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TCMGIS-Ⅰ的道地药材附子产地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四川江油为道地基点县,运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分析了附子的全国适宜产地。结果表明按附子药材生长所需要的气候、土壤条件分析,除四川江油县等为附子的传统产区外,全国共有四川、陕西、贵州、湖南、湖北、甘肃、云南、广西、江西、安徽等10个省区的336个县市为附子适宜产区,适宜产区面积总和为294057.69km^2。附子的次适宜产区和适宜产区面积大致相等。附子适宜区分析结果覆盖了第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记载的95%以上的区域,同时还分析预测出贵州、江西等普查没有记载的区域,为引种栽培提供了依据,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TCMGIS-Ⅰ系统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通过附子产地适宜性分析发现土壤可能是影响附子分布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TCMGIS-Ⅰ的道地药材附子产地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四川江油为道地基点县,运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I),分析了附子的全国适宜产地。结果表明按附子药材生长所需要的气候、土壤条件分析,除四川江油县等为附子的传统产区外,全国共有四川、陕西、贵州、湖南、湖北、甘肃、云南、广西、江西、安徽等10个省区的336个县市为附子适宜产区,适宜产区面积总和为294057.69km2。附子的次适宜产区和适宜产区面积大致相等。附子适宜区分析结果覆盖了第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记载的95%以上的区域,同时还分析预测出贵州、江西等普查没有记载的区域,为引种栽培提供了依据,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TCMGIS-Ⅰ系统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通过附子产地适宜性分析发现土壤可能是影响附子分布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濒危药材肉苁蓉产地适宜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濒危药材肉苁蓉产地适宜性。方法: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以内蒙古阿拉善盟及新疆北疆野生肉苁蓉分布区的最适宜生长环境因子为依据,分析了肉苁蓉在全国适宜产地。结果: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5省区分布着肉苁蓉的适宜产区,共包括159个县市,总面积为675 354.9 km2。其中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新疆北疆东部、甘肃河西走廊北部、宁夏中北部是肉苁蓉适宜分布集中区。结论:肉苁蓉适宜区分析结果覆盖了第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记载的全部区域,并且与历代本草记载的肉苁蓉产地及现代肉苁蓉引种的成功实践相吻合,证明TCMGIS-Ⅰ系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对濒危药材肉苁蓉的引种栽培及科学区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川芎产地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自主研发《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I),并以四川都江堰为道地基点县,分析了川芎的全国适宜产地。结果表明按川芎药材生长所需要的生态土壤条件分析,除川芎的四川传统产区外,四川东部地区、湖北、贵州、陕西的部分地区也是川芎的适宜产地。但川芎苓种繁育要求与药材栽培地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由此决定了川芎的栽培道地产区集中在四川都江堰(原灌县)、彭县、郫县等地区。结果对于认识川芎的道地产区形成、适宜区的划分及引种栽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白木香的适宜生长区域,为白木香种植产区以及合理规划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白木香实际调查采样点为依据,选取1月平均温、7月平均温、土壤、降水量等影响白木香生长发育的关键生态因子,采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Ⅱ)对白木香在中国的生态适宜区进行分析。结果:白木香较适宜区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结论:TCMGIS-Ⅱ系统分析的结果与调查结果、历史记载及文献报道相符合。在系统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应科学地、有选择性地进行适宜种植区规划,进一步检测沉香品质,选择最适宜地区。  相似文献   

6.
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以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极端最低温度、极端最高温度的1km2的栅格气候数据库以及1:4000000的土壤数据库,并以1:1000000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利用聚类分析和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了《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以内蒙古武川和山西浑源为道地基点县,运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分析了蒙古黄芪的全国适宜产地。结果表明按蒙古黄芪药材生长所需要的气候、土壤条件分析,蒙古黄芪主要适宜产区集中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的南部,黄河以南的华东地区基本没有适宜区。系统分析结果对合理发展蒙古黄芪生产、认识黄芪道地产地形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据物种引种原则气候相似性,设计了基于数据库的GIS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系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气候因子数据库、土壤数据库和第三次全国中药普查数据库为分析的数据基础。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将GIS的空间聚类分析与空间分析应用于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中,能够科学、快速、准确地分析出与药材道地产区最为相近的地区,结束了依靠传统经验和单个药材、单个气候因子、单个产地分析的低效、准确性差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以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极端最低温度、极端最高温度的1km^2的栅格气候数据库以及1:4000000的土壤数据库,并以1:1000000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利用聚类分析和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了《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I)。以内蒙古武川和山西浑源为道地基点县,运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I),分析了蒙古黄芪的全国适宜产地。结果表明按蒙古黄芪药材生长所需要的气候、土壤条件分析。蒙古黄芪主要适宜产区集中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的南部,黄河以南的华东地区基本没有适宜区。系统分析结果对合理发展蒙古黄芪生产、认识黄芪道地产地形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物种引种原则气候相似性,设计了基于数据库的GIS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系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气候因子数据库、土壤数据库和第三次全国中药普查数据库为分析的数据基础。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将GIS的空间聚类分析与空间分析应用于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中,能够科学、快速、准确地分析出与药材道地产区最为相近的地区,结束了依靠传统经验和单个药材、单个气候因子、单个产地分析的低效、准确性差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管花肉苁蓉产地适宜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应用TCMGIS-Ⅰ系统分析濒危药材管花肉苁蓉产地适宜性,为管花肉苁蓉的科学区划及种植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以新疆南疆和田地区管花肉苁蓉野生分布区的最适宜生长环境因子为依据,分析管花肉苁蓉的适宜产区及分布面积。结果: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5省区是管花肉苁蓉适宜产区,其中最适宜产区包括新疆、内蒙古、甘肃3省区的56个县市,总面积为190952.1km2,占所在县市总面积的11.45%;适宜产区包含新疆、甘肃、青海3省区46个县市,总面积为41217.37km2,占所在县市总面积的2.71%;次适宜产区包含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4省区56个县市,总面积为421145.2km2,占所在县市总面积的28.38%。在各级别的适宜产区中,新疆包含的县市数最多、总面积最大,其次为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省区。结论:应用TCMGIS-Ⅰ系统分析管花肉苁蓉产地适宜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濒危药材管花肉苁蓉的引种栽培及科学区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TCMGIS-I的暗紫贝母生态气候产地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I)对暗紫贝母的适宜产地进行分析,得出全国不同级别的暗紫贝母适宜产地,结果与暗紫贝母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布特点相符。表明TCMGIS-I能有效指导中药材的引种栽培和野生抚育,可用于科学地确定中药材的适宜产地。  相似文献   

12.
应用TCMGIS-Ⅰ分析人参的适宜产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为工具,以吉林抚松为道地基点县,分析了人参的全国适宜产地。结果表明人参的适宜产地包括了我国目前人参的主要栽培产区,同时在内蒙和黑龙江交接的大兴安岭地区、北京河北的燕山山脉区、陕西的秦岭山区、山西的太行山区也有与吉林抚松气候土壤相似的、满足人参基本生态条件要求的适宜人参种植的地区。结果对于认识人参的道地产区形成、生态气候特点要求及适宜区的划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药用植物红花新疆产地适应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红花在新疆的适宜生长区域,为红花规范化种植、科学选址及合理规划生产布局提供依据。方法:以实地调查采样点、标本查阅和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除了伊吾盆地、南疆部分地区及南北疆高寒山区,全疆几乎都有红花分布。  相似文献   

14.
浙贝母的品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浙贝母的质量评价进行研究。方法 总结有关浙贝母有效成分生物碱和其他一些成分的鉴别方法及相关含量测定在其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文献 ,总结了不同方法在该领域的应用。评价内容还涉及了浙贝母的炮制方法及群落生态。结果 到目前为止 ,薄层色谱、红外、紫外等鉴别方法主要用于浙贝母的鉴别 ,其含量测定主要有薄层扫描、高效液相、气相等方法。结论 有效成分评价在浙贝母的品质评价中起重要作用 ,但发展一种更全面、更系统的评价方法对浙贝母药材及制剂的质量及评价是非常迫切及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形态配施对浙贝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浙贝母氮肥的科学施用及重庆地区的迁地引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2种氮素形态的5种浓度水平即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为15∶0(N1),12∶3(N2),7. 5∶7. 5(N3),3∶12(N4),0∶15(N5)处理下,引种栽培的浙贝母生长及生理生化、土壤因子、生物碱含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与不施氮(CK)处理组相比,不同氮素营养配施对浙贝母生长和品质均有显著提高,相互间存在差异。其中,随着铵态氮浓度的增加:①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3∶12时,株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达到最大,较CK组分别增加了9. 27%,206. 62%;②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0∶15时,叶长,叶宽,茎粗,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速效磷含量,有机质含量、总生物碱含量/产量达到最大,分别高于CK处理组14. 02%,16. 44%,13. 68%,40. 75%,45. 31%,41. 72%,77. 70%,14. 70%,24. 61%/47. 39%;随着硝态氮浓度的增加;③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7. 5∶7. 5时,叶形指数、可溶性蛋白含量、贝母辛含量/产量、贝母素乙产量、鳞茎干重均达到最大,分别高于CK处理组2. 54%,5. 92%,21. 76%/54. 55%,60. 61%,26. 93%;④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12∶3时,类胡萝卜素含量、色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贝母素甲含量/产量、贝母素乙含量、贝母素(甲+乙)含量/产量、贝母素(甲+乙)+贝母辛含量/产量、鳞茎湿重均达到最大,分别高于CK处理组45. 39%,45. 31%,271. 38%,67. 45%,39. 82%/64. 87%,36. 01%,38. 90%/63. 80%,37. 03%/61. 57%,20. 29%。结论:较高比例的铵态氮利于浙贝母的生长;而较高比例的硝态氮利于浙贝母鳞茎的生长以及代谢产物生物碱的积累。氮素配比施用(硝态氮-铵态氮比为12:3)较单一形态氮素更有利于提高浙贝母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浙贝母种子在8~10℃低温下需要50天左右能够解除休眠;而在3~5℃低温下则需要80天。通过电泳方法分析了两种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浙贝母种子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图谱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低温的处理,种子一些原有的谱带加深,而且出现了一些新谱带。两种低温下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浙贝母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过氧化物酶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文远  李志亮  肖培根 《中国中药杂志》1997,22(9):530-1, 574-5
为了探讨浙贝母低温解除休眠的生理机制,利用电泳方法研究了芽、鳞片近轴面表皮与鳞片内部组织3个部位在休眠解除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发现芽和鳞片不同部位的同工酶谱带在解除休眠的不同时期均有变化,且芽和鳞片近轴面表皮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鳞片内部组织。这些结果说明芽和鳞片都参与了休眠的解除。  相似文献   

18.
浙贝母中生物碱提取方法以及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优化浙贝母中生物碱的提取条件。方法 比较了可能影响生物碱提取率的几个因素 ,并利用数理统计学中的正交试验法优化提取条件。结果 用浙贝母粉末重量的 30倍 75 %乙醇 (W/ V)作为提取溶剂 ,结合摇床振荡法 ,振荡速度为 15 0 r/ min,提取 2 4 h,经乙酸乙酯萃取 ,生物碱的提取率最高。结论 本试验筛选出的提取方法可作为贝母中生物碱提取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浙贝母越冬时期生理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浙贝母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芽、鳞片近轴面表皮和鳞片内部组织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变化。各部位的曲线在低温处理25天或35天时均有一峰出现。3个部位的蛋白质含量在休眠解除前期均表现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