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遗尿(或称尿床)是指小儿睡中小便自遗,三岁以内小儿由于大脑发育未全,排尿控制欠佳,如有遗尿,不属病态。但三岁以上小儿仍有遗尿,而且经常如此,则为病态。遗尿症是内儿科常见病,虽无严重后果,但长期遗尿,造成患儿精神上的负担,而产生自卑感。祖国医学认为遗尿是肾及膀胱的病变,以虚证居多,因而治疗多以温补收涩为主,辨证施治或单方偏方以及各种新医针灸疗法,都收到一定的效果。笔者在医疗实践中,曾以手足针治疗数例,疗效尚佳,对一般无  相似文献   

2.
<正> 遗尿是少年儿童较常见的毛病。一两岁的小孩由于智力未健,排尿的正常习惯尚未养成,或由于精神激动,也能引起暂时性的遗尿,是生理状况,这不属于病态,因而也不必治疗。如果三岁以上的小儿,晚上睡觉中不自主的排尿,轻的几夜一次,重者一夜数次,此即遗尿,俗称“尿床”或“尿床胎”。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大部小儿可以自愈。如果年龄已大,还不能自主排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遗尿是指5岁以上仍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因而尿床或白天尿在裤子上,而又无明显器质性疾病。本症多见于儿童,亦可见于少数成年人。5岁以下小儿,由于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正常的排尿习惯尚未养成,或白天贪玩少睡,身体疲劳,夜间睡眠过深出现遗尿,不属病态。对功能性遗尿的病因  相似文献   

4.
遗尿俗称尿床,是指睡眠中小便遗出,多见于儿童,一般3岁以上小儿经常遗尿,则属病态。近年来笔者以宛西制药厂生产的金匮肾气丸治疗遗尿。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儿歌:小小子,爱尿床,冲跑了媳妇,冲塌了床…… 小儿遗尿症是指3岁以后夜间不能控制排尿的疾病。有时2~3岁时已能控制排尿,至5~6岁、7~8岁,甚至8~9岁时又偶有尿床,不一定是病态,如果常常尿床,甚至天天尿床就是病态了。本病大多到性成熟前自然消失,也有持续到青年,影响生活,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这种病有小部分是由大脑发育不全、脊髓病变如脊柱裂引起,有的是由泌尿系感染或蛲虫爬到尿道里引起。但绝大多数儿童找不到明显病因,因此称之“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尿”多见于精神因素如  相似文献   

6.
刘友杰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150-150
遗尿是一种夜间无意识的排尿现象,俗称尿床。小儿在3岁以内由于脑功能发育不全,对排尿的自控能力较差,学龄儿童也常因紧张疲劳等因素,偶尔遗尿,均不属于病态。孩子超过3岁.特别是5岁以上的儿童经常尿床,轻者数夜1次,重者一夜数次,这就可能是疾病状态的遗尿,父母则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7.
遗尿又称遗弱、尿床,是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一般小儿多见,因婴幼儿时期,由于生理上经脉未盛,气血未充,对排尿的自控能力较差;学龄儿童也常因白日游戏过度,睡前多饮等原因,亦可偶然发生遗尿,这都不属于病态。而5岁以上的幼童,不能控制排尿,熟睡时经常遗尿,轻者数夜1次,重者l夜数次,则为病态。  相似文献   

8.
遗尿为儿科常见病。现行儿科方书中多注重小儿睡眠遗尿证(俗称尿床),而对清醒遗尿,则少有提及,但此证确非少见,特此一叙。 一、清醒遗尿证 小儿清醒遗尿证具备以下特点:1.多发生在3~10岁小儿,男多于女。2.好发于秋、冬、春等气候寒冷时节。气候暖和或保暖得当,可自然停止。3.遗尿仅在清醒时,睡时多无尿床现象。4.患儿在白天日常生活活动中,出现不自主的小便滴沥现象,伴面色(白光)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象沉弱等。5.尿常规检验多无异常。西医常拟诊为“神经性遗尿”。  相似文献   

9.
1.小儿为什么会发生遗尿? 遗尿,俗称尿床,是指三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经常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 小儿为什么会发生遗尿呢?中医认为发生遗尿的病因病机主要是: 先天因素 先天禀赋不足、下元虚寒,不能温养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不能制约水道而遗尿。夜属阴,卧则阳气内收,阴寒更甚,故常发于夜卧之后。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遗尿是指5岁以上仍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因而尿床或白天尿在裤子上,而又无明显器质性疾病。本症多见于儿童,亦可见于少数成年人。5岁以下小儿,由于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正常的排尿习惯尚未养成,或白天贪玩少睡,身体疲劳,夜间睡眠过深出现遗尿,不属病态。  相似文献   

11.
正遗尿又称"尿床",是指年满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偶因疲劳或睡前多饮而遗尿者,不作病态。主症为:睡中尿床,醒后方觉,数夜或每夜1次,甚至一夜数次。遗尿是儿童常见病,长期遗尿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可使患儿产生忧郁自卑、孤僻内向的性格,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的精神与生活负担。随着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视、健康教育的深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小儿遗尿越来越受到社会及医学界的关注。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小儿遗尿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上已得  相似文献   

12.
归脾汤合固脬汤治疗小儿遗尿症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夜间睡中排尿,醒后方知,称睡中遗尿,俗称尿床。小儿3岁以后继续尿床,其主要原因就是心脾两虚,肾气不固而形成。尿床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给小儿心理造成障碍,影响小儿健康成长和智力发育。笔者行医27年,结合临床经验,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治疗小儿遗尿症时多采用补益心脾  相似文献   

13.
正小儿3岁以后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不随意排尿,称为遗尿,俗称尿床。此症如不及早治疗,迁延日久,则会严重妨碍小儿的身心健康,影响发育。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六味水陆二仙丹治疗遗尿取得良好成效,举隅于下。病历资料  相似文献   

14.
夫遗尿一症又名尿床,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是也,本症多见于儿童。凡三周岁以上睡眠中不能控制排尿而自遗的即属病态。 中医认为遗尿症的发生,多由于小儿肾气不足,下元气虚失养所致。临床上二十余年,吾从此道多获良效。 一、属于肾气不足的遗尿,可见面色苍白。智力迟钝,腰腿酸软,小便清长,夜间  相似文献   

15.
遗尿症是指5周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状态下不自主排尿≥2次/周,持续6个月以上的一种病症。患儿遗尿后并不觉醒,醒后方觉。轻者数夜一次,重者一夜数次,睡眠较深,不易叫醒[1]。《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183;大小便诸证》云:“……其水出而不禁,谓之遗尿。睡里自出,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俱虚而挟冷所致也”。这句话对遗尿与尿床作了简单的区分,但两者的病因病机相同,故现在多将二者统称为遗尿。遗尿在小儿多见,据国外报道[2],遗尿症中原发性遗尿为69%,继发性遗尿为31%,其发病率15%~20%为5岁儿童、10%为10岁儿童、2%为12~14岁儿童,即使到青春后期甚至成人期仍有1%~2%的发病率[2]。笔者用菟丝子散加减治疗小儿遗尿症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缩泉丸合桑螵蛸散加减治疗小儿遗尿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尿又称遗溺、尿床,是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本病好发于3~12岁的儿童,少数可到性成熟时才消失.有的到了成年亦不消失。常在睡梦中遗尿,数日或每夜遗尿,甚则一夜数次。本病在临床上没有排尿困难或剩余尿,小便检查正常。本病如果长期不愈,致使儿童遭受精神上的伤害.缺乏自信心而产生自卑感,影响情绪、性格和学习,且对小儿的智力、体格发育都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7.
遗尿多见于3~10岁小儿,成人偶可见之。3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经脉未盛,气血未充,脏腑未坚,智力未全,对排尿的自控能力差,或未养成排尿的正常习惯,可引起遗尿;或学龄儿童因白天游戏过度,精神过于疲劳,或因睡前多饮,可引起暂时性遗尿;或年龄虽超过3岁,偶尔发生一二次遗尿,过后又恢复正常者;这些都不属于病态。  相似文献   

18.
1病因与病机 3岁以上小儿经常在睡眠中尿床,称为遗尿。少数因脊髓或膀胱等器质性疾病引起,多数为神经症性紊乱、教养不足或自幼未培养控制排尿能力;部分小儿由于尿道口刺激所致,如包皮过长、蛲虫等引起。  相似文献   

19.
黄爱华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4(4):448-449,452
小儿遗尿是儿科常见病之一,通常指儿童5岁时仍不能自主排尿而尿裤或尿床,但无明显器质性病因;遗尿症有2种分类方法,第1种是根据遗尿发生的时间,若遗尿发生在睡眠中(包括夜间睡眠或午睡),但白天能控制排尿,而且膀胱功能正常,则称为单一症状的夜间遗尿;小儿白天清醒,时有遗尿,无神经系统的病变如脊柱裂、脊柱损伤等,称为白日遗尿。第2种分类法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遗尿,原发性遗尿是指小儿从小就一直有遗尿;而继发性是指小儿曾经停止遗尿至少6个月,以后又发生遗尿。本文讨论小儿原发性夜间遗尿。长期以来,西医对于小儿遗尿症的治疗无明显有效的方法,而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能通过中药口服、针灸、推拿、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穴位埋线及理疗等多种方法从整体上对小儿进行调整,从而达到疗效。  相似文献   

20.
遗尿又称遗溺、尿床,系3岁以上儿童夜间或白天睡眠时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为儿科常见病.3岁以内的小儿,由于智力未健,排尿的正常习惯尚未形成,不作病论.遗尿病因多与肾气不足,下元虚寒,或病后体弱,脾肾气虚等有关.我们自 2000年开始,采用药物敷脐配合针灸治疗患者103例,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