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从中药寒热药性角度阐述了其对方剂组成的原则、药物配伍的形式、方证结合的用药原则及治法的具体运用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目的在于说明中药药性理论与方剂学的缘由以及对方剂学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与组分药性数字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认为:寒热药性是中药物质的宏观属性,中药的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皆有药性。中药寒热药性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药性是中药整体的寒热属性;而微观药性是中药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的寒热之性,且同一中药普遍存在寒热药性相反的物质成分。中药的宏观药性是其各物质成分之间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宏观药性值取决于所含各种药性成分的微观药性贡献力。基于中药宏观药性假说,将中药\"系统分离\"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可以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药性的预先理论判别,进而探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中药组分配伍新药发现相偶联的研发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药化学成分与其药性关系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臧梓因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1):75-75
笔者着重参照文献[1]并查阅了近1年来有关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医药学杂志,根据每一药物的气或味、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对机体产生的主要影响或作用部位,对427味中药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表3。 表1 427味中药药性统计结果 药 性 数量(味) 药 性 数量(味) 辛味药物 124 辛温或辛热药物 91 苦味药物 138 苦温或苦热药物 22 甘味药物 130 甘温或甘热药品 32 咸味药物 23 咸温药物 5 酸涩味药物 12 酸温药物 6 辛凉或辛寒药物 33 辛平药物 16 苦凉或苦寒药物 95 苦平药物 21 甘凉或甘寒药物 58 甘平药物 40 咸凉或咸寒药物 12 咸… 相似文献
7.
8.
药性配伍是中药配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药性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有效途径之一。药性配伍理论的溯本清源、梳理挖掘,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进而提高中医临床诊治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以临床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较为深入的酸甘药性配伍为示例,在对其概念源起、历史沿革、内涵实质等方面阐释解析的基础上,对酸甘合用生津润燥以止渴、酸甘合用运脾益阴以止泻、酸甘合用润下降泄以通便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进行论述,并就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两方面概述酸甘药性配伍的现代研究,同时提出了目前酸甘药性配伍研究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今后应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以及相应的科研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药药性理论及其核心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用药和中药材生产,对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巨大作用。探讨中药药性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发展祖国药学,都有重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性与中药药性物组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对中药药性理论加以现代诠释,让全人类共享中华文明的成果,是当务之急。作者首次提出中药药性物组学的新概念,认为中药药性物组学是研究中药药性物质组组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并对中药药性物组学的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相互关系等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科学研究,最终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基于组分结构假说构建中药药性矢量结构方程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中药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即相应的"组分结构",而中药药性即为中药中复杂的组分结构作用于人体后的综合体现。中药中的成分/组分可表现相应的药性属性(寒、热、温、凉),组分与组分之间以及组分内部都存在着药性差异。药性相同的成分/组分,表现为相互增强;药性相反者,则相互抵消,即可以用"矢量"表示,中药药性也就是各成分/组分"药性矢量"的"矢量加和"。在结合中药药性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将"组分结构"假说和"中药药性矢量"相结合,拟构建中药"药性结构方程"模型,以阐述中药药性本质。中药"药性矢量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也将为中药配伍以及炮制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不同药性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特点及规律,探寻寒热药性与毒性反应的相关关系。对寒热属性明确的375味中药进行搜集整理,以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统计标准,计算导致不良反应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寒热药物个数及构成比,并进行χ2检验。临床报道内服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162种,其中寒凉药92种,温热药70种。二者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消化、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寒凉药比温热药更易导致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和皮肤过敏症状;而温热药较寒凉药更易导致呼吸系统和五官损害。其中两类药物在导致反射减弱或消失、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心肌缺血或梗死、循环衰竭、白细胞增多等不良反应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不同寒热属性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在某些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且大都可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予以解释,提示中药的不良反应很可能是古人确定药性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心血管疾病常用中药注射液及相关中药有效组分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Pub Med等数据库(截至2014年9月1日)以及相关参考书目,对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最常用中药注射液及相关中药有效组分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心血管疾病最常用中药注射液有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15种注射液,3个处方源于经典方剂,其他源于临床或科研处方;处方组成药味均较少,单味占到60%,最多为3味药;主要针对心血瘀阻证;多具有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扩张冠脉等药理作用。涉及最多的中药是丹参、红参、红花,有效组分类型主要有黄酮、皂苷、醌类等,为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植物中药功能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功能基因研究主要是探寻中药活性成分相关功能基因及表达规律,确定药用成分合成的调控机制,获得中药药用成分关键代谢途径和其中的关键调控因子,为中药现代化奠定基础。从模式植物(水稻、拟南芥等)、主要技术策略(基因表达差异、基因表达序列标签、基因芯片技术和基因表达序列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基因组学等)等3方面对国内外植物功能基因研究作了介绍。还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与紫杉醇生物合成基因及植物P450基因研究现状。并对本研究室石斛碱相关功能基因研究情况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传统鉴定方法在中药鉴定过程中的不足(如多来源药材品种鉴定),结合分子鉴定的技术优势与特点,文章提出了一种较为精确的中药鉴定方法,中药系统鉴定法.文章介绍了中药系统鉴定法的概念、原理及方法,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中药系统鉴定法的提出,不仅从性状、显微、化学等“表型性状”方面揭示中药“种”的特征信息,还从其遗传物质DNA信息(基因型)的角度,更深层次的揭示“种”、“亚种”、“居群”等分类及演化关系等,为中药鉴定学科的深入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中国传统医药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继承传统,走出传统,走向现代。中医药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和复方用药,弥补了西方医学在诊治上的不足之处,这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上具有导向性的作用。由于西方医学对治疗疑难症和抗衰老上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使人们对中医药需求增加,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新医学体系将会逐步形成。从研发中药的角度,对传统中医药理论、整理和规范中药材及中药市场、中药炮制、微量元素测定、质量控制、制剂工艺、生物技术及专利保护等方面来探讨中药现代化,实现对传统中药的超越,把传统中药提高到现代药学的水平,能被国际社会所接纳,造福于全人类。 相似文献
20.
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药现代化的研究过程中,指纹图谱技术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质量的质控模式,但是如何实现中药指纹图谱数据的快速匹配、检索、识别和鉴定功能是指纹图谱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的研究和建立,为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有助于加快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程。主要从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研究历程、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优势、研究成果等方面予以阐述。总结了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库在中药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