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表现、作用机制及其预后。方法:报告3例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后的转归。结果:3例均以鼻衄、血尿伴皮肤紫癜为主要表现,并有典型的凝血因子异常。维生素K1是治疗这类中毒的特效药物。结论:抗凝血灭鼠药作用机理是干扰凝血酶原的合成,破坏正常凝血机制及增加出血倾向。对于急性出血、无基础病、既往无出血和家族病史,并有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一定要警惕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可能,重点询问药物、毒物接触史,有条件最好送检毒物,包括残余食物、胃内容物、血和尿等,并及时加用维生素K1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22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出血倾向明显,均有多种出血表现,实验室检查APTT、PT显著延长,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和维生素K1后疗效显著,预后良好.结论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为获得性维生素K1依赖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维生素K1治疗有特效.对这类患者应该重视病史采集,并在治疗有效后仍应较长时间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表现、作用机制及其预后。方法报告2例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后的转归。结果2例均以腹痛、恶心、鼻出血、血尿、便血伴有全身皮肤紫癜为主要表现,并伴有典型的凝血因子异常。维生素K1是治疗这类中毒的特效药物。结论新型抗凝血灭鼠药作用机理是干扰凝血酶原的合成,破坏正常凝血机制及增加出血倾向。对于急性出血、无基础病、既往无出血和家族病史,并有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一定要警惕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可能,同时重点询问流行病史和药物、毒物接触史,并送检毒物,包括残余食物、胃内容物、血和尿等。要及时加用维生素K1治疗。维生素K1用药期需要连续几周,我们建议持续60d。能使治疗时间缩短。在最后一次服用维生素K1后的24h、3d及1周分别检查凝血酶原时间以最后确定是否可以停止治疗。维生素K3、K4等合成药物对此类鼠药中毒无效。  相似文献   

4.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致凝血异常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长效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12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 (1)患者出血表现多样,出血症状重.血小板计数基本正常,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2)治疗前后患者的PT、APTT、血红蛋白(Hb)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致凝血异常患者病史隐匿、容易误诊,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加强对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认识,提高诊疗水平,减少临床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救治方法、疗效情况。结果经维生素K1静脉滴注或联合输新鲜血浆治疗,30例痊愈,1例自动放弃,死于脑干出血;1例死于车祸而终止跟踪治疗。结论维生素K1治疗抗凝血灭鼠药中毒,既高效又安全,为特效解毒剂,要有足够量和疗程,对于病史隐匿者,出现不明原因出血,主张使用维生素K1诊断性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抗凝血类灭鼠药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分析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8例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患者PT、aPTT明显延长,血小板基本正常。补充血浆及补充维生素K。后,疗效明显。结论这类患者病史隐匿,容易误诊,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迅即使用维生素K1后可获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杨旺  罗建明  林发全 《重庆医学》2016,(15):2092-2094
目的 探讨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该院诊治的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导致凝血功能障碍2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维生素K1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临床以全身自发性出血为主要表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延长,凝血因子Ⅸ(FⅨ)活性显著降低,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Ⅺ(FⅪ)和凝血因子Ⅻ(FⅫ)活性不变.用维生素K1治疗后PT、APTT和INR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P<0.01),凝血因子Ⅸ活性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1),凝血因子Ⅷ,Ⅺ,Ⅻ活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治疗7d后凝血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如患者有多部位反复出血表现,且PT、APTT明显延长,应高度怀疑灭鼠剂中毒的可能.灭鼠剂中毒患者需接受维生素K1长疗程治疗.  相似文献   

8.
长效抗凝血灭鼠剂致隐匿性中毒12 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长效抗凝血灭鼠剂致隐匿性中毒的特点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8 年7 月至2011 年4月在外院误诊后转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抗凝血灭鼠剂隐匿性中毒12 例患者临床表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首诊医院误诊情况及我院诊治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凝血灭鼠剂中毒临床表现隐匿,可表现为皮肤瘀斑、血尿、阴道流血、消化道出血等;实验室检查显示PT 和APTT 明显延长;每日补充维生素K1治疗,止血效果明显。治疗前后PT 和APTT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效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由于病史隐匿,中毒症状推后出现,并累及多个器官,容易导致误诊并危及生命。因此,详细的病史收集,全面体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一旦确诊为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维生素K1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加深对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的临床认识,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导致的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临床特点、疗效和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改变。结果临床特点以血尿、皮肤黏膜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多部位出血,经维生素K1治疗后24 h、3 d、7 d检测aPTT、PT和INR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P〈0.01),治疗后3 d、7 d检测因子Ⅱ、Ⅶ、IX、X活性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P〈0.01)。结论维生素K1治疗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导致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剂量要足够、疗程较长。对于不明原因多部位的出血,并有PT、aPTT明显延长者,应考虑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可能。  相似文献   

10.
19例抗凝血灭鼠剂中毒致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深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认识,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例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的诊治及随访情况.结果 经补充凝血因子、维生素K1治疗19例患者中除2例病情反复,1例半年内复发,其他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对这类患者病史采集,根据出血症状轻重确定补充凝血因子的长短,较长时间维持维生素K1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实验室数据特点及对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临床资料齐全的22例抗凝血类灭鼠药导致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分析。在入院时、治疗后不同时点的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其中14例患者检测凝血因子Ⅱ:C、Ⅶ:C、Ⅸ:C、Ⅹ:C。结果 所有患者均问出有明确的误食及复杂原因灭鼠剂摄入史,并有不同程度的血尿、咯血、口腔黏膜出血、鼻衄、阴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及注射部位渗血表现,PT、INR、APTT均明显延长,凝血因子Ⅱ:C、Ⅶ:C、Ⅸ:C、Ⅹ:C下降。入院后经治疗出血症状控制。住院时间6~21 d(平均时间8 d),出院后追踪随访20例,6例患者在2个月内复查凝血象有异常表现,其中2例因有出血现象3个月内3次住院,2例出院后1个月后再次住院。结论 抗凝血类灭鼠剂可干扰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其导致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作用持久,特效的治疗药物维生素K_1的补充应当够疗程,细致的病史询问和出院后随访追踪其凝血功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王渝娟 《吉林医学》2014,(25):5704-5705
目的:总结抗凝血类杀鼠药的临床特征、治疗措施。方法:对在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急诊科诊断为抗凝血类杀鼠药中毒的30例患者,使用维生素K1治疗,观察患者凝血功能及出血的变化情况,随访半年。结果:30例均有不同程度出血及凝血异常,患者全部治愈。结论:抗凝血类杀鼠药以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维生素K1是特效解毒剂,凝血功能恢复正常后仍然需要维持治疗2~3个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鼠毒药中毒导致凝血异常的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根据病史及实验室检查,考虑诊断为"毒鼠药中毒致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19例患者,采用维生素K140~6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内作静点滴注射,每日1次。病重者增加维生素K1用量,必要时补充凝血因子或输注维生素C和氢可,对中、重度贫血,组织缺氧症状重者输注红细胞悬液。观察患者凝血功能及出血症状的变化情况。好转后改维生素K110~20mg肌注,每日1~2次,治疗2~6个月,随访半年。结果 1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及凝血异常,给予维生素K1等治疗后19例全部治愈。结论抗凝血性杀鼠剂中毒以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但对散发病例应注意鉴别,以免误诊,用维生素K1治疗是特效解毒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评价大剂量维生素K_1救治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疗效。方法本文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抢救的抗凝血灭鼠药中毒患者58例进行分组观察研究,给予29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大剂量维生素K_1救治,给予29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小剂量维生素K_1救治,对比两组不同剂量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的凝血功能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为显著,P0.05;观察组方式治疗后的凝血功能改善效果相比对照组更好,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抗凝血灭鼠药中毒患者的治疗采用维生素K_1具有极佳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更为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病因、治疗方案及血液制品的应用.方法 分析21例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患者病因,监测维生素K1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维生素K的疗程.结果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是常见原因;维生素K1治疗1小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即明显缩短(P<0.01),3~6小时PT、APTT完全纠正.结论 维生素K1治疗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起效快,无须补充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相似文献   

16.
刘厚鹏 《基层医学论坛》2014,(28):3877-3878
目的探讨维生素K1治疗抗凝血鼠药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5例抗凝血灭鼠药中毒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13例,对照组12例。对照组使用30--50mg/d剂量维生素Kl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100--200mg/d剂量维生素K,持续静脉滴注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生素K,治疗抗凝血鼠药中毒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抗凝血杀鼠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对12例抗凝血杀鼠药中毒导致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出凝血检测指标的差异,探讨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结果12例患者均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FFT)和国际标准比值(INR)均明显延长,给予维生素K。等治疗控制病情。结论化验PT、APTT、INR均明显增高的出血患者要警惕抗凝血杀鼠药中毒的可能,治疗主要为补充维生素K1,疗程要足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继发性凝血障碍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探讨继发性凝血障碍的诊治特点.方法:对38例继发性凝血障碍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10例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服药史;17病例有自服或误服灭鼠药史; 11例原因不明.首发表现主要有皮肤、黏膜出血、肉眼血尿、阴道出血等.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偏高,血小板聚集率正常.APTT、PT均延长.经应用维生素K1、凝血酶原复合物、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治疗,除1例死亡外其他病人病情好转,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结论:对临床有出血的病人应早期确诊是否出血性疾病,确诊为凝血功能障碍后需积极救治,同时进一步明确病因,应仔细询问病史,尤其注意感染、用药或特殊化学品接触史.对原因不明者应进一步检查并动态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敌鼠钠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前瞻性总结敌鼠钠中毒患者11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以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和治疗效果.结果 中毒患者出血延迟,表现多样,涉及多个系统,全部病例首诊误诊率为100%.结论 敌鼠钠中毒患者误诊率高,误诊原因包括病史隐匿,患者否认药物接触史,医护人员诊断思路局限,不熟悉该类毒物出血症状迟发的临床表现及群发特点等.详细的病史收集,医护人员熟悉此类灭鼠剂的毒性与临床表现,将有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抗凝血类杀鼠剂是国家批准使用的慢性杀鼠剂[1].在农村,常常因误服或自杀口服此鼠药中毒引起凝血功能障碍致全身出血而就医患者.我科于2006年1月~2008年4月间收治13例此中毒全身出血患者,使用维生素K1+血浆+地塞米松综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