注射于右后肢缺血部位,实验3组(7只)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进行骨髓动员组,4组(7只)为生理盐水注射组,于动物模型制备后第5周行血管造影观察血管新生程度,CD34免疫组化检测毛细血管密度。结果:动脉造影显示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的新西兰雄兔缺血右后肢缺血部位动脉较其他组明显增多,CD34免疫组化标记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动员是一种方法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NI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8.07&#177;7.91)显著低于外科手术对照组(15.89&#177;9.61)分(t=5.074,P〈0.01),而治疗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显著好于对照组(X^2=4.383,P〈0.05),且治疗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成体干细胞的转分化现象近年来不断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许多实验证实了成体干细胞在体内可以改变其已经设定的方向而向另一方向转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胚胎脑和成年脑内均存在具有自我更新和多种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脑梗死虽然可诱导内源性干细胞增殖,但由此而诱导的自身修复能力非常有限。另外,神经干细胞移植虽然为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带来了生机,但伦理、来源、移植损伤和排斥反应等因素也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PVS患者,其中30例接受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为对照组,30例接受自体BMSCs动员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者为治疗组,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PVS评分.结果:治疗前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 和干细胞因子(SCF)自体动员心肌梗死大鼠的骨髓干细胞对 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经结扎 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梗模型后分为2组.①动员组:皮下 注射rhG CSF20μg/kg,2次/d,rh SCF200μg/kg,2次/d,共 6d;②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次/d,共6d.28d 后测定大鼠心率(HR)、左室缩-舒压差(LVEDP)、左室等容 收缩/舒张期压力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LVdp/dtmax),通过 伊文蓝-TTC染色方法观察心肌梗死范围的变化.结果: ①动员组左室缩-舒压差[(22.1±0.7)kPa]高于对照组 [(20.9±0.9)kPa],左室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590±15) kPa/s和(440±18)kPa/s]高于对照组[(567±18)kPa/s和 (407±20)kPa/s],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动员组 的缺血范围和心肌梗死的范围[(41±7)%和(43±6)%]比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人口的老龄化,冠心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目前的药物、介入治疗、冠脉搭桥术等有效干预了各类冠心病,尽管如此,冠心病治疗的研究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目的,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冠心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适宜接受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而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细胞治疗(cell based therapies)可能作为一种替代手段发挥相当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扎实验动物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实验组动物心肌梗死后24h开始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μg/Kg,连续注射10d;对照组动物心肌梗死后24h开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射10d。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骨髓干细胞动员情况、心功能变化及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结果两组实验动物骨髓干细胞动员前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与单个核细胞比例近乎相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动物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外周血骨髓干细胞一般在5d左右达到峰值,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63.10±16.72)×10^9/L及单个核细胞比例(97.1±2.88)%明显高于动员前,同时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实验动物心肌梗死模型术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分别为(50.11±6.37)%vs(42.27±9.3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心肌梗死区内有大量岛状存活心肌,毛细血管计数(3.68±0.78),HP,而对照组心肌梗死区内岛状存活心肌少,坏死心肌由均质瘢痕组织替代,毛细血管计数(1.38±0.87)/HP,对照组明显少于实验组,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μg/kg)皮下注射可有效动员骨髓干细胞入外周血参与梗死心肌修复,增加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毛文凯  刘志勇 《现代医学》2005,33(3):154-157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大鼠心肌梗死实验模型。治疗组在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3h后用经生理盐水稀释的rhGCSF(2mg·L-1)皮下注射10μg·kg-1·d-1,共5d;对照组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3h后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5d。在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24、48h和2周后,两组分别先后各取10只大鼠行在体心功能(±dpdtmax)测定,测定完毕后各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处死行心脏梗死范围的测量,其余大鼠处死取出心脏行HE染色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24、48h和2周后治疗组±dpdtmax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心脏梗死范围低于对照组(P<0.01)。病理检查显示对照组心肌梗死区周围有较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而治疗组大鼠心肌坏死程度较对照组轻,浸润的细胞以CD34+的单个核细胞为主,并可见新生的心肌细胞生长。结论rh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原位移植可修复梗死心肌、减少梗死范围、提高心功能,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骨髓干细胞动员与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骨髓干细胞动员与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兔心肌梗塞的治疗作用,探讨更有效、更适用的干细胞治疗心肌梗塞的方法.方法将30支新西兰白兔采用结扎前降支的方法制作心肌梗塞模型,随机分为动员组、移植组和对照组,动员组(n=10)心梗后3h开始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μg/(kg·d),连续使用5 d,第5天抽取静脉血约10mL,分离单个核细胞(mononudear cells,MNCs)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后,经静脉注入动物体内.移植组(n=10)心梗后7~10 d,抽取骨髓3~5mL,分离MNCs用Brdu标记,然后开胸将细胞移植至梗死区,对照组(n=10)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心梗后1周及5周采用超声心动图(UCG)检查了解心脏功能变化,5周时作血液动力学测定,取心脏作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心梗后5周,动员组左室射血分数(EF)与1周时相比明显增加,移植组无变化,对照组显著下降.5周时动员组及移植组左室舒张末压(LVEDP)、+dp/dtmax和-dp/dtmax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变化.动员组及移植组在心肌梗死区均发现有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两组梗死区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均未发现有新生的平滑肌细胞及心肌细胞.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心肌梗死,能通过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明显改善心脏功能,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避免心功能的恶化,但在改善心功能方面的作用有限,骨髓干细胞动员可能为心肌梗塞的治疗提供一种更适用的无创性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Heart failure(HF) is a severe heart disease.The use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stem cells (BMCs) mobi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F has been a hot topic to research both in Western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CM).There are many clinical trials and experiments on study of BMCs mobilization for HF therapy,including integrative medicine.The effect of BMCs mobilization is favorable for cardiac repair,while some advantages of CM support the advanced study of its application in BMCs mobilization to treat HF.In addition,with mechanisms of autologous BMCs mobiliz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HF that will be revealed in the future,especially stem cells niches,integrative medicine w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clinical thought of therapy model gradually.Simultaneously,CM should adapt the new approaches of stem cells progresses on HF treatment as holding characteristics of itself.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对卒中后骨髓干细胞的动员与血管再生和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成功造模大鼠(60只)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G-CSF治疗组。治疗组皮下注射G-CSF[2、10、50、250μg/(kg.d)],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进行处理。治疗1、3、5、7 d后,进行行为学评分并取外周血计数单个核细胞,提取RNA进行RT-PCR检测单个核细胞CD31、CXCR4 mRNA的表达水平;实验动物灌注固定后取脑组织切片检测G-CSF作用后脑组织中CD31、CD133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表达。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G-CSF治疗组神经功能有明显的改善(P<0.05);G-CSF作用后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G-CSF低剂量作用组[2、10μg/(kg.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1及CXCR4 mRNA表达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强;高剂量[50、250μg/(kg.d)]在短时间内(1、3 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1、CXCR4 mRNA随着用药剂量的升高而增强,250μg/(kg.d)最强,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5、7 d),G-CSF作用逐渐减弱;G-CSF作用后脑组织内皮细胞标志CD31、CD133及SDF-1阳性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G-CSF能改善MCAO后大鼠症状,其机制可能在于动员骨髓干细胞进入外周血并促进脑组织SDF-1表达以趋化干细胞,继而促进脑组织的血管再生和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上清液治疗大鼠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40只脑梗死大鼠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氯化钠注射液组(9 g.L-1氯化钠注射液2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组(2.0×109L-1BM-SCs悬液2 mL)、上清液移植组(BMSCs上清液2 mL)及混悬液移植组(上清液与BMSCs混悬液2 mL),每组10只。在模型再灌注24 h后,用10 g.L-15-溴脱氧尿核苷(BrdU)溶液标记,连续标记28 d,并于最后1次注射后2 h处死大鼠。观察各组病灶增殖期神经前体细胞的数目变化及神经损伤严重程度(NSS)评分。结果治疗后28 d BrdU、Br-dU+抗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标记的阳性细胞数BMSCs移植组、上清液移植组和混悬液移植组较氯化钠注射液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清液移植组和混悬液移植组较BMSCs移植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悬液移植组较上清液移植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移植前比较,各组大鼠动物模型移植后第7、14、28天的神经功能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NSS评分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从第7天起,与氯化钠注射液组比较,BMSCs移植组、上清液移植组和混悬液移植组NS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混悬液移植组NSS评分明显低于BMSCs移植组和上清液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清液与BMSCs混悬液能够诱导病灶区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这可能与上清液内的神经营养因子及细胞分化诱导因子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同康复锻炼治疗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脑性瘫痪患儿分A、B两组,每组20例。A组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B组进行单纯康复锻炼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及3、6个月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比较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进步程度。结果干细胞组17例受试者顺利完成临床研究,康复组18例完成临床研究。A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GMFM总分及A、B、C功能区得分均较移植前显著提高(P<0.05);B组患儿接受康复锻炼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均接受综合测评,结果显示该组患儿康复锻炼3个月后患儿粗大运动可有明显改善(P<0.05),二者比较干细胞移植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提升分值较单纯康复锻炼组明显。结论 BM-MSCs移植治疗小儿脑瘫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改善脑瘫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疗效以术后一个月改善最明显,术后6个月仍会继续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干细胞移植后行康复锻炼相比单纯康复锻炼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提升效果更明显,二者具有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6例下肢严重缺血患者,从髂骨处抽取自体骨髓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再制成细胞悬液。通过股动脉插管,在球囊阻断动脉血流的情况下将干细胞悬液注射到缺血的下肢动脉。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明显减轻,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H=95,P<0.05);治疗后冷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跛行距离、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段,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陈亮  张伟  朱宇  葛明刚 《四川医学》2012,33(6):923-925
目的探讨术前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在辅助肝癌肝三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05年4月~2010年12月我院肝癌患者行肝三叶切除的19例患者,其中8例在切除肿瘤后术中经肝固有动脉对残肝进行干细胞移植,另外11例行常规肝三叶切除,切除肿瘤后经肝固有动脉仅输入等量生理盐水。分析比较两组肝癌肝三叶切除术后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分别在术后第1、2、4周复查肝脏功能,观察肝功能实验室指标、住院时间等。结果干细胞移植辅助肝三叶切除术治疗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治疗组为(13±5)d,而对照组为(16±3)d,实验组短于对照组。术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有一过性肝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清蛋白降低及腹水形成。术后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辅助肝三叶切除术治疗肝癌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及减少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病人45例共50条患肢,分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和常规非手术治疗对照组,随访比较其疗效差异.结果随访满1年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病人和对照组总体症状改善率分别为73.9%和33.3%,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