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脾藏意主思作为中医治疗情志病的理论内容,其指导临床的可行性已经过历代医家相关病案的检验,但其内涵晦涩难懂,又缺乏西医学客观指标佐证,不利于当下临床应用推广。本文通过梳理脾藏意主思与现代情绪心理的共性与个性,从认知、生理、表达3个层面对脾藏意主思进行解读,结合现代免疫细胞因子学说探讨情绪与脾的关系,发现两者具有双向调节功能,临床治疗若采取两者相结合的思维模式,或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试论脾藏意主思的心理病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藏意"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观点之一,<内经>的<素问·宜明五气篇>与<灵枢·九针论>中已明确提出."脾主思"的论点在<内经>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出的是脾"在志为思".笔者通过对<内经>的再次挖掘、整理、归纳,总结"脾藏意主思"("脾藏意"与"脾主思"合称,下同)的内涵与外延,对其心理、生理、病理试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脾主统血理论的提出与确立 ,是脾藏生理的重大发现 ,脾藏的这一功能 ,从认识到实践得到历代医家的验证与认同 ,本文从脾气与统血、生血与统血、气机与统血 3个方面 ,对脾主统血的机理作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脾主涎的生理病理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脾主涎的生理病理及实验研究等三方面阐述了脾主涎的内涵,为中医脾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5.
脾、小肠运化功能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脾不独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脾脏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此说于今人已成准绳,今之方书已皆释为脾对于水谷具有消化、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每论及此,皆以<黄帝内经>之说为依据.<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然细考之,则难以令人信服,<素问*六节脏象论>所云"转味而入出者也”之功能乃脾、胃、大肠、小肠等脏腑相互配合而共同产生的,非独脾也;<素问*经脉别论>着重强调了脾之转输、布散精气的作用,而其化物功能则未明言,不能以错简遗漏之说释之,因经文已明言"游溢精气,上输于脾”,可见,饮食物在未经脾运化之前已化为精气.因此,"脾主运化”确实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6.
“思伤脾”考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怒胜思。”王冰注:“思,所以知远也。虽在志为思,甚则自伤,怒则不思,胜可知矣。”按照王冰所注,“思”,就是一种思深虑远,探求事源的认识过程。脾虽然在五志上属于思,但太过了就会自我损害,愤怒则不思,所以知道怒可以胜思。王冰此注的观点影响深  相似文献   

7.
小儿易于患脾胃系统疾患,这与其生理特点有关。因其“形气未充,脏腑娇嫩”而生机蓬勃,营养需求量大,脾胃负担相对过重,加之饮食不知自节,生活不能自理.常致脾失健运,机能紊乱。  相似文献   

8.
论情志病     
情志是中医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不仅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生命活动,更是一种致病因素。正确而全面地认识情志相关内容是推动中医情志理论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中医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基础。笔者将结合古籍文献及现代相关研究,就情志病病因、病机、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等做相关阐述,以更好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从脾论抑郁症与情志及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郁闷、心情低落,其发病是由于思虑过度引起的。中医认为抑郁症的病位主要在肝,但笔者认为其病位与脾有密切关系。其中"思伤脾""思则气结"等,说明了思虑过度伤脾可以导致抑郁。而情志、心理应激都与现代抑郁症有关联,文章试从脾论抑郁症的发病和辨证论治等方面,阐述了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中有"脾藏意"及"香入脾"理论.以"呆"为关键词,对历代相关的医案进行统计后发现,中医治疗痴呆以调理脾胃的方剂使用最多(29.72%),其次是开窍醒神方剂(21.62%);在使用的192味药物中,频次最高的前10位依序为半夏、甘草、石菖蒲、茯苓、郁金、茯神、远志、当归、栀子、生地黄,其中石菖蒲、郁金、当归也属于古代本草记载的芳香药范畴.临床治疗痴呆一病,调理脾胃及善用芳香药或许是提升疗效的重要环节之一,这也是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相互结合的一个体现.  相似文献   

11.
脏腑气机是脏腑在实现其生理功能过程中所取功能形式的概括;脏腑气机可分为上升、下降、布散和固摄;脏腑气机失常则有下陷、上逆、郁滞和滑脱;下者举之,高者抑之、结者散之、散者收之为调理脏腑气机的4个原则。  相似文献   

12.
庞连晶 《中医学报》2016,(10):1500-1502
情志因素变化可引起五腑功能活动的异常,七情内伤,直接影响相应的脏腑,使脏腑的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然而根据五行的归类及生克制化乘侮关系,情志异常对五脏的影响最终均会导致脾胃相关疾病的产生。因此,治疗与情志相关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调理脾胃功能变化,以促进五脏病变的恢复,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病脾虚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0例慢性胃病脾气虚患者为实验组,观察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并以60例健康人为对照。结果显示实验组T细胞总数和辅助性T细胞数值,OKT4/OKT8比值与正常人相比呈明显下降(P<0.01),出现免疫低下及T细胞网络紊乱现象。从实验组之异常现象讨论了中医脾胃学说“脾旺不受邪”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提出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中医脾胃病相关古今文献进行整合、存储、分析、加工与处理,形成中医临床文献大数据平台,详细阐述平台设计、资源整合方式、平台功能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与脾气虚证的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73例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患者进行临床血液流变学对比观察,发现脾气虚组以低血液粘度、低血细胞压积为特点;而脾胃湿热证则以高血粘、高血凝和高血细胞压积为特点,表明两证型之间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中医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代文化中,脾五行属性为木,其形成原因是当时祭祀活动,以动物内脏在空间的方位对应四季所应方位使然。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观念之中,空间上的同位,可以使得功能上得以互通,这种互通在早期的实践中,仅仅是"感而遂通"的,具有神秘或超自然色彩的。汉代文化中,脾五行属土,其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继承了周代以脾为尊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是汉武帝时期以土德承天下,以土为贵。这说明,脾的五行属性由木转为土,影响其转变的原因,参杂了诸多的历史、文化乃至政治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收集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人,进行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调查和研究,根据症状,舌象、脉象的频散分布。发现前人把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综合为风、火、痰、瘀、气、虚6类是有其临床基础的。研究结果显示血瘀证和痰证是中风发病时的主要病因病机、风证,火热证是中风病诸证组合中的主要证候。对本组病例的覆盖率较高的主要有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血瘀内停证,风火夹痰证、风火上扰、痰瘀互结证5类证候,可以作  相似文献   

18.
系统地整理、研究了董建华的脾胃学术思想。在治法上强调治胃病用通降法,在病机上认为脾胃虚寒学说固然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应着力研究胃热学说;注重疏肝气以调脾胃气机,用药忌壅补,轻灵流畅为其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观察了刘氏湿热清对25例温病湿热证的疗效,并设西药治疗作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液分析、血浆内毒素含量、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等指标也进行了同步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25例患者,治愈20例(80%)、显效2例(8%)、有效2例(8%)、无效1例(4%);对照组18例患者治愈13例(72.2%)、显效1例(5.6%)、有效2例(11.1%),无效2例(11.1%),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后,湿热清组血浆内毒素含量比西药组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明显升高,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明显下降(P<0.01)。上述结果提示刘氏温热清对温病湿热证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其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