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析冠心病患者诊断评估中其机体冠状病变严重程度与心率变异性存在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就诊且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70例,冠脉病变程度标准以Gensini评分加以判定后予以分组,划作轻度组(n=25例)、中度组(n=23例)及重度组(n=22例),行24h常规动态心电图监测三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水平,涵盖相邻正常RR期间>50ms的心搏数占24h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h每5minRR间期平均值(SDANN)及24h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并作比较分析.结果 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心率变异性指标中PNN50、rMSSD、SDANN及SDNN水平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且呈低水平的心率变异性指标所对应的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愈高(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率变异性是冠脉病变朝严重程度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PNN50、rMSSD、SDANN及SDNN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冠心病患者中运用心率变异性指标可较为准确评估冠脉病变,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药实践》2018,(5):359-36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回顾性分析149例冠心病患者再次行PCI术后情况,对45例进展组和104例未进展组进行HRV时域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组HRV指标中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指数(SDNN index)、24 h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均明显低于病变未进展组(P<0.05);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组不同病变进展支数之间的HRV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展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者HRV减低越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进展组的HRV降低,且HRV的变化和冠心病患者进展组冠脉的病变进展支数无明显关系,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提示用HRV指标来评估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非支架段血管病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现象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关系。方法将68例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46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无狭窄或狭窄〈50%,冠心病组先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2组:狭窄组(狭窄50%~99%),阻塞组(完全闭塞),然后根据主要冠状动脉受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每例患者均做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获得心率震荡(HRT)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同时获取心率变异(HRV)的时域性指标:(1)24h全部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2)24h内每5分钟时间段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比较冠心病组、对照组不同TO、TS、SDNN、SDANN值。结果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比较TO值增高(P〈0.01),TS值下降、SDNN、SDANN值减少(P〈0.01);冠脉狭窄程度越重,病变范围越大,TO越高、TS及SDNN、SDANN就越低。结论冠心病患者HRT的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狭窄程度有关,提示HRT对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狭窄程度评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美托洛尔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QTd)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9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依据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7例。对照组行常规方法,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美托洛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心率变异性[24 h R-R间期标准差50 ms的百分数(PNN50)、连续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的平方根(RMSSD)、24 h内每5分钟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结果治疗后,干预组患者QTd水平(46.61±10.89)ms、QTcd水平(42.80±13.52)ms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73±16.30)、(60.35±16.2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NN50、RMSSD、SDANN、SDNN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干预组患者PNN50、RMSSD、SDANN、SDNN水平分别为(15.49±5.17)%、(45.80±15.16)ms、(110.18±32.81)ms、(118.63±28.40)ms,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81±3.36)%、(40.35±10.41)ms、(97.13±25.76)ms、(108.27±20.2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患者QTd及心率变异性,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应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 选取40例中度EH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24 h的动态心电图(DCG)检查。比较两组患者HRV时域分析指标[24 h内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24 h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比例(PNN50)]、HRV频域分析指标[低频(LF)、高频(HF)、LF/HF]、HRT分析指标[震荡初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 观察组PNN50(5.96±1.03)%、RMSSD(31.22±4.53)ms、SDANN(90.11±14.22)ms、SDNN(102.02±19.44)ms、LF/HF(1.54±0.20)、HF(403.96±101.53)ms2、LF(622.10±254.80)ms2均低于对照组的(9.63±1.71)%、(47.71±6.07)ms、(127.50±20.61)ms、(138.25±21....  相似文献   

6.
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及程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早期病情评估及治疗决策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129例患者依据病变范围分为冠脉0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3支或3支以上);依据病变程度分为冠脉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完全闭塞组,分别统计每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并做统计学分析及前瞻性研究。结果血尿酸水平:冠脉0支病变组(330±70)μmol/L、单支病变组(370±60)μmol/L、双支病变组(470±70)μmol/L、多支病变组(490±50)μmol/L;冠脉正常组(330±70)μmol/L、轻度狭窄组(370±50)μmol/L、中度狭窄组(470±40)μmol/L、重度狭窄组(490±50)μmol/L、完全闭塞组(450±60)μmol/L,即随冠状动脉病变范围扩大或和狭窄程度增加,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高低可作为临床观察和评定冠脉病变发展(病变范围或和狭窄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各项指标改变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动态心电图中的时域指标SDNN(连续24 h内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全程记录中每5 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PNN50(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百分比)等对200例健康者、501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对比研究,并比较2组患者心电图的频域指标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结果冠心病患者的24 h HRV时域指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其频域指标LF、HF也显著下降。结论冠心病患者HRV降低,提示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经依那普利治疗后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变化情况的观察,探讨依那普利对该类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证实为冠脉临界病变的1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经美托洛尔、辛伐他丁、硝酸酯类及阿司匹林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依那普利10 mg/d.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观测治疗前后HRV变化情况,并与正常人比较,分析时域指标:包括窦性R-R间期(即NN间期)标准差SDNN,每5 min NN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及相邻NN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心搏数占NN间期总搏数的百分比pNN50;同时分析频域指标:包括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值等.结果 ①冠脉临界病变组(对照组和观察组)用药前与正常人组比较HRV均明显降低(P<0.05);②经依那普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RV多项参数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 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依那普利可使这些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有所改善,提示依那普利可能对这类患者的预后带来益处.  相似文献   

9.
李凤春  毛焕东 《中国医药》2012,7(6):684-685
目的 观察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共109例,其中女性组56例,男性组53例.观察2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包括相邻R-R间期相差>50 ms计数占总窦性心搏的百分数( PNN50)、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全部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5 min平均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标准差(SDSD)]变化.结果 男性组患者PNN50、SDNN、SDANN、SDSD明显高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10)%比(11±8)%、(164±28)ms比(71±10)ms、(111±23)ms比(73 ±30)ms、(148±11)ms比(60±4) ms、(119±25) ms 比(49±14)ms,P<0.01或P<0.05];男性组患者rMSSD与女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23)ms比(73±30) ms,P>0.05].结论 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HRV存在差异,女性患者更易出现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相互作用失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对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依据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分为损伤组(n=64例)和正常组(n=36例),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脏变时功能不全(CCD)[最快、最慢、差值、平均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差值高于50ms部分占比(RNN50)、5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连续5min 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低频成分(LF)、频成分(HF)]。结果损伤组和正常组最快、最慢、差值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平均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损伤组和正常组SDNN、RNN50、SDANN、r MS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LF、H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最快、最慢、差值HR等CCD指标和SDNN、RNN50、SDANN、r MSSD等HRV指标,可有效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方法对36例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冠心病患者进行支架植入前、植入后1周和6个月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心率变异时域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1周SDNN、SDANN、SDNNindex、PNN50均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除rMSSD差异无显著性(P〉0.05),SDNN、SDANN、SDNNindex及PNN50均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近期HRV无明显改善;6个月后HRV有明显增高,可能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有效地改善心肌缺血、恢复心脏自主神经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水平对冠心病( CHD)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及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四川省人民医院于2013年9月—2014年12年月收治的130例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 CAG)确诊的CH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为依据将其分成正常组(A组,n=38)、糖耐量减低组(B组,n=50)和糖尿病组(C组,n=42)。对比3组冠脉病变支数、病变血管狭窄程度、Syntax评分情况及血小板参数差异。结果 B、C组冠脉病变支数及Syntax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冠脉狭窄程度显著重于A组(P<0.05),B、C两组除血小板计数水平明显低于A组外,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B、C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患者的糖耐量水平同其冠脉病变程度及血小板参数水平密切相关,建议临床对确诊CHD患者给予OGTT检查,以提高后续治疗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脉压差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677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研究组(存在冠心病患者)350例和对照组(未合并冠心病患者)327例,比较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等一般情况。将研究组根据不同脉压差(≥60mmHg和<60mmHg)进行分组,比较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长度和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年龄、男性比例、收缩压、脉压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烟比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脉压差≥60 mmHg组冠状动脉双支及以上病变增多、病变长度增加、LVEF<50%比例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压差对冠状动脉的病变有指示意义,且差值越大,病变越严重,心功能越差,这在早期诊断心功能不全、冠心病中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92例患者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组,正常对照组.分析各组之间冠脉病变程度与相应的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冠心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越高,冠脉病变狭窄程度越严重.结论 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评价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脑卒中与非脑卒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探讨脑卒中对HRV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72例脑卒中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24 h的HRV监测,于入院后24 h和治疗1个月后分别进行监测,观察两组HRV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入院后24 h和治疗1个月后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 h内每5分钟时段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的平方根(rMSSD)、两个相邻R-R间期互差>50 ms的心跳次数所占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总功率谱(TP)、低频功率谱(LF)、高频功率谱(HF)较对照组降低,LF/HF较对照组增高(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SDNN、SDANN、rMSSD、PNN50、TP、LF、HF较入院后24 h升高,LF/HF较入院24 h降低(P<0.05).观察组入院24 h日间和夜间HR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和对照组夜间HRV均高于日间(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日间和夜间SDNN、SDANN、rMSSD、PNN50、夜间LF、夜间HF并较入院24h时均显著升高,LF/HF、TP、日间LF、日间HF较入院24 h时降低(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HRV昼夜间波动节律减弱或消失,植物神经功能受损严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迷走和交感神经间逐渐平衡调控,HRV节律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78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分为2组, 治疗组40例, 对照组38例. 治疗组在应用常规药物阿司匹林、普伐他汀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片, bid. 第1周每次5 mg, 第2周每次7.5 mg, 第3周增至每次10 mg. 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阿司匹林、普伐他汀联合硝酸异山梨酯片, tid, 每次10 mg. 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 对缺血及HRV的相关指标作对比观察. 结果 治疗12周后, 两组有症状的和无症状的ST段压低次数及其持续时间均有明显减少及缩短,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或显著性(P<0.01或P<0.05).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同时, 治疗组HRV指标[SDNN(24 h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 SDANN(24 h内每5 min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 SDNNindex(24 h每5 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亦明显改善(均P<0.01), 但对照组治疗前后HRV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 卡维地洛治疗期间, 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卡维地洛不仅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有显著疗效, 且能改善HRV.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合并血糖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血糖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为冠心病的23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血糖异常组114例,血糖正常组122例,对其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吸烟史、体质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糖异常组高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载脂蛋白B水平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或P〈0.01);血糖异常组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重,中、重度狭窄及多支病变发生率显著增高(均P〈0.叭)。结论冠心病伴血糖异常患者多同时伴有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其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病变程度严重,多支病变增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TA)在冠心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0月某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1周内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CAG)检查。以CAG诊断为金标准,记录CT影像表现,统计冠状动脉狭窄情况;以CAG检查为金标准,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对冠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70例患者经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以CAG检查为金标准,螺旋CTA图像表现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44支,中度54支,重度40支,正常105支;CAG检查冠状动脉轻度狭窄39支,中度62支,重度46支,正常106支。螺旋CTA图像显示轻度冠状动脉狭窄数量多于CAG检查数量,中度、重度狭窄少于CAG检查;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敏感性为87.18%,特异性为97.06%。结论:冠心病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筛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为冠心病临床筛查、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9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行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对显示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定量评价。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计算出双源螺旋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指标。结果 DSCT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分别为90.0%、90.0%、94.0%、80.0%,诊断符合率为86.5%。DSCT和CAG对每支冠脉狭窄的检出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患者中,42例经CAG确诊存在明显冠状动脉狭窄,DSCT检出其中的41例,诊断准确度达97.6%。结论双源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