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6 毫秒
1.
一、脉的概念中医学认为:“夫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指明脉为血脉,源出于心,而脉搏是心动能的具体表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为脉。”  相似文献   

2.
经络     
什么是“經絡”灵樞脉度篇:“脉之直行者为經,支而横出者为絡”。明李梃医学入門:“經者徑也,徑直者为經,經之支派,旁出者为絡,界为十二,实出一脈。“所謂“經”就是古人將同一路綫、作用基本相似的孔穴加以連貫起來,形成具有一定軌道的假定綫。  相似文献   

3.
《首都医药》2009,16(15):48-49
(接上期) 辨脉八纲与四部诊法。尊《黄帝内经》“谨查病机”之意,把二十七脉分属于八种不同的病机类型,即浮为表脉,沉、牢为里脉,迟、缓、结、紧为寒脉,数、动、疾、促为热脉,虚、微、弱、散、革、短、代为虚脉,实、长、滑为实脉,洪、濡为气脉,细、弦、涩、芤为血脉。表里是指病位,反映出病邪的深浅,如浮脉主表,沉脉主里;寒热是指病性,数者多主热,  相似文献   

4.
近来重读《金匮》原著及其部分注释,很受启发。现将个人学习《水气病篇的》学习札记,录之于后,以就正于同道。《水气病脉证并治篇》25条:“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巳,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本条注家多随文演释,大同小异。如张路玉云:“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尤在经云:“水气病脉沉小者属少阴,言肾水也”,又云:“正水,肾脏之水自盛也”,可知所言“肾水”即正水,与张氏之说无二义。陈修园云:“此为石水证而出其方也”。按石水,《内经》云:“肾肝脉并沉,为石水”、“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们运用生物力学的知识结合临床脉象记录实践,对中医脉象进行了适当的分类,把关部的脉象粗略地分为迟数、浮沉、虚实、弦滑、粗细等几大类。这种分类法由于物理概念较明确,因此一些仅是在程度上存在差异的脉象,例如数与疾、伏与沉等就容易客观地反映出来了,再如一些较复杂的脉象也可以按中医的认识分解为较简单的物理概念。例如洪脉,《脉经》认为指下极大,一日浮而大。可以分解为搏动幅度大而有力 管径较粗 探头外加压力较小就可以获得满意的脉图(即浮取);革脉,仲景认为弦而芤,可分解为管径较粗 内压力小 动态波形有弦脉的特征;……,关于其他的脉象也都可以拆成以上的一  相似文献   

6.
一、对“本”的早期认识祖国医学关于“人身之本”的观念始于《内经》。综合起来有以下几项内容:1.以“阴阳”为本:这种观念,在《内经》上表现较突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于本。”即表明以阴阳为本。阴阳失去平衡则患病,“培本”就是调整其不平衡。这只是培本的早期概念,还有待发展。2.“胃气”为“本”:也见于《内经》,是以脉诊的“胃气”有无和能否“安谷”判断“本”的强弱,胃气少则本虚,无胃气即本绝。例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没有胃气的脉叫“真脏脉”,见真脏脉是死征。  相似文献   

7.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4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主并治第二十》曰:"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欠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方由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细辛、当归、木通而成。方中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甘草、大枣益气健脾,补血通阳;更以木通引诸药入血脉而温经通络,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相似文献   

8.
对《金匮要略》中“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句解诂之论文,近来有“额上陷”和“脉紧急”分开理解的错误。本文论证了空们必需连续的正确性,并进而贯通了《金匮玉函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千金翼方》《医方类聚》、《太平圣惠方》、《脉经》等诸多菱中用该条时的异文。由于《伤寒论》中有与此相同之条文,历代注家,演绎者众多,此条文之获确诂,则又有更正它们各不同论注版本、不同文献句读和译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在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上,非常重视不整脉,某些不整脉的出现表示病况危笃,每为不治之症,如内经平人气象论篇’“……脉濇曰痺。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乍疏乍数曰死”。灵枢根结篇中”“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臟无气,予之短期。”等記载,皆说明不整脉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一肝炎一名,祖国医学文献中没有。但类似肝炎的黄疸、却很早就有较多的记载。远在《内经》已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日黄疸”(《平人气象论》);又云:“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濇者,不嗜食”(《灵枢·论疾诊尺篇》)。后汉张仲景将黄疸分列为五种(详见《金匮要略》)。晋葛洪在《肘后方》中说:“肤黄病,初微觉肢沉沉不快,须臾,见眼中黄,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们在探讨“散发性脑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结合病人的脉证,按外中风辨证共诊治62例,现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男33例,女29例。年龄3~59岁。起病至入院的病程为2天至3月。本组弥漫型37例,其中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者12例,精神异常者23例,高热抽搐者2例。局灶型25例,其中以一侧肢体瘫痪为主者18例,以脑干症状为主者7例。舌象:舌质淡者35例(56.5%),舌体胖大者5例,舌尖红者10例,舌质红无苔的只1例;舌苔厚腻者45例(72.6%),舌苔薄黄者6例;舌象正常者10例。脉象:绝大多数为数脉,但都是双相或多相脉,其中沉数者16例,浮数者14例,滑数者14例,细数者13例,弦细数者4例,迟紧脉1例。  相似文献   

12.
血栓性静脉炎属祖国医学“脉痹”、“恶脉”、“腿肿”范畴。我院自1995年2月~1996年11月共收治血栓性静脉炎患者近100例,其中有完整记录者63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脉学的发展     
在祖国医学的診断方法中,“脉診”虽然居于四診之末(四診为望、聞、问、切即脉診),但古人认为脉法可以測知病原、断死生,所以非常重視。如准南子(公元前140年間)上說,“所以贵扁鹊者,非貴其随病而調药,貴其擪息脉血知疾之所从生也。”(泰族訓)东汉王符潜夫論上說,“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結,然后为方,故疾可愈而寿可长也。”(述赦篇) 左傳上关于診病的記載,如昭公元年医和治晋平公的病,襄公九年楚医视叔豫伪病,左传上都說“视之”,不提切脉,可证当时还没有切脉的診察方法。那么診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司馬迁(公  相似文献   

14.
章次公医案     
肝阳、肝风:张×,男,以经验言之,脉沉微者,用温补;脉弦硬者,当滋肾。滋肾药利小溲一也,降低血压二也,增加营养三也。丹皮五钱、牛膝一两、猪苓八钱、泽泻一两、鲜生地八钱、菟丝子四钱、白芍四钱、萆薢五钱、茅根一两、桑皮四钱。二诊:肾脏病患者,血压必高,高则两脉弦硬如石,高之日久,当然引起心脏病。泽泻一两、猪苓八钱、萆薢四钱、冬葵子四钱、石苇三钱、扁蓄三钱、桑皮三钱、牛膝四钱、茅根一两、白芍四钱、蝼蛄一钱研末吞。三诊:两脉愈重按愈有力,即古人所称之牢脉、革脉。喘不能平卧。利小便亦降低血压之一法。干地黄一两、牛膝六钱、丹皮四钱、萆薢三钱、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11):59-60
2.1 痰饮咳嗽 痰饮是以病因命名。痰饮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巴豆条“留饮痰谤”,《素问·脉要精微论》有溢饮之名。本篇虽痰饮与咳嗽并列,但咳嗽仅是痰饮所引起的一个证候,而痰饮病不是都有咳嗽。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者为饮病的总称,狭义者为痰饮证。  相似文献   

16.
鲁迅说过:“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炮制“中庸之道”这种阴险毒辣的思想武器,应该说是孔丘的一大发明。两千多年来,反动派利用“中庸之道”麻痹人民斗志,“中庸”的调子唱得震天价响,而对人民群众的血腥镇压则无所不用其极。叛徒、卖国贼林彪一面挥舞“中庸之道”这面破旗,恶毒咒骂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历代各医家对本病均有不少论述。素问痹症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说:“痹在骨则重,在脉则血凝而不流……。”“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从以上几节经文可以说明本病是由于风寒湿之邪,侵袭肌肉关节,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化热入里,由血脉侵入心而引起。关于心痹发生后的临床所见,历代记载亦甚详细。素问痹症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  相似文献   

18.
肾脏炎这个名称,在中医经典著作中,并无这个命名,中医术语方面一般归纳为水气或水肿、肿胀,但这一类型疾病的记载,又是很多的。例如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篇上说:“肾者、牝脏也……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脏腑,外不得越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素问阴肠别论上又说:“三阴结谓之水”(王冰注:三阴结,谓脾之脉寒结也……寒结则气化为水)。至真要大论上又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华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篇上说:“水者,肾之制也;肾者,人之本也。肾气壮则水还于肾,肾虚  相似文献   

19.
前言“热入血室”最早見于医籍記載的,要推伤寒論和金匱要略。伤寒論說:“妇人中风,发热恶寒,得之七八日,經水适来,热除而脉迟身凉,(金匱作“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脇下满,(金匱无“下”字)如結胸状;譫語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門,随其实而写之。”(“經水适来”原在“发热恶寒”下,文义不順,依山田氏意改。“写”赵本作“取”。)又說:“妇人伤寒发热,經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金匱有“治  相似文献   

20.
我院中医科,妇产科发现“中指脉”有助于掌握产程和予测分娩。观察结果:在我院75年1~12月间,对30例农村健康足月之产妇进行了观察,年龄最大46岁,最小21岁,初产9例,经产21例,胎位正常25人,异常5人,在30例中全部测到“中指脉”的跳动,其中符合产程规律的有26例,不符者4例,因此,我们初步认为“中指脉”对观察产程,予测分娩是有一定价值的。中指脉在产程中的规律:产妇进入产程后于子宫收缩加剧时,在中指第一节(近掌端)即可测到中指脉的跳动,随着产程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