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RI即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又名自旋成像,是利用人体组织中某原子核的核磁共振现象,将所得射频信号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重建出人体某一层面的图像的诊断技术。MRI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1973年Lauterbur首次实现了MRI,此后,其以极快的速度得到了发展。MRI技术以其非侵入性、无辐射伤害、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多核多参数成像、任意层面扫描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颇具潜力的诊断方法。磁共振成像是以人体在核磁共振过程中所散发的电磁波以及与这些电磁波有关的参数,如质子密度、弛豫时间等作为成像参数进行成像。1984年Carr首次采用钆喷酸葡胺(Gd-DT—PA)进行人体脑肿瘤的增强显像研究[1]。1987年Gd—DTPA作为MRI对比剂正式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弥散加权(DWI)成像提供了不同于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图像的组织对比,对显示急性脑梗死非常敏感。本研究通过对141例临床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DWI和常规MRI检查,探讨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跟腱外伤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依据。方法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11例有跟腱外伤病例的患者进行过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查,查看11例跟腱外伤患者各自的核磁共振成像的表现,并归纳总结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跟腱外伤中的特征性表现。结果有3例患者跟腱完全性损伤,其中此患者MRI图像表现特征主要为跟腱肌腱普遍增粗,而且呈现不规则的形态,肌腱束的连续性全部分开中断,肌腱内T1wI、T2WI上呈混杂性信号;有7例患者为跟腱部分性损伤,其中此类患者MRI图像表现特征为肌腱广泛增粗,在T1WI、T2WI上,肌腱内呈局限性高信号,跟腱肌腱束内毛糙而且呈现不规则形态。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完全性损伤有5例,部分性损伤为6例。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跟腱的图像,通过图像能清楚看到跟腱肌腱内的形态及其病变,能准确评估跟腱损伤的位置、范围、程度,判断跟腱损伤的性质,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断层图像(CT)、核磁共振成像(MRI)、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医学成像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体数据可视化已从辅助诊断发展为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1],在临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体数据可视化是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从CT、MRI 等医学影像设备中获取的人体及其器官的断层二维序列或三维数据,在三维空间上生成三维图像,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够为医师提供一个直观、精确的模型[2],基于获得的模型,有利于确定病灶及其周围组织器官的形状和空间分布,给医师提供数据支撑,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可靠、安全的解决途径。可视化获得的三维图像由于其丰富的信息和直观逼真的视觉效果,在临床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3]。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成像(MRI)近几年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尚未普及到县以下医疗卫生单位。MRI图像和CT(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图像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两者原理各异,MRI是应用核磁共振的原理,测定组织中运动质子的密度差;CT则是应用X线,测定射线在各种不同的组织中穿过时的衰减所造成的密度差。人体内各种组织间的密度相差很小,故普通X线无法分辨。CT的密度分辨率要比普通X线检查高10~20倍,它不受邻近解剖结构的影响,能够观察体内直径一厘米左右的病灶,只能显示人体各个横断面的图像。而MRI可以对身体各个部位、各个方向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闭合性跟腱撕裂在不同序列上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跟腱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MRI检查,并将MRI检查结果与金标准-手术结果对比,探索MRI诊断准确性。结果本组MRI诊断准确率高达100.00%,其中跟腱完全撕裂76.92%,部分撕裂23.08%,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 MRI诊断闭合性跟腱撕裂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而新序列检查有利于提高跟腱撕裂诊断鉴别准确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多排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9例,分别实施多排螺旋CT检查和MRI影像学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情况及早期阳性检出率.结果 MRI股骨头坏死检出率(97.1%)明显高于多排螺旋CT(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单一囊变、线样征、骨髓水肿及骨小梁结构模糊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66.7%)、(75.4%)、(78.3%)],较多排螺旋CT[(75.4%)、(1.4%)、(1.4%)、(10.1%)]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中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多排螺旋CT,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食道癌的MRI表现,总结MRI在食道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MRI检查已知食道癌31例,并将MRI所见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食道癌MRI表现为食道壁增厚、软组织肿块。T1WI呈略高于或等于肌肉信号,T2WI呈略低于或等于脂肪信号,增强图像上呈不均匀对比增强,邻近结构受侵犯时,显示外膜境界不清,本组用MRI术前分期准确性为28/31。结论 MRI检查对食道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MRI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至2015年我院收治的90例小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将其分为磁共振组、多普勒组与联合组各30例,磁共振组采用MRI诊断,多普勒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联合组使用MRI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对三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图像特征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磁共振组在诊断1~2 cm小乳腺癌的敏感性为78.43%,多普勒组在诊断1~2 cm小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0.12%,联合组在诊断≤1 cm小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6.45%,通过三组的敏感性诊断,联合组小乳腺癌的敏感性诊断要比核磁共振组与多普勒组高,三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微小钙化的显示要比磁共振组显著,而磁共振组对多灶性小乳腺癌的检出率明显要高于多普勒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乳腺癌的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操作简单、经济、便捷的优势,是小乳腺癌检查的首选手段;联合MRI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可以提高小乳腺癌的诊断率;而MRI是小乳腺癌术前评估不可替代的一项检查。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在诊断软组织肿瘤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诊断软组织肿瘤的准确性。方法:收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软组织肿瘤患者28例,分为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MM3DR)组16例及核磁共振(MRI)组12例。MM3DR组采用4层螺旋扫描行血管造影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MRI组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扫描,比较两组在显示病灶轮廓、病灶血管、病灶周围、对鉴别诊断的价值及与病理学检查符合度五方面的指标。结果:病灶轮廓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0.110):病灶血管、病灶周围、对鉴别诊断的价值这三方面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8,P=0.047,P=0.033);两组与病理学检查的诊断符合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结论:MM3DR诊断软组织肿瘤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理想,尤其在显示病灶血管、病灶周围、鉴别诊断这三方面优于MRI,提示该项检查对诊断软组织肿瘤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在鼻咽癌中的诊断效果,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106例鼻咽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CT组与MRI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均对其鼻咽部位进行扫描,对比两组诊断方式在诊断鼻咽癌中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在鼻咽部位的诊断中, CT组的检出率为52.83%, MRI组的检出率为84.91%, MRI组明显优于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颅底部位的诊断中, CT组的检出率为22.64%, MRI组的检出率为55.72%, MRI组明显优于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中, MRI检出率要显著比CT检出率高,且具有更高的准确率,比CT诊断临床价值更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检查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6例脑膜瘤患者的MRI图像信号信号特点及瘤体、瘤周附属特征,分析MRI检查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结果:脑膜瘤大多在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可见血管流空效应及脑膜尾征等附属征象对脑膜瘤的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结论:MRI对脑膜瘤的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核磁共振联合人白细胞抗原-B27在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0例,分别进行核磁共振(MRI)、人白细胞抗原(HLA)-B27检测,分析其检出率,评判诊断价值.结果 MRI+HLA-B27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敏感性(96....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多层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进行腕关节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腕关节损伤患者的MSCT与MRI表现.结果 骨折组28例、无骨折组25例患者MSCT和MRI发现骨折及关节脱位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RI影像均发现隐匿性骨折、软骨损伤、骨挫伤等,而MSCT只发现部分隐匿性骨折,但对移位碎骨折片显示较佳.结论 MSCT与MRI两者联合应用是腕关节损伤的重要检查与评价手段,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MRI对比度是医学专家根据图像对患者体内某一具体解剖部位的病理过程迹像作出正确诊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深入理解 MRI对比度的形成 ,认真研究 T1 、T2 和质子密度加权图像的获取及其质量控制对策 ,对于改善 MRI图像质量 ,提高临床诊断效果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和MR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1年9月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T和MRI图像,探讨二者的诊断效果和意义。结果CT显示梗死病灶65个,检出患者32例;MRI显示梗死病灶151个,检出患者49例。MRI显示病灶的敏感度是CT的2.32倍,MRI检出率(68%)明显优于CT检出率(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诊断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与CT一起作为急性脑梗死的最佳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腕关节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均先后行MSCT和MRI检查评估骨损伤情况。结果 MSCT对骨折、关节脱位和移位碎骨片等显性骨损伤方面诊断率明显高于MRI(P<0.05),但MRI则在隐匿性骨折、软骨损伤和骨挫伤等方面诊断效果优于MSCT(P<0.05);MSCT对关节脱位检出率明显高于MRI(P<0.05),但MSCT对隐匿性骨折、软骨损伤和骨挫伤检出率明显差于MRI(P<0.05)。结论 MSCT和MRI诊断腕关节损伤各有优势,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诊断效果,为临床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CT与MRI在早期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120例来我院进行诊治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了CT扫描和MRI检查两种方式进行分别诊断,对比分析CT和MRI在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MRI检查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扫描,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MRI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扫描,且该诊断方式能够显示出更加丰富准确的图像定位。  相似文献   

20.
MRI能作体积扫描,显示三维图像,便于识别颅内占位性病变。在MRI图像上正常脑灰质和白质截然分明,可以准确定位。应用MRI诊断脑梗塞灶,在脑梗塞发病1~2小时即可显示强信号区,持续至少三个月,而CT需在发病24小时后才能查出。 血管中的血液在MRI图像上为黑色,这是流空效应所致,而当血管闭塞,血液停止流动时,即发出强信号,这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MRI能测出绝对流速,与图像结合起来可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