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Ⅵ(Glycoprotein Ⅵ,GP Ⅵ)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56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1名正常对照者血小板膜GPⅥ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30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可溶性GP Ⅵ分子表达水平,同时检测糖尿病患者P-选择素(CD62P)阳性率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 糖尿病组血小板膜GPⅥ的平均几何荧光强度为93.66±35.24,正常对照组为62.83±24.20,糖尿病组GPⅥ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4.927,P<0.05).30例糖尿病患者中,有9例血浆中可溶性GPⅥ为阳性,阳性率为30%,且与血小板膜GPⅥ含量呈负相关(r=-0.633,P<0.05),而与CD62P及HbA1c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333、-0.417,P均>0.05.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GPⅥ含量与CD62P、HbA1c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09、-0.217,P均>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GPⅥ表达增高,检测血小板膜表面GPⅥ水平和血浆中可溶性GPⅥ水平对于预测糖尿病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性以及了解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已证实血小板活化参与了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血小板膜糖蛋白Ib/IX/V复合物是血小板膜上主要的糖蛋白分子之一,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凝血酶的受体,在血小板活化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Ib/IX/V复合物及其组分糖蛋白Ibα表达的变化.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对象: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选择2005-12/2007-01本院门诊就诊的外周血小板计数> 50×109 L-1 的2型糖尿病患者51例,男28例,女23例,纳入对象在检查前两周内未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根据病情控制情况将患者分为控制良好组(n =25)和控制不良组(n =26);根据是否合并血管病变分为合并血管病变组(n =27)和无血管病变组(n =24).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23名为健康对照组,年龄、性别与病例组匹配.纳入对象或家属对检测项目和试验知情同意.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患者均在清晨就诊时抽取空腹肘静脉血进行检测.健康体检者于来院体检时进行相同检测.①生化指标检测:由本院检验科完成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面胰岛素的检测.②糖蛋白Ib/IX/V复合物及其组分糖蛋白Ibα的表达的检测: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38 g/L枸橼酸钠抗凝后10 g/L多聚甲醛固定45 min.取50 μL固定后全血加至流式检测管,同时分别向不同管中加入20 μL糖蛋白Ib/IX/V 复合物单克隆抗体CD42a-b-c-d和PE标记的糖蛋白Ibα单克隆抗体CD42b,混匀后室温避光孵育30 min,然后CD42a-b-c-d标记的样品中加入20 μL FITC标记的羊抗鼠 IgG,混匀后室温避光孵育30 min.于FACS420型流式细胞仪上检测样本平均荧光强度.③血小板聚集率测定:参照文献检测血小板聚集率.主要观察指标:①生化指标.②糖蛋白Ib/IX/V复合物及糖蛋白Ibα的表达情况.③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实验纳入的51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3名健康体检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控制良好组和控制不良组患者空腹胰岛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控制不良组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控制良好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②糖蛋白Ⅰb/Ⅸ/Ⅴ复合物和糖蛋白Ⅰbα表达情况的比较:控制良好组和控制不良组患者糖蛋白Ⅰb/Ⅸ/Ⅴ复合物和糖蛋白Ⅰbα的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控制不良组明显低于控制良好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0.01).无血管病变组和合并血管病变组患者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1).无血管病变组和合并血管病变组患者糖蛋白Ⅰbα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合并血管病变组明显低于无血管病变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糖蛋白Ⅰb/Ⅸ/Ⅴ复合物平均荧光强度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胰岛素呈明显负相关(r =-0.634,-0.573,-0.649,P < 0.05);糖蛋白Ⅰbα平均荧光强度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明显负相关(r =-0.602,-0.543,P <0.05).③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 =-3.852,P < 0.01),控制不良组明显高于控制良好组,合并血管病变组高于无血管病变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无血管病变时即存在血小板活化,发生血管病变后活化更明显,且血小板活化与血糖呈正相关.血小板糖蛋白Ⅰb/Ⅸ/Ⅴ复合物作为凝血酶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受体,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Ⅸ/Ⅴ复合物及其组分GPⅠbα的表达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RF患者血小板GPⅠb/Ⅸ/Ⅴ复合物和GPⅠbα的表达,采用比浊法检测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结果:CRF患者GPⅠb/Ⅸ/Ⅴ复合物、GPⅠbα表达和M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3,P=0.001,P=0.006);相关性分析显示GPⅠb/Ⅸ/Ⅴ复合物和GPⅠbα的表达与血肌酐呈明显负相关(P=0.041,P=0.026)。结论:血小板GPⅠb/Ⅸ/Ⅴ复合物作为凝血酶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受体,在CRF患者体内的表达下降,导致血小板聚集功能障碍,可能是CRF出血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及聚集功能的变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多功能血液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表达及聚集功能,并与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8.74±3.01)、CD63(9.38±3.25)的表达及聚集功能(58.9±9.7)均分别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89±1.72(P<0.001)、3.06±2.11(P<0.001)、33.7±12.4(P<0.001)和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的6.02±2.78(P<0.001)、6.89±2.97(P<0.005)、4.51±8.90(P<0.001);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又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结论血小板活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和聚集功能的检测,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丹  朱浩佳  杨前进 《临床荟萃》2008,23(13):949-950
脑出血已成为致死、致残的一种常见疾病,其病理过程较复杂.近几年来,对于血小板活化与脑血管病发病关系受到重视.研究证实,CD42b和CD62p两者都是活化血小板特异性的糖蛋白分子标志物,是体内血小板活化的敏感性指标[1-2],本研究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发病后第3天、第7天、第21天的血小板CD42b和CD62p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脑出血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目的观察Ⅱ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观察7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及28名正常人血小板膜上GPⅠb、Ⅱb、Ⅲa及P选择素的表达。以免疫放射法(IRMA)测定血小板膜P选择素分子数,并以酶联免疫法(ELISA)对血浆中的P选择素进行检测。结果FCM测得的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表达阳性率,糖尿病伴血管病患者为(10.28±4.86)%,明显高于正常人的(3.75±1.83)%(P<0.01)及无血管病变者的(4.25±2.29)%(P<001)。用IRMA法测得的结果与FCM类似。血浆中P选择素浓度伴血管病变组(6.18±3.20)μg/L亦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43±1.56)μg/L(P<0.05)及无血管病变组的(3.71±2.12)μg/L(P<005)。相反,血小板上GPⅠb的表达在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为(86.35±11.0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9263±7.55)%(P<0.05)。而血小板GPⅡb、Ⅲa的表达无改变。结论有血管病变的Ⅱ型糖尿患者血小板膜上和血浆中P选择素升高,而GPⅠb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 b/ a复合物、GMP-1 40及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 ( F CM)观察 6 4例 2型糖尿病患者及 2 0例正常对照者血小板膜上 GP b/ a复合物及 GMP-1 40的表达阳性率 ,同时检测其血小板聚集率 ( PAg R)。结果 FCM测得的血小板膜上 GP b/ a表达阳性率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组为 ( 76 .2 3± 1 2 .0 4) %、无血管病变组为 ( 72 .6 8± 1 2 .6 0 ) % ,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 49.6 4± 1 0 .1 8) % ( P<0 .0 1 )。 GMP-1 40表达阳性率合并血管病变组 ( 8.86±2 .1 7) % ,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组 ( 5 .74± 2 .2 3 ) % ( P<0 .0 1 ) ,两者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 3 .2 2± 1 .6 4) % ( P<0 .0 1 )。同时合并血管病变组的 PAg R与无血管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 )。结论检测 GP b/ a、GMP-1 40及 PAg R能预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 ,对防治 2型糖尿病及其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已证实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存在缺陷,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的:以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观察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变化。设计:病例-对照分析。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对象:①选取2001-01/2003-0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和血液专科收治的79例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男31例,女48例,平均年龄(35.76±14.14)岁,病程1~14年,符合1996年出血性血小板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本实验知情同意。共计167个出血部位,其中肢体皮肤瘀斑或瘀点64例,鼻出血33例,月经过多29例,齿龈出血28例,眼底出血8例,球结膜出血5例。②纳入标准:均有多部位出血临床表现;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象检测无明显异常改变;根据出血部位,经内科、耳鼻喉科、妇科、口腔科和眼科等科室诊视,未发现特异诊断性病灶;血压、心率正常;经瑞斯托霉素检测,排除血小板无力症。③另选取健康献血员3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男15例,女19例,平均年龄(30.12±7.14)岁。方法:①血小板聚集率测定:以二磷酸腺苷(终浓度1.90μmol/L)、花生四烯酸(终浓度0.37μmol/L),血小板活化因子(终浓度150nmol/L)作为诱聚剂,采用Chronolog430型血小板聚集仪检测正常对照与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21%~40%为反应不良,低于20%为反应缺如。②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患者取肘静脉血3.6mL,20g/L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1:9抗凝,正常对照组标本以同法收集。分离血浆,收集血浆层,离心去上清,加多聚甲醛室温固定,调整血小板浓度为3×107L-1。取调整好的血小板溶液100μL,分别加入异硫氰酸荧光黄标记的CD42b(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CD41(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CD61(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CD42b/CD42a(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Ⅸ)、CD41/CD61(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CD62p(抗P-选择素)克隆抗体200μL,混匀后室温避光孵育30min,磷酸盐缓冲液补至终体积1mL,每个样本分析10000个血小板,于FACS420型流式细胞仪上测定荧光阳性百分标记率。主要观察指标:①血小板聚集率。②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结果:79例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与34例健康献血员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每例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均对一项或多项诱聚剂诱导的聚集反应不良或缺如,而正常对照组血小板聚集检测均无异常发现。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出血性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Ⅸ,Ⅱb/Ⅲa,Ⅰb,Ⅲa及P-选择素的荧光阳性标记率均明显降低(t=2.50~5.57,P均<0.05);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荧光阳性标记率略微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86,P>0.05)。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异常可能是导致出血性血小板病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CD62P)和溶酶体膜蛋白(CD63)是血小板活化标志物,但血小板膜蛋白极不稳定,易活化,造成实验结果不可靠,为此应采用统-标准的检测方法.为探讨该目的并了解糖尿病患者血小板的活化情况,实验中采用全血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对正常人及37例成人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研究.正常人无固定组在标记后30,60,90和120分钟时,CD62P和CD63阳性率(%)分别为7.57±2.33,20.50±5.70,28.70±5.67,36.52±6.13及0.89±0.36,1.11±0.84,2.35±2.02,5.43±3.66,其相应点的平均荧光强度各自为1.57±0.13,1.88±0.08,2.00±0.09,2.38±0.22及3.91±0.11,4.07±0.16,4.38±0.14,4.44±0.19,二项均随检测时间推移逐渐升高,其中阳性率增高更加显著.而正常人多聚甲醛固定组CD62P和CD63在相同各时间点的阳性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基本相同,未出现明显变化.此外,37例成人糖尿病患者CD62P和CD63的阳性率分别为(14.11±6.68)%及(2.71±1.74)%,比相对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P<0.05).由此可见,血小板CD62P和CD63非常敏感,在体外易受激活,采血后需立即标记,全部操作应在30分钟内完成,而多聚甲醛固定可抑制活化并稳定血小板标记复合物,使上机检测时间延长至2小时而对结果无影响.成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系统合并症可能与血小板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健康成人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健康成人血小板6 种膜糖蛋白( G P) 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静息状态与活化状态时的表达特征。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静息状态下及用凝血酶受体活化肽( T R A P) 激活的血小板所结合单抗的分子数。结果 男性静息血小板和活化血小板中 G P Ⅱb/ Ⅲa 和 G P Ⅲa 显示随年龄减少现象,在静息血小板中 G P Ⅱb/ Ⅲa 和 G PⅢa 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 值分别为 - 0 .409 和- 0 .534 ,其 P 值均< 0 .05 ;而女性中未见到类似结果。 T R A P 激活后 G P Ib 在血小板表面表达下降,而 G P Ⅱb/Ⅲa 、Ⅲa 、 P选择素均增高,其中 P选择素在激活后的升高值与激活前的基础值呈负相关。静息血小板的 G PⅠb 分子数约为30 000 ,它与 G P Ⅴ的比值约3∶1 。结论 健康人血小板 G P表达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邢辉  胡丽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0):178-180
背景:血小板的参数可反映凝血活性,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可反映血小板的活化情况。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血脂代谢率乱可导致各种并发症如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的变化规律。 设计:病例一对照观察。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和内分泌科。 对象:选择2005-03/04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5例作为糖尿病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均自愿参加观察。 方法: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平均血小板容积、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及大血小板比率的变化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的变化,同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观察对象的血小板参数及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含量。 结果:纳入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均45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观察对象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含量的比较:糖尿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8.8&;#177;10.3),(9.1&;#177;5.6)μg/L(t=2.37,P〈0.01)]。②两组观察对象血小板参数的比较:糖尿病组患者的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及大血小板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02,2.02,2.02,P〈0.01),而血小板计数则显著低于对照组(t=2.15,P〈0.01)。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及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含量升高,而血小板计数降低,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血小板凝血活性增高、血小板消耗增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背景:血小板的参数可反映凝血活性,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可反映血小板的活化情况。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可导致各种并发症如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的变化规律。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和内分泌科。对象:选择2005-03/04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5例作为糖尿病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均自愿参加观察。方法: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平均血小板容积、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及大血小板比率的变化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的变化,同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观察对象的血小板参数及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含量。结果:纳入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均45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观察对象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含量的比较:糖尿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眼(28.8±10.3),穴9.1±5.6雪μg/L(t=2.37,P<0.01)演。②两组观察对象血小板参数的比较:糖尿病组患者的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及大血小板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02熏2.02熏2.02熏P<0.01),而血小板计数则显著低于对照组(t=2.15熏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及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含量升高,而血小板计数降低,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血小板凝血活性增高、血小板消耗增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Background: The glycoprotein (GP) Ib‐IX‐V complex, the von Willebrand factor receptor on the platelet surface, is critically involved in h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The GPV subunit interacts with GPIb‐IX to form the GPIb‐IX‐V complex, but 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basis remains unclear. It was observed earlier that efficient expression of GPV in the plasma membrane requires co‐expression of GPIb‐IX. Objectives and methods: Hypothesizing that GPIb‐IX stabilizes GPV through direct interaction and consequently enhances GPV surface expression, we aim in this study to identify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complex that medi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PV and GPIb‐IX by analyzing mutational effects on GPV surface expression in transfected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s. Results: Enhancement of GPV surface expression by GPIb‐IX requires transmembrane domains of both GPV and GPIbα, as replacing the GPV transmembrane domain with an unrelated poly‐leucine‐alanine sequence abolished the enhancing effect of GPIb‐IX. Additional mutagenesis analysis of the GPV transmembrane helix identified three helical sides containing conserved polar residues as critical to efficient GPV surface expression. Similarly, replacing residues in three sides (Gly495/Ala502/Leu509, Phe491/Trp498/Val505, and Y492/L499/L506) of the GPIbα transmembrane domain with leucines preserved the surface expression level of GPIb‐IX but significantly altered that of GPV.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importance of transmembrane domains for efficient surface expression of GPV and suggest that GPV and GPIbα transmembrane domain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contributing to assembly of the GPIb‐IX‐V complex.  相似文献   

15.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51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微血管病变者27例,无微血管病变者24例)及29名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糖蛋白,包括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41、CD61、CD42b)、凝血酶敏感蛋白(TSP),同时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内皮素和胰岛素.结果糖尿病组血小板CD62P、CD63、TSP阳性的百分率[(1.35±0.70)%、(5.04±2.73)%、(76.5±9.1)%]和CD41、CD61的平均荧光道数(MnX)[(14.22±6.03)%、(6.54±1.7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54±0.34)%、(2.84±1.12)%、(66.3±8.4)%、(10.43±1.70)%、(4.36±0.62)%](P<0.005),有微血管病变组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5).糖尿病组的血小板CD42b的阳性百分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5).但有无微血管病变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血小板CD62P,CD63,CD61,TSP与血浆内皮素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5,0.47,0.34和0.30,P均<0.05).结论活化血小板测定对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背景:以往对糖尿病患者泪液分泌和泪膜功能研究的结果报道不一.近年来,应用泪液蛋白质评估泪膜的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泪液主要蛋白质含量及基础泪液分泌情况,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泪液分泌及泪膜功能.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对象:选择2001-12/2002-12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和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100眼).均无眼部手术史及激光治疗史、近期眼局部用药史、接触镜配戴史.其中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25例(50眼);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25例(50眼).另外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正常健康体检者25例(50眼)作对照.3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χ^2=0.024,0.321;P>0.05),实验开始前均获参与者知情同意.方法:[1]泪液的采集:随机抽取两组糖尿病患者及对照者各10例(20眼).采用毛细吸管法在下泪河收集10 μL非刺激性泪液,-20℃冰箱中保存备用(<1个月).[2]泪液总蛋白量的测定:采用Lorry法测定泪液总蛋白浓度,用小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标准.[3]泪液主要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考马斯亮蓝染色,采用Bio-Rad图像分析系统,对分离出的蛋白质条带作定性、定量分析.[4]泪膜破裂时间测定:用玻璃棒沾取20 g/L的荧光素钠滴入检查者结膜囊,嘱被检查者轻轻眨眼数次,自然睁眼平视前方.直至发现完整泪膜出现第1个破孔“黑洞”的时间,即泪膜破裂时间.[5]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用Whatmann 41号滤纸,折5 mm置于下睑外1/3结膜处,5 min后取下滤纸,测定滤纸湿后长度.[6]孟加拉玫瑰红染色试验:用玻璃棒沾取10 g/L孟加拉玫瑰红染料滴入结膜囊瞬目数分钟之后,在裂隙灯下用无赤光观察(评分标准为以睑裂部角结膜染色为+,染色累及下方球结膜为++,累及上方球结膜为+++),以其染红上皮细胞和黏蛋白间接诊断干眼病.主要观察指标:[1]泪液总蛋白质浓度.[2]各种泪液主要蛋白质浓度.[3]泪膜破裂时间.[4]基础泪液分泌测定值.[5]孟加拉玫瑰红染色阳性率.结果:糖尿病组50例(100眼)和对照组25例(50眼)均进入结果分析.[1]泪液总蛋白质浓度: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各种泪液主要蛋白质浓度: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溶菌酶、乳铁蛋白及泪液特异性前白蛋白明显降低[(0.94&;#177;0.21)比(1.33&;#177;0.31)g/L,(1.10&;#177;0.24)比(1.67&;#177;0.43)g/L,(0.98&;#177;0.22)比(1.49&;#177;0.32)g/L,P<0.01],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比较,乳铁蛋白和泪液特异性前白蛋白降低(P<0.05).人血清白蛋白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泪膜破裂时间: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比较,泪膜破裂时间显著降低[(7.68&;#177;2.21)s比(9.92&;#177;2.37)和(10.80&;#177;2.23)s,P<0.01].[4]基础泪液分泌测定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测定值显著小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8.00&;#177;2.10)比(11.02&;#177;1.97)和(12.17&;#177;2.08)mm,P<0.05].[5]孟加拉玫瑰红染色阳性率: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48%比24%和14%,P<0.05,P<0.01).结论:本文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泪液分泌和泪膜功能异常,尤其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泪膜功能降低更加明显.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有助于发现糖尿病患者泪液蛋白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背景以往对糖尿病患者泪液分泌和泪膜功能研究的结果报道不一.近年来,应用泪液蛋白质评估泪膜的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泪液主要蛋白质含量及基础泪液分泌情况,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泪液分泌及泪膜功能.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对象选择2001-12/2002-12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和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100眼).均无眼部手术史及激光治疗史、近期眼局部用药史、接触镜配戴史.其中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25例(50眼);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25例(50眼).另外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正常健康体检者25例(50眼)作对照.3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χ2=0.024,0.321;P>0.05),实验开始前均获参与者知情同意.方法[1]泪液的采集随机抽取两组糖尿病患者及对照者各10例(20眼).采用毛细吸管法在下泪河收集10 μL非刺激性泪液,-20℃冰箱中保存备用(<1个月).[2]泪液总蛋白量的测定采用Lorry法测定泪液总蛋白浓度,用小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标准.[3]泪液主要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考马斯亮蓝染色,采用Bio-Rad图像分析系统,对分离出的蛋白质条带作定性、定量分析.[4]泪膜破裂时间测定用玻璃棒沾取20 g/L的荧光素钠滴入检查者结膜囊,嘱被检查者轻轻眨眼数次,自然睁眼平视前方.直至发现完整泪膜出现第1个破孔"黑洞"的时间,即泪膜破裂时间.[5]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用Whatmann 41号滤纸,折5 mm置于下睑外1/3结膜处,5 min后取下滤纸,测定滤纸湿后长度.[6]孟加拉玫瑰红染色试验用玻璃棒沾取10 g/L孟加拉玫瑰红染料滴入结膜囊瞬目数分钟之后,在裂隙灯下用无赤光观察(评分标准为以睑裂部角结膜染色为+,染色累及下方球结膜为++,累及上方球结膜为+++),以其染红上皮细胞和黏蛋白间接诊断干眼病.主要观察指标[1]泪液总蛋白质浓度.[2]各种泪液主要蛋白质浓度.[3]泪膜破裂时间.[4]基础泪液分泌测定值.[5]孟加拉玫瑰红染色阳性率.结果糖尿病组50例(100眼)和对照组25例(50眼)均进入结果分析.[1]泪液总蛋白质浓度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各种泪液主要蛋白质浓度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溶菌酶、乳铁蛋白及泪液特异性前白蛋白明显降低[(0.94±0.21)比(1.33±0.31)g/L,(1.10±0.24)比(1.67±0.43)g/L,(0.98±0.22)比(1.49±0.32)g/L,P<0.01],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比较,乳铁蛋白和泪液特异性前白蛋白降低(P<0.05).人血清白蛋白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泪膜破裂时间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比较,泪膜破裂时间显著降低[(7.68±2.21)s比(9.92±2.37)和(10.80±2.23)s,P<0.01].[4]基础泪液分泌测定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测定值显著小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8.00±2.10)比(11.02±1.97)和(12.17±2.08)mm,P<0.05].[5]孟加拉玫瑰红染色阳性率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对照组(48%比24%和14%,P<0.05,P<0.01).结论本文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泪液分泌和泪膜功能异常,尤其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泪膜功能降低更加明显.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有助于发现糖尿病患者泪液蛋白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