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耳鸣掩蔽器(tinnitus masker)是小的可佩戴的噪声发生器,可发出对耳鸣起有效掩蔽作用的信号。在用掩蔽器时,信号掩盖耳鸣,起到主动(active)缓解的效果。当掩蔽信号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对耳鸣有后效抑制作用的为被动(passive)缓解。作者报告34例耳鸣病人,其中29例试用掩蔽器,另5例不能耐受掩蔽噪声而未用。耳鸣主动缓解的4例,被动缓解的3例,既有主动又有被  相似文献   

2.
配耳鸣掩蔽器应先作完整的耳科及听力检查,了解病人耳鸣的性质,在什么时候耳鸣,耳鸣对病人影响到什么程度,用外在的掩蔽噪声能否使耳鸣减轻。如能减轻就可让病人试掩蔽器。如病人愿意,可以试用一段时间,同时为病人取耳模(earmold)。让病人几天后再来,以便了解试用情况。外地远道者可借用一个月并通信联系。在借用30天以上的31人(女13,男18)中,10人(女3,男7)购买了耳鸣掩蔽器。这与  相似文献   

3.
TM3型窄带噪声掩蔽器治疗耳鸣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TM3窄带噪声掩蔽器治疗耳鸣病人144例,有效率为56%。耳鸣掩蔽治疗安全无明显副作用,优于抗癫痫药物治疗,为治疗耳鸣的一种方法。掩蔽治疗无效者多为重度感觉神经聋或耳鸣声无法匹配者,噪声性聋掩蔽治疗效果较差。耳鸣病程短,有后效抑制者掩蔽疗效较好,延长掩蔽使用时间可能提高疗效。掩蔽声以选择窄带噪声为好。  相似文献   

4.
Mp3改用为耳鸣掩蔽器治疗耳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耳鸣是很难治疗的症状之一,临床实践中对耳鸣病人针对不同具体情况施以不同手段,其中掩蔽疗法为耳鸣治疗中有效的方法之一[1]。掩蔽疗法对显著耳鸣的病人可获得70%的疗效[1]。作者用Mp3下载或直接录制不同窄带噪声后改为耳鸣掩蔽器对38例神经性耳鸣病人(经药物和其他保守治疗无  相似文献   

5.
许多研究指出:对耳蜗源性耳鸣,掩蔽常常无效。作者等(1981)曾发现感觉神经性聋并耳鸣者,在用于掩蔽的宽频噪声仍存在的情况下,耳鸣复又出观,认为是听神经初级神经元在接受噪声过程中,其冲动发射率随时间而降低。如果耳鸣源于或被掩蔽于初级神经元以上部位,就可解释耳鸣复现的原因,即耳鸣掩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耳鸣掩蔽疗法在早期噪声性听力损失伴耳鸣患者中的掩蔽效果,为临床该类耳鸣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68例早期噪声性听力损失伴耳鸣患者进行常规听力学检查和耳鸣检测,所有患者掩蔽治疗6个月后对其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疗效评估采用耳鸣残疾评估量表及主观视觉模拟量表,测试比较其治疗前后的最小掩蔽声大小。结果:耳鸣检测结果显示该类患者的耳鸣主频绝大部分(59例,86.8%)为4kHz,残余抑制试验完全阳性者居多(44例,64.7%),掩蔽治疗效果好,有效率达83.8%,其中3例耳鸣完全消失;治疗前后耳鸣残疾评估量表得分、主观视觉模拟量表得分和最小掩蔽声大小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早期噪声性听力损失伴耳鸣患者的掩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单侧神经性耳鸣患者的耳鸣心理声学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神经性耳鸣患者耳鸣的频率、响度和可掩蔽等心理声学特点.方法 采用心理声学方法对37例耳鸣患者的耳鸣频率、响度、最低掩蔽级(minimum masking level,MML)和掩蔽后效应(residual inhibition,RI)等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 37例患者中有36例耳鸣匹配成功.其中24例为窄带噪声,6例为纯音,白噪声和言语噪声的患者各有3例,1例未匹配成功;除去匹配为白噪声、言语噪声和未匹配成功的病例外,患者的耳鸣平均频率为3 165.9±1 848.8 Hz,响度为4.5±2.2 dB SL;掩蔽曲线中有23例为间距型(61.9%),5例分离型(13.5%),4例汇聚型(10.8%),2例重叠型(5.4%),3例不能掩蔽型(8.1%);RI试验中有完全残抑效果的有10例(27.5%),部分效果的25例(67.5%),2例(5.4%)没有出现掩蔽后效应.结论 对神经性耳鸣患者进行心理声学测试是可行的,能了解其耳鸣音调、响度、MML和RI等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量化指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主观性耳鸣的掩蔽及习服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分析掩蔽试验阳性组及阴性组耳鸣的习服治疗效果,为耳鸣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2006-01-2008-04就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17例,均行耳鸣检测(包括耳鸣音调、响度匹配、残余抑制试验等),其中掩蔽试验阳性患者143例,掩蔽试验阴性74例;随机将143例掩蔽试验阳性患者中75例纳入耳鸣掩蔽治疗组,其余68例加上74例掩蔽试验阴性共142例纳入耳鸣习服治疗组;随访中有10例失访,掩蔽治疗组6例,习服治疗组4例;最后疗效统计为207例,其中耳鸣掩蔽治疗组69例,耳鸣习服治疗组138例(包括掩蔽试验阳性66例及掩蔽试验阴性72例)。2组分别治疗6个月后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疗效的评定采用国际公认的耳鸣残疾度量化表问卷及主观视觉耳鸣严重程度标尺进行评定。结果:耳鸣掩蔽治疗及耳鸣习服治疗均对耳鸣患者有效,2组治疗前后耳鸣严重程度得分及主观视觉耳鸣程度经检验均P<0.01;耳鸣习服治疗组与耳鸣掩蔽治疗组在前后耳鸣严重程度得分差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习服治疗较耳鸣掩蔽效果好;但其主观视觉耳鸣程度方面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耳鸣习服治疗对掩蔽试验阳性及阴性患者均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比较单纯耳鸣掩蔽治疗与耳鸣掩蔽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的疗效,探讨耳鸣掩蔽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58例耳鸣患者先进行耳鸣响度匹配后行掩蔽治疗,其中79例患者辅以心理治疗,比较单纯掩蔽治疗组与掩蔽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组耳鸣残疾度量化表(tinnitus handicapinventory,THI)疗效评分.结果 治疗后单纯掩蔽治疗组(79例)THI得分42.8±23.1,耳鸣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组(79例)THI得分28.3±22.5;两组THI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 耳鸣掩蔽治疗结合心理治疗较单纯耳鸣掩蔽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不同耳鸣掩蔽曲线与耳鸣治疗效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的听力图及掩蔽曲线耳鸣患者掩蔽治疗效果,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对129例(164耳)耳鸣患者进行纯音测试,根据听力图分为正常听力(40耳)、传导性聋(10耳)和感音神经性聋(114耳)三组.按照弗德曼掩蔽曲线不同分别进行耳鸣测试及掩蔽治疗.结果 129例(164耳)患者中,正常听力组中耳鸣掩蔽曲线以间距型(77.5%)为主;传导性聋组中,以间距型(30.0%)和拮抗型(30.0%)为主;感音神经性聋组中,以汇聚型(43.0%)为主,其次为重叠型(30.7%).残余抑制试验在正常听力、感音神经性聋组中均以汇聚型阳性率高(分别为100.00%和96.00%),与其他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呜掩蔽治疗结果在正常听力和感音神经性聋组中以汇聚型有效率高(分别为100.00%和84.00%),与其他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余抑制试验与耳鸣掩蔽治疗结果呈正相关(P<0.01).结论 感音神经性聋伴耳鸣患者中以汇聚型耳鸣掩蔽曲线的患者有较好的后效抑制结果和耳呜掩蔽治疗结果.残余抑制试验与耳鸣掩蔽治疗结果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耳鸣患者耳鸣的心理声学特征,为开展耳鸣心理声学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59例以耳鸣为第一主诉的患者用耳鸣综合诊断治疗仪TTS-1000A进行耳鸣心理声学测试,对相关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59例患者的耳鸣主调大多为纯音(103例,64.78%),且主调频率以8 000Hz最多(58例,36.48%);耳鸣响度分布<5dB SL者最多(80例,50.31%);耳鸣最小掩蔽级测试佛德曼曲线中以汇聚型最多(63例,39.62%);残余抑制时间1~60秒者最多(75例47.17%),90例(56.60%)残余抑制试验部分阳性;117例(73.58%)伴听力下降,听力下降组患者的抑制试验阳性和部分阳性病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在掩蔽曲线为汇聚型的听力下降组中,残余抑制试验阳性和部分阳性者(73.33%)明显高于其它组(P<0.05)。结论耳鸣患者中,耳鸣掩蔽曲线为汇聚型且伴听力下降的患者,其耳鸣更易被掩蔽。  相似文献   

12.
掩蔽作为治疗耳鸣的新手段,近几年来特别受到重视。为明确掩蔽作用产生的机理、探索其对听觉器官的影响、有效的应用法以及今后应研究的课题等,著者作了文献复习。掩蔽最初记载于公元前四百年。最早用于治疗的是Saltzmann推荐使用助听器治疗耳硬化症的耳鸣。1961年Beed把掩蔽命名为声学疗法,并对10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但因只有暂时性效果,未得到广泛应用。最早介绍以治疗为目的的耳鸣掩蔽器的是De-weese(1975)。Roeser(1980)从两方面去看待掩蔽效果,分为主动性减轻和被动性减轻。所谓主动性减  相似文献   

13.
耳鸣的声音治疗是一种用声音改变耳鸣的感知及反应的方法,人们用声音干预耳鸣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早在1821年法国Jean-Marie Itard就发现外源性声音可以缓解耳鸣,并把声音治疗写进了医学教科书[1];1947年,Saltzman和Ersner等发现助听器可改善耳鸣症状[2];1961年,Beed提出掩蔽声疗法[1],并命名为“声学治疗”;1971年,Feldmann[3]提出了耳鸣的Feldmann掩蔽曲线分型,作为耳鸣掩蔽的依据;1976年,Vernon开始系统地应用掩蔽声音治疗耳鸣[4];1990年,Jastreboff又将声音治疗作为习服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耳鸣掩蔽结合心理咨询治疗耳鸣的疗效.方法 对35例(48耳)耳鸣患者进行耳鸣掩蔽结合心理咨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以及半年后填写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 THI),根据THI量表得分变化分析疗效.治疗后THI得分比治疗前减少≥20分认为治疗有效.结果 所有耳鸣患者均完成一个疗程的治疗,20例完成半年随访.耳鸣掩蔽结合心理咨询前后THI评分减少≥20分者15例,有效率为43%(15/35),半年后有效率为45%.男女之间耳鸣严重程度有统计学差异.40~49岁和50~80岁组治疗效果最好,20~29岁和10~19岁组治疗效果最差,但各年龄段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及半年后THI、E项(感情评价)、F项(功能性评价)、C项(严重性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不同耳鸣持续时间的治疗效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51).结论 耳鸣掩蔽结合心理咨询治疗耳鸣能够取得一定疗效,并且效果稳定.有高频听力损失患者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对单侧特发性主观性耳鸣54例作了A B R检查。全部受试者听力正常或为双耳对称性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凡有中耳或内耳病者除外。受试者掩蔽后耳呜消失(或至少衰减)者归A+组;耳鸣无变化者归A-组。于掩蔽前及掩蔽后各作一次A B R记录。观察:①Ⅰ、Ⅲ、Ⅴ波的出现率;②Ⅰ、Ⅲ、Ⅴ波的潜伏期;③波间潜伏期(Ⅲ-Ⅰ,Ⅴ-Ⅲ,Ⅴ-Ⅰ);④振幅比(Ⅰ/Ⅴ,Ⅲ/Ⅴ)。[结果]A+组(34例):掩蔽后耳鸣耳的Ⅰ、Ⅲ波出现率较掩蔽前提高。掩蔽前耳鸣耳的波Ⅰ潜伏期较对侧(无耳鸣耳)延长(P<0.005),  相似文献   

16.
耳鸣训练疗法治疗耳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中记载了1997年9月至11月间收治的9例耳鸣患者,采用耳鸣训练疗法(tinnitusretrainng therapy,TRT)进行治疗,包括(1)正确的咨询指导;(2)对合并有听力损失者选配助听器;(3)用一个低强度的噪声来掩蔽;(4)松驰练习.结果有7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耳鸣的治疗开拓了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7.
耳鸣心理声学特征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耳鸣的心理声学检测特征,为系统地开展耳鸣的心理声学检测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耳鸣为第一主诉的186例耳鸣患者的耳鸣心理声学检测结果,包括耳鸣主频、耳鸣响度、最小掩蔽强度、残余抑制时间,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耳鸣主频为纯音占62.90%(117耳).窄带噪声占17.20%(32耳),言语噪声占5.38%(10耳),白噪声与啭音均占3.23%(各6耳),脉冲啭音占1.07%(2耳),脉冲纯音占0.54%(1耳),无明确主频占6.45%(12耳);耳鸣响度≤5 dB SL占54.30%(101耳),6~10 dB SL占14.52%(27耳),11~15 dB SL占10.21%(19耳),16~20 dB SL占5.92%(11耳),21 dB SL以上占8.6%(16耳),而未匹配到响度者占6.45%(12耳).主诉有听力损失可以匹配到耳鸣响度组与主诉无听力损失可以匹配到耳鸣响度组间耳鸣平均响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4%耳患者最小掩蔽强度在0~10 dB之间;86.82%患者残余抑制时间在2分钟之内.结论 耳鸣心理声学特征测试可为耳鸣诊疗提供其详细的心理声学特征资料,并为比较耳鸣的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耳鸣掩蔽治疗条件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寻找耳鸣掩蔽治疗较为合适的掩蔽时间、掩蔽声类型的组合。方法 受试的27名耳蜗性耳鸣患者,平均分别来自于三个治疗点,并定为甲、乙、丙三组。按析因试验设计原理将掩蔽声设定为窄带噪声(nar-row band noise,NBN)、宽带噪声(wide band noise,WBN)和言语噪声(spech noisre,SN)三个因素,掩蔽时间设定为15、30、45min三个水平共九种组合,每组内患  相似文献   

19.
耳鸣掩蔽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耳鸣掩蔽疗法是通过对耳鸣性质的系统测试后,选择与耳鸣音调响度相匹配的特定外界声作为掩蔽声,在医生的指导下聆听掩蔽声以达到抑制耳鸣或缓解耳鸣症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62例耳鸣病人进行耳鸣响度匹配和自我感觉间关系的研究。测量项目为耳鸣频率和该频率听阈,宽带噪声听阈及掩蔽阈。29例还测量了1 KHz耳鸣响度匹配,1 KHz最适响度级(MCL L),MC L L之1/2和2倍响度级。据此算出耳鸣频率之响度匹配dB值(HL及S L), 1 KHz耳鸣响度匹配dB值(HL及SL),1 KHz耳鸣响度P LU〔个体响度单位(personal loudness unit)〕值P L U值系按三个方式计算,即以个体对0.5和1 MC L L间、0.5和2MCLL间及1和2MCLL间的响度关系来计算。病人对耳鸣的自我感觉响度级按五种方法统计。(1)“温度计级”:0表示无耳鸣,100表示响度如近处风钻声。(2)形容词级:分极强、强、中等、弱和极弱五级。(3)形象类比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