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益阳地区老年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湖南益阳康雅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益阳市企事业单位受检者1363例,根据受检者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245例,对照组1118例。比较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高尿酸血症组年龄、男性、TG、LDL-C、尿素、尿酸、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TC、HDL-C、肌酐清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尿酸与年龄、TG、尿素、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与肌酐清除率、TC、LDL-C和HDL-C呈负相关(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后,男性、高脂血症、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57,95%CI:1.302~2.649,P=0.001;OR=1.866,95%CI:1.363~2.555,P=0.000;OR=2.214,95%CI:1.716~2.856,P=0.000),而HDL-C和肌酐清除率是高尿酸血症的保护性因素(OR=0.388,95%CI:0.242~0.623,P=0.000;OR=0.948,95%CI:0.937~0.959,P=0.000)。结论益阳地区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较高,提示需要干预生活方式,并采用相应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肿瘤临终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利于合理防治。方法 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于北京老年医院心内科及临终关怀病房住院诊治的362例老年肿瘤临终患者,男性168例,女性194例,年龄61~103岁,平均年龄(73.91±9.742)岁。根据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分为2组,对照组(256例)和心律失常组(106例)。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发生心律失常前)、体力状况评分(ECOG)、吸烟指数(吸烟支数×吸烟年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合并疾病等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律失常组年龄较大,住院天数增加,ECOG升高,合并冠心病、慢性肺病伴低氧血症、酸中毒、肺部感染比例升高,血红蛋白水平和EF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肺部感染(OR=15.858,95%CI:2.294~109.624)、慢性肺病伴低氧血症(OR=10.768,95%CI:1.949~59.687)、冠心病(OR=10.306,95%CI:1.796~59.159)、酸中毒(OR=7.618,95%CI:1.431~40.550)、体力状况评分(OR=3.342,95%CI:1.810~6.174)、住院天数(OR=1.201,95%CI:1.114~1.295)、年龄(OR=1.108,95%CI:1.021~1.202)、血红蛋白(贫血)(OR=0.929,95%CI:0.889~0.970)、LVEF下降(OR=0.873,95%CI:0.817~0.933),是老年肿瘤临终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老年肿瘤临终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慢性肺病伴低氧血症、冠心病、酸中毒,年龄增加,血红蛋白水平以及EF下降,易并发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对比剂肾病(CIN)的预测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PCI且基础肾功能正常的ACS患者共596例,根据尿酸水平将血尿酸水平正常的患者设为对照组(343例),将高尿酸血症患者设为高尿酸组(253例)。分析两组患者PCI后CIN的发生情况,并对CIN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冠心病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尿酸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18.2(7.6,98.5)mg/L比15.9(5.2,68.7)mg/L,P=0.038]、CIN发生率(19.8%比11.4%,P=0.005)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血尿酸水平作为连续变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OR 2.57,95%CI 1.11~5.91,P=0.027)、血尿酸(OR 1.06,95%CI 1.01~1.11,P=0.015)、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OR 0.98, 95%CI 0.95~0.99,P=0.040)、血细胞比容(HCT)(OR 0.96,95%CI0.82~0.99,P=0.031)、糖化血红蛋白(HbA_(1C))(OR 1.51,95%CI 1.05~2.60,P=0.023)、对比剂剂量(OR 2.60,95%CI 1.45~4.67,P=0.001)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以高尿酸血症作为分类变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VEF50%(OR 2.53,95%CI 1.10~5.78,P=0.028)、血尿酸水平(OR 1.77,95%CI 1.21~3.40,P=0.009)、eGFR(OR 0.98,95%CI 0.95~0.99,P=0.041)、HCT(OR 0.96, 95%CI0.81~0.99,P=0.034)、HbA_(1C)(OR 1.49, 95%CI 1.03~2.72,P=0.028)和对比剂剂量(OR 2.57, 95%CI1.44~4.58, P=0.001)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肾功能正常的ACS患者,高尿酸血症是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对年龄≤35岁的青年非吸烟人群冠心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胸痛在北京安贞医院入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8~35岁青年非吸烟患者393例。将患者分为冠心病与非冠心病组,对两组中高尿酸血症以及其他冠心病易患因素分布进行对比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青年非吸烟人群中,冠心病患者共246例,非冠心病患者共147例。高尿酸血症在冠心病组中比例明显升高(33.5%vs.19.4%,P0.01)。血尿酸水平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376.04±91.63)vs.(354.62±82.71)μmol/L,P=0.02]。Logistic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为冠心病发生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OR=1.846,95%CI=1.086~3.140,P=0.024)。结论:高尿酸血症是35岁以下青年非吸烟人群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在北京电力医院行健康体检的年龄大于18岁的人群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S各组分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入选12 335例调查对象,其中男性7 681例,女性4 654例,平均年龄(45.5±14.2)岁。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18.30%(2 257/12 335),MS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于非MS人群(P<0.001)。MS各组分中,超重(OR=2.310,95%CI:2.054~2.598)、肥胖(OR=3.920,95%CI:3.413~4.502)、血压升高(OR=1.660,95%CI:1.505~1.831)、空腹血糖升高(OR=1.445,95%CI:1.292~1.617)、三酰甘油升高(OR=2.935,95%CI:2.660~3.237)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OR=2.009,95%CI:1.815~2.224)与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有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体检人群中MS各组分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具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康生活方式与不同性别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再住院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及其合作医院心内科出院的CHF患者,根据随访6个月内再住院情况,男女两性分别分为再住院组和对照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情况。健康生活方式包括4项,分别为不吸烟、适度运动、体重指数(BMI)正常及合理膳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健康生活方式及其组合对不同性别的CHF患者再住院风险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2697例,其中男性1308例(再住院组621例,对照组687例),女性1389例(再住院组684例,对照组705例)。男性患者中,再住院组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平均月收入和医疗保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患者中,再住院组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平均月收入和医疗保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论在男性还是女性CHF患者中,具有4个健康生活方式均可降低再住院风险(男性OR=0.34、95%CI 0.11~0.76、P=0.002,女性OR=0.27、95%CI 0.13~0.79、P=0.012)。无论在男性还是女性CHF患者中,具有不吸烟及其他任意2个健康生活方式的组合均可降低再住院风险,具体为不吸烟、适度运动、BMI正常的男性OR=0.32、95%CI 0.11~0.99、P=0.043,女性OR=0.28、95%CI 0.12~0.93、P=0.032;不吸烟、适度运动、合理膳食的男性OR=0.42、95%CI 0.24~0.98、P=0.044,女性OR=0.40、95%CI 0.12~0.94、P=0.031;不吸烟、BMI正常、合理膳食的男性OR=0.31、95%CI 0.21~0.92、P=0.039,女性OR=0.27、95%CI 0.11~0.87、P=0.014。在女性CHF患者中,健康生活方式两两组合中的不吸烟和适度运动可降低再住院风险(OR=0.23,95%CI 0.19~0.97,P=0.038),而在男性患者中未见到类似结果(OR=0.65,95%CI 0.33~1.84,P=0.315)。结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CHF患者再住院风险,而不同性别的患者相关的健康生活方式及其组合可能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为预防青年缺血性卒中提供参考.方法 青年(18~45岁)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215例,其中男176例(81.86%)、女39例(18.14%).回顾性分析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吸烟史、饮酒史、卒中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卵圆孔未闭、房颤等可致心源性卒中的心脏疾病)、睡眠呼吸暂停、高尿酸血症病史,血液指标(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等).比较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述各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据临床特点及影像学[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头颅血管CTA和(或)MRA或DSA、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实验室检查进行病因分型(TOAST分型),比较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的TOAST分型比例.结果 男女性青年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高脂血症所占百分比比较,P均<0.05;糖尿病、心脏病、家族史所占百分比比较,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尿酸血症为男女青年患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TOAST病因分型中,男性、女性青年缺血性卒中均以SAA、LAA多见,两组比较,P>0.05.两组SOE比较,P<0.05,均以烟雾病多见.结论 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青年缺血性卒中男性患者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高脂血症方面的暴露高于女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尿酸血症为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均以SAA、LAA多见,女性SOE型患者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病(Graves病,G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伴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月,727例G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性别进行分组,对其临床特征及合并甲亢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表现为GD发病年龄更低(χ~2=3.038,P=0.007),弥漫性甲状腺肿发生率更高(χ~2=13.480,P=0.000),甲亢性心脏病发生率更低(χ~2=4.023,P=0.045),血FT4和TRAb水平更高(t=63367.0,P=0.009;t=63895.5,P=0.016)。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GD患者合并甲亢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病程(OR=1.882,95%CI:1.250~5.024,P=0.006)和合并弥漫性甲状腺肿(OR=3.011,95%CI:1.746~10.348,P=0.000),女性GD患者合并甲亢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OR=1.302,95%CI:1.009~2.195,P=0.011)、病程(OR=2.026,95%CI:1.318~4.207,P=0.000)和血FT4水平(OR=2.129,95%CI:1.615~6.713,P=0.000)。结论:不同性别GD患者临床特征和发生甲亢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住院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房颤患者303例,根据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分为无VCI组216例,VCI组87例。评估住院房颤患者VCI的发生率,并对VCI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与无VCI组比较,VCI组年龄较大,CHA2DS2-VASC评分≥2分、持续/永久性房颤、合并糖尿病及心力衰竭的比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左心房前后径及血肌酐较高,男性比例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住院房颤患者VCI发生率为40.3%,随着年龄的增大、CHA2DS2-VASC评分的增高,VCI发生率增加,女性VCI发生率高于男性,持续及永久性房颤患者VCI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或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1135,95%CI:-0.1708~-0.0562,P=0.0001)、女性(OR=-1.2528,95%CI:-2.2056~-0.3000,P=0.0105)、文化水平(小学OR=3.2193,95%CI:1.8446~4.5940,P0.0001;初中及以上OR=5.9104,95%CI:4.6055~7.2154,P0.0001)、心力衰竭(OR=-1.9357,95%CI:-3.5522~-0.3192,P=0.0196)、脑卒中(OR=-1.6349,95%CI:-2.7517~-0.5181,P=0.0044)及左心房前后径(OR=-0.1252,95%CI:-0.1962~-0.0541,P=0.0006)与住院房颤患者VCI发生相关。结论:住院房颤患者VCI发生率高,高龄、女性、较低文化水平、心力衰竭、脑卒中及左心房前后径扩大是房颤患者发生VCI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不同性别脑卒中患者常见危险因素、类型及预后的差异,以利于进行针对性防治.方法 前瞻性连续登记2002年3月至2006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脑卒中患者2912例,收集相关的危险因素,对所有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TOAST病因分型,并对所有脑卒中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男女脑卒中患者常见发病危险因素、类型及预后方面的不同.结果 女性脑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男性(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0.728,95%CI:0.568~0.933)和心房颤动(OR=0.537,95%CI:0.393~0.732)是女性脑卒中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OR=8.330,95%CI:6.210~11.173)和饮酒(OR=4.819,95%CI:3.366~6.900)是男性脑卒中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及脑出血中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P=0.001).女性心源性栓塞型卒中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01),而女性小动脉闭塞型卒中的比例低于男性(P<0.05).女性患者3个月随访的残疾率高于男性(P<0.001).结论 男女脑卒中患者常见发病危险因素及类型存在着差异,女性患者3个月功能恢复较男性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1年3月~2013年4月期间开滦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围绝经期女性疑似冠心病患者140例,年龄43~55岁。将患有冠心病分为冠心病组(65例),其余无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75例)。患者入院次日测量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雌二醇、计算体质指数(BMI)等。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体质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吸烟和饮酒的比例也较对照组升高,而雌二醇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体质指数(OR=12.37,95%CI:4.47~34.27)、总胆固醇(OR=1.55,95%CI:1.27~1.8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6.45,95%CI:3.05~13.65)、空腹胰岛素(OR=9.72,95%CI:4.40~21.47)及胰岛素抵抗指数(OR=18.79,95%CI:8.59~41.09)、吸烟(OR=7.10,95%CI:2.93~17.14)、饮酒(OR=8.68,95%CI:5.56~13.54)是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雌二醇(OR=0.36,95%CI:0.24~0.53)属于保护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体质指数、吸烟、饮酒、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雌二醇为保护因素。临床医生应尽早干预可控因素,降低冠心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CS)的危险因素对其发病的影响。方法:在哈尔滨市动力区40岁的12 241人中,选择既往已确诊ICS的患者350例为卒中组,另随机抽取该地区经查体的40岁以上非ICS人群350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ICS危险因素,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除饮食口味(P0.01)外,两组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高血压病(OR=5.853,95%CI:3.188~10.673)、高脂血症(OR=5.601,95%CI:2.378~9.635)、颈动脉斑块(OR=4.963,95%CI:2.350~9.843)、心脏病(OR=4.568,95%CI:2.535~7.74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4.076,95%CI:3.001~8.270)、明显超重(OR=3.421,95%CI:1.598~6.476)和脑血管病家族史(OR=3.065,95%CI:2.543~4.236)为I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根据OR值的大小,ICS的危险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明显超重和脑血管病家族史。结论:除了传统的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和脑血管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以外,颈动脉斑块、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明显超重也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女性早发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以给予早期干预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的女性早发冠心病(65岁)患者144例,与同期冠状动脉造影除外的冠心病的女性患者94例,对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女性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早发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两组间绝经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发冠心病组糖尿病患病率37.5%,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糖化血红蛋白值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血液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早发冠心病组HDL-C水平和载脂蛋白A-1较对照组低,载脂蛋白B水平更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早发冠心病组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45岁绝经(OR=6.103,95%CI:1.502~24.789,P=0.011)、合并糖尿病(OR=3.677,95%CI:1.271~10.635,P=0.016)、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OR=4.341,95%CI:1.341~87.279,P=0.031)、载脂蛋白B(OR=2.803,95%CI:1.114~7.055,P=0.029)、肾小球滤过率下降(OR=1.011,95%CI:1.02~6.69,P=0.03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1.980,95%CI:1.02~6.69,P=0.032)是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载脂蛋白A-1(OR=0.271,95%CI:0.109~0.674,P=0.005)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绝经年龄更早,合并糖尿病患者多,且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高,为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载脂蛋白B、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女性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载脂蛋白A是女性早发冠心病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及危险因素的横断面研究,分析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太原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符合标准患者150例,依据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80例)及非高尿酸血症组(70例).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及血生化指标等基本资料,通过横断面研究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及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与非高尿酸血症组比较,在吸烟年限、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腰围、腰臀比、体重指数(BMI)、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等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与冠心病间存在相关性.针对高尿酸血症危险因素空腹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BMI以及代谢综合征(MS)四者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后分析表明,MS(校正前OR=1.110,校正后OR=1.111,P<0.001)及FBG(校正前OR=2.586,校正后OR=2.685,P<0.001)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DL -C(校正前OR=0.638,校正后OR=0.642,P<0.05)则是高尿酸血症的保护因素.BMI的Logistic回归分析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前OR=0.795,校正后OR=0.757).结论 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在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中MS、FBG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LDL -C是高尿酸血症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80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EH)住院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的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 555例65岁以上EH患者,依据是否≥80岁分为2组:高龄组(n=575)和非高龄组(n=980)。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logistic回归分析EH合并CK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高龄EH组患者比较,高龄EH组患者CKD发生率显著升高(52.9%vs 29.5%,P0.05)。高龄EH患者合并CKD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尿酸血症(OR=2.514,95%CI 1.750~3.611; P 0.001)、年龄(OR=1.072,95%CI1.018~1.129;P=0.009)和收缩压(OR=1.019,95%CI 1.011~1.028; P 0.001),保护因素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0.516,95%CI 0.315~0.847;P=0.009);非高龄老年EH患者合并CKD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尿酸血症(OR=2.729,95%CI 1.991~3.740;P0.001)、糖尿病(OR=1.944,95%CI 1.420~2.662;P0.001)、年龄(OR=1.140,95%CI 1.101~1.182;P0.001)和收缩压(OR=1.009,95%CI 1.003~1.016; P=0.007),保护因素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0.448,95%CI0.278~0.722;P=0.001)。结论高龄老年EH患者合并CKD的比例显著高于非高龄老年EH患者,高龄EH患者合并CKD与高尿酸血症、年龄、收缩压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C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和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仪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PCIS患者280例。根据入院72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分为END组和非END组,根据影像学记录分为HT组和非HT组。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END、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基线NIHSS评分(OR=2.246,95%CI 1.082~4.662;P=0.030)、空腹血糖(OR=2.440,95%CI 1.205~4.939;P=0.013)、尿酸(OR=15.310,95%CI 1.978~118.476;P=0.009)、吸烟(OR=5.556,95%CI 2.645~11.668;P=0.000)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OR=7.923,95%CI 1.377~45.597;P=0.020)、空腹血糖(OR=8.160,95%CI 1.543~43.159;P=0.013)、高敏C反应蛋白(OR=8.529,95%CI 1.750~41.554;P=0.008)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基线NIHSS评分较高和空腹血糖为PCIS患者发生END、HT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高尿酸水平与END相关;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与HT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中国农村高血压人群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于2008年5月19日至2013年8月24日共纳入20 702例来自江苏省及安徽省32个社区中年龄45~75岁的高血压患者,行血压、脉率、体质量指数(BMI)、血脂等测定,记录合并使用降压药物情况,同时行十二导联心电图。心电图采用明尼苏达编码的方法进行分析。最终入组15 038例患者,分析统计总体及不同性别非特异性ST-T改变的发生率。并根据心电图分为ST-T正常组和ST-T改变组,分析年龄、空腹血糖、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与非特异性ST-T改变的关系。结果中国农村高血压人群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的发生率为8.5%,其中男性为5.7%,女性为10.3%,女性高于男性(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07,95%CI1.68~2.54)、高龄(55~65岁组OR=1.28,95%CI1.10~1.49;65~75岁组OR=1.64,95%CI1.39~1.93)、高收缩压(160~180 mm Hg组OR=1.62,95%CI 1.18~2.24;≥180 mm Hg组OR=2.20,95%CI 1.59~3.04)、高胆固醇血症(OR=1.14,95%CI 1.01~1.29)及口服利尿剂(OR=1.69,95%CI1.20~2.37)是非特异性ST-T改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而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为非特异性ST-T改变发生的保护因素(OR=0.68,95%CI0.54~0.86,P0.05)。结论在中国农村高血压人群中,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较常见,总体发生率为8.5%,其危险因素为女性、高龄、高收缩压、高胆固醇血症及口服利尿剂,其保护因素为口服ACEI。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门诊就诊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1例,根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47例和尿酸正常组154例。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血尿酸360μmol/L定义为高尿酸血症。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酸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尿酸正常组比较,高尿酸血症组年龄、体质量指数、腰围、血肌酐、空腹血糖、TG、代谢综合征、腹型肥胖、高血糖及高TG血症比例明显升高,HDL-C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腰围、空腹血糖及TG与血尿酸呈正相关,而HDL-C与血尿酸呈负相关(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腰围(OR=1.080,95%CI:1.035~1.127,P=0.000)和TG(OR=1.472,95%CI:1.021~2.122,P=0.038)是血尿酸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及各组分密切相关,其中腰围和TG是发生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其病因、合并疾病、临床特征与心衰预后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性别差异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慢性心衰患者228例,每3个月门诊随访,收集临床资料、心脏超声参数等。记录患者心衰再入院、心源性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终点发生情况。分析在不同性别中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年龄偏大,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慢性肾脏病和舒张功能不全明显升高(P<0.01)。对影响预后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心房颤动是心衰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6.874,95%CI:1.93224.459,P=0.003),急性期LVEF降低和肺动脉压力升高是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17,95%CI:0.85124.459,P=0.003),急性期LVEF降低和肺动脉压力升高是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17,95%CI:0.8510.989,P=0.024;OR=1.107,95%CI:1.0210.989,P=0.024;OR=1.107,95%CI:1.0211.200,P=0.013),稳定期心功能分级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484,95%CI:1.1171.200,P=0.013),稳定期心功能分级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484,95%CI:1.117139.495,P=0.040)。结论慢性心衰预后的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对女性患者控制心房颤动、优化舒张性心衰治疗对减少心衰复发,降低心源性死亡可能较男性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缺血性心脏病导致急性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从2016年1月到2016年6月,我院急诊收治的缺血性心脏病导致急性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657例,记录所有患者入院24h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1个月的病死率。结果:RDW14.5的患者比RDW≤14.5的患者病死率升高,LVEF值降低。[38(22.9%)vs.53(10.8%),(29.6±9.5)%vs.(35.8±8.3)%,P0.05]。RDW随LVEF值的降低而逐渐升高。年龄,HGB,RDW,高血压史,是预测严重急性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EF≤35%)的危险因素。OR=1.08,95%CI:1.04~1.12;OR=2.15,95%CI:1.16~3.14;OR=0.87,95%CI:0.75~0.98;OR=1.06,95%CI:1.02~1.11,P0.05]。RDW诊断急性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准确性是67.3%(95%CI:62.2~72.3)。敏感性是57.2%,特异性是69.5%。结论: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缺血性心脏病导致急性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相关,是简单,经济,快速,准确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