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人心房纤颤(房颤)发病率增高,由房颤所致栓塞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随之增高。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但同时可以合并严重出血等并发症,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如何对老年房颤患者进行有效的抗凝治疗并最大降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人们所关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率失常,并随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明显增高,在年龄低于5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低于2%,而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则增加到13%[1],由于老年人房颤发病率增高,作为其重要合并症之一的栓塞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风湿性瓣膜病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7倍,而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危险性可增加4倍,栓塞性脑卒中已经成为影响老年房颤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抗凝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已有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老年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并在适应证、药物选择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2.
房颤是常见而顽固的房性心律失常,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房颤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房颤的病因也在变化,高血压和冠心病已经取代心脏瓣膜病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房颤患者因各种不适反复住院,引发心衰、卒中、猝死使房颤患者病死病残率高,远期预后较非房颤患者差。房颤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脑卒中是房颤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是非房颤患者的5.6倍,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比窦律患者更是高出17倍。房颤患者一旦发生缺血性卒中,则致死致残率剧升,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本文就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其导致人类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研究证实房颤使脑卒中的发病率增加5倍以上,大约25%的缺血性卒中来源于心房颤动[1],脑卒中的病死率是20%,而存活的患者中有60%最终发展成严重瘫痪。药物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中能够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栓栓塞性事件的危险性,华法林是传统的、能够长期口服的抗凝血药物,然而,华法林抗凝作用的个体差异很大,部分患者服用常规剂量也可以发生出血性并发症,需要频繁监测凝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比正常同龄人高5~6倍,≥75岁的房颤患者更是卒中发生的高危人群,80岁以上房颤患者卒中发病率接近10%[1].根据目前房颤各大治疗指南,在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目前唯一可以改善患者预后的药物治疗手段.虽然高龄本身就是房颤抗凝治疗的适应证,但由高龄房颤患者大都合并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可能有卒中史、服用各种药物,根据HASBLED评分同时也是出血高危患者[2].其次,服用华法林初期需要频繁检测凝血功能给患者带来不便,所以华法林在高龄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本研究探讨小剂量递增法华法林治疗对高龄房颤患者抗凝作用的效果,研究高龄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适宜方法,以期在预防高龄房颤患者血栓性疾病的同时尽量避免出血性疾病的发生,减少凝血功能检测次数,以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及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高淑彩 《河北医药》2013,(18):2822-282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其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3%~8%[1],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而卒中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2],Wolf等[3]研究显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较无房颤患者升高5~6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在平均70岁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5.3%,住院患
  者房颤的脑卒中患病率达24.8%,80岁以上脑卒中的患病率高达32.9%,是其他年龄组房颤患者的4.5倍[1,4],因此,预防卒中的新发与复发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规律的抗栓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观察不同抗栓治疗方案的抗栓疗效。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密切相关并常常共存。慢性肾病和房颤均是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房颤合并慢性肾病人群其缺血性卒中及体循环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对于普通的房颤人群,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是预防缺血性卒中和体循环栓塞发生的有效干预手段,并且慢性肾病还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合并慢性肾病的房颤人群进行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可能并不具有临床净获益。目前针对房颤合并慢性肾病人群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结论尚存争议,其获益风险比不明确。本文对房颤合并慢性肾病患者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现状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尹长森  胡立群 《安徽医药》2013,34(1):99-102
1前言慢性心房颤动(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C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有害性心律失常之一,据临床统计房颤的发生率约占总人群的1%,而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发生率可达5%[1]。CAF患者的最严重并发症是血栓栓塞,临床研究发现CAF患者较正常人的血栓栓塞危险性升高6倍,这是CAF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国外的临床资料显示中年CAF患者的脑栓塞发生率在5%左右,较正常人相比升高  相似文献   

8.
口服抗凝药物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降低血栓栓塞和卒中风险的有效治疗方法。既往临床长期应用的口服抗凝药为维生素K拮抗剂及肝素,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剂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和X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及艾多沙班,均可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预防。艾多沙班作为新型口服抗凝剂,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用药选择。本研究对艾多沙班在房颤患者抗凝预防和临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郑龙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7):1027-1028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逐年增高.房颤是引起血栓栓塞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本文综述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及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继宏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26-232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O.8%,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0.5%,80岁以上可达6%,甚至高达10%。我国大约有800万房颤患者,因房颤而住院的患者也有增加的趋势。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是本世纪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中最值得关注的热点,房颤已成为一种心血管流行疾病。目前对心房颤动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展.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本文从房颤的发生机制和治疗两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华法林目前仍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及预防脑栓塞的主要药物。欧美指南建议75岁以下房颤患者对血栓栓塞事件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控制在2.0~3.0,75岁以上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增加,INR应控制在1.6—2.6。亚洲人群华法林肝脏代谢酶活性与西方人群存在明显差异,且相关临床研究显示中等抗凝强度仍能取得与高抗凝强度相同的临床结局,因此华法林剂量应调低。国内初步研究显示,华法林抗凝治疗将INR控制在1.7-2.5范围内是安全有效的,其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疗效明显优于阿司匹林,但仍需进一步大量临床试验及循证医学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2.
房颤患者233例抗凝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了解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对233例住院房颤患者治疗的回顾性调查,观察并分析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差异性。结果心脏瓣膜病性房颤与心脏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亚组分析显示在心脏瓣膜病性房颤与心脏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人群中,其抗凝达标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而在心脏瓣膜病性房颤抗凝治疗人群中,曾经行瓣膜置换手术与未行手术的患者之间,其抗凝达标率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结论抗凝治疗与医生的抗凝意识有关,也与患者的接受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天津医药》2003,31(5):281-281
房颤 (AF)是一种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可以增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危险而成为主要的患病的病因和死因 ,AF的发生率和与心律失常相关连的血栓栓塞危险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在AF时 ,脑血栓栓塞背后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但是在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时 ,发现AF患者血栓形成前血浆标志的水平异常 ,从而提示在AF时有关全身的血栓形成前的状态。虽然有学者最近提出AF患者中可能另有心血管疾病而不是伴有血栓形成前标志变化的AF本身。然而 ,在老年人AF的血栓形成前状态尚无充分的研究。Dwayne等在一项大规模的老年人群的社区研究中进行巢式病例…  相似文献   

14.
林华 《中国乡村医药》2011,18(11):26-27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也是影响老年患者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风湿瓣膜性心脏病患病率的逐渐减少,非瓣膜病房颤成为目前的主要问题。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急剧增加,房颤的主要并发症——卒中的发生率也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此外,老年人共患其他疾病的机会较多,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等,也都是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达比加群酯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8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计量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同时观察患者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卒中、肢体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出血发生率(包括颅内出血和胃肠道出血)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间未见显著性差异;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对照组患者INR指标均较观察组显著升高;两组患者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12.22%比10.00%,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不良发应发生率显著降低(2.22%比10.00%,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安全、有效,还能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华法林是唯一临床上可以长期口服的抗凝药物.华法林主要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瓣膜病和换瓣术后抗凝,非瓣膜病性房颤的血栓栓塞的预防等.目前我国在老年人群存在华法林应用率低、抗凝治疗不规范等问题,尤其担心老年人在治疗过程中出血并发症增加,本文总结分析了30例75岁以上老年人口服华法林的疗效及安全性,来探讨老年人群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华法林抗凝作用,又可以把出血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7.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率失常,AF的最大的危害之一即经常发作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多见于老年人及心脏病患者,在一般人群发病率为0.4%以上,而在70岁以上的年龄组可达9%,房颤可根据病程,临床表现的不同来分类,新近的房颤防治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随着人口老龄化变得越来越常见。有人研究认为50-59岁房颤发病率为1.5%,而80—90岁则高达23.5%。房颤被认为是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脑栓塞是房颤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北大人民医院胡大一等研究提示,房颤病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平均每年5%,占脑栓塞的10%~15%;患有非瓣膜病性房颤的病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没有房颤的 5—7倍,当心脏有瓣膜病时(如风湿性心脏病)发生比例更高。据国外5个大规模临床试验(房颤 ASAK,SPAE,BAATAE,C房颤A,SPWAT)的综合分析报道,合理的抗凝治疗可使非瓣膜病性房颤病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降低约68%,而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降低得更多。  相似文献   

19.
《中南药学》2017,(12):1742-1745
口服抗凝药是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有效措施,而房颤患者在伴随其他疾病等特殊情况下,将影响口服抗凝药的作用从而增大卒中或出血风险。本文将对比新型口服抗凝药及华法林对房颤患者卒中预防过程中的获益与风险,旨在为不同房颤患者的抗凝药物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房颤是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而增长[1].房颤不但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也可引起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等,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自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对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伴房颤患者采取积极的综合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