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药口服与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73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友安 《陕西中医》2002,23(1):34-35
目的 :观察中药不同给药途径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疗效 :方法 :73例患者分别为口服组 2 1例、灌肠组 2 4例、口服 +灌肠组 2 8例 ,均用自拟中药方(银花、槐花、白头翁、苡仁、诃子等 )分别用口服、灌肠、口服与灌肠给药 ,治疗 1月 ;结果 :口服组治愈 3例 ,好转 9例 ,有效率 57.1 5% ;灌肠组和口服 +灌肠组则分别为 7例、1 1例、6例 ,有效率 75%和 1 1例、1 3例 ,4例有效率 85.72 ,3组比较均为 P<0 .0 5,疗效高低依次为口服 +灌肠组、灌肠组、口服组。  相似文献   

2.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0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定政 《陕西中医》2003,24(1):21-22
目的 :探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类中药配伍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 (红藤、败酱草、白及、苦参等 )灌肠治疗50例 ,对照组采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 1 g/次 ,3次 /日。结果 :治疗组 :总有效率 90 % ,对照组总效率 70 % ,二者有非常显著差异 ( P<0 .0 1 )。提示 :灌肠方具有凉血解毒 ,收敛止血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中药灌肠治疗结肠炎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配内服谷维素治疗结肠炎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药灌肠方 (大黄炭、五倍子、地榆炭、黄柏等)配合谷维素内服治疗本病60例。结果:总有 效率。95%。提示本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具有清热除湿,健脾宁血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潘义敏 《陕西中医》2004,25(1):18-19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口服中药与灌肠相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分别采用清热解毒燥湿 ;疏肝理脾、调行气血 ;温补脾肾、固肠止泻之法与中药自拟方灌肠 (黄连、公英、白芨、乌梅、侧伯炭等 )治疗本病 32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 91 %。提示 :中药口服与外用局部灌肠疗法具有见效快、疗效高、复发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陆玉华 《陕西中医》2001,22(1):18-18
目的:总结灌肠方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药(川连、木香、石榴皮、 地榆等)保留灌肠治疗本病60例。结果:总有效率100%。提示该方有改善肠壁 血液循环和吸收功能而达到促进炎症愈合。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拟肠炎灵Ⅰ号(党参、黄芪、川黄连、公丁香、淡吴萸、血余炭、生甘草等)口服,Ⅱ号(三七粉、儿茶、栀子、白及各等份)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总有效率98%。  相似文献   

7.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佘忠印  王林 《陕西中医》1994,15(10):448-448
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之法,分别运用结肠通药珠脐疗和辨证治疗结肠炎89例,总有效率94%。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愈合溃疡,缓解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替硝唑、甲氰咪胍静点加中药保留灌肠:黄芪、败酱草、白头翁、木香、白芷、白芨、红藤、黄连、白芍、煅石膏)治疗该病60例,并与对照组观察,结果:总有效率为95%。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益气健脾,燥湿解毒,清肠止泻,愈合溃疡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2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清热燥湿类中药配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方法:将124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结肠安胶囊及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症状、肠镜、病理组织学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肠镜下肠粘膜疗效结果总有效率,病理组织学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结肠安胶囊对UC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药内服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州凤 《陕西中医》2007,28(1):59-60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生肌类中药配伍,内服加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erativeColitis,UC)的疗效。方法:将120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内服消溃益肠汤(败酱草、黄芪、茯苓、薏苡仁、木香、黄连、白及),辨证加减,配合锡类散、五倍子粉灌肠;对照组内服、灌肠均用柳氮磺吡啶,疗程60d。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UC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疗效及单纯性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进行观察、对比、 统计。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及单纯性西医进行治疗并随访。结果:在远期疗效 尤其在复发病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性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2.
周云祥  周玉中 《河北中医》2001,23(11):856-857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77例采用西药灌肠和西药口服治疗,治疗组8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灌肠液加入中药灌肠液,并口服中药汤剂治疗。2组均2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并随诊3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60.4%,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治愈率为41.5%,总有效率为76.6%。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6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为11.6%,对照组为32.4%,2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医辨证,中药临床的运用研究中对中医药的发展近况作一综述,指出了其目前存在的不足,并作出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病变常从直肠开始,常呈弥漫性,偶呈节段性分布,多涉及乙状结肠和降结肠,严重者可累及全结肠和末端回肠。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本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UC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传统中医学虽无与其完全对等的病名,但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的“泄泻”、“肠辟”、“痢疾”等范畴。现将各项中医护理的研究进展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申睿  刘苗  朱向东  谈望晶  王烨 《中草药》2018,49(7):1721-1725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具有多靶点整体调节、副作用少、疗效稳定等优势。从中医治法治则的角度及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中药有效成分的角度,总结中医药治疗UC实验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阐释中医药治疗UC的机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以期为临床上UC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对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内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情况的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内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说明,将UC镜下表现直接作为中医望诊的一部分,是将望诊中微观的观察纳入中医的整体观,作为中医辨证的依据,是对中医望诊的延伸、扩展,或将弥补中医宏观辨证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对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内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情况的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内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说明,将UC镜下表现直接作为中医望诊的一部分,是将望诊中微观的观察纳入中医的整体观,作为中医辨证的依据,是对中医望诊的延伸、扩展,或将弥补中医宏观辨证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白头翁汤结合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头翁汤结合小剂量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白头翁汤口服及保留灌肠治疗,同时配合口服小剂量西药;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及保留灌肠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77.08%,组间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头翁汤口服及灌肠结合小剂量西药可有效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发病机制未明的炎症性肠病,中医药是治疗UC的主要手段.目前认为UC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及精神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有关,而免疫学因素是当前UC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概述UC免疫学机制的基础上,从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综述中医药治疗UC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其病程迁延、反复难愈且具有癌变倾向。包括灌肠法、针灸疗法、穴位敷贴等多种外治法在临床治疗UC中均取得了肯定疗效。外治法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使之成为UC治疗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