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复发率,为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对15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2.
谷海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6,(30):4211-4212
目的 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病情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28例脑梗死患者,研究组(69例)为有斑块者,对照组(59例)为无斑块者,对比2组一般资料、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及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糖尿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发生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与远期复发情况均可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对易损斑块患者,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王新成 《当代医学》2013,(31):82-83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结果及原因来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2012午郑州币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1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其他非脑血管病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通过血管外超声手段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硬化斑块形成原因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检验血压、空腹血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等。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给予不同治疗方式,一组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另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并对比两种治疗效果。结果经干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而对照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脑梗死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其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进行比较,得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有着密切联系,脑梗死组的动脉斑块发生率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检测动脉斑块的无创敏感性指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刘艳霞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28-192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及80例非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性质。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数目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的构成比较对照组高(P〈0.01),硬斑及混合斑的构成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斑块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1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为期19个月随访,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之间的危险因素。结果 19个月随访期间,19例(10.85%)患者复发,未复发156例(89.14%);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斑块性质、颈动脉狭窄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单因素(P<0.05),年龄、性别、糖尿病、吸烟非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单因素(P>0.05);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软质斑块、重度狭窄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独立因素(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存在密切关系,颈动脉重度狭窄、软性斑块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复发危险因素,在临床中需要定期对高危患者进行随访检查,及时干预治疗可有效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查,同时对同一时期6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两组不同类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结果 脑梗死患者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9.2%,非脑梗死患者组为11.7%,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具有相关性,可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来预防和判断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CAP )及其对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4月1月至2015年12月在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262例纳入本次研究,其中检出斑块组180例,未检出斑块组82例;初发患者213例,复发患者49例。随访3个月,对比各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分析患者斑块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对比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临床相关指标,分析影响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斑块组的复发率高于无斑块组,复发时间短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易损斑块组的复发率低于易损斑块组,复发时间长于易损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患者及复发患者的斑块均以 BIF 更为多见,且左侧较右侧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斑块组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的比例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发现,影响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和高血压,以及糖尿病和高血脂。结论:CAP 可导致ACI患者更易复发,特别是易损斑块者,更应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复发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135例初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硬化程度及其危险因素,对其进行追踪观察,了解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有斑块组复发率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显著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复发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及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1.5T磁共振成像仪对31例临床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行颈动脉高分辨扫描,包括四翻转脉冲(QIR)T1W I、快速自选回波(FSE)T2W I/PDW I和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序列,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MR I表现及信号特征。结果 MR I清晰显示了31例78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引起管腔轻度狭窄48处,中度狭窄26处,重度狭窄2处,闭塞2处。43处斑块存在明显的脂质坏死核心信号,8处含钙化信号,7处含出血信号,2处伴血栓形成、管腔闭塞。28处见厚纤维帽信号,35处见薄纤维帽信号,15处斑块表面不光整。结论 1.5T磁共振可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和定性分析,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以及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Fbg)等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影响。方法:对51例脑梗死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分成两组,比较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血液中TC、TG、LDL、HDL-C、apoprotein Al、apoprotein B、空腹血糖(FBG)和Fbg的含量;观察梗死侧与非梗死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0.6%,与无斑块组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元显著性(P>0.05)。斑块组TC、LDL、aporprotein B、FBG及Fbg较无斑块组增高(P<0.05),HDL-C的含量则降低(P<0.05);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定期颈动脉超声和对血脂血糖等检查,可作为早期发现和筛选脑梗死高危病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 ( IR)、血脂异常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胰岛素、血脂并与健康对照比较。结果 :脑梗死病人血糖、血脂及胰岛素敏感指数 ( ISI)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胰岛素抵抗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IR)、血脂异常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以及IR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67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脂、血糖、游离胰岛素(FIns)以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与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人血脂、血糖、FIns、ISI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死组FIns明显高于非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ISI较非腔隙性脑梗死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能是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腔隙性脑梗死可能直接与IR有关.  相似文献   

13.
对95例经CT证实为腔隙性脑梗塞(CLI)的老年病人的高血压构成比、血压和脉压差频数分布情况、及其病灶面积做了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其高血压的构成比为58.95%,说明高血压是老年人CLI的重要病因.其血压和脉压差频数呈正态分布,当老年人收缩压为18.7~24.0kPa或舒张压为11.3~14.0kPa,同时脉压差在8.0~12.0kPa时,有易患CLI的可能;三者在发病中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老年人血压与CLI病灶面积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说明老年人血压变化与CLI病灶大小不成正比.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早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发病时间〈24h急性脑梗死患者272例,应用自制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和疾病史,检测入院后24h内hs—CRP水平,同时收集患者入院后1,7,14d的NIHSS评分、mRS评分作为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的综合判定指标。应用相关分析进行hs~CRP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找出影响患者7dNIHSS评分、mRS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hs—CRP与入院后1,7,14dNIHSS评分,入院后1,7,14dinRS评分高度相关(P〈0.001)。hs—CRP是影响7dNIHSS评分及1TIRS评分的共同危险因子。结论hs—CRP是急性脑梗死病情危重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156例经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以同期MRI排除脑梗死诊断的160例患者为对照组,取外周血标本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分析ALDH2基因型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AA基因型脑梗死的危险性是GG基因型的4.13倍(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A等位基因脑梗死的危险型是G等位基因的2.35倍(P〈0.01)。结论ALDH2基因G487A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病有关,A等位基因增加脑梗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 探讨儿童腔隙性脑梗死 (LCI )与癫痫发作的关系及其临床特点。②方法 回顾并对比分析 16例首发表现为痫性发作的病儿以及 4 4 4例非LCI癫痫病儿的临床资料。③结果 LCI癫痫发作病儿发病年龄、发作类型、相关病史、EEG与MRI或CT的定位一致性以及抗癫痫药物疗效等均与非LCI痫性发作病儿有显著差异 (χ2 =10 .5 7~ 30 .6 6 ,P <0 .0 5、0 .0 1)。特别是LCI痫性发作病儿在痫性放电灶、影像学表现、发作类型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方面存在非常高的定位一致性。④结论 LCI可能是部分儿童隐源性癫痫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对低龄癫痫儿童应常规进行EEG和MRI或CT检查 ,以早期明确LCI的病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青年脑梗死患者空腹及蛋氨酸负荷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及其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观察组(80例)均为我院1999年1月—2003年5月首次发病住院脑梗死患者,年龄18~44岁,于发病后3d、30d分别测定空腹和蛋氨酸负荷后tHcy水平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对照组为同龄健康者50例,同样进行上述检查。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空腹及蛋氨酸负荷后tHcy水平在发病后3d和3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蛋氨酸负荷后tHcy升值水平(负荷后tHcy水平减去空腹tHcy水平)在发病后3d和3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蛋氨酸负荷后tHcy升值水平增高使脑梗死风险性增加4.8倍;蛋氨酸负荷试验反应异常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浓度增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I(PAI-I)活性升高及t-PA活性降低有关。结论蛋氨酸负荷后tHcy升值水平中度增高使青年脑梗死患病风险性增加,这可能是一个新的促进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该作用部分由其与纤溶系统的相互作用介导;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空腹tHcy水平正常并不等于同型半胱氨酸代谢正常,诊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需要进行蛋氨酸负荷试验。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脑梗死分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①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分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②方法 对87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人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③结果 中央支型颅脑原发伤轻,以儿童多见,一般采用保守治疗,预后良好;皮质支型颅脑损伤较重,治疗主要针对原发伤,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经积极抢救半数以上预后较好;动脉主干型颅脑原发伤严重,或有严重的并发症,病情进展迅速,多需要手术治疗,而且预后差。④结论 不同类型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I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各不相同,临床治疗策略也应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高脂蛋白(a)[LP(a)]血症与脑梗死发病关系。方法用免疫比浊法对63例脑梗死患者(年龄<65岁19例,≥65岁44例)和31例正常对照组的LP(a)浓度进行测定,并对上述各组LP(a)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组LP(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脑梗死组中年龄<65岁组的LP(a)浓度高于年龄≥65岁组(P<0.01)。结论高LP(a)血症是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特别在青壮年脑梗死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对LP(a)的检测,并对高LP(a)血症人群进行早期预防性治疗,这对于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有着重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血清间接胆红素代谢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探讨低间接胆红素与高血脂所致的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法对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6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胆红素、血脂进行了测定。结果:脑梗死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尤其是脑梗死与间接胆红素水平呈负相关,差异显著。结论:血清间接胆红素浓度降低可作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研究脑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形成的生化机理及预防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